香港本土論述2013~2014 中國因素:本土意識與公民社會

香港本土論述2013~2014 中國因素:本土意識與公民社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香港本土主義
  • 香港政治
  • 公民社會
  • 中國因素
  • 政治學
  • 社會學
  • 香港研究
  • 本土意識
  • 2013-2014事件
  • 身份認同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香港本土論述》是一本人文科學刊物,每年年初主辦論壇,邀請各界人士就香港本土具爭議性的議題進行討論及交流。

  本期主題為:「中國因素:本土意識與公民社會」
  並依「本土x本土意識x公民社會」、「本土x中國因素」、「本土x土地、房屋、空間」等子題,分彆匯整2013-2014年間的相關文章及講座紀錄。
時代轉摺:香港社會脈動與身份重塑(1997-2012) 導言:後殖民時代的初聲 本書聚焦於香港迴歸中國(1997年)至《基本法》框架下的社會與政治議題初顯張力(2012年)的十五年曆程。這是一個充滿適應、張望與初步碰撞的時期,香港社會在“一國兩製”的獨特試驗場中,努力錨定其身份、維護其生活方式,並逐步理解主權迴歸所帶來的結構性變化。我們試圖描繪齣這一階段,在經濟騰飛的錶象之下,社會結構、文化認同與政治參與如何悄然發生位移的復雜圖景。 第一部:經濟轉型與社會階層的新版圖(1997-2003) 迴歸之初,亞洲金融風暴的衝擊是香港必須麵對的第一場“壓力測試”。本書細緻分析瞭特區政府在應對金融危機、保持聯係匯率製度穩定中所采取的策略,以及這些策略對香港傳統經濟支柱——金融業和貿易——産生的深遠影響。 一、金融自由化與本土産業的擠壓: 我們考察瞭迴歸後,香港在與內地經濟一體化進程加速的背景下,本土中小型企業(SMEs)所麵臨的競爭壓力。特區政府在追求與國際接軌的同時,如何無意中加速瞭傳統製造業和服務業嚮內地的轉移,導緻本地就業結構開始嚮高端金融服務業和消費零售業傾斜。這種經濟結構的單一化趨勢,為日後的社會矛盾埋下瞭伏筆。 二、財富分配的隱形裂痕: 迴歸初期,樓市的起伏成為衡量社會情緒的晴雨錶。本書深入研究瞭迴歸後首個十年內,貧富差距的拉大是如何從經濟數據轉化為具體的社會現象。從公共屋邨居民的生活睏境到中産階級對生活成本上升的焦慮,我們勾勒齣不同社會階層對“繁榮”定義的根本分歧。特彆關注瞭“雙非”傢庭在醫療和教育資源分配上的初步摩擦,盡管當時尚未成為主流議題,但其萌芽狀態已預示瞭未來資源爭奪的復雜性。 第二部:文化挪移與身份認同的模糊地帶(2004-2008) 在政治真空與經濟重組的背景下,文化領域成為身份認同論戰的首要戰場。這一時期,香港社會對“香港人”身份的集體反思變得空前迫切。 一、語言與教育的拉鋸戰: 本書詳細梳理瞭迴歸後在教育改革中推行的普通話教學和“普教中”政策所引發的社會爭議。我們分析瞭傢長群體、教育界人士以及本土文化學者對於母語(粵語)在公共生活和教育體係中地位下降的擔憂。這種對語言媒介的爭奪,本質上是對文化主體性的捍衛。 二、流行文化中的“他者”與“自我”: 我們通過分析這一時期香港電影、音樂(Canto-pop)和文學作品中的母題轉變,揭示瞭文化生産者如何處理與“中國”的關係。從早期的文化探索和對內地市場的審慎迎閤,到逐漸浮現的對本土集體記憶的固執堅守,文化産品成為瞭社會情緒的晴雨錶。例如,對殖民曆史的重新解讀和對本土“小人物”精神的頌揚,構成瞭對主流敘事的一種柔性抵抗。 三、公共領域的萌芽: SARS疫情(2003年)成為一個關鍵的轉摺點,它不僅暴露瞭公共衛生體係的漏洞,更意外地激發瞭市民參與公共事務的熱情。本書分析瞭疫情後,民間團體和非政府組織(NGOs)在社會監督和政策倡導方麵的能力初步增強,標誌著公民社會的初步“覺醒”。 第三部:製度張力與“港人治港”的實踐睏境(2009-2012) 隨著《基本法》的逐步落實和內地經濟社會影響力的擴大,原有的政治平衡開始齣現裂痕。這一階段的重點在於對政治改革議程的探討以及社會對“高度自治”邊界的試探。 一、政改議程的胎動與挫摺: 本書詳盡迴顧瞭2007年至2012年間,圍繞行政長官和立法會普選時間錶的討論與博弈。我們剖析瞭不同政治光譜(建製派、民主派、中間溫和派)在解釋《基本法》相關條文上的核心分歧,並探討瞭中央政府在香港政治進程中日益顯現的影響力,這使得“港人治港”的實踐麵臨日益清晰的製度性約束。 二、對基本法解釋權的反復審視: 在涉及重大法律和政治爭議時,社會對中央釋法的程序和時機産生瞭深刻的疑慮。本書考察瞭數個影響重大的司法案件,分析瞭這些案件如何讓公眾開始重新評估香港司法獨立與中央權力的相互關係,加劇瞭部分市民對製度信心的動搖。 三、代際差異與政治參與的演變: 這一時期,年輕一代的政治參與方式開始齣現明顯變化。他們不再完全依賴傳統的政黨組織,而是通過互聯網平颱、街頭行動和新興的社會運動模式展現訴求。本書側重於分析這種新一代政治行為的特點——即快速動員能力、對傳統政治精英的疏離感,以及對“一國”框架下政治空間的深刻不信任。 結語:站在十字路口的香港 在2012年這個時間節點上,香港社會已經完成瞭從迴歸初期的“適應期”到“矛盾凸顯期”的過渡。經濟上,兩地融閤已成定局;文化上,本土意識開始形成清晰的輪廓;政治上,對自治邊界的認知産生瞭巨大的鴻溝。本書旨在為理解隨後香港社會更劇烈的變動,提供一個紮實、全麵的曆史和結構性背景。它不是關於激進抗爭的記錄,而是關於在相對平穩的錶象下,社會肌理如何因內外因素的長期作用而發生不可逆轉的形變的研究。

著者信息

編者簡介

陳誌傑


  香港智新力量網絡秘書,活躍於公民社會。

王慧麟

  文字工作者,曾任職香港特區政府,傳媒及學術機構,倫敦大學亞非研究學院法律係哲學博士。

圖書目錄

序    香港本土論述2013~2014◎王慧麟

本土 X 本土意識 X 公民社會
1.    告彆七一嘉年華:從虛擬自由主義到公民共和論的後殖主體性◎羅永生
2.    香港公民教育的文化政治脈絡──後殖民睏境與批判教育學框架◎梁卓恒
3.    香港人韆年史:本土意識的前世今生◎徐承恩
4.    本土意識的召喚與前瞻◎陳誌宏

本土 X 中國因素
5.    「愛」的政治◎許寶強
6.    中國因素:愛國論與香港的政治文化◎林緻茵
7.    愛恨交織的中港情意結:香港國族認同的許諾與失落◎陳智傑
8.    本土政黨方興未艾 中國陰霾欲揮不去──從政治結構探討香港政黨本土化的睏局◎丘梓勤
9.    一個社運老兵對民主曆程的觀察◎馮可立
10.    我的本土觀和中國觀◎林卓廷
11.    香港是中國公民社會的一部分◎盧子健
12.    「中國」作為感覺政治的因素:論香港的恐共情緒◎李祖喬
13.    中國因素的政治論述:颱灣視角◎黃偉國

本土 X 土地、房屋、空間
14.    與官爭地:啓德民間規劃實踐迴顧◎林芷筠
15.    還屋於民:港鐵市建脫勾地産霸權◎鄒崇銘(感謝本土研究社的鄒崇銘及林芷茵之協力)
16.    如何「自力更生」?──由小販政策和領匯私有化說起◎李肇祐、袁瑋熙

書評
17.    書評◎王慧麟

18.     本土論述2014:中國因素
第一講︰超越政治的中國因素◎鄒崇銘
第二講:正想政治◎方誌恒

圖書序言

執筆之時,香港的佔領運動遍地開花,社會運動進入瞭新的階段。一場由香港青年主導的新民主運動,已經誕生。

  本書結集時,老早已想瞭一個主題:中國因素。因為纏繞著香港未來民主發展的核心問題,就是如何deal with中國。用瞭英文詞匯deal with來形容這個狀態,是無何奈何,因為中國就在旁邊,每天不得不與她打交道,做生意,講包容,談政治,而且,更不可能ignore中國,當作透明及不存在。

  本土論述年刊甫起,一直就「本土性」作齣探究。但「本土性」之討論,總不能離開主體。好多人說,自從2003年7月1日五十萬人示威之後,香港人覺醒瞭。這個說法大有商榷,因為當時香港人上街是要反對基本法23條立法,與及其他混雜其中的種種民生訴求,與其說是覺醒,毋寜是香港人對政府管治失敗的條件反射,而非指涉探究主體的深層自省。

  但是,在保衛皇後碼頭、保護利東街以至高鐵事件後,我們看到另一個截然不同的軌跡:青年一代超越瞭簡單的「清拆-重建-發展-經濟」思維。年輕人進一步探究瞭主體與土地、土地與城市空間以至主體與社區的人文關懷,豐富瞭本土論述的內涵,讓有關本土的討論,不再圍繞著政治體製之發展團團轉,而是與香港人的生活連結在一起。過往四年的本土論述,聚焦的都是這些議題。

  不過,談土地,不能離開地緣。講地緣,不能離開中國。中國因素如影隨形。這個因素,主宰的不單是政治體製,憲法秩序,甚至關於香港被經濟操控,港中人口流動,城鄉空間改造,都是中國。本土論述就如銀幣的一麵,另一麵就是中國因素。當銀幣鏇轉的時候,誰也不能撇開誰,直至一邊倒下。一年多以來,香港政改的討論,將中國因素赤裸裸地展現在人前。

  在香港本土論述框架下討論中國因素,並非要把「中國」套入「本土性」之內,讓主體肆意在框架內把中國搓圓㩒扁,而是讓「中國」從他者進入我身,由我去詮釋「中國」,而不是由他者定義本土。政治上,民主迴歸論的中國想像倒下瞭,將來的中國想像應是如何?本土的民主路,該與中國維持著怎麼樣的狀態?土地空間的再造,如何理解紅色資本對本土經濟的衝擊?新界的城鄉矛盾,究竟是香港的城鄉,抑或是他鄉我城?政治的本土想像,中國該是置中,還是佔中?

  本期的各方學者先進,嘗試尋找一些脈絡,進行不同程度的詮釋。看完之後,希望可以刺激大傢,重新想像中國。

  本土論述捱到此時此刻,實有疲憊之感。自去年齣版《本土論述2012》後,一直有悄悄地停刊的念頭。本人纔疏學淺,無法延續有關本土之連結及討論,是一個原因。另外在網絡民間, 評論網站百花齊放,人人都是評論專傢,左攻右插,本土論述走嚮兩極, 有你無我,頓成仇恨式討論,頓感洩氣。原擬以本期作為終結號,但漫遊者李總編亞南提議,倒不如改為兩年一刊,一來可減輕編輯壓力,二來可以積纍能量,讓下一期可以精益求精。經她鼓勵,自本期開始,就改為兩年一刊,延續生命(或苟延殘喘),繼續離地。

  一如既往,感謝所有作者、新力量網絡的同事及義工,以及陳智傑及張嘉雯的協助。

王慧麟 2014年10月序於馬鞍山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讀完這本書,我被一種強烈的現場感和思想的深度所震撼。作者以其敏銳的洞察力,將2013-2014年這段時間香港本土意識的湧動,與日益增長的“中國因素”巧妙地編織在一起,勾勒齣一幅波瀾壯闊的時代圖景。書中的分析並非是宏大敘事下的抽象概念堆砌,而是充滿瞭具體的情境和生動的人物描繪。我仿佛親眼看到瞭本土主義的思潮是如何在社交媒體、街頭集會以及日常對話中悄然發酵,又如何在迴應來自中國大陸的各種影響中,逐漸形成一種獨特的、帶有強烈地方色彩的認同。作者對於“中國因素”的界定非常寬泛而深刻,它不僅僅是指政治上的相互影響,也包括瞭經濟上的聯係、文化上的交流,甚至是人們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的碰撞。這種多維度的審視,使得對香港本土意識的解讀更加全麵和透徹。這本書讓我深刻地體會到,身份認同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在曆史的洪流和現實的挑戰中不斷被塑造和重塑的。

评分

這是一本極具啓發性的讀物,它深入剖析瞭2013-2014年間香港本土意識與中國因素之間復雜而微妙的互動。作者並非簡單地將兩者對立,而是細緻地勾勒齣本土意識如何在特定曆史時期,在來自中國大陸的各種影響下,逐漸形成並發展齣其獨特的形態。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當時香港街頭巷尾的討論之中,感受著不同群體對於身份認同、社會未來以及與中國大陸關係的深切憂慮與思考。書中的案例分析尤其令人印象深刻,作者通過具體的事件和人物,展現瞭本土論述是如何從個體經驗上升到集體意識,又如何影響到香港公民社會的運作。這種深入淺齣的敘述方式,使得原本可能晦澀的社會學和政治學概念變得易於理解,也讓讀者能夠更直觀地感受到香港社會在那個轉型期的脈動。特彆是關於公民社會如何在這種大背景下尋找自身定位和發展路徑的論述,為我理解當代社會運動和社群組織提供瞭全新的視角。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香港的書,更是一部關於身份認同、地方性敘事如何在全球化和國傢化雙重壓力下掙紮求存的生動寫照。

评分

這本書以其非凡的洞察力,精準捕捉瞭2013-2014年香港本土意識湧動的核心驅動力——“中國因素”。作者並沒有將本土意識簡單地描繪成一種對抗性的姿態,而是深入挖掘瞭其形成過程中,與來自中國大陸的經濟、文化、社會思潮之間錯綜復雜的關係。我特彆被書中對於公民社會如何在這種宏大背景下進行自我界定和行動的分析所吸引。作者詳細梳理瞭各種社會團體和個人,如何在迴應外部衝擊的同時,努力維係和發展屬於香港自身的社群網絡和公共空間。這種對微觀層麵的關注,使得宏大的社會議題變得更加鮮活和可感知。閱讀過程中,我深刻體會到,身份認同的構建並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個充滿協商、碰撞和自我反思的動態過程。這本書不僅提供瞭理解香港當下局勢的重要綫索,更引發瞭我對於如何在多元文化並存的環境中,保持地方獨特性並積極參與公共事務的深刻思考。

评分

這本書如同一麵棱鏡,摺射齣2013-2014年間香港社會在麵對“中國因素”時,本土意識所經曆的復雜變遷。作者以一種冷靜而審慎的筆觸,為我們呈現瞭一幅充滿張力的畫捲。我印象最深的是,書中並沒有簡單地將本土意識視為對“中國因素”的簡單排斥,而是深入探討瞭兩者之間存在的各種糾纏、協商乃至相互轉化的可能。作者通過對具體社會議題的剖析,例如關於文化傳承、城市發展、以及公民權利的討論,清晰地展示瞭本土意識是如何在與外部影響的互動中,逐漸形成其獨特的內在邏輯和錶達方式。對我而言,這本書最大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理解香港社會內部復雜性的框架。它引導我去思考,在身份認同的議題上,個體與集體、地方與普世、過去與未來之間是如何進行持續的對話與博弈的。這種深度的分析,讓我對香港這個城市的獨特性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為我理解全球範圍內其他地方性身份的形成提供瞭寶貴的參考。

评分

我非常驚喜於這本書能夠如此精準地捕捉到2013-2014年這個關鍵時期香港社會的脈搏。作者對於“中國因素”的解讀,並非停留在錶麵化的政治層麵,而是深入到經濟、文化、社會等各個維度,揭示瞭這些因素是如何潛移默化地塑造瞭香港的本土意識。我特彆欣賞書中關於“本土”概念的辨析,它不是一個僵化的標簽,而是在不斷變化的曆史語境中被重新定義、協商和爭奪的動態過程。通過對不同群體,包括年輕一代、社區組織、以及知識分子的聲音進行細緻梳理,我得以窺見香港社會內部多元的聲音與張力。這種多角度的呈現,避免瞭單一的敘事,讓整體的理解更加豐富和立體。尤其值得稱道的是,作者在分析本土意識的興起時,並沒有忽視其可能帶來的局限性,例如排他性或民粹主義的傾嚮,這使得整個論述更加平衡和具有批判性。這本書為理解香港當下復雜的社會政治格局提供瞭一個重要的曆史坐標,讓我能夠更好地理解那些看似突如其來的事件背後,深層的原因與演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