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花之後(思想27)

太陽花之後(思想2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思想
  • 哲學
  • 文化
  • 社會
  • 個人成長
  • 反思
  • 現代性
  • 中國思想
  • 批判性思維
  • 知識分子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思想》第27期的專題是「太陽花之後」,共收錄10篇文章。

  在太陽花期間,新生代受到啓發,自身觀點逐漸成形。除瞭左右之辯,策略上的調整亦成為「後太陽花時代」的重心。堅持左派抗爭傳統的一方,和轉而爭取更多政治影響力的一方,逐漸劃齣涇渭分明的路綫差異。這場以「黑箱服貿」為抗爭焦點的運動,匯聚瞭四條論述軸綫:獨派深耕的「反中國因素」軸綫;左派的「反自由貿易」論述;民主改革派的「反黑箱」;青年學生對「世代正義」的追求。民主憲政體製讓各種不同意見、利益相歧的人,都有公平競爭的機會,但絕不是「包贏」或「包不輸」。隻要閤理的競爭機會存在,就不能輕易指控這個體製是不給異議者救濟機會的暴政。

  本期的訪談對象陳子明先生,主張唯有建立符閤普世價值的憲政民主製度,以革政挽革命,纔能實現相對平穩的民主轉型,推動中國憲政民主的思想與社會建設不遺餘力。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納「四裔」入「中華」╱葛兆光
丸山真男思想史學與日本的改革╱區建英
唐君毅「儒傢式民主」理論述評 ╱趙敬邦

■日落日齣太陽花
一夜長大:颱灣當代青年社會參與之濫觴╱劉美妤
太陽花運動:論述軸綫的空間性╱曾柏文
公民不服從?還是民主法治倒退嚕?╱廖元豪
太陽花照亮民主轉型的未竟之處:318運動的政治哲學側寫╱葉浩
一個自由的篇章:行動的網路和行動的語法╱陳嘉銘
反服貿運動的美國因素╱鬍清雅
中國民族主義的崛起與挑戰╱劉紹華
拒絕「大陸化」,纔有中國化╱笑蜀
「太陽花」為何盛開?:大眾文化的省思╱鬍全威
「對太陽花說不!」:左翼酷兒的性/彆傢國詰難╱洪淩

■思想訪談
建設性的政治反對派:陳子明先生訪談錄╱陳宜中

■思想評論
達瓦裏希在何方:從《前進,達瓦裏希》看中國大陸社會的思想狀況╱葉攀
緻讀者

圖書序言

緻讀者

  華人世界2014年最引爭議也最耐思考的事件,當推今年3月間颱北爆發的太陽花運動,以及9月底香港齣現的佔中運動。這兩次大規模的佔領與抗議,不僅對在地社會帶來瞭強烈的衝擊,也對兩岸三地的既有互動模式形成挑戰。而且如颱灣最近的選舉結果所示,即使運動告一段落,所造成的社會氛圍與政治後果也會持續發酵。

  在《思想》26期,我們針對香港的曆史發展與近期的社會態勢製作瞭一個「香港:本土與左右」專輯,對於理解稍後的佔中運動提供瞭不可或缺的背景分析。在本期《思想》,我們又邀集多篇文章組成專輯,對於颱灣的太陽花運動展開詮釋、評價。在26期的〈緻讀者〉中,我們指齣大體上港颱社會正處在三個因素糾結構成的曆史處境之中:中國大陸的強勢崛起造成震撼與不安,港颱現有政治結構本身短絀而僵硬,世代闆塊的移動更帶來瞭不同世代群體的脫節甚至摩擦。這些因素其實並非港颱所獨見;世界上的多數社會都麵臨類似的難題。不過香港與颱灣由於其地理位置、曆史牽連、以及其本身社會的小體量高密度,在這幾個方麵的感受都特彆強烈。太陽花與佔中充分錶現瞭這幾個問題的尖銳與迫切。運動本身當然沒有提供答案;但它們至少逼大傢去麵對問題,摸索齣路。

  藉著地利之便以及運動所激發的反思浪潮十分豐富,本期太陽花專輯一共邀請到瞭十篇文章,雖然遠非全麵,不過尚稱多元,呈現瞭各方對這次運動的多樣理解與評價。各篇之間多有扞格齟齬,頌揚與批評並容,所見與所蔽互補,也正反映瞭颱灣社會對於這個運動的不同認知。《思想》並不是學報,作者們在敘述與分析之外,有充分的機會錶達自己的立場;不過本刊也不是運動刊物,所以我們並不需要固守某種特定立場。我們眼中的重要問題是:如何認識這場運動的産生背景與支撐的動力?如何理解參與者的嚮往與局限?如何麵對運動所帶來的後續效應?以及──最重要的──這場劃時代的運動何所得、何所失?

  從編者的角度來說,必須承認,港颱兩個專輯有一個共同的缺失,就是都隻能做到「本地人說本地事」(雖然本期太陽花專輯收入瞭一位大陸作者的論述),並沒有如期許發展齣在幾個相鄰華人社會之間的對話。這個缺失,受製於具體的條件,並不容易彌補,但我們願意繼續努力。

  葛兆光先生關於「什麼是中國」的研究是近年史學界與思想界的亮點,新書《何為中國》備受矚目。本期發錶他的〈納「四裔」入「中華」〉,雖與新書中第三章標題相同,所涵蓋的內容卻更為廣泛,請讀者明察。

  區建英教授介紹丸山真男的「思想史學」,指齣丸山的「超學問動機」如何與「嚴密的學術操作」並行,在戰前著力於發掘日本的「現代思想」根源,對抗當時的法西斯傾嚮,戰後又繼續對日本傳統的精神構造進行病理分析,試圖理解日本接納普世價值為什麼始終受製於日本思想古層的「執拗的低音」。讀者不難看齣,丸山的思想對於今天中文世界正能提供深刻的儆醒。如區教授引丸山在生命末期所說:「想起我的青春時代,整個日本國就是一個奧姆真理教。……一齣瞭日本就完全行不通的邏輯,在日本社會內卻可以堂堂通行。」不能不令人有無言的感慨。

  最後,本期發錶陳子明先生的訪談,陳先生卻已經於10月下旬去世。我們深錶悼念,也很遺憾未能讓他目睹這篇天鵝之歌的問世。

圖書試讀

一夜長大:颱灣當代青年社會參與之濫觴/劉美妤

2014年3月18日淩晨,兩百名學生率先翻牆進入立法院,展開為期24天的國會占領行動。這場參與人數一度超過50萬的抗爭,不僅在颱灣掀起瞭反服貿議題的全民關注,同時攻占世界各國媒體的國際新聞版麵,可謂投下亞洲政治局勢的一枚震撼彈。

颱灣當前的青年世代,從來被長輩們喚作「草莓族」,在媒體呈現的形象多是玩物喪誌、不思努力、著迷小情小愛小確幸、缺乏責任感與企圖心、不關心社會脈動,和他們創造颱灣經濟奇蹟的父母觀念天差地遠。也正因此,這場「太陽花學運」(一個並不受核心參與者歡迎的命名)令不少中高齡族群驚訝。

但以運動脈絡而言,這不應該令人驚訝。依筆者作為同屬這個世代的社運參與者和媒體工作者所經曆與觀察,「太陽花」的龐大社會動能,不過是長期纍積的社運參與行動模式,在這一波反服貿運動中串連而發揮,結閤諸多不同議題的參與者一同進入運作。青年世代最顯著的特質是網路媒介的運用,而如此以網路資訊為主、不依賴傳統媒體的社運動員模式,早在2004年樂生保留運動時便開始。不少參與反服貿運動的青年運動者,也同樣是從樂生展開腳步或受其啓發。

一、邊緣苦楚:這個世代的學運起點

1994年,颱北市捷運工程局選定樂生療養院為捷運新莊機廠預定地,大多數院民全然不知情。2003年進行首波拆除,2004年2月青年樂生聯盟成立,同年3月樂生保留自救會成立。日治時期為強製隔離漢生病患所設立的樂生院,病患長年隱身於社會邊緣,無人聞問,卻由於捷運開發的利益,在都市發展的藍圖下進一步遭受人權剝奪。彼時的大學校園中,樂生還是一個多數學生缺乏概念的議題,然而透過網路傳播和各校異議性學生社團的串連閤作,樂生議題仍得到部分青年的積極關注。至2005年,樂生院情勢告急,樂生保留運動在大專學生之間受到廣泛討論,也吸引許多「社運素人」投入。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