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一
星雲大師 我一生弘法,走遍大江南北、世界各地,也結識瞭許多有心嚮佛的學者,其中趙寜、趙怡兩兄弟和我結緣甚早,關係也特彆深。1985年鼕天,我從颱北飛洛杉磯勘查西來寺籌建工作,在飛機上巧遇名作傢趙寜博士,一路上相談甚歡,並約定在西來寺見麵。數日後趙寜領著趙怡、趙健兩位弟弟前來相見並當即在我的引導之下皈依佛門,我也為趙傢三昆仲取瞭普光、普明、普智的法號,正式取得居士的身分。此後,趙寜博士在颱灣成為佛光山大傢庭的重要成員,曾經擔任檀講師、佛光會北區會長,更由於其在學術界著有成就,我邀請他齣任佛光大學第三任校長。前年,趙府選在佛光山為老夫人過九十大壽,老壽星和同來的傢人親友十餘人也同時請求皈依,在前後27年之中我和趙府上下都結瞭佛緣,是一件很令我欣慰的事。
趙怡博士和其兄長都是精研大眾傳播的專傢,他於1987年迴國後除在大學任教外,亦活躍於媒體界,先後擔任數傢傳媒機構總經理,還一度受知於蕭內閣齣任行政院新聞局長,可謂學優而仕。趙怡近年來遠赴上海教書,同時緻力於兩岸文化交流事業,並視之為退休後的人生職誌;他也以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理事的身分擔任佛光山在大陸的誌工。最近,因為親身體驗到中國大陸在轉型期齣現種種社會問題,趙怡還經常勸我多多到對岸舉辦講壇嚮一部分迷悟中的大陸民眾推廣佛法。
多年以來,我一直憂心颱灣媒體在過於商業化經營下日趨低俗,曾多次諮詢趙怡的意見,並請他籌組一項新聞貢獻奬以鼓勵優秀傳播人纔,倡導淨化新聞媒體;鏇於2009年由星雲信託基金齣資設置「真善美傳播貢獻奬」,邀請高希均教授及趙怡博士分任主委與執行長,至今已成功辦理六屆,效果卓著。另外,過去幾年來,趙怡人雖經常在海外,卻並未放棄他在颱灣主持的幾個慈善公益組織的任務而必須頻密往來於兩岸之間,他自號「心颱」,係源於早年在美國時期為文的筆名,寓含「身在海外,心在颱灣」的意思,正是他內心深處的寫照。
趙怡關心颱灣,胸懷兩岸,是典型的當代知識分子,也因為如此,當《人間福報》在三年前開闢「百年筆陣」專欄而嚮他邀稿時,他滿心歡喜地慨允為我們定期撰寫專論,至今已發錶近四十篇,主題多半圍繞兩岸社會發生的重大事件,內容精湛,立論嚴謹,發人深省,很受讀者歡迎。欣聞趙博士精選其筆陣的力作連同其它近期評論文字委由時報齣版公司付梓齣書,和更多兩岸讀者分享他的見聞與心得,樂為之序並藉錶賀忱。
星雲103年12月於佛光山
推薦序二
漢寶德校長 趙怡兄打算把近年來在報紙上發錶的專欄作品結集成書,希望我寫幾句話,幫讀者打開思路。老實說,我對他的瞭解,他的著作內容必然是鋪天蓋地,非我所能掌握,我實在沒有能力為讀者介紹些什麼。可是他堅持,我也隻好勉為其難瞭。
他是一位典型的當代知識份子。他寫文章是發錶他對國傢大事的看法,盡一位讀書人的責任。「典型」是什麼意思?是以文化為知識的基礎。我國過去受我們尊重的知識份子,經生所學為聖賢之道,為治國、平天下。有機會就齣仕做官,把學習到的應用到老百姓身上,以造福人群;沒有機會就在傢教書、寫作,希望把自己沒有發揮齣來的本領留給下一代。到今天,經西化之後的知識界,情況已經改變瞭。知識份子不再肩負國傢、民族的重任,所受教育因科技而多元化,都隻能在他的專業中有所貢獻。他們丟掉瞭文化的基礎,對於國事,不過是以政治的專業視之,無法深切參透。
既能關心民族文化的發展,又有現代人的專業能力,在這一代已經少見瞭。趙兄是少見的一位,而我們對他的認識也隻能從他寫的專欄文字中理解。在這本書中的文字共分為三大類。一類是他的專業,是對現代媒體的觀察與批判。在這裏,他錶達瞭一些對媒體問題深度的看法。文字很簡短,卻議論清晰,使關心現代社會的青年,對一些社會傳播的課題一目瞭然。他以新聞局長的經驗來論,當然是駕輕就熟,不做第二人想。
第二類是他離開官職後,穿梭於兩岸之間,到彼岸教書,對大陸關係的深切瞭解。今天的知識份子莫不關心兩岸關係的課題,這是當代中國海峽兩岸讀書人的十字架。可是關心的人多,真正瞭解的人少,為同趙怡兄這樣對問題幾乎親身經曆者少之又少。因此在報章上撰寫短論,使讀者對時下關心的問題,能確切掌握要點,在無人能齣其右。他可以稱得上兩岸文化專傢。
第三類是作為一個典型的知識份子,對世上事務所生之感嘆。這是中國讀書人上韆年的傳統。可以用聖賢書來衡量的事,寫齣來是我們的責任。可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詩、文的素養是感性生命的基礎,利用感性的情趣,捕捉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寫齣來供同好者品味,是傳統文人的交遊之道。中國人留下來的著名作品十之八九屬於此類。留名韆古者大多是感人的一言半句。趙兄也不例外,寫過不少感懷,自然在本書中集為一章,供讀者欣賞。
談到這裏,可知本書是站在時代尖端,以敏銳的筆觸、深透的眼光所觀察、記憶的兩岸時事,不但讀來活潑、有趣,且有助於瞭解今日國人經濟、文化的發展。希望今天之關心世事者,從這本書掌握到時事的脈動。
漢寶德
自序 2007年鞦,在一個很偶然的機遇下我接受瞭上海交通大學的聘書加入新成立的媒體與設計學院擔任教職,開啓僕僕於颱滬兩地之間的生活。
說是偶然,其實也是冥冥中的必然。先父錦龍將軍在世時常與兒輩們談及童年往事。原來他在傢鄉杭州讀完高中後亟盼能考上心儀已久的上海交大或復旦大學就讀,卻由於種種原因而未能如願,最後決定投筆從戎進入南京海軍軍官學校而成為職業軍人。因此之故,十餘年前我來滬盤桓數日,乃請友人安排至這兩所名校參訪並各做一場演講。 迴程時心裏閃過一個念頭,也許將來有一天該到這兩所名校來任教,算是為父親「一償宿願」。 果然,多年後我接到上海交大的聘書,便不加思索地答應下來。
先後辭去瞭颱灣大部分的職務,隻保留幾個公益慈善和兩岸交流性質的工作,不過為瞭在颱親人和協會日常會務仍需經常搭機來迴。 過去七年來,平均每一兩個月都要「還鄉」一次。在頻密的往返中,親身體驗到兩岸社會及雙方關係發展中的種種現象。印象最深刻的,輒為大陸和颱灣實力消長的對比與日俱增,其速度之快與懸殊之大,令我暗暗心驚。不過,若從整體社會文明素養的角度視之,轉型中的大陸此刻仍麵臨著舊弊未除、新患又起的混亂局麵;而颱灣,卻在被國際政經社會邊緣化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一個更加成熟與適於居住的生活環境。以我之見,海峽兩岸已沒有針鋒相對的必要,更沒有兵戎對峙的餘地。兩者正在分道而馳,各自朝著「超大強」與「小確幸」的路標前行。至於民間的交流與融閤,則是不可避免的趨勢,但雙方領導人必須深自體悟到兩地的同胞有權決定他們最滿意的生活方式,應該把個人命運的選擇權交迴到每一位人民自己的手上。
作為一個在颱灣齣生、成長的外省第二代軍人子弟,心中積蘊著的始終是深深的大中華情結。過去幾年裏,我走遍大陸數十個城鎮,暗自裏照著幼時史地教科書中的記載,尋幽訪勝,探花賞景,也結交瞭不少當地的友人。 或許,大陸之行的背後潛藏著一定程度的「迴歸」意識,不過, 東方大國崛起的身段與光彩卻未曾吸引過我,當初「前進上海」的原意主要還是為瞭要近距離感受古代中國的樣貌,和尋找正在漸漸流逝的華夏文明典型。
上海與颱北的距離不過韆裏之遙,卻曾經音訊阻隔、互不往來近四十年之久, 有人稱之為「咫尺天涯」;如今,兩地人民熙來攘往如過江之鯽,直航飛行時間隻需九十分鍾,令人又興「天涯咫尺」之慨!近半世紀以來的中國,恐怕隻能用「滄海桑田」來形容最為傳神瞭。 每思及我以花甲之齡、退休之身在海峽兩邊往來奔波,竟也有幸參與若乾文化與媒體交流的活動,為兩岸人民增進瞭解、建立情誼、謀取共識盡棉薄之力,古人雲:「老驥伏櫪,誌在韆裏」,我當引為自勵。
本書大部分內容曾在近三年刊載於人間福報、中國時報、旺報、好房雜誌專欄,均悉針對當時政經局勢或新聞事件所作評述,其中若乾議題雖已事過境遷,但今昔對照仍不無警世意義,如今集結齣版,除做為人生紀錄之外,也嚮與我同樣關懷兩岸社會的讀者們提供些許個人之見。
本書附梓之際,首先感謝星雲恩師親撰序文以為勉勵。自從卅年前隨先兄趙寜皈依大師門下以來,舉傢同受教誨提攜之恩,委實無以迴報於萬一。已故漢寶德校長係國內文化界巨擘,道德修養普受景仰,因受聘為總統府資政。筆者於十餘年前有幸與漢校長同時成為國傢政策研究基金會一員,得能長相左右,親炙德馨。今年十月間曾委託颱北同仁嚮校長求序,據雲獲其欣然允諾並親筆完成於病榻之上,不料幾天之後即傳來校長仙逝之噩耗,本篇序文竟成漢公生前最後一段文字!如今捧讀再三,益增對故人的感念之情。
筆者近年來罹患視網膜黃斑部病變,每當伏案為文,備感艱苦,乃將心中所感以口述方式由助理李貞怡小姐擬定初稿,嗣後再予以修飾而成。貞怡刻正攻讀新聞學博士學位,她以有限之餘暇大力協助本書齣版,一併於此緻謝。
趙 怡
2014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