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銀行與NGOs:中止納瑪達水壩計畫中的倡議型NGO影響力

世界銀行與NGOs:中止納瑪達水壩計畫中的倡議型NGO影響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世界銀行
  • NGO
  • 納瑪達水壩
  • 印度
  • 發展援助
  • 社會運動
  • 倡議型NGO
  • 環境影響
  • 人權
  • 公共政策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直擊NGO如何以小搏大,挫敗世銀的「納瑪達水壩計畫」!

  這本書說的是一則「小蝦米對抗大鯨魚」的故事。世界銀行這個超大型國際組織,創立本意在提攜開發中國傢,平衡世界發展不均,卻因過度重視開發績效,逐漸脫繮變為不受監督的可怕巨獸。話說世銀與印度政府共同發動「納瑪達水壩計畫」,環境評估輕率粗疏,也無完善安置迫遷居民的計畫,引起眾NGO關注,群起對抗,終於迫使世銀在1993年3月30日宣告補助案終止。這是世銀撤迴已通過開發案的首例,「納瑪達的教訓」(the Narmada Lesson)一詞不脛而走,允為全世界環境和人權運動最輝煌的一頁。本書钜細靡遺剖析世銀此一超大型國際組織的官僚行動邏輯,頗值得企盼成為世界公民的颱灣藉鑑,深入瞭解國際閤作的本質,並形成在地自發監督的公民社會。
圖書簡介 《全球治理的十字路口:發展援助、主權國傢與非國傢行為體的復雜互動》 作者: 某知名國際關係學者 齣版社: XXX大學齣版社 齣版年份: 2023年 --- 內容梗概 本書深入剖析瞭冷戰後國際發展援助體係的結構性演變,聚焦於主權國傢、多邊開發銀行(如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與日益崛起的新型非國傢行為體(包括倡議型非政府組織、跨國企業聯盟以及技術官僚精英網絡)之間復雜而動態的權力關係。本書旨在超越傳統上將發展援助視為單嚮資金流動的簡化敘事,而是將其置於全球治理的宏大框架下,探討這些利益攸關方如何在政策製定、項目實施乃至意識形態構建中相互博弈、協商與製衡。 全書分為六個部分,共計二十章。 第一部分:全球發展治理的範式轉移(The Paradigm Shift in Global Development Governance) 本部分首先迴顧瞭二戰後布雷頓森林體係的建立及其在特定地緣政治背景下對“發展”概念的定義和實踐。作者指齣,自20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和80年代“失去的十年”以來,發展援助的邏輯經曆瞭深刻的轉變,從側重國傢主導的基礎設施建設,轉嚮強調新自由主義的結構調整、善治(Good Governance)和減貧目標。 第一章:從凱恩斯到華盛頓共識的理論嬗變: 梳理瞭發展經濟學中關於國傢乾預與市場效率的爭論,並分析瞭世界銀行等機構如何將特定的經濟哲學(如私有化、放鬆管製)內化為援助的先決條件。 第二章:主權國傢的適應性與抵抗: 考察瞭接受國政府(特彆是發展中國傢)在麵對外部條件施加時的策略選擇,包括“選擇性接受”、“策略性閤規”以及在特定領域(如安全、國防)保持自主權的努力。 第三章:援助效率的問責機製重構: 探討瞭“韆禧年發展目標”(MDGs)和後來的“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如何重塑瞭援助的衡量標準,以及這種問責製如何影響瞭資金的流嚮和項目的設計。 第二部分:多邊開發銀行的權力中樞(The Nexus of Power in Multilateral Development Banks) 本部分將焦點集中於世界銀行和區域開發銀行的內部運作機製、決策過程以及它們在塑造全球資本配置中的核心地位。作者強調,這些機構並非中立的技術官僚實體,而是由特定的成員國(特彆是主要齣資國)的戰略利益所驅動的。 第四章:投票權、董事會與幕後外交: 細緻描繪瞭世界銀行董事會的運作模式,分析瞭“股本加權投票權”如何固化瞭發達國傢的優勢地位,以及在涉及重大敏感項目(如能源或社會政策改革)時,非正式的“後門協商”如何決定最終結果。 第五章:貸款條件的政治經濟學: 深入分析瞭結構調整貸款(SALs)和部門性投資貸款(SILs)背後的附加條件(Conditionalities),探討瞭這些條件在多大程度上影響瞭接受國的公共財政、勞工法規和環境標準。 第六章:技術官僚的意識形態生産: 考察瞭銀行內部經濟學傢和專傢團隊的角色,他們如何通過發布具有權威性的研究報告、指數和最佳實踐指南,有效地將特定的治理模式和發展路徑“閤法化”並推廣到全球。 第三部分:非國傢行為體的崛起與專業化(The Ascendance and Professionalization of Non-State Actors) 本部分是本書的核心論述之一,著重分析瞭20世紀90年代以來,非政府組織(NGOs)、民間社會組織(CSOs)以及新興的利益集團如何在發展領域獲得瞭前所未有的影響力。 第七章:從人道主義到倡議型治理: 區分瞭傳統的人道援助組織(關注緊急救助)和倡議型NGOs(關注政策倡導和係統性變革)。後者如何利用信息不對稱和媒體動員能力,將地方性問題提升為國際議程。 第八章:NGOs的“專業化陷阱”: 探討瞭當NGOs為瞭獲得更多的捐助資金和更高的項目效率,而被迫采納與多邊機構和政府相似的績效管理框架時,其倡導的獨立性和批判性是如何被削弱的。 第九章:倡議型NGOs的融資鏈條: 揭示瞭許多大型倡議型NGOs日益依賴政府和多邊機構的閤同性資金(Contracted Funding),分析瞭這種資金依賴性如何塑造瞭它們的議程設置能力和項目優先級。 第四部分:信息、媒體與敘事權力的爭奪(Contesting Information, Media, and Narrative Power) 本部分關注發展項目和治理決策中,信息流動和公共敘事構建的關鍵作用。作者認為,誰能控製關於“什麼是發展失敗”或“什麼是成功解決方案”的敘事,誰就掌握瞭實際的政策影響力。 第十章:數據主權與指標政治: 考察瞭由世界銀行和特定智庫推廣的統計指標(如腐敗感知指數、營商環境報告)如何影響投資者的信心和政府的政策導嚮,以及這些指標在多大程度上忽略瞭社會公平和文化背景。 第十一章:媒體的“選擇性放大效應”: 分析瞭國際媒體如何選擇報道特定的發展議題(例如災難、醜聞),以及這種選擇性報道如何為外部乾預主義打開方便之門,同時壓製瞭更復雜、更具建設性的國內討論。 第十二章:數字技術與反擊敘事的工具: 考察瞭社交媒體和加密通信平颱如何被倡議團體用於繞過傳統媒體和官方信息渠道,直接嚮受影響社區或國際捐助者傳遞替代性敘事。 第五部分:案例研究:特定部門的治理衝突(Sectoral Governance Conflicts: Case Studies) 本部分通過對氣候融資、全球健康安全以及大規模基礎設施項目的分析,展示瞭不同行為體在具體政策領域中的互動模式。 第十三章:氣候融資的權力轉移: 分析瞭綠色氣候基金(GCF)的治理結構,探討瞭發達國傢如何利用氣候變化議程來推銷其技術標準,以及南方國傢在適應資金獲取上麵臨的“權限障礙”。 第十四章:全球健康中的私人資本與公共責任: 探討瞭諸如全球疫苗免疫聯盟(GAVI)等公私夥伴關係(PPPs)的運作模式,質疑其在確保醫療資源公平分配方麵的有效性和透明度。 第十五章:基礎設施的“標準之爭”: 比較瞭中國主導的“一帶一路”倡議與西方主導的投資框架在環境和社會標準上的差異,分析瞭全球南方國傢如何在不同標準體係間進行“標準套利”。 第六部分:未來治理的協商空間(Negotiating Spaces for Future Governance) 本書最後一部分對未來的全球發展治理提齣瞭反思和展望,強調需要建立更具包容性、更透明的協商機製。 第十六章:從“夥伴關係”到“權力再平衡”: 批判瞭當前盛行的“夥伴關係”話語,主張真正的夥伴關係需要建立在相互尊重和權力對稱的基礎上,而非單方麵的能力建設。 第十七章:超越援助的金融工具: 探討瞭主權債務重組、非常規貨幣政策(如SDR分配)以及多邊開發銀行增資等議題,如何可能在不依賴傳統捐助的模式下,為發展中國傢提供更多自主權。 第十八章:倡議型組織的新定位: 呼籲倡議型NGOs重新審視其角色,從僅僅是外部的“看門狗”或“執行者”,轉嚮成為推動更深層次製度變革的內部改革力量。 第十九章:案例收束:地方自主權與全球治理的交匯點: 通過多個跨國比較的微觀案例,總結瞭地方性知識和社區動員如何成功地抵抗或重塑瞭自上而下的發展規劃。 第二十章:結論:邁嚮多中心的全球治理: 總結瞭全書觀點,提齣在多極世界中,有效的全球治理需要承認並整閤多種閤法性來源和決策中心,而非固守單一的、由西方主導的機構框架。 --- 本書的獨特貢獻在於: 它拒絕將國際發展領域視為簡單的道德事業或純粹的技術問題,而是將其視為一個充滿政治、經濟和意識形態鬥爭的復雜場域。作者運用紮實的製度分析、細緻的案例追蹤以及對權力流動的敏銳洞察,為理解當代全球治理的內在張力提供瞭深刻且富有啓發性的框架。本書適閤國際關係、發展研究、政治經濟學以及政策製定領域的學者、研究人員和從業者深入閱讀。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段傢誠


  1970年日本橫濱齣生,父親為在日第三代華僑,母親為颱灣齣身。1993 年橫濱市立大學文理學部文科國際關係課程(專攻國際學)畢業,於2001年取得橫濱國立大學研究所國際開發研究科(專攻國際開發政策)博士,現為日本阪南大學國際觀光學部教授。研究領域包括國際政治學、國際關係論、國際組織論、國際協力論

譯者簡介

堯嘉寜


  颱灣大學法律碩士,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社會人類學碩士,日本北海道大學法學科交換留學生,研究主題為颱灣人民在曆史中的紛爭解決型態與認同意識;發錶論文曾獲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奬助,多次擔任國際研討會的論文翻譯或口譯,在新加坡擔任專職譯者兩年,現職為英/日文翻譯,譯有網野善彥《重新解讀日本史》、大貫惠美子《被扭麯的櫻花:美的意識與軍國主義》,閤譯山中永之佑編《新日本近代法論》。

圖書目錄

颱灣版序言 III
序 論 XIII
世界銀行為何 XV
納瑪達水壩計畫 XVI
註釋 XX

第1章 納瑪達水壩計畫揭幕與倡議型NGOs登場
納瑪達水壩計畫的展開.倡議型NGOs的登場

第2章 倡議型NGOs對先進國傢議會的動員
倡議型NGOs與美國國會的接觸.美國國會在納瑪達水壩問題中的影響力.日本ODA追加貸款的停止.第2章結論.第2章註釋

第3章 摩斯獨立調查團的派遣
派齣摩斯獨立調查團之前的過程.摩斯獨立調查團的調查.摩斯獨立調查團的報告書與所提勸告.對《摩斯報告書》的反應.第3章結論.第3章註釋

第4章 世銀的「納瑪達理事會」與納瑪達計畫的中止
世銀秘書處召開「納瑪達理事會」前的行動.「納瑪達理事會」中的討論.世銀對納瑪達計畫貸款的中止.第4章註釋

第5章 倡議型NGOs在世銀決策過程中的影響力
與之前研究成果的關聯.納瑪達計畫中止與世銀的決策過程.倡議型NGOs外部影響假說.第5章註釋

結論 倡議型NGOs的影響力
倡議型NGOs外部影響假說對納瑪達計畫中止過程的說明.課題與展望

結論
註釋
後記
謝辭
參考文獻
附錄
索引

圖書序言

作者序

  本書為2006年於日本齣版的《世界銀行與NGOs》中文版,是對總部位於美國華盛頓特區(Washington, D. C.)的國際組織「世界銀行」,自1980年代中期至1993年,因各國政府及倡議型NGO反對而終止印度納瑪達水壩計畫(Narmada Dam Project)的相關研究。本書運用計畫過程中大量的世界銀行內部文書,印度與歐美的新聞報導,以及NGO資料,來闡釋終止過程的前因後果。此外,本書也以世界銀行總裁、理事會與事務局等內部組織的迴應為基礎資料,說明倡議型NGO如何影響世界銀行已定案的計畫。

  本書對於日本或現今的颱灣,大緻可歸納齣下列幾點助益。對於島國日本而言,國際閤作的重要性自不待言。但由於憲法等限製,日本對外的軍事援助受到限製,因此對日本政府而言,ODA(政府開發援助)成為確保國傢利益的重要外交途徑。1980年代後半,日本受泡沫經濟影響,ODA除瞭使貿易所得的利潤,迴饋給與日本貿易順差的開發中國傢,同時也成為讓日本的一般公司、建設公司和顧問公司等能確實獲得利益的手段。在此過程中,許多計畫成為對開發中國傢政府與官僚進行的各式各樣利益輸送或賄賂,使ODA成為媒體、各大報社、雜誌、研究者以及NGO批判的對象,質疑ODA究竟是「為瞭援助誰」而推動。

  日本政府和外務省一方麵接受上述批判,另一方麵則運用評論以及為政府辯護的學者(也就是所謂的「禦用學者」),反駁針對ODA的批評。這些人就是當時ODA論戰中,廣為人知的關係者和研究者。ODA論戰從1991年開始,直到1993年外務省停止對納瑪達水壩計畫的補助且完全失去提齣反論的證據為止,在數傢雜誌及學會中持續不斷辯論瞭三年。此後,NGO與學者針對印度的辛格勞利(Singrauli)等其他計畫,廣泛批判ODA,並同時對外務省和禦用學者們提齣反論。然而,外務省運用許多方式,試圖封殺對ODA的批判,而且肯定ODA的研究者與NGO人員,一再聘任他們擔任外務省與財務省相關的外部評價委員或審議委員。

  和日本國內的行動不同,國際上將終止納瑪達水壩計畫,視為世界銀行的重大失敗,還齣現「納瑪達的教訓」(the Narmada Lesson)一詞。1993年3月底,印度政府申明婉拒世界銀行對納瑪達水壩計畫的相關貸款,從此世界銀行的納瑪達問題,轉變為世界銀行邁嚮改革的問題。也就是納瑪達問題導緻世界銀行設立資訊公開製度,並且設置獨立調查的專傢小組。促成改革的背後原因,是世界銀行第一齣資國美國政府,以及站在承認世界銀行立場的美國議會,對此問題的深切關心。美國議會多次召開公聽會,討論世界銀行和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改革問題,而對於改革的關心,在1995年布雷頓森林體係設立五十週年達到頂點—世界各國市民社會激發起討論,檢討支配世界經濟金融秩序的先進國傢組成的國際組織(IMF與世界銀行)的功能,更不用說在這些行動背後,存在著開發中國傢與第三世界,對美國以及支持世界銀行的其他新先進國傢的批評。美國與世界銀行的關係,在於曆任的世界銀行總裁都由美國人擔任。嚮來是國際組織的世界銀行,會被說成為瞭美國而存在的國際機構,原因不隻是它的總部靠近華盛頓特區的白宮。

  世界銀行終止對納瑪達水壩計畫融資這件事情,是透過NGO倡議的行動方針而達成,對於持續緻力於從外部改革世界銀行與IMF體製的歐美NGO而言,可說是最初的重要成果之一。1990年代時,要求世界銀行與IMF負起責任的NGO團體所齣版的研究書籍中,納瑪達水壩計畫是極為重要的案例。此外,在印度國內,其他水庫計畫仍由政府提供資金繼續進行。直到近年,印度的NGO組織「納瑪達自救會」(NBA)仍持續非暴力主義的抗爭運動。

  另一方麵,日本泡沫經濟崩壞,進入「失落的十年」。NGO也曆經世代交替。與納瑪達水庫問題有關的人員,或知曉納瑪達水庫問題發展過程的人員,從第一綫退下。到瞭2000年以降,日本現職的NGO,幾乎已沒多少人還記得當初納瑪達問題時,是如何對世銀緊迫盯人、窮追猛打。取而代之、隨處可見的,是跟隨日本政府代錶團一同參與「裏約+10」(2002在南非召開的國際會議。是繼1992年在裏約熱內盧召開聯閤國環境開發高峰會「地球高峰會」之後,於十年後再度召開的會議),但在會議中沒立下顯著成果便敗下陣來的NGO;以及在外務省、國際閤作銀行與財務省的三方會談中,作為代錶而參與其中,卻操弄著一般人難以理解的專門用語的NGO,或是憑藉著從國外NGO取得獨傢情報而活躍於會談的新興NGO。同時,世界銀行與亞洲開發銀行、日本政府、ODA等,仍持續進入開發中國傢進行支援開發計畫,就結果來說並沒有停止援助的現象。大緻看來,這一連串的現象,可說是日本外務省將NGO收編進政府的戰術,成功發揮效用。

  循著上述的脈絡,本書透過納瑪達計畫的終止過程,以及闡釋世界銀行的意嚮決定結構,希望有助於NGO行動者、研究者以及一般大眾理解問題,並學習瞭解世界銀行與NGO過去的相關曆史,最重要的是希望今後不要發生相同的事件,並重蹈開發造成的暴力和悲劇的覆轍。東京的NGO(JASAES)員工在2001年對我說:「我們不會像段老師一樣汲取過去的事例」。對於日夜努力攝取新課題的二十幾歲年輕人來說(當時),我進行的研究想必被認為盡是些過去的老東西吧!不過,就像「曆史是會循環的」這句話所示,我們在與巨大權力與體製永無止境對峙的同時,學習過去的經驗十分重要。

  之後又過瞭十四年,日本進入瞭「失落的二十年」,在這之間經曆多次首相交替(1999年起有小渕、青木〔臨時〕、森、小泉、安倍、福田、麻生、鳩山、菅、野田、安倍),以及一次自民黨與民主黨的政權交替,還有東日本大震災與福島第一原發事故。在景氣低迷下,日本社會的所得差距更明顯,拜金的資本主義漸形強大。

  NGO也無法僅以理想主義進行活動。從世界銀行或日本ODA取得資金的NGO也紛紛成立。這些親政府的「禦用NGO」,不但沒有批判體製的精神,反而利用世界銀行等組織的名聲,企圖壯大自己。而新興宗教團體成立的NGO,更讓這一切加速進行。他們錶麵上提倡解決貧睏問題、援助開發中國傢,實際上卻與其真實目的不符。在NGO的外錶下,隱藏其真實身分,進行宣教活動,剝奪想認真參加國際閤作工作的年輕人的意誌與未來,這是必須正視的問題。在這個渾沌的狀況下,巨大的世界銀行組織仍不間斷地融資給開發中國傢,同時使用CSO(市民社會組織)一詞,選擇其認為閤適的NGO進行閤作。每年鞦天舉辦的IMF.世界銀行年會中,這些CSO會得到正式的認可參加。
  
  世界銀行與颱灣的關係

  1970年代,中國奪得聯閤國代錶權,中華民國(颱灣)退齣聯閤國。對於退齣聯閤國的颱灣而言,由聯閤國、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所代錶的國際社會,被視為遙遠的存在。不過在今日,在世界經濟或對中國投資的情況中,都不應過於小看颱灣的經濟功能。此外,颱灣領先其他華人社會的民主主義,以及以太陽花學運為代錶,針對政治和社會問題,果決勇敢採取行動的年輕人,還有支持民主與學運的颱灣社會,讓沉溺在日常消費生活中的日本與歐美先進國傢市民,得以重新關心政治,並迴想起他們早已忘記卻十分重要的價值觀。若颱灣與颱灣人對「民族自決原則」有深切期盼,則國際社會在未來應該會認真麵對並思考颱灣的國際地位。為瞭迎接這個時刻,學生與研究者,甚至新聞媒體等,都必須理解國際閤作與國際機構的本質。

  我與颱灣

  我是清朝末年移居日本橫濱的華僑後裔,我的母親則齣生於颱灣,在太平洋戰爭前,還在年幼時期便移居日本。1970年齣生的我,從幼年到少年時期都住在橫濱的中華街,從父親那兒聽瞭許多關於中國文化大革命時期的惡狀。此外,我小學時就讀孫文所創立的橫濱中華學院國小部,當時採用的是颱灣國立編譯館的教科書,我對國民黨推行的反共教育和軍國教育思想感到十分嫌惡。一方麵身處於日本,與大多數「純粹的」日本人在不同的曆史背景與社會中齣生成長,所以我能夠將中國、颱灣與日本三者相對化,並學習於在三者當中,以中立的視角看待事物。也就是不偏嚮任何一邊,或者不屬於任何一邊。不是日本人,也不是中國人,亦非颱灣人,雖然一直有種源由於模糊歸屬意識而生的孤獨感伴隨著我,但這也成為我在追求學問的路途上,獲得真正獨創性的重要機會。我之所以選擇國際關係論與國際閤作論為研究主題領域,以「NGO不信任國傢」此假設作為研究準則,並且成為橫濱華人當中第一位大學教授,這一切我想與前述背景有深刻的關係。

  因為厭惡國民黨推行的洗腦式愛國教育與反共教育,在橫濱中華學院小學部畢業後,就報考進入日本的國中與高中就讀。離開瞭由血緣與錢脈連結的華僑社會,也遠離瞭中華街。但也沒有接近共産黨獨裁下的中國。進入大學後,我選擇的研究主題是日本的ODA與NGO,因為想拉開自己與中國和颱灣的距離,希冀一邊觀察兩邊民主社會發展的陰暗麵,一邊弄清楚兩者的發展,當時正是發生六四天安門事件的1989年到1993年。從不定期迴颱灣故裏的母親口中聽說,從飛機的窗戶往下看,可以看到流入河川的廢水,如此敘述讓我印象深刻。當時颱灣也在進行反公害運動,以及更進一步的環境保護運動,我相信一定有以此為目標孕育而生的市民團體和國際性NGO。1990年代,颱灣解除戒嚴數年後,由李登輝執政。不過,從過去的曆史發展來看,已無法天真地相信「民主化」的口號。隨後,我進入研究所取得碩士和博士的學位,直到我於大阪的大學任教,一直都專注於研究課題而尚未開始關注颱灣發展,當我第一次踏上颱灣的土地,已經是2008年3月、三十七歲那年。當時正值颱灣總統選舉期間。

  至今又經過瞭六年,期間再度重習中文與颱灣的曆史、政治與社會狀況。為進行颱灣加入聯閤國的研究,2010年4月開始在颱灣的國立成功大學,以訪問學者的身分進行一年的研究,並有機會在颱南生活。颱南與颱北路上往來的大群機車陣中,混雜著賓士與BMW,颱中的高速公路和市街上則有疾馳的藍寶堅尼和法拉利,這和1990年代的日本頗為相似。究竟這個國傢與社會,將會走嚮何處?

  2009年,研究者與熟人當中,仍然有人認為我選擇到颱灣而非美國做研究,是不智的選擇,並說:「你究竟想在即將被中國統一、走嚮終結的國傢中學習些什麼?」對於將颱灣視為安心又安全的海外觀光地的日本人來說,日本政府在處理釣魚颱列島國有化問題,導緻中日關係惡化,以及最近的反日示威遊行和暴徒橫行的中國報導裏,颱灣都像是與國際政治或外交對象完全無關。對於一齣生就是日本社會上的少數與弱勢的我來說,在國際開發的現場或國際社會中,從組織體製外的弱勢者觀點進行思考,是不可欠缺的。此外,為瞭脫離戰後長期影響日本的美國式思考,從東亞的地理政治學觀點來看,前往未來必定會産生的中文圈學習,必然有其益處。話雖如此,我卻激不起興趣前往空氣汙染嚴重、限製民主主義研究的中國。颱灣的颱北已經有許多為瞭觀光或留學而居住的日本人,感覺無法定心進行研究。迴想起來,到颱南還是正確的選擇。

  於成功大學當訪問學者的期間,受林朝成教授、丁仁方教授、國立成功大學社會科學院以及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許多教職員的協助,使我得以進行颱灣市民社會的考察。透過觀察參與更加深我對於颱灣市民社會的發展,不隻關於颱灣,還跟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的華人社會,以及中國的民主化産生關聯。而我的想法,在考察2014年3月至4月颱灣的太陽花學運中,學生們以和平方式進占立法院,以及其後政府和執政者的迴應,還有7月與9月到10月,香港學生發起的民主化示威遊行之後,更成為不可動搖的確信。

  納瑪達水庫問題之後筆者現在研究關心的議題,是與世界銀行的審查專傢會議實際有效性的相關研究。為此,我曾前往印度、孟加拉、賴索托、巴西的亞馬遜、尼泊爾、柬埔寨、阿爾巴尼亞等地進行調查,並見聞巨型水壩、鋪路、造橋、拆除貧民窟、掩埋湖泊……等等,許多在開發中國傢以蠻橫手段進行的開發案,以及受到開發影響的人民、減少的動植物種類、環境惡化等狀況—這當中有好幾個地方,都有中國援助的案例。

  雷曼兄弟破産事件之後,經曆阿富汗和伊拉剋戰爭,以及加強反恐對策,美國的唯一超級大國地位,似乎快要被追過。追在其後的,正是有著巨大人口與市場的中國。世界銀行之於中國政府,不隻是經濟實力相等的地位,也讓中國認為自己有責任援助,因此中國逐漸參與到國際社會當中,也就是中國期待成為名實俱符的「先進國」。從颱灣金門流亡到中國的經濟學傢林毅夫,於2008年至2012年擔任世界銀行的上級副總裁 兼主任經濟學傢,這是颱灣社會不陌生的事,而這與中國經濟的崛起不能說沒有關係。

  在世界銀行的指導原則中,在環境、移住、原住民等方麵都有相對應的規範。不過,由中國自行對開發中國傢進行援助的行動中,幾乎不可能超越中國國內的準則。關於中國目前的進行方式,是中國會轉變為符閤世界銀行的規範呢?還是世界各國要配閤中國的新標準?必須抉擇的時間點就在不久的將來吧。目前中國正準備設立以新興國傢為主的BRICs銀行,也稱為「亞洲投資銀行(AIIB)」。究其意圖,是為瞭挑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秩序和布雷頓森林體係。

  以保守的日本政治與社會對中國的行為所能做齣的迴應來看,應該無法壓製中國的力量。不過,對於跨越國境的市民社會而言,以美國為中心過度發展的資本主義、以及中國的民主化都是持續不斷需要關注的問題。更何況是做為東亞島國的日本與颱灣,更必須自由地對這些議題進行議論。在這一層意義之下,颱灣是中文圈中,最能夠以言語和行動嚮中國發信的地方。颱灣和華人市民社會被賦予的責任十分重大。為此,若本書能發揮一些功效,筆者將十分高興 。

  緻群學齣版社與編輯者的感謝

  本書自翻譯企畫到齣版,曆經四年的歲月。筆者在此嚮劉總編輯為首的群學齣版社編輯群,特彆是責任編輯瀋誌翰先生,以及翻譯者堯嘉寜小姐錶達謝意。另外,也感謝許秀雲小姐的協助,許小姐為求能使本書盡早在颱麵市,以使颱灣民眾理解本書的意義,協助與群學齣版社保持聯係。

段傢誠
2014/10/18

圖書試讀

1.2 倡議型NGOs的登場

1.2.1 納瑪達水壩計畫齣現問題


在納瑪達水壩計畫開始不久,印度當地就發生瞭居民反對運動。大部分居民反對運動,都是訴求中央邦被徵收者的權利,或要求適當的補償。1986年1月19日首次齣現被徵收者組成的「納瑪達重生委員會」(成立於中央邦)。同年2月17日,馬哈拉施特拉邦也成立被徵收者組成的委員會。納瑪達水壩計畫反對運動中最活躍的是「納瑪達自救會(Narmada Bachao Andolan, NBA)」。NBA成立於1986年,其前身是「受納瑪達水壩影響者成立的委員會」(Narmada Dharangrast Samiti, NDS)。運動的中心人物是孟買的社會工作者梅哈.帕卡(Medha Patkar)和什裏帕.達瑪迪卡利(Shripad Dharmadikary)。巴巴.安特(Baba Amte)在日後也投入其中(巴巴.安特因從事麻瘋病患救助工作而極負盛名)。他們要求印度政府提齣公正的補償措施,並提供充分的資訊說明此案的影響,在印度政府達成上述要求之前,他們將拒絕與印度政府或各邦政府方負責搬遷事務或水壩建設的公務員閤作。這種反對運動基本上是沿襲甘地式的非暴力與不閤作運動。

到瞭1980年代後半,許多團體的齣現使沙達薩羅瓦水壩計畫反對運動得以透過新聞等媒體廣為全國所知。印度國內的環境、人權、宗教、沒有土地的農民、原住民(Adivasi)等組織也開始串連,共同支持納瑪達計畫的抗議者。這迅速發展成可以連結當地與印度全國的網絡。DNS也在1989年改名「納瑪達自救會」(NBA),成為反對運動的中心。

納瑪達水壩計畫反對運動隨即從印度國內延燒全球。美國和歐洲相繼發生反對興建水壩的大規模團體運動,納瑪達水壩計畫也因此舉世聞名。NGOs關注水壩問題的契機,是英文雜誌《生態學者》(The Ecologist)的編輯愛德華.戈德史密斯(Edward Goldsmith)和尼可拉斯.希爾德亞德(Nicholas Hildyard)於1984年齣版《大型水壩對社會與環境的影響》(The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Effects of Large Dams)一書。該書匯整瞭對大型水壩的主要批判意見。並且主張水壩造成的問題不是特定計畫或特定地區纔會齣現的問題,而主要是由技術引起的問題;該書為提齣此種主張的先驅。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關於納瑪達水壩計畫中倡議型NGOs影響力的探討,給我帶來瞭極大的啓發。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發展項目的學術著作,更是一部關於權力、抗爭與變革的生動史詩。作者以極其專業且引人入勝的方式,描繪瞭NGOs如何在世界銀行這樣體量的機構麵前,通過不懈的努力和創新的策略,逐步爭取到瞭話語權,並最終影響瞭項目的走嚮。我特彆欣賞書中對NGOs工作方法的細緻呈現,包括他們如何進行深度調研、如何動員基層社區、如何構建跨國界的聲援網絡,以及如何在法律和倫理層麵挑戰既定議程。 書中對世界銀行的角色也進行瞭深入的分析,它並沒有將該機構簡單地描繪成一個負麵形象,而是展現瞭其內部的決策機製、利益糾葛以及其在麵對全球性挑戰時的睏境。這種多維度的呈現,讓整個敘事更加真實可信。閱讀過程中,我能夠清晰地感受到NGOs在爭取權益過程中的艱辛與不易,但也正是這種堅持,展現瞭公民社會強大的韌性和生命力。這本書讓我對“影響力”的理解,從單一的物質力量,擴展到瞭信息、組織、輿論等多方麵的協同作用。它是一本值得所有人閱讀的書,尤其是那些關心可持續發展、社會公正和全球治理的人。

评分

這本書的內容,尤其是關於倡議型NGOs如何在一個巨頭林立的環境中,能夠發育成一股強大力量的敘述,讓我感到非常振奮。作者以納瑪達水壩項目為切入點,生動地剖析瞭NGOs與世界銀行等大型機構之間的互動,並且清晰地展示瞭NGOs是如何通過長期的、有策略的倡議,最終影響瞭項目的走嚮。我過去對NGOs的認知可能有些片麵,認為他們隻是抗議者,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他們工作的深度和廣度,他們不僅有激情,更有智慧和方法。 書中對NGOs的策略性分析,讓我眼前一亮。它揭示瞭NGOs如何有效地整閤資源,如何構建跨越地域和階層的聯盟,以及如何利用信息傳播和公眾教育來贏得支持。同時,作者也毫不避諱地指齣瞭NGOs在與強大的國際機構博弈時所麵臨的挑戰,以及他們是如何剋服這些睏難的。這本書的敘事方式非常流暢,作者通過大量的案例和細節,將一個復雜的故事娓娓道來,讓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瞭這場關於發展、正義和環境的深刻對話。它讓我對NGOs的工作有瞭更深的敬意,也對未來類似項目的運作方式有瞭更清晰的認識。

评分

這本書的內容給我留下瞭極其深刻的印象,它讓我重新審視瞭國際發展項目背後的復雜性。作者通過對納瑪達水壩這一標誌性案例的深入剖析,生動地展現瞭倡議型NGOs在權力結構中的獨特地位和強大能量。我以前總覺得NGOs隻是“嘈雜的聲音”,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他們作為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如何有效地挑戰那些看似固若金湯的宏大計劃。書中對NGOs策略的細緻描繪,從早期信息收集、社區組織,到後期的媒體宣傳、國際遊說,無不展現齣他們的專業性和韌性。 尤其讓我驚嘆的是,作者並沒有將NGOs塑造成完美的英雄,而是真實地呈現瞭他們在資源、信息、權力上的局限,以及他們如何在這種局限下,通過巧妙的運作,最終撬動瞭巨頭。對於世界銀行這類機構,書中也展現瞭其內部的決策睏境和外部壓力,以及它們在麵對日益增長的公眾監督和NGOs質疑時,所錶現齣的適應與調整。這本書的敘事方式非常引人入勝,作者仿佛帶領我置身於納瑪達河畔,親眼見證瞭這場漫長而艱巨的鬥爭。它讓我意識到,在宏偉的工程背後,是無數個普通人的生活和未來,而NGOs正是連接這些聲音與決策者之間的重要橋梁。

评分

我最近讀到一本叫做《世界銀行與NGOs:中止納瑪達水壩計畫中的倡議型NGO影響力》的書,雖然這本書的標題聽起來有些學術,但讀起來卻意外地引人入勝。它深入探討瞭在全球發展項目中,非政府組織(NGOs)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尤其是在麵對像納瑪達水壩這樣大型、極具爭議性的工程時。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NGOs描繪成一味的反對者,而是細緻地剖析瞭他們如何通過倡議、公眾動員、法律途徑甚至國際輿論等多種方式,去影響甚至最終中止那些可能對當地社區和環境造成負麵影響的項目。 書中對世界銀行這樣大型國際金融機構的運作模式也有著深刻的揭示。它展示瞭這些機構在決策過程中,雖然有著宏大的發展願景,但也可能麵臨來自基層、來自受項目直接影響人群的強大阻力。作者並沒有迴避矛盾,而是巧妙地在對壘雙方之間遊走,呈現瞭復雜的利益博弈和權力動態。我尤其欣賞的是,作者在分析NGOs的策略時,並沒有停留在錶麵,而是挖掘瞭其背後的動員機製、傳播手段,以及如何利用信息不對稱來為自身爭取話語權。讀完這本書,我對“影響力”這個詞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它不僅僅是力量的體現,更是一種策略、一種智慧,以及一種對弱勢群體權益的堅定守護。這本書對於任何關心全球發展、環境正義以及公民社會作用的人來說,都是一次極具啓發的閱讀體驗。

评分

我最近讀的一本書,叫做《世界銀行與NGOs:中止納瑪達水壩計畫中的倡議型NGO影響力》,它讓我對“影響力”這個概念有瞭全新的認識。這本書並非枯燥的說教,而是通過一個具體的、極具戲劇性的事件——納瑪達水壩項目的爭議,來層層剝開大型發展項目背後錯綜復雜的權力網絡和利益博弈。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他不僅描繪瞭世界銀行這類全球性金融機構的運作邏輯,更將焦點對準瞭那些活躍在項目一綫、為當地社區發聲的NGOs。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對NGOs策略的分析,是如此的具有操作性和前瞻性。它展示瞭NGOs如何從最初的被動信息接收者,逐漸成長為能夠主動塑造議程、影響輿論的關鍵角色。書中還探討瞭NGOs如何在不同層麵上施加壓力,包括對當地社區的賦權、對國際社會的動員,以及如何利用法律和媒體作為武器。這種多角度的分析,讓我看到瞭NGOs工作的復雜性和多麵性,也理解瞭他們為何能在如此艱難的環境下取得成就。這本書的閱讀體驗非常棒,它讓我既學到瞭知識,又感受到瞭知識的力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