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十九首釋(2版)

古詩十九首釋(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古詩十九首
  • 文學
  • 古典詩歌
  • 詩歌鑒賞
  • 文化
  • 經典
  • 唐詩
  • 注釋
  • 文學史
  • 中華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將典故的考論和辭采華茂的體驗結閤起來,
  新舊文學的融會貫通,
  文壇大師硃自清以獨有的詩歌闡釋帶你重新認識《古詩十九首》。


  一九四一年硃自清在國文月刊設置詩文選讀一欄,便是要分析古典和現代文學的重要作品,幫助年輕人瞭解,引起他們的興趣,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分析的態度。隻有能分析的人,纔能切實欣賞,透徹的瞭解。硃自清選擇古詩十九首有兩個原因:1.這十九首可說是最古的五言詩;2.十九首既是詩的古典,說解的人也就很多。在這硃自清選擇唐代李善的註,因他認為李善的註最為謹慎和切實,釋事(也就是典故)的地方多,而釋義(也就是用意)的地方少。硃自清更直說,要透徹瞭解詩必須要弄明白詩裏的典故,纔不會望文生義,模糊影響。在李善註後是說明,硃自清兼採各傢,然令人遺憾的是硃自清僅釋九首而止。

  古詩十九首既無固定的題目,也沒有作者,卻擁有相似的風格,但考據這些詩並不是民間的作品,而是文人仿樂府作的詩。梁代昭明太子蕭統卻選瞭這十九首詩編輯在一起,並為這十九首詩加一個總題目:古詩十九首。而後人則習慣取其第一句為篇名。古詩十九首後,詩歌就脫離詩經的四言詩體和楚辭的騷體,開始瞭沿襲韆年之久的五、七言詩體。在古典詩歌裏,寫得最多的就是五言和七言詩,而古詩十九首就是五言古詩中最早期、最成熟的代錶作品。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硃自清


  原名自華,號實鞦,後改名為自清,字佩弦。幼年受傳統的古典教育,大學時代即開始創作新詩,一九二三年發錶長詩〈毀滅〉,在當時的詩壇上發生瞭很大的影響。一九二五年,任清華大學教授,創作轉嚮散文,同時開始古典文學的研究。抗戰爆發後,曾與葉聖陶閤著《國文教學》。享年五十一歲。

  民初散文傢鬱達夫曾說:「硃自清雖是一個詩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夠貯滿著那一種詩意,文學研究會的散文作傢中,除冰心外,文章之美,要算他瞭。」葉聖陶則說:「現代大學裏,如果開現代本國文學的課程,或者有人編現代本國文學史,論到文體的完美,文字的全寫口語,硃先生該是首先被提及的。」可見硃自清在當代受到推崇的程度。

  作品尚有詩集《蹤跡》、散文集《背影》、《歐遊雜記》、《你我》等,有著作二十餘種,約二百萬字。

圖書目錄


行行重行行
青青河畔草
青青陵上柏
今日梁宴會
西北有高樓
涉江采芙蓉
明月皎夜光
冉冉孤生竹
庭中有奇樹

圖書序言



  詩是精粹的語言。因為是「精粹的」,便比散文需要更多的思索,更多的吟味;許多人覺得詩難懂,便是為此。但詩究竟是「語言」,並沒有真的神祕;語言,包括說的和寫的,是可以分析的;詩也是可以分析的。隻有分析,纔可以得到透徹的瞭解;散文如此,詩也如此。有時分析起來還是不懂,那是分析得還不夠細密,或者是知識不夠,材料不足,並不是分析這個方法不成。這些情形,不論文言文、白話文、文言詩、白話詩,都是一樣。不過在一般不大熟悉文言的青年人,文言文,特彆是文言詩,也許更難懂些罷瞭。

  我們設「詩文選讀」這一欄,便是要分析古典和現代文學的重要作品,幫助青年諸君的瞭解,引起他們的興趣,更注意的是要養成他們分析的態度。隻有能分析的人,纔能切實欣賞;欣賞是在透徹的瞭解裏。

  一般的意見將欣賞和瞭解分成兩橛,實在是不妥的。沒有透徹的瞭解,就欣賞起來,那欣賞也許會驢脣不對馬嘴,至多也隻是模糊影響。一般人以為詩隻能綜閤的欣賞,一分析詩就沒有瞭。其實詩是最錯綜的,最多義的,非得細密的分析工夫,不能捉住它的意旨。若是囫圇吞棗的讀去,所得著的怕隻是聲調詞藻等一枝一節,整個兒的詩會從你的口頭眼下滑過去。

  本文選瞭《古詩十九首》作對象,有兩個緣由。一來十九首可以說是我們最古的五言詩,是我們詩的古典之一。所謂「溫柔敦厚」、「怨而不怒」的作風,三百篇之外,十九首是最重要的代錶。直到六朝,五言詩都以這一類古詩為標準;而從六朝以來的詩論,還都以這一類詩為正宗。十九首影響之大,從此可知。

  二來十九首既是詩的古典,說解的人也就很多。古詩原來很不少,梁代昭明太子(蕭統)的文選裏卻隻選瞭十九首。《文選》成瞭古典,十九首也就成瞭古典;十九首以外,古詩流傳到後世的,也就有限瞭。唐代李善和「五臣」給《文選》作註,當然也註瞭十九首。嗣後曆代都有說解十九首的,但除瞭《文選》註傢和元代劉履的《選詩補註》,整套作解的似乎沒有。清代箋註之學很盛,獨立說解十九首的很多。近人隋樹森先生編有《古詩十九首集釋》一書(中華版),搜羅曆來十九首的整套的解釋,大緻完備,很可參看。

  這些說解,算李善的最為謹慎、切實;雖然他釋「事」的地方多,釋「義」的地方少。「事」是詩中引用的古事和成辭,普通稱為「典故」。「義」是作詩的意思或意旨,就是我們日常說話裏的「用意」。有些人反對典故,認為詩貴自然,辛辛苦苦註齣詩裏的典故,隻錶明詩句是有「來曆」的,作者是淵博的,並不能增加詩的價值。另有些人也反對典故,卻認為太麻煩、太瑣碎,反足為欣賞之纍。

  可是,詩是精粹的語言,暗示是它的生命。暗示得從比喻和組織上作工夫,利用讀者聯想的力量。組織得簡約緊湊;似乎斷瞭,實在連著。比喻或用古事成辭,或用眼前景物;典故其實是比喻的一類。這首詩那首詩可以不用典故,但是整個兒的詩是離不開典故的。舊詩如此,新詩也如此;不過新詩愛用外國典故罷瞭。要透徹的瞭解詩,在許多時候,非先弄明白詩裏的典故不可。陶淵明的詩,總該算「自然」瞭,但他用的典故並不少。從前人隻囫圇讀過,直到近人古直先生的《靖節詩箋定本》,纔細細的註明。我們因此增加瞭對於陶詩的瞭解;雖然我們對於古先生所解釋的許多篇陶詩的意旨並不敢苟同。李善註十九首的好處,在他所引的「事」都跟原詩的文義和背景切閤,幫助我們的瞭解很大。

  彆傢說解,大都重在意旨。有些是根據原詩的文義和背景,卻忽略瞭典故,因此不免望文生義,模糊影響。有些並不根據全篇的文義、典故、背景,卻隻斷章取義,讓「比興」的信念支配一切。所謂「比興」的信念,是認為作詩必關教化;凡男女私情,相思離彆的作品,必有寄託的意旨─不是「臣不得於君」,便是「士不遇知己」。這些人似乎覺得相思離彆等等私情不值得作詩;作詩和讀詩,必須能見其大。但是原作裏卻往往不見其大處。於是他們便抓住一句兩句,甚至一詞兩詞,麯解起來,發揮開去,好湊閤那個傳統的信念。這不但不切閤原作,並且常常不能自圓其說;隻算是無中生有,驢脣不對馬嘴罷瞭。

  據近人的考證,十九首大概作於東漢末年,是建安(獻帝)詩的前驅。李善就說過,詩裏的地名像「宛」、「洛」、「上東門」,都可以見齣有一部分是東漢人作的;但他還相信其中有西漢詩。曆來認為十九首裏有西漢詩,隻有一個重要的證據,便是第七首裏「玉衡指孟鼕」一句話。李善說,這是漢初的曆法。後來人都信他的話,同時也就信十九首中一部分是西漢詩。不過李善這條註並不確切可靠,俞平伯先生有過詳細討論,載在《清華學報》裏。我們現在相信這句詩還是用的夏曆。此外,梁啓超先生的意見,十九首作風如此相同,不會分開在相隔幾百年的兩個時代(《中國之美文及其曆史》)。徐中舒先生也說,東漢中葉,文人的五言詩還是很幼稚的;西漢若已有十九首那樣成熟的作品,怎麼會有這種現象呢!(《古詩十九首考》,《中大語言曆史研究所週刊》六十五期)

  十九首沒有作者;但並不是民間的作品,而是文人仿樂府作的詩。樂府原是入樂的歌謠,盛行於西漢。到東漢時,文人仿作樂府辭的極多;現存的樂府古辭,也大都是東漢的。仿作樂府,最初大約是依原調,用原題,後來便有隻用原題的。再後便有不依原調,不用原題,隻取樂府原意作五言詩的瞭。這種作品,文人化的程度雖然已經很高,題材可還是民間的,如人生不常、及時行樂、離彆、相思、客愁等等。這時代作詩人的個性還見不齣,而每首詩的作者,也並不限於一個人;所以沒有主名可指。十九首就是這類詩;詩中常用典故,正是文人的色彩。但典故並不妨害十九首的「自然」;因為這類詩究竟是民間味,而且隻是渾括的抒敘,還沒到精細描寫的地步,所以就覺得「自然」瞭。

  本文先鈔原詩。詩句下附列數字,李善註便依次鈔在詩後;偶有不是李善的註,都在下麵記明齣處,或加一「補」字。註後是說明;這兒兼採各傢,去取以切閤原詩與否為準。

  編按:《古詩十九首釋》於一九四一年刊登於《國文月刊》,自第六期開始連續刊載,然硃自清先生僅釋九首即停止。

圖書試讀

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彆離【1】。
相去萬餘裏,各在天一涯【2】。
道路阻且長,會麵安可知【3】。
鬍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4】。
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5】。
浮雲蔽白日,遊子不顧反【6】。
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7】。
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8】。
 
【1】 《楚辭》曰,「悲莫悲兮生彆離。」
【2】 《廣雅》曰,「涯,方也。」
【3】 《毛詩》曰,「溯洄從之,道阻且長。」薛綜〈西京賦〉注曰,「安,焉也。」
【4】 《韓詩外傳》曰,「詩雲,『代馬依北風,飛鳥棲故巢』,皆不忘本之謂也。」
《鹽鐵論‧未通篇》,「故代馬依北風,飛鳥翔故巢,莫不哀其生。」(徐中舒《古詩十九首考》)
《吳越春鞦》,「鬍馬依北風而立,越燕望海日而熙,同類相親之意也。」(同上)
【5】 《古樂府歌》曰,「離傢日趨遠,衣帶日趨緩。」
【6】 浮雲之蔽白日,以喻邪佞之毀忠良,故遊子之行,不顧反也。《文子》曰,「日月欲明,浮雲蓋之」;《陸賈新語》曰,「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鄣日月」;《古楊柳行》曰,「讒邪害公正,浮雲蔽白日」,義與此同也。鄭玄《毛詩箋》曰,「顧,念也。」
【7】 〈小雅〉,「維憂用老。」(孫評《文選》語)
【8】 《史記‧外戚世傢》,「平陽主拊其(衛子夫)背曰,『行矣,彊飯,勉之!』」蔡邕(?)〈飲馬長城窟行〉,「長跪讀素書,書中竟何如?上有『加餐食』,下有『長相憶』。」(補)
 
詩中引用《詩經》、《楚辭》,可見作者是文人。「生彆離」和「阻且長」是用成辭;前者暗示「悲莫悲兮」的意思,後者暗示「從之」不得的意思。藉著引用的成辭的上下文,補充未申明的含意,讀者若能知道所引用的全句以至全篇,便可從聯想領會得這種含意。這樣,詩句就增厚瞭力量。這所謂詞短意長;以技巧而論,是很經濟的。典故的效用便在此。「思君令人老」脫胎於「維憂用老」,而稍加變化;知道《詩經》句子的讀者,就知道本詩這一句是暗示著相思的煩憂瞭。「冉冉孤生竹」一首裏,也有這一語;歌謠的句子原可套用,十九首還不脫歌謠的風格,無怪其然。

用户评价

评分

作為一個從小就接觸古典詩詞的颱灣人,我對《古詩十九首》的情感,可以說是既熟悉又充滿敬意。然而,隨著年紀的增長,我越來越發現,僅僅是背誦或朗誦,不足以讓我真正領略其中的精妙。偶然間在網路書店看到這本《古詩十九首釋(2版)》,便被其沉穩的封麵設計所吸引,想說買來看看能否有所啟發。讀完之後,我隻能說,這本書的價值遠遠超乎我的想像。作者的解讀,充滿瞭人文關懷和學術深度,他不僅僅是在講解詩句,更是在重塑詩歌的生命。他能夠將看似遙遠的漢代生活,與現代人的情感體驗巧妙地連結起來,讓我讀來感同身受。書中對於一些意象的解析,更是讓我拍案叫絕,原來詩歌的魅力,竟然可以如此豐富和多元。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沒有華麗的辭藻,卻字字珠璣,句句入心。對於那些和我一樣,渴望更深入地理解《古詩十九首》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絕對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评分

這本《古詩十九首釋(2版)》的齣現,對我而言,無疑是一次意外的驚喜。我嚮來對古詩有種莫名的親近感,但有時讀來總覺得意猶未盡,彷彿隔著一層紗,難以完全領會其中精髓。這次入手這本書,完全是衝著「釋」字來的,希望能藉由作者的功力,讓這些經典詩句的意涵更加清晰。讀完之後,隻能說,我的期待不僅被滿足,更是被遠遠超越。作者的解讀角度非常多元,不僅從文字錶麵進行考據,更深入探究瞭詩人創作的時代背景、文化思潮,甚至詩人心靈深處的情感波動。這種宏觀與微觀結閤的解析方式,讓整本《古詩十九首》彷彿活瞭過來。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那些意境深遠、較難理解的詩句時,能夠引經據典,同時又不失個人的獨到見解,讓讀者在理解的同時,也能激發齣自己的思考。這本書的版式設計也很舒適,字體大小適中,排版清晰,閱讀起來是一種享受。對於想要深入理解《古詩十九首》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絕對是不可錯過的寶藏。

评分

一直以來,古詩十九首就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雖觸手可及,卻又時常讓人感覺隔著一層薄霧。偶然在書店翻到這本《古詩十九首釋(2版)》,被它簡潔卻又充滿意境的封麵吸引。翻開內頁,就被作者細膩的筆觸和獨到的見解深深打動。這本書並非隻是枯燥的文字解析,它更像是引導讀者走進漢代文人內心世界的旅程。作者對於每首詩的背景、情感、以及隱藏的意象都做瞭深入淺齣的剖析,讓我得以窺見當時人們的生活點滴、情感波瀾。特別是那些關於離愁別緒、思念故人的詩篇,在作者的詮釋下,變得更加立體、生動,彷彿能聽見詩人當時的心跳與嘆息。書中的語言樸實卻富有詩意,不會讓人產生閱讀障礙,反而能引領著讀者一同沉浸在那古老的詩韻之中。對於我這樣一個對古典文學充滿熱愛,卻又常感力不從心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盞明燈,讓我在理解古詩的道路上,少走瞭許多彎路。它不僅是一本工具書,更是一本能夠觸動心靈的讀物。

评分

身處資訊爆炸的時代,能夠靜下心來閱讀經典,本身就是一種難得的體驗。而《古詩十九首釋(2版)》,恰恰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契機,讓我得以暫時抽離紛擾,沉浸在漢代的詩意世界。我對古典文學的熱情,一直以來都是斷斷續續,有時會因為對某些詩句的理解不夠深入而感到氣餒。這本書的齣現,徹底改變瞭我的閱讀體驗。作者的解讀,就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循序漸進地引導著我,撥開迷霧,看清詩句的本質。我特別喜歡作者在處理那些看似簡單,實則意蘊深長的詩句時,所展現齣的細膩和耐心。他不會急於給齣結論,而是鼓勵讀者自己去體會、去感受。書中的圖文並茂,雖然篇幅不長,但精煉的插圖恰到好處地烘托瞭詩歌的意境,讓我更容易進入詩歌的情境。這本書不僅提升瞭我對《古詩十九首》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它讓我重拾瞭閱讀的樂趣,感受到瞭古詩跨越韆年的魅力。

评分

身為一個常常在文學沙龍分享古詩的愛好者,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讓我對《古詩十九首》有更深層次的理解,並且能夠啟發我分享內容的書籍。這次的《古詩十九首釋(2版)》,絕對是我近期最滿意的一次購書經驗。作者在解讀詩句時,常常能跳脫齣傳統的框架,提齣一些非常新穎的觀點,讓我耳目一新。例如,在分析某一首描寫離別的詩時,作者不僅僅聚焦於詩人個人的愁緒,更將其置於當時社會動盪、離散成為常態的背景之下,讓我從更廣闊的歷史視角去理解詩句背後的深層意義。書中的語言風格也是一大亮點,既有學者般的嚴謹考究,又不失文人的浪漫情懷,讀起來一點也不枯燥乏味。我甚至在書中找到瞭一些在其他古詩解讀書籍中鮮少提及的細節,這些細節的補充,讓整首詩的畫麵感更加飽滿。我已經迫不及待地想將書中的一些觀點融入到下一次的分享中,相信一定會讓聽眾對《古詩十九首》有全新的認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