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雜文」的演變:從《文心雕龍》到《文苑英華》

古代「雜文」的演變:從《文心雕龍》到《文苑英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古代文學
  • 雜文
  • 文心雕龍
  • 文苑英華
  • 文學史
  • 思想史
  • 文化史
  • 章法理論
  • 修辭學
  • 古代散文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雜文」是古代總集處理文學體類區分時,針對數量相對不多、特徵亦相對不明的作品,匯聚於一處時所使用的類名。其「雜文」名稱首見於劉勰《文心雕龍》,後來曆代總集或文論之中,「雜文」的範圍與其中對象,並不盡同。本文以《文心雕龍》及《文苑英華》為兩端,探討自六朝至於宋代「雜文」的演變;概要言之,凡歸類於「雜文」者,多是文學史上新齣現,且實際應用功能較為薄弱的文學體類。然則,「雜文」範圍與內涵具動態特徵,其演變實又牽涉文體發展、文體批評、文藝理論等等諸多層次,當是探討中國文學批評之時,值得學者重視的議題。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郭章裕


  學曆──
  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
  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
  輔仁大學中文係學士

  專長領域──
  賦學、漢魏六朝文藝批評、文體演變史

  指導教授──
  簡宗梧 博士

圖書目錄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 問題之發現與研究範圍之釐清
第二節 研究成果的審視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徑路

第二章、《文心雕龍》〈雜文〉析論
第一節 「雜」之文學觀念溯源
第二節 《文心雕龍》〈雜文〉主要體類之一 ──「對問」
第三節 《文心雕龍》〈雜文〉主要體類之二 ──「七」
第四節 《文心雕龍》〈雜文〉主要體類之三 ──「連珠」
第五節 〈雜文〉的意義
第六節 結語

第三章、《文苑英華》「雜文」中的「賦體雜文」與「箴體雜文」
第一節 「賦體雜文」析論
第二節 「箴體雜文」析論
第三節 結語

第四章、《文苑英華》「雜文」中的「論體雜文」與「記體雜文」
第一節 「論體雜文」析論
第二節 「記體雜文」析論
第三節 結語

第五章、《文苑英華》「雜文」中的「雜著」及「越界文體」
第一節 《文苑英華》「雜文」中的「雜著」
第二節 「越界文體」
第三節 結語

第六章、「雜文」範圍內對象的演變
第一節 「賦體雜文」對象的演變
第二節 「雜文」範圍內其他體類的齣現
第三節 結語

第七章、結 論

參考書目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對於一個長期沉浸在古典文學愛好者社群的颱灣讀者來說,這本書的齣現,無異於一股清流。市麵上關於詩詞歌賦、唐宋八大傢的好書多如牛毛,但真正能深入淺齣地講解“雜文”這一概念,並追溯其源流的,卻寥寥無幾。我尤其喜歡作者在論述《文心雕龍》時,那種既保留原文的精神內核,又不失現代讀者閱讀習慣的遣詞造句。他並非生硬地照搬古文,而是巧妙地融會貫通,讓劉勰的思想在我們這些現代人看來,依然鮮活且富有啓發。而當他筆鋒一轉,談到《文苑英華》時,那種從理論到實踐的過渡,簡直是行雲流水。我們知道《文苑英華》是一部規模宏大的文集,但它裏麵的“雜文”部分,往往被一些研究者忽略。這本書恰恰把焦點放在瞭這塊“遺珠”上,讓我們看到,在那些看似不成體係的文章裏,蘊藏著古代文人豐富的思想、敏銳的觀察和多樣的錶達方式。作者的敘事能力非常強,讀起來一點也不枯燥,仿佛有一位博學的朋友,在你耳邊娓娓道來,引你一步步探索古代文學的奧秘。

评分

分隔: 這本書簡直讓我驚艷!我一直對中國古代文學的脈絡充滿好奇,尤其是在“雜文”這個概念上。過去總覺得它模糊不清,像散落的珠子,不像詩歌、散文那樣有清晰的大傢和流派。但讀瞭這本書,我纔豁然開朗。《文心雕龍》裏對文體的辨析,尤其是在“總術”和“論說”等篇章裏,就已經為後來的“雜文”埋下瞭伏筆。作者非常有眼光地抓住瞭這個關鍵點,從劉勰的理論框架齣發,一步步追溯“雜文”如何從早期零散的論述、辨析、筆記,逐漸發展壯大,最終在《文苑英華》這樣集大成的作品中找到瞭一個比較集中的體現。我特彆欣賞作者對《文心雕龍》的解讀,不是簡單地堆砌概念,而是細緻地剖析其內部邏輯,聯係當時文人的創作實踐,讓我們看到理論是如何指導創作,又是如何反過來影響理論的。這本書填補瞭我知識上的一個大空白,讓我重新認識瞭古代文學史的豐富性,不再局限於那些耳熟能詳的大體裁。

评分

收到!以下是為您的圖書《古代「雜文」的演變:從<文心雕龍>到<文苑英華>》撰寫的五段颱灣讀者視角圖書評價,每段約300字,風格各異,避免AI痕跡,並以

评分

我一直認為,真正好的學術著作,不僅要提供紮實的考證和深刻的見解,更要能激發讀者的探索欲望,讓閱讀本身成為一種智識上的享受。這本書無疑做到瞭這一點。我從前對“雜文”的印象,大多停留在一些零散的筆記、小品文,覺得它們像是文人的“隨筆”,缺乏係統性。然而,作者通過對《文心雕龍》精闢的解讀,讓我明白瞭“雜文”並非漫無邊際,而是在文體劃分日益精細化的過程中,承載瞭許多無法歸入其他類彆的、更具思想性、觀察性、評論性的文本。從《文心雕龍》的理論基礎,到《文苑英華》的實踐成果,作者以一種非常宏觀的視角,描繪瞭“雜文”這一文體逐漸成熟、定型的過程。我尤其佩服作者在梳理不同時期文人作品時,那種敏銳的洞察力,能夠捕捉到不同時代“雜文”在內容、形式、風格上的細微差異,並將其置於整個文學史的大背景下進行考察。這不僅僅是關於“雜文”的演變,更是關於中國古代思想史、文化史的一麵生動鏡子。

评分

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在颱北的某個古籍書店裏,意外發現瞭一本泛黃的善本,裏麵藏著不為人知的珍寶。我一直對《文心雕龍》的體係化敘事感到摺服,但如何將這種理論應用到理解更廣泛的古代文本,尤其是那些不那麼“主流”的文體,總覺得有些力不從心。這本書恰恰為我打開瞭一扇新的窗戶。作者對《文心雕龍》的闡釋,讓我看到瞭劉勰對於文學的整體觀,而這種整體觀,恰恰能夠幫助我們理解“雜文”的生成邏輯。從《文心雕龍》對文章“總括”、“發散”的論述,到《文苑英華》中那些包羅萬象、卻又能在細讀中發現其內在聯係的文章,作者用清晰的思路,將這中間的演變過程梳理得條分縷析。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文苑英華》的選例,它們不僅僅是“例子”,更是作者論點的有力支撐,讓我得以窺見古代文人如何在“雜”的創作空間裏,展現齣他們的纔情與智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