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十年颱灣思想文化界思索的主題,在本書可讀到錢新祖老師的先見之明
盡管錢老師已離開這個世界,但他的思想之於颱灣社會,仍未遠離
本書收錄瞭錢新祖教授從一九七○年代中期開始撰述的中英文論著共二十六篇,內容涵蓋思想史論與文化批評。錢氏積極參與中文學術文化界的對話,從其留下的眾多論述,可以清楚看齣近三十年來颱灣思想文化問題發展的延續性軌跡,進而感受到作為思想者的錢氏對其當下時空毫不苟且的反思。錢氏一生看重「語言」之於人類存在的重要性、渴望揉和多元文化價值而亟欲創造一種新語言,本書特彆收錄的英文論文,為此留下瞭重要的紀錄。
作者簡介
錢新祖
國立颱灣大學曆史係畢業,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曆史係博士,曾於美國芝加哥大學、新竹清華大學、颱灣大學、香港科技大學、中國文化大學等校任教,並協助創設清華大學曆史研究所與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一九八○年代率先將當代西方思潮批判性地引介進入專業的中國思想研究領域、廣泛影響及於中文世界人文社會學圈。其文章經常發錶在也是他幫忙建立的《當代》、《颱灣社會研究》期刊上,所譯鑄的「時空性」、「相互主體性」、「比較分析的措辭」等重要觀念用語至今仍膾炙人口。
編者前言
中文論文
近代人談近代化的時空性
新儒傢之闢佛――結構與曆史的分析
佛道的語言觀與矛盾語
儒傢倫理所期許的普遍性
中國的傳統思想與比較分析的「措辭」(rhetoric)
焦竑與晚明新儒思想的重構
公案、紫藤與非理性
儒傢傳統裏的「正統」與多元以及個人與「名分」
硃陸的「讀書」之爭與新儒傢所講求的知識與道德
《肇論》裏的「虛」與「空」
英文論文
Chiao Hung and the Revolt Against Ch'eng-Chu Orthodoxy: The Left-wing Wang Yang-ming School as a Source of the Han Learning in the Early Ch'ing
The Neo-Confucian Confrontation with Buddhism: A Structural and Historical Analysi
The Conception of Language and the Use of Paradox in Buddhism and Taoism
Neither Structuralism Nor Lovejoy's History of Ideas: A Disidentification with Professor Ying-shih Yü's Review as a Dis-course
Ontology and Ontologism in Early Medieval China: A Prospectus
Traditional Chinese Thought and the Rhetoric of Comparativism
Maps, Clocks and Calendrical Science: The Ricci / Trigault Journals as Narrative and Historiography
附錄
人文生命的泉源――國內人文環境和大學的人文學術與教育
心態、生態與「一九八四」
是當代也是「反」當代
「電宰豬肉」與「以羊易牛」
訪錢新祖老師
主體性的開創可能――與錢新祖教授的對話
對〈帝國之眼〉迴應之六
The Transformation of Neo-Confucianism as Transformative Leverage
Review of Ch'i-yün Ch'en's Hsün Yüeh and the Mind of Late Han China
論文齣處錶
編者前言
鍾月岑、宋傢復、李卓穎、陳秀芬
《錢新祖集》第二捲收錄瞭錢新祖從一九七○年代中期開始撰述的中英文論著共二十六篇,其中有已在學報期刊發錶過的專論、為報章雜誌撰寫的雜文、訪問、筆談,以及若乾篇並未發錶過的文字。《錢新祖集》第一捲《中國思想史講義》凝鑄瞭錢新祖老師在課堂上的學思風采,但是當年能有機緣親身見聞的學生到底仍是少數;在課堂外,一般學術文化界對錢新祖認識的主要來源,其實是本書《思想文化論集》中這些思想史論與文化批評。
這次的編輯,概略分為「中文論文」、「英文論文」及「附錄」三大類。編者建議初次接觸錢新祖文章的中文讀者不妨由「附錄」部分開始閱讀。這部分中收錄有錢新祖自述求學心路曆程的訪談紀錄(〈訪錢新祖老師〉),以及針對教育、思想、文化乃至政治議題的時論文章(各篇撰述緣由或見於各篇首頁編者腳註說明),因為原本就是以中文撰寫,設想的讀者也比較廣泛,所以可讀性特彆高。讀者們如今一方麵應該可以看齣颱灣近三十年來問題發展的延續性軌跡,另一方麵感受到錢新祖作為一位思想者對於當下時空毫不苟且的反思。兩篇英文書評文類因不屬一般論文,所以將其歸類於此,但不同於一般書介,皆提齣其特殊觀點。
第一部分「中文論文」,是以文章發錶撰寫的順序排列,可以與《中國思想史講義》裏的相關講述相互參照、補充。其中〈近代人談近代化的時空性〉一篇,大概是錢新祖在颱灣學界公開發錶的第一篇文字;〈儒傢倫理所期許的普遍性〉其實是未完稿,所以文章結尾的缺隙與符號並非排版校對之誤;〈焦竑與晚明新儒思想的重構〉原是篇錢新祖英文著作的中文摘要,但若是讀成錢新祖對自己一九八六年齣版此書多年後之個人心得,倒也符閤他常說「作者本人在作品完成之後,隻是對於作品並不擁有詮釋特權的另一位讀者」的道理。
七篇英文論著之中,有三篇乃是本書已收中文論文的前身。說「前身」,是為瞭強調這些文章在中英兩種語言之間的對應關係不僅於「底本與翻譯」而已。在錢新祖的論述著作中,英文文本與中文文本其實有它各自的生命與身體,彷彿前世今生一般,後生者來自於前身但又有所增長變化(比對之下錢的中文論文幾乎都是「改寫」),但前身又有其前身(而英文論文又來自於錢的中文背景的改弦易轍)。如果說有甚麼是穿越於前世今生的一貫之道,或許是錢新祖對「語言」之於人類存在的重要性的體會、以及對於新的語言的追求渴望。基於此想法,編者們決定將這幾篇英文論文完整收錄此書中。
英文論文部分的末三篇都是從未齣版的稿件,一篇是研究計畫,兩篇是程度不等的未完稿,但是都顯示齣錢新祖在「焦竑與宋明思想史」研究告一段落之後,已經不斷在思考下一步:是該轉換到自己也很感興趣的魏晉思想研究?或是進一步發展比較分析措辭的理論架構?還是從晚明中國領域轉個彎進入耶穌會士的跨文化心態語境?然天不假年,人事乖舛,現已無從聽到錢新祖的來生說法瞭!
這本《思想與文化論集》的封麵設計就相當引人入勝,采用瞭一種復古而又富有現代感的字體,搭配上深邃的藍色背景,仿佛預示著書中將要探討的深刻議題。我是在書店偶然翻到它的,那一刻,我感覺它像一位沉睡的思想傢,靜靜地等待著有緣人的喚醒。我對書名中的“思想”和“文化”這兩個詞匯有著天然的親近感,總覺得它們是人類精神世界中最閃耀的兩顆明珠,相互輝映,又彼此滋養。我期待書中能夠對人類文明的長河中那些關鍵的思想節點進行梳理,比如,啓濛運動的思想是如何塑造瞭現代社會的契約精神?又比如,東方哲學中的“道”與“德”如何能夠為當下快節奏的生活提供一種寜靜的力量?我更希望作者能夠不僅僅停留在理論的層麵,而是能結閤具體的曆史事件、文學作品,甚至是藝術流派,來闡釋思想與文化是如何相互滲透、相互轉化的。想象一下,在探討古希臘哲學時,能夠穿插荷馬史詩的壯麗,在論述文藝復興的藝術創新時,又能細緻描繪達芬奇的畫筆下流淌齣的生命氣息。這樣的敘述方式,無疑能讓枯燥的理論變得生動有趣,讓抽象的思想變得觸手可及。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在“思想”與“文化”這兩個看似宏大卻又相互交織的領域中找到切入點的,是自上而下地剖析某個宏觀的文化現象,還是自下而上地追溯某個思想的源流?無論如何,我都被這種潛在的深度和廣度所吸引,迫不及待地想翻開它,讓自己的思緒在這片廣闊的思想文化天地裏遨遊一番。
评分老實說,初拿到《思想與文化論集》時,我對於它究竟能帶來多少新意抱有一絲謹慎的態度。畢竟,關於思想與文化的研究,市場上已然汗牛充棟,很多作品都隻是在重復前人的觀點,缺乏獨立的洞察。然而,當我開始閱讀,尤其是在讀到其中關於“後現代語境下身份認同的解構”這一章節時,我被作者那種犀利的筆觸和獨到的分析所摺服。作者並非簡單地引用福柯或德裏達的理論,而是將這些抽象的概念巧妙地置於當今信息爆炸、社交媒體盛行的時代背景下,深刻揭示瞭我們是如何在虛擬與現實之間,在眾聲喧嘩中迷失自我,又在碎片化的信息洪流中試圖重塑個人形象的。他提齣的“身份的流變性”這一觀點,讓我不由自主地聯想到自己生活中的種種體驗:社交媒體上精心搭建的“人設”,與現實生活中真實的自我之間的巨大鴻溝;網絡上毫不顧忌的言論,與綫下彬彬有禮的態度之間的反差。作者並沒有對此進行簡單的道德評判,而是以一種更加哲學的視角,去剖析這種現象背後的社會結構性原因和心理動因。他引用瞭大量的案例,從流行文化中的符號象徵,到網絡社群的互動模式,都成為瞭他論證的有力支撐。讀到這裏,我感覺自己像是被醍醐灌頂,以往模糊的睏惑,似乎都有瞭清晰的脈絡。這種將宏大理論與個體經驗巧妙結閤的寫作方式,正是這本論集最吸引我的地方。
评分我必須承認,《思想與文化論集》帶給我的,不僅僅是知識上的滿足,更是一種精神上的啓迪。書中關於“意義的生産與再生産”的論述,給我留下瞭尤為深刻的印象。作者並非僅僅停留在對馬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的解讀,而是將其延伸到瞭當今消費主義社會中,我們是如何在無形中被各種廣告、媒體信息所塑造,並被引導著去追求某種特定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他分析瞭大眾文化是如何通過不斷地重復和符號化,來構建起一套關於“成功”、“幸福”的模闆,而我們則在不經意間成為瞭這些模闆的追隨者。這種深刻的洞察,讓我開始反思自己日常生活中所接觸到的信息,以及這些信息是如何影響我的認知和行為的。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給齣“應該怎麼做”的答案,而是通過對現象的深入剖析,激發讀者進行獨立的思考。他鼓勵讀者質疑那些被視為理所當然的觀念,去探尋信息背後的利益驅動和權力結構。讀完這一部分,我感覺自己像是卸下瞭厚重的枷鎖,對周圍的世界有瞭更加清醒的認識。這種引導讀者進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正是這本論集最寶貴的價值所在。它不僅僅是在傳遞知識,更是在培養一種獨立思考的精神,一種不盲從、不輕易下結論的智慧。
评分我一直對那些能夠穿梭於不同學科領域,並能從中汲取養分、融會貫通的著作抱有極大的興趣。《思想與文化論集》在我看來,恰恰就屬於這一類。我注意到書中在探討某個曆史時期的思想變革時,會自然而然地引入該時期的藝術風格、建築特色,甚至是當時的社會習俗和民眾的日常生活片段。例如,在論述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思潮時,作者並沒有僅僅停留在對彼特拉剋、薄伽丘的文字分析,而是花瞭相當大的篇幅去描繪佛羅倫薩的城市風貌,米開朗琪羅雕塑中的人體之美,以及那個時代人們對於知識和探索的狂熱追求。這種多維度的視角,使得思想不再是孤立存在的概念,而是深深地根植於具體的文化土壤之中,與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都息息相關。更讓我驚喜的是,作者在分析宗教改革的深遠影響時,還會觸及到印刷術的普及對知識傳播的革命性作用,以及由此引發的政治格局的變動。這種跨學科的視野,讓我體會到瞭思想與文化之間那種密不可分的共生關係。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思想的書,更是一本關於曆史、藝術、社會學甚至技術發展交織而成的立體畫捲。我非常享受這種在不同知識領域之間跳躍,最終卻能構建齣一個宏大而清晰的認知框架的過程,它讓我看到瞭知識的內在聯係,也拓寬瞭我思考問題的邊界。
评分這本書的敘述風格極其引人入勝,仿佛是一位經驗豐富的智者,以一種娓娓道來的口吻,引導讀者穿越時空的迷霧,去探索那些塑造瞭人類文明的偉大思想和文化基因。《思想與文化論集》的魅力在於,它並沒有采用枯燥的說教方式,而是通過一係列精妙的比喻和生動的曆史故事,將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例如,當作者在論述“集體無意識”這一心理學概念時,並沒有直接引用榮格的著作,而是用瞭一個非常形象的例子:一群遠古的獵人,在麵對同一片森林,看到同一輪月亮時,他們共同經曆的恐懼和敬畏,是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後世的集體情感和文化圖騰。這種敘述方式,讓我感覺自己並非在閱讀一本理論著作,而是在進行一場引人入勝的探險。我被作者的敘述所吸引,常常在讀到精彩之處時,不由自主地停下來,細細品味其中的深意。作者的文字非常有畫麵感,仿佛能夠將讀者置身於某個曆史場景之中,親身感受那個時代的氛圍。我尤其喜歡他在探討不同文化之間交流與碰撞時,那種細膩的筆觸,以及對文化衝突與融閤過程中所産生的復雜情感的深刻描繪。這種寫作風格,使得原本可能顯得嚴肅和專業的論題,變得輕鬆有趣,易於理解,也更能引發讀者的共鳴。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