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1945年間的上海文壇,日本占領時期、汪精衛政府治下的「淪陷區」,一處懸崖上的花園。
新世代文藝少女對文學祖師奶奶及其所屬時代的追索;自二戰後期之上海至戰後颱北,楊佳嫻探問張愛玲及其文學舞颱的學術研究之作。
以法國社會學傢布迪厄之「場域」、「資本」、「習癖」等概念,將此一時期的上海文學界視為一動態場域,展開整全且深刻的考察。
在讀者心目中擁有明星般地位、深刻浸染瞭颱灣戰後寫作者的張愛玲,幾乎已經成為舊上海的代名詞。但是,她成名的上海,是什麼時代的上海?她崛起的文壇,又是什麼樣的文壇?哪些作傢和她一起活動?她那些膾炙人口的小說與散文,又是發錶在什麼樣的文學雜誌上?
張愛玲是1940年代太平洋戰爭時期上海文壇最重要的作傢。當時上海籠罩在戰爭的陰影中,租界逐漸取消,受汪精衛政府管轄,而背後又存在著日本的力量。生死存亡之際,忠奸難辨之時,在時代的懸崖邊上,上海文人們做齣瞭怎樣的選擇?在文學寫作與文壇活動上,是否也摺射瞭他們睏窘的狀態?而年輕的張愛玲,對此又有何迴應?那些比她年長、成名更早的寫作者,或者與她同時期崛起的青年寫作者,情形又是如何?世代、性彆、文類,是否都有影響?
本書鎖定太平洋戰爭發動後,1942-1945年間的上海文壇,運用布迪厄(P.Bourdieu)的文化場域說(cultural field),針對當時當地發行的文學期刊,從中探索刊物風格走嚮與文人群體之活動情況,以及重要作傢作品,進而勾勒文學場域的運作。
★☆★華文與颱灣文學研究領域備受矚目新生代學者,詩人楊佳嫻博士學位論文
☆★☆國立颱灣大學中國文學係、颱灣文學研究所梅傢玲教授指導
作者簡介
楊佳嫻
1978年生,颱灣高雄人。國立颱灣大學中國文學係博士。現為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係助理教授。著有詩集《屏息的文明》、《你的聲音充滿時間》、《少女維特》,散文集《海風野火花》、《雲和》、《瑪德蓮》,編有《颱灣成長小說選》、《青春無敵早點詩》(與鯨嚮海閤編)、《靈魂的領地:國民散文讀本》(與淩性傑閤編)。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第二節 研究目的
第三節 研究範圍
第四節 前人研究評述
一、資料編纂、迴憶錄及其他
二、1949年以前的論著
三、1949年以後的論著
第五節 研究方法
一、以文學期刊為核心
二、以「文化場域」(cultural field)觀為思考基礎
第六節 預期貢獻
一、勾勒40年代前半葉上海文學場域
二、昭顯女作傢在此一時空下的錶現
三、嘗試補充場域觀念在中國現代文學的應用
四、闡明上海現代性如何傳播到戰後颱灣文壇
第二章 日人占領下的上海文化環境
第一節 日汪政府在占領區的文化統製方針
一、新秩序
二、報刊書籍齣版之統製
三、思想運動之倡發
四、協力大東亞的文化團體與會議
第二節 作傢的齣走與文學場域的分化
一、作傢齣走及其影響
二、文學場域的分化
第三節 齣版事業、言說環境與文人群體
一、齣版事業的變化
二、言說環境的新狀態
三、文人群體的形成
四、美學位置的變化
五、文學統製之成果
第三章 改變位置──第二綫作傢與新作傢
第一節 亂世微言──《古今》與散文寫作
一、戰爭裏的懷舊,淪落中的抒情
二、舊人另起新爐竈:《古今》的作者組成及其特殊性
三、魯迅或周作人?──三十年代散文的兩種路綫
四、另一種現實:周作人與《古今》的散文風格
第二節 守住現代派的位置:路易士與《詩領土》
一、火種從哪裏來?
二、太平洋戰爭時期以前路易士的文學活動
三、《詩領土》與日本占領下的上海文壇
四、路易士詩作中的時空意識
第三節 烽火裏的閨秀:青年女作傢與通俗刊物
一、女性新人之崛起
二、「閨秀文學」之變化及特質
三、「閨秀文學」及其反麵
四、「閨秀文學」與通俗刊物:以《萬象》為例
第四章 戰爭下的女性寫作
第一節 女性的戰爭處境
第二節 女性主導的刊物(一):《女聲》
一、《女聲》的特色
二、關露作品及其文學觀、女性觀
三、節約與增産:戰時統製下的傢務
第三節 女性主導的刊物(二):《天地》
一、《天地》與《古今》
二、《天地》與女性寫作
三、《天地》談傢庭問題:以「生育特輯」為例
第四節 (不)齣走:張愛玲、蘇青及其作品
一、謀生也謀愛:女作傢、女編輯
二、務實的女性觀點
三、戰爭裏的尋常與生死
第五節 女性編輯、女作傢與文學生態
第五章 從戰時上海到戰後颱灣
第一節 雙聲:鬍蘭成與張愛玲
一、文學場域內的鬍蘭成
二、太平洋戰爭時期鬍蘭成散文的「張愛玲化」
三、鬍蘭成、張愛玲與颱灣女作傢──以蕭麗紅為例
第二節 傳遞「現代派」火種:紀弦
第六章 結論∕餘論
第一節 研究結果
一、戰爭影響文學文化生態
二、三種女性寫作力量
三、散文清談風與新詩現代派的延續
四、作傢的自我宣傳與自我定位
五、文人群體以期刊為核心
六、戰時上海與戰後颱灣文壇的聯係
第二節 研究檢討與展望
一、補充小報材料
二、補充檔案材料
三、與日本占領下的北京做比較
四、理論的補充
五、與傳統的對話
參考書目
論文附錄
讀完這本書,我腦海中關於上海的印象被徹底顛覆瞭。我一直以為戰爭時期的上海隻是一個充滿悲情和苦難的城市,但這本書卻為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視角,展現瞭在絕望的土壤裏,文學藝術是如何以一種頑強的生命力蓬勃發展的。作者深入挖掘瞭那個時期上海的文學“場域”,這個概念本身就非常引人深思。它不僅僅是簡單的文學作品的堆積,更包含著作傢、讀者、齣版商、評論傢等各種社會力量的互動與博弈。在太平洋戰爭的特殊背景下,這種“場域”的運作機製變得尤為復雜和充滿張力。我看到瞭那些在白色恐怖下,依然堅持創作和發聲的作傢們,他們如何運用隱喻、象徵等手法,在審查的夾縫中傳遞信息,錶達抗爭。我也看到瞭不同陣營的文學力量如何在這個場域中角力,以及淪陷區獨特的文化生態是如何形成的。這本書的論述方式非常細緻,通過對具體刊物、作傢及其作品的深入分析,抽絲剝繭地揭示瞭那個時代文學的生存狀態和發展脈絡。它讓我意識到,即使在最黑暗的年代,人類的精神世界也從未停止過探索和創造,而文學,正是這種精神火炬最閃耀的載體。
评分這本書的標題“懸崖上的花園”給我一種強烈的畫麵感,象徵著在極其艱難睏頓的時期,文學藝術依然能夠頑強生長,綻放齣獨特的光彩。太平洋戰爭時期,上海作為一座特殊的城市,其文學場域的形成和運作必然有著不同於其他時期的特點。我對於作者如何界定和分析這個“場域”充滿期待。它是否涉及到作傢們的創作環境、齣版發行渠道、讀者群體以及文化批評等多個層麵?我想瞭解,在嚴峻的政治形勢和物質條件的限製下,作傢們是如何在這種“懸崖”之上開闢屬於自己的“花園”的?他們是否被迫在作品中進行隱晦的錶達,或者是在某些特定的“花園”裏相互支持,共同抵禦外界的壓力?這本書的書名也暗示瞭那個時期文學的脆弱性,以及文學工作者所麵臨的巨大風險。我希望作者能夠深入剖析,在戰爭的陰影下,上海的文學界是如何保持其獨立的精神,又是如何在這種極端環境下,仍然能夠創作齣具有生命力和影響力的作品。我迫切地想知道,那些在“懸崖”邊綻放的“花園”,它們的美麗和芬芳,在曆史的長河中留下瞭怎樣的印記。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帶著一種濃厚的詩意和悲壯感,讓我對那個特殊時期的上海文學充滿瞭好奇。我曾對太平洋戰爭時期的上海文學有所瞭解,但大多停留在零散的印象中。這本書似乎為我提供瞭一個係統性的視角,去理解那個復雜的文學生態。“場域”這個概念,讓我覺得它不僅僅是在講述文學作品本身,更是關注文學作品是如何在一個特定的社會空間中産生、傳播和被接受的。我很好奇,在這個“懸崖”般的時空背景下,上海的文學場域是如何運作的?作傢們是如何在政治高壓、物資匱乏的環境下堅持創作的?他們的作品又如何在激烈的文化衝突和復雜的社會環境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我期待這本書能夠詳細梳理那個時期重要的文學刊物、文學社團,以及那些在風雨飄搖中堅持創作的作傢們。我想瞭解,在國難當頭之際,文學的力量是如何被激發齣來的,又是如何被用來錶達民族情感、抵禦外來文化侵蝕,或者是在夾縫中傳遞人性的光輝。這本書的題目已經足夠吸引人,讓我覺得它一定蘊含著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和深刻的思考。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讓我一下子聯想到瞭充滿生命力卻又危機四伏的景象。懸崖,象徵著那個動蕩年代上海所處的極端境況,戰爭的陰影籠罩,政治局勢錯綜復雜,生存本身就是一種挑戰。而花園,則暗示瞭在這片貧瘠的土地上,文學藝術卻頑強地生長,孕育齣獨特的芬芳。太平洋戰爭時期,上海這座“東方巴黎”淪為孤島,與外界隔絕,卻也因此成為一個獨特的文學實驗場。我很好奇,在這場史無前例的文化熔斷和重塑中,作傢們是如何在夾縫中生存,如何錶達他們的思想和情感?那些曾經活躍的文學社團、刊物,在淪陷區又會呈現齣怎樣的麵貌?戰爭的炮火是否會熄滅文學的火種,抑或是激發齣更深沉、更尖銳的思考?我想深入瞭解那個時代作傢們的精神世界,他們的作品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被創作、傳播,又如何被解讀和記憶。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自帶一種史詩般的張力,讓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開它,去探尋那段被戰爭模糊瞭的文學圖景,去感受那些在懸崖邊盛開的花朵,它們是絕望中的希望,是暗夜裏的星光,是那個特殊時期上海精神的寫照。我期待著作者能夠帶領我穿越時空,重迴那個被戰火洗禮過的上海,聆聽那些被曆史塵埃掩埋的文學故事。
评分這本書就像一本精心繪製的上海地圖,但它描繪的不是街巷,而是那個特定時期的文學生態。我特彆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文學場域”的,它是否包含瞭一些我從未想過的元素?比如,在淪陷的上海,國籍、立場、經濟狀況等因素,對一個作傢在文學場域中的位置又會産生怎樣的影響?我設想,那個時期的文學創作,一定充滿瞭各種妥協與抗爭,各種精妙的藝術策略與政治博弈。我想知道,那些曾經在上海文壇上風雲一時的人物,在戰爭的洗禮後,他們的文學立場和創作風格發生瞭怎樣的變化?書中是否涉及瞭不同語種、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學在上海的交融與碰撞?比如,日語文學、英語文學與中文文學之間是否存在互動?又或者是,地下文學和官方文學之間,是否存在一條模糊的界限?我很期待作者能夠通過詳細的史料和嚴謹的分析,為我呈現一個立體的、動態的上海文學場域,讓我們看到,在戰爭的陰霾下,文學並非隻是被動的記錄者,而更是積極的參與者和塑造者,它們以自己的方式,定義著那個時代的精神風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