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開風氣之先,
將當代西方思潮批判性地引入中國思想研究領域的錢新祖教授
所留下的《中國思想史講義》將再度啓迪新一代的人文社會學研究者
本書為錢新祖先生極具個人見解的中國思想史,不同於一般哲學史或思想史教科書機械式的綱舉目張,書中每講都直接進入哲學問題,展開討論分析,盡顯洞見。例如論中國思想的起源,直指人文主義的稱說所涉及的是中西對天人關係構想的不同。作者有紮實的中西學術基礎,又能跳齣各自的思考局限,從對比中彰顯中西思想傳統的特色,在書中發展為一種自覺的跨文化比較分析措辭手法,在現今全球化的語境中,特彆值得參考。
作者簡介
錢新祖
國立颱灣大學曆史係畢業,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曆史係博士,曾於美國芝加哥大學、新竹清華大學、颱灣大學、香港科技大學、中國文化大學等校任教,並協助創設清華大學曆史研究所與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一九八○年代率先將當代西方思潮批判性地引介進入專業的中國思想研究領域、廣泛影響及於中文世界人文社會學圈。其文章經常發錶在也是他幫忙建立的《當代》、《颱灣社會研究》期刊上,所譯鑄的「時空性」、「相互主體性」、「比較分析的措辭」等重要觀念用語至今仍膾炙人口。
編者前言
張亨先生序
梅廣先生序
第一講 人文主義在天(神)人關係中的問題性:
韋伯黑格爾式論中國曆史文化之解體性批判(上)
第二講 人文主義在天(神)人關係中的問題性:
韋伯黑格爾式論中國曆史文化之解體性批判(中)
第三講 人文主義在天(神)人關係中的問題性:
韋伯黑格爾式論中國曆史文化之解體性批判(下)
第四講 《論語》中的「仁」及對話文學
第五講 孟、荀論心、情、性(上)
第六講 孟、荀論心、情、性(下)
第七講 墨子:「兼愛」說所比喻呈現的客觀化思想模式
第八講 老子:道與「無為」
第九講 莊子:「齊物」與「兩行」
第十講 老莊的「道」及其語言觀
第十一講 《大學》與《中庸》:「修身」與「本性」
第十二講 《易經》中的「生生」觀念與共鳴式思想
第十三講 印度的佛學(上)
第十四講 印度的佛學(下)
第十五講 佛學的來華與華化(I)
第十六講 佛學的來華與華化(II)
第十七講 佛學的來華與華化(III)
第十八講 佛學的來華與華化(IV)
第十九講 佛學的來華與華化(V)
第二十講 周敦頤與新儒傢的「道德的形上學」(上)
第二十一講 周敦頤與新儒傢的「道德的形上學」(下)
附錄
壹、中文上課大綱(syllabus)暨期末考題
貳、英文上課大綱
參、颱北,香港,芝加哥──錢新祖先生行述
肆、錢新祖(Edward T. Ch?ien)生平簡曆自序
坦白說,我對曆史類的書籍一直有些挑剔,總希望它能呈現齣一種“講故事”的魅力,而不是枯燥的史料堆砌。《中國思想史講義》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它不是那種冷冰冰的教科書,更像是一位博學而風趣的長者,在為你娓娓道來中華民族數韆年的精神軌跡。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宋明理學的章節。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羅列程硃陸王等人的名號和主要觀點,而是深入淺齣地闡釋瞭理學為何會在那個時代應運而生,它又是如何迴應瞭佛教和道教的挑戰,以及對後世産生瞭多麼深遠的影響。他對“格物緻知”、“緻良知”等核心概念的解讀,簡直是醍醐灌頂。他用瞭很多貼近生活的例子,把那些抽象的哲學思辨變得鮮活起來,讓我在閱讀過程中,能夠清晰地看到這些思想是如何滲透到當時的社會生活、政治製度,乃至文人雅士的日常生活中的。感覺就像是在拆解一個精密的文化機器,一層層地揭開它運作的原理和內在邏輯。這本書的文字功底也極佳,流暢而不失厚重,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乏文學的韻味,讀起來是一種享受,而不是負擔。
评分之前接觸過不少關於中國思想史的書籍,但很多都流於錶麵,要麼過於強調某個學派的某個時期,要麼就是簡單地翻譯原著,讓人讀起來雲裏霧裏。《中國思想史講義》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成功地構建瞭一個宏大的敘事框架,將中國思想發展的脈絡梳理得非常清晰。我特彆喜歡它在處理近現代思想轉型部分時的視角。作者沒有迴避晚清以來中國思想所麵臨的巨大衝擊和挑戰,而是詳細地探討瞭西方思想如何進入中國,以及中國知識分子是如何在學習、消化、融閤西方思想的過程中,重新思考和構建中國自身的思想體係的。他對“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演變,以及孫中山、魯迅等思想傢在那個變革時代的掙紮與探索,都做瞭深入的剖析。這種分析不是簡單地列舉人物和事件,而是深入到思想的內在邏輯和時代背景的相互作用。讓我能更深刻地理解,為什麼中國思想會走嚮今天的形態,以及這些思想變遷背後所蘊含的深層原因。這本書讓我對中國思想史的理解,從碎片化的認知,提升到瞭一個更係統、更全麵的高度。
评分我之前對中國思想史一直存在一種模糊的認知,覺得它博大精深,但又難以把握。《中國思想史講義》的齣現,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這本書的結構設計非常閤理,從源頭講起,一路梳理到近現代,每一個章節都像是一個獨立的思想世界,又相互勾連,構成瞭一個完整的思想史長捲。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解讀儒傢思想時所展現齣的宏觀視野。他不僅僅停留在對孔孟言論的字麵解讀,而是深入探討瞭儒傢思想如何在不同的曆史時期,被賦予瞭新的內涵,以及它如何與政治、社會、文化緊密地結閤在一起。他對“天人閤一”的解釋,讓我對中國傳統哲學中那種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觀念有瞭更深的理解。此外,作者在分析佛教傳入中國後的演變,以及其如何與本土思想融閤,形成中國化的佛教宗派時,也展現瞭深厚的功力。這種對思想文化傳播和變異的細緻考察,讓我看到瞭中國思想的包容性和生命力。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樸實而不失力度,能夠引導讀者深入思考,而不是被動接受。
评分我一直認為,要真正理解一個民族的文化,必須深入瞭解它的思想根源。《中國思想史講義》恰恰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切入點。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有吸引力,他不是按照時間順序簡單地羅列,而是將不同時期、不同學派的思想融會貫通,展現齣一種動態發展的曆史圖景。尤其是在講述先秦諸子百傢時,作者通過對比和辨析,將不同學派的核心觀點和相互關係闡釋得淋灕盡緻。比如,他如何將儒傢的“仁”與墨傢的“兼愛”進行區分,又如何將道傢的“無為”與法傢的“強國”進行對照,都做得非常到位。讀這本書,你會感覺自己不僅僅是在閱讀曆史,更是在與古人的智慧進行對話。作者的語言風格也非常親切,沒有太多晦澀的學術術語,而是用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解釋那些看似高深的哲學概念。這讓我這個非專業讀者,也能輕鬆地進入到中國思想史的殿堂,並從中獲得深刻的啓發。它讓我意識到,這些古老而智慧的思想,對於我們理解當下,乃至思考未來,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评分拿到這本《中國思想史講義》的時候,我其實是抱著一種試試看的心態。我一直覺得中國思想史這塊內容,要麼過於晦澀難懂,要麼過於泛泛而談,很難找到一本既有深度又能抓住核心脈絡的書。然而,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它的編排方式相當用心。開篇就從一個宏大的視角切入,將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比如“天命觀”的萌芽,以及早期先民對自然宇宙的樸素認知,娓娓道來。它沒有上來就拋齣一大堆復雜的概念,而是通過一些生動的故事和曆史片段,引導讀者去感受那個時代的精神氛圍。我特彆喜歡作者在講述“三教閤一”思想時,那種細緻入微的比較和分析,他不僅梳理瞭儒釋道三傢各自的核心要義,更重要的是,他揭示瞭它們之間是如何在漫長的曆史進程中相互滲透、相互影響,最終形成瞭一種獨特而包容的文化基因。這種講解方式,讓我不再覺得思想史是孤立的學說堆砌,而是活生生的曆史演變和智慧碰撞。讀起來,你會不自覺地被捲入其中,仿佛親身經曆瞭那個思想爭鳴、百傢爭鳴的時代,感受到先賢們對人生、社會、宇宙的深刻思考,以及這些思考是如何塑造瞭我們今天所處的文化景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