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言誌詩與西方模仿文學互照互識齣發,用符號─結構方法重構文學現象,本書指齣不存在泛泛而論的文學風格,任何文學風格總是以文本為切分單位的文本現象。而且,這種文本風格不是渾然無序的,而是包含最小文學手法、文本手法統一體、文本純文學風格、文本文學審美風格四個結構層級之整體。
本書特色
以中、西兩麵的文學理論,全麵論述文學風格。
作者簡介
蘇敏
1982年獲重慶師範大學文學院文學學士。1990-1991年前蘇聯訪問學者,研究俄蘇詩學。2000-2001年北京大學中文係訪問學者,研究先秦詩歌、哲學。2008年獲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文藝學博士,博士論文《文學審美風格論》。
第一章 引言
1.1文學審美風格的研究對象
1.1.1.問題的提齣
1.1.2.文學審美風格的研究對象
1.1.3.文學審美風格論的基本概念
1.2.文學審美風格研究的方法
1.2.1.狄爾泰的曆史理性批判
1.2.2.中西學術研究的嚴謹客觀原則
1.2.3.詩學模子雙綫並進尋根探固方法
1.3.符號-結構方法:文學審美風格命題邏輯推演的方法
1.3.1.符號學的曆史迴顧
1.3.2.符號學的基本概念
1.4.文學審美風格論研究的起點、單位
1.4.1.文學審美風格研究的起點
1.4.2.文學審美風格的切分單位
第二章 中西文藝學風格理論研究的曆史與現狀
2.1.西方風格理論研究的曆史
2.1.1.「風格」在英語中的詞源及含義
2.1.2.在西方文藝學中風格理論研究的曆史
2.2.中國「體」論研究的曆史
2.2.1.中國古代的相關話語
2.2.2.《文心雕龍》的「體」論
2.3.20世紀中西風格理論研究
2.3.1.20世紀西方風格理論研究
2.3.2.20世紀中國風格理論研究
第三章 最小文學手法
3.1.文學作品中的最小文學手法
3.1.1.最小文學手法的定義
3.1.2.研究最小文學手法的雙重單位
3.1.3.文學作品中的最小文學手法考察
3.2.最小文學手法的構成
3.2.1.最小文學手法的能指:自然語言橫組閤片段
3.2.2.最小文學手法的所指:不可再分文學想像具象
3.3.最小文學手法的兩次結構轉換
3.3.1.什麼是最小文學手法的兩次結構轉換
3.3.2.最小文學手法第一次結構轉換的三種意義
3.3.3.最小文學手法第二次結構轉換的意義之一:造型性
3.3.4.最小文學手法第二次結構轉換的意義之二:虛構性
3.4.最小文學手法的縱聚閤類型
3.4.1.最小文學手法的縱聚閤三大類型
3.4.2.最小文學手法縱聚閤三大類型在文學作品中的考察
3.4.3.最小文學手法的縱聚閤類型的「價值」
3.4.4.最小文學手法橫組閤的自由與縱聚閤的不自由
3.5.最小文學手法的結構特徵
3.5.1.最小文學手法的整體性
3.5.2.最小文學手法的轉換性
3.5.3.最小文學手法的自我調整性
3.6.最小文學手法的文學性
3.6.1 關於文學性、文學手法相關研究
3.6.2.從最小文學手法看文學性
3.6.3.最小文學手法基本意義
3.6.4.最小文學手法的基本意義與具體意義、潛在意義
第四章 文學審美風格個體
4.1.文學審美風格研究的相關概念
4.1.1.文學審美風格結構等級序列
4.1.2.文學風格的「言語」
4.1.3.自然語言與文學的「言語-語言」辨析
4.2.文本手法統一體
4.2.1.文本手法統一體概說
4.2.2.文本手法的文學性
4.2.3.文本手法統一體的文學性
4.3.文本純文學風格
4.3.1.文本純文學風格概說
4.3.2.文本純文學風格的所指
4.3.3.文本純文學風格橫組閤構成意義
4.3.4.文本純文學風格縱聚閤類型
4.3.5.文本純文學風格的意旨作用
4.4.文本文學審美風格
4.4.1.相關研究
4.4.2.文本文學審美風格構成
4.4.3.文本文學審美風格所指
4.4.4.文本審美理想縱聚閤兩大類型
4.4.5.文本文學審美風格必然所屬物的意義
主要參考文獻
自序
1883年,德國狄爾泰(1833-1911)《精神科學引論》反思康得或者柏拉圖、亞裏斯多德以來形而上學的弊端,提齣精神科學的曆史理性批判立場,即在人文學科中倡導經驗事實與邏輯推演重構文化係統整體相結閤的方法。狄爾泰主張概念不再來自於先驗假設或者推論,而是來自活生生的經驗,來自個體意誌自由為前提的對人類意誌、人類心靈整體與部分關係的洞察;主張人文科學研究領悟藝術、宗教等既存在於心靈之中,又存在於社會之中的精神生活實體化曆史過程,其為人文科學在西方傳統學術與現代科學方法結閤上提供的認識論基礎,將人文科學的支撐點從傳統形而上學的先驗假定概念、或者實證主義的曆史細節考察,轉移到曆史探討與係統探討相結閤方法,可謂開科學人文學科之先河。
大體同時,俄國維謝洛夫斯基(1838─1906)《曆史詩學》(1870─1906)倡導在社會文化曆史背景製約下,以實證為基礎的研究文學過程的曆史比較方法,倡導在各個民族自古至今的文學現象和過程基礎上,揭示人類文學藝術形式發展的共同規律的曆史的、歸納的詩學,可謂開科學詩學之先河。
在維謝洛夫斯基曆史詩學基礎上,1921年,日爾濛斯基(1891─1971)《詩學的任務》使用符號學整體思維方式,將文學現象視為一個整體,明確提齣風格是各種手法統一體之功能,並明確提齣從素材─手法─風格建構科學的詩學體係,可謂文學符號學之萌芽。1968年,索科洛夫(1895─1970)《風格理論》是日爾濛斯基關於建構以風格為核心的科學詩學理論假設的嘗試之一,隻不過索科洛夫把日爾濛斯基的「手法」改為「形式」。
由維謝洛夫斯基開啓的20世紀俄蘇詩學在文學實證基礎上界定瞭文學基本概念文學手法、文學審美風格等,並藉助符號整體性思維方式討論瞭文學手法與文學風格之間的關係。遺憾的是,由於俄蘇詩學沒有嚴格按照符號結構方法闡釋文學經驗事實,比如缺乏建構意義性理論體係必須完成的研究起點、單位等基本規定,因而沒有成功建構邏輯一貫到底的文學符號學。
與索科洛夫《風格理論》大體同時,法國羅蘭.巴特(1815─1980)《符號學原理》(1964)《文學批評文集》(1964)《S/Z》(1970)等雖然使用符號學方法研究文學現象,並在葉姆斯列夫基礎上提齣文學符號屬於第二性附加意義係統,符號意指是從形式到內容的過程等重要觀點。但是,相對於俄蘇詩學而言,羅蘭.巴特的文學符號研究沒有明晰的文藝學概念界定以及文藝學理論框架,文學符號第二性附加意義係統究竟怎樣從形式到內容的過程並沒有說清楚,文學實證基礎也缺乏俄蘇詩學的大量文學作品考察。
本書是筆者三十餘年研究的成果之一。在索緒爾語言符號學、羅蘭.巴特第二性附加意義係統基礎上,筆者還藉助於皮亞傑結構層級、貝塔蘭菲開放係統展開推演文學符號結構層級,從文學符號的起點、單位開始,邏輯一貫到底地討論文學符號連續構成過程,從符號─結構角度闡釋自然語言與文學、文學手法與文學風格、文學客體與文學主體、文學活動與其他精神文化活動之間的關係。
在西方模仿文學係統與中國言誌詩係統經典作品文本考察基礎上,筆者發現,文學符號內在結構構造過程不限於兩個結構層級,而是一個多結構層級整體;文學符號多結構層級整體,即俄蘇詩學曾經討論過的包括文學手法到文學風格的整體,它是一個包括四個結構層級嵌套關係之整體:最小文學手法、文本文學手法統一體、文本純文學風格、文本文學審美風格。
人生有涯,學海無涯。筆者隻期望以自己的生命體驗參與嚴謹的文學符號學理論建構。學力、精力有限,疏漏之處在所難免,敬請學界同仁批評指正。
癸已年(2013年)正月初八,心遠齋
翻開書頁,首先吸引我的是它的排版和字體。我一直認為,閱讀體驗不僅僅是文字內容本身,優美的排版和清晰的字體同樣至關重要,它們是搭建讀者與作者之間橋梁的重要元素。這本書的字體選擇恰到好處,既不失古樸雅緻,又保證瞭閱讀的舒適度,沒有絲毫的生硬感。行距和字距的設置也顯得格外用心,讓每一頁都顯得舒展而有呼吸感,讀起來不會感到壓抑。我尤其欣賞它在段落之間的留白,這種“虛”的處理,讓文字有瞭更充足的展示空間,也讓讀者的視綫得以休息,為接下來的閱讀做好鋪墊。這種對細節的關注,往往體現瞭作者和齣版方對讀者體驗的尊重,也暗示著書中內容本身的嚴謹和考究。這種良好的閱讀感受,無疑會大大提升我閱讀的興趣和效率,讓我更願意沉浸其中,細細品味。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深沉的墨綠色背景搭配燙金的繁體書名,自帶一種復古而莊重的氣息,讓人忍不住想探究其中蘊含的深邃。我第一眼看到它,腦海裏就浮現齣那種古樸的書房,炭火正旺,老者搖著蒲扇,手中捧著一本泛黃的書籍,那是一種超越時代的寜靜與智慧。封麵上淡淡的書捲氣,仿佛能聞到紙張和油墨混閤的獨特味道,瞬間將我帶迴那個閱讀的黃金時代。雖然我還沒來得及翻開,但僅憑這封麵,我就已經對它充滿瞭期待。我想象著,書頁展開時,文字本身也會帶著一種彆樣的韻味,如同陳年的佳釀,需要慢慢品味,纔能體會其醇厚與甘甜。這種精心設計的封麵,絕非僅僅是裝幀,它本身就是一種藝術,一種對書中內容最好的預告和引導,讓我迫不及待地想要進入它所構建的那個文學世界,去感受那份獨特的審美體驗。
评分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它所散發齣的那種沉靜而睿智的氣息。在如今信息爆炸、節奏飛快的時代,能夠找到一本讓人能夠慢下來、靜下心來思考的書,本身就是一種難得的體驗。我感覺它不是那種急於求成的速成讀物,而是需要讀者用時間和耐心去投入,去感悟。這種“慢閱讀”的特質,恰好符閤我對文學審美追求的理念——審美是一種需要沉澱和體悟的感受,急功近利隻會錯失其精髓。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領我進入一個更加深邃的文學世界,去感受文字背後隱藏的情感力量和思想深度,去發現那些隱藏在字裏行間的詩意與哲思,讓我不僅僅是知識的獲取者,更是心靈的觸動者和精神的提升者。
评分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它的厚度著實讓我小小地驚訝瞭一下,沉甸甸的,感覺裏麵塞滿瞭內容,這讓我覺得物超所值,也暗自慶幸自己購買瞭一個內容充實的作品。這種厚重感,總能給人心一種踏實,仿佛握在手中的是一座知識的寶庫,而不是一本淺嘗輒止的消遣讀物。我喜歡這種能讓我投入大量時間去探索的書籍,每一次翻閱都能有新的發現,每一次深入都能獲得更豐富的感受。我猜想,書中一定有大量的案例分析和深刻的論述,能夠讓我對“文本文學審美風格”這個概念有一個全麵而細緻的理解。我期待它能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帶領我一步步揭開文學作品背後隱藏的審美密碼,讓我不再是那個僅僅“看”文字的讀者,而是能夠“懂”文字背後那份匠心與靈動。這種學習型的閱讀體驗,正是我所追求的。
评分盡管我還沒深入閱讀,但我從書的目錄和章節標題,就能感受到一種循序漸進的邏輯和清晰的脈絡。標題的設置,有的直接點明主題,有的則帶有引導性的思考,讓我對即將展開的內容充滿瞭好奇。我尤其對其中一些帶有“辨析”或“比較”意味的標題感興趣,這預示著書中會涉及不同文學風格的對比分析,能夠幫助我理清那些模糊的概念,形成更清晰的認知框架。我設想,作者會從基礎概念入手,逐步深入到復雜的理論,再通過大量的實例來印證,這樣的結構安排,對於一個想要係統學習“文本文學審美風格”的讀者來說,無疑是最理想的學習路徑。我期待能在這本書中,找到解答我心中關於文學審美疑問的鑰匙,獲得一種係統的、有條理的知識體係。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