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文學審美風格

文本文學審美風格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從中國言志詩與西方模仿文學互照互識出發,用符號─結構方法重構文學現象,本書指出不存在泛泛而論的文學風格,任何文學風格總是以文本為切分單位的文本現象。而且,這種文本風格不是渾然無序的,而是包含最小文學手法、文本手法統一體、文本純文學風格、文本文學審美風格四個結構層級之整體。

本書特色

  以中、西兩面的文學理論,全面論述文學風格。

作者簡介

蘇敏

  1982年獲重慶師範大學文學院文學學士。1990-1991年前蘇聯訪問學者,研究俄蘇詩學。2000-2001年北京大學中文系訪問學者,研究先秦詩歌、哲學。2008年獲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文藝學博士,博士論文《文學審美風格論》。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引言
  1.1文學審美風格的研究對象
     1.1.1.問題的提出
     1.1.2.文學審美風格的研究對象
     1.1.3.文學審美風格論的基本概念
  1.2.文學審美風格研究的方法
     1.2.1.狄爾泰的歷史理性批判
     1.2.2.中西學術研究的嚴謹客觀原則
     1.2.3.詩學模子雙線並進尋根探固方法
  1.3.符號-結構方法:文學審美風格命題邏輯推演的方法
     1.3.1.符號學的歷史回顧
     1.3.2.符號學的基本概念
  1.4.文學審美風格論研究的起點、單位
     1.4.1.文學審美風格研究的起點
     1.4.2.文學審美風格的切分單位

第二章 中西文藝學風格理論研究的歷史與現狀
  2.1.西方風格理論研究的歷史
     2.1.1.「風格」在英語中的詞源及含義
     2.1.2.在西方文藝學中風格理論研究的歷史
  2.2.中國「體」論研究的歷史
     2.2.1.中國古代的相關話語
     2.2.2.《文心雕龍》的「體」論
  2.3.20世紀中西風格理論研究
     2.3.1.20世紀西方風格理論研究
     2.3.2.20世紀中國風格理論研究

第三章  最小文學手法
  3.1.文學作品中的最小文學手法
    3.1.1.最小文學手法的定義
    3.1.2.研究最小文學手法的雙重單位
    3.1.3.文學作品中的最小文學手法考察
  3.2.最小文學手法的構成
      3.2.1.最小文學手法的能指:自然語言橫組合片段
      3.2.2.最小文學手法的所指:不可再分文學想像具象
  3.3.最小文學手法的兩次結構轉換
      3.3.1.什麼是最小文學手法的兩次結構轉換
      3.3.2.最小文學手法第一次結構轉換的三種意義
      3.3.3.最小文學手法第二次結構轉換的意義之一:造型性
      3.3.4.最小文學手法第二次結構轉換的意義之二:虛構性
  3.4.最小文學手法的縱聚合類型
     3.4.1.最小文學手法的縱聚合三大類型
     3.4.2.最小文學手法縱聚合三大類型在文學作品中的考察
     3.4.3.最小文學手法的縱聚合類型的「價值」
     3.4.4.最小文學手法橫組合的自由與縱聚合的不自由
  3.5.最小文學手法的結構特徵
     3.5.1.最小文學手法的整體性
     3.5.2.最小文學手法的轉換性
     3.5.3.最小文學手法的自我調整性
  3.6.最小文學手法的文學性
     3.6.1 關於文學性、文學手法相關研究
     3.6.2.從最小文學手法看文學性
     3.6.3.最小文學手法基本意義
     3.6.4.最小文學手法的基本意義與具體意義、潛在意義

第四章  文學審美風格個體
  4.1.文學審美風格研究的相關概念
      4.1.1.文學審美風格結構等級序列
      4.1.2.文學風格的「言語」
      4.1.3.自然語言與文學的「言語-語言」辨析
  4.2.文本手法統一體
      4.2.1.文本手法統一體概說
      4.2.2.文本手法的文學性
      4.2.3.文本手法統一體的文學性
  4.3.文本純文學風格
      4.3.1.文本純文學風格概說
      4.3.2.文本純文學風格的所指
      4.3.3.文本純文學風格橫組合構成意義
      4.3.4.文本純文學風格縱聚合類型
      4.3.5.文本純文學風格的意旨作用
  4.4.文本文學審美風格
    4.4.1.相關研究
    4.4.2.文本文學審美風格構成
    4.4.3.文本文學審美風格所指
    4.4.4.文本審美理想縱聚合兩大類型
    4.4.5.文本文學審美風格必然所屬物的意義

主要參考文獻

圖書序言

問題意識,是一切學問的開始。雖然學術活動存在它自己的自主自足演化過程,但是,其自主自足演化過程不是絕對封閉的,它同時與當時具體歷史時空社會需要存在這種那種聯繫。從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的哲學體系,到康德的哲學革命以及黑格爾的體系以及胡塞爾現象學、伽達默爾闡釋學,從孔子的儒家哲學的創立,到朱熹的理學以及新儒家,精神科學的學術創造和發展的動力都來自各自具體歷史時空存在的問題。當下具體歷史時空所存在的問題,是一切學術創新中最重要開端,正是在具體歷史時空的生命體驗孕育的研究動機,選擇了具體研究對象。任何學術研究,既要瞭解學術發展過程以及學術前沿,同時,更要關注當下自己所在具體歷史時空所存在的問題。研究主體從當下歷史時空「問題」意識出發言之有據的研究,雖然一方面不可避免地使其學術研究帶上自己具體歷史時空獨特的視域侷限,但另方面,也使其研究烙印上具體歷史時空人類靈性與理智的獨特價值,並以此融入人類精神世界。

文學審美風格理論,肇始於筆者1982年在師範學院中文系講授外國文學課程時碰到的問題,即按照現實主義典型化創作原則,或者當時流行的「性格二重組合論」,雨果、拉辛、莫里哀的文學成就不如莎士比亞、巴爾扎克的文學成就。然而,在外國文學實際教學中,或者說,在外國文學作品實際接受活動中,文學作品給人的生命體驗並不存在這種「理論」人為劃分的高低之別,拉辛、莫里哀、雨果等人的作品給人的強烈藝術震撼,絲毫不亞於莎士比亞、巴爾扎克、托爾斯泰。

面對當下以西方學術為龍頭的當代學術前沿,這個問題或許根本沒有對話的價值。而且,即使就中國學界而言,這個問題似乎也在過時,現在中國的文藝理論專著或教材中似乎也已在淡化現實主義規律問題。但是,把某種文學類型人為規定為文學規律的現象,至今仍然存在。是否可以把某種具體歷史時空存在過的文學類型或者價值尺度作為文學規律或者絕對價值尺度看待,或者說,文學活動中是否存在絕對價值尺度,這個問題並沒有在理論上得到令人信服的解釋。

要指出的是,這個問題並不僅僅是中國文學理論界存在的特殊問題,國外學界也存在這樣的問題,只是因為這樣的觀點在國外不是出於國家意識形態的規定,沒有被作為統一教材的觀點固定下來,因此,這種觀點在國外不存在中國這樣尖銳的理論與現實之衝突。譬如,韋勒克就希望在批評史中尋找某種具有普遍性的文學價值判斷標準。 再如,伽達默爾關於理解的歷史視域中提出一種普遍性的、更正確的大視域,在方法論上,與韋勒克關於普遍性的文學價值判斷標準相近相通。

韋勒克關於文學絕對價值尺度探尋、伽達默爾關於大視域的提出,不存在非學術研究因素的影響。因此,從方法論看,在精神文化中是否存在一種超越歷史具體時空而絕對正確的大視域、在文學審美活動中,是否存在一種超出歷史之外的絕對價值尺度,是人類精神文化活動研究或者說文學本體研究不應該而且也不能夠迴避的重要問題。

圖書試讀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