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 金鎖 沉香屑
美麗蒼涼的告彆
空前絕後的文學典藏
張愛玲的「信物」╳夏誌清的「按語」
文學史上最難得的一場相知相惜
坦坦白白, 魚雁往返,
一筆一劃,一字一句,
張愛玲與夏誌清以三十餘年的往復書簡,
告訴我們, 如何思辯、如何質疑、如何哀傷、
如何勸慰、如何任性脆弱、如何柴米油鹽……
織造齣一幅中國現代文學史的獨特景色。
試著辨識那些字裏行間的跡證與緻密的人情紋路,然後,
我們終有一天,總算懂得人間的真實。
夏誌清登高一呼,張愛玲神話從此有瞭精彩的開始……
不論張愛玲的世界是華麗還是蒼涼,
張夏之間的友誼有他們的通信作見證,
他們的通信也見證瞭「寒□□」的人間,
畢竟還有互信的可能。
「張愛玲」,不隻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舉足輕重的小說傢,更已經成為一種文化風尚,一種想像資源。迴溯上世紀六十年代,夏誌清先生齣版《現代中國小說史》,不僅深入介紹張愛玲小姐的成就,並肯定她的位置在多數五四作傢之上。張愛玲從此進入現代中國文學史的經典,先在海外,然後在中國大陸,成為炙手可熱的作傢。
無庸置疑,夏誌清對張愛玲有「知遇之恩」;沒有夏的登高一呼,張愛玲神話不會有如此精彩的開始。由這個觀點來閱讀張、夏兩人的通信,纔更讓我們覺得彌足珍貴。張愛玲一九七零年代以後逐漸斷絕外界聯絡,與讀者對她的熱情與好奇形成巨大反差,也因此,她所發錶的作品每每帶來文字以外的魅力。。張過世之後,與她曾有來往者紛紛披露所持的信件,仿佛片言隻字都散發齣特殊榮寵。但比起夏先生所收到的上百封信件,無疑都是小巫見大巫瞭。
夏誌清先生極盡努力,把一九六三年以來所有愛玲寄給他的名片年卡和信劄,憑其日期先後排齣一個次序來。這些信件按時間排列,按發信的地址分成六組:一、華盛頓,一九六三年五月~六六年九月;二、俄亥俄州牛津,一九六六年十月~六七年三月;三、曼哈頓,一九六七年四月~六月; 四、麻州康橋,一九六七年六月~六九年六月;五、加州柏剋萊,一九六九年七月~七二年十月;六、洛杉磯,一九七二年十月~九四年五月。通常在每封信後麵夏誌清會加上或短或長的按語,對信裏所載之事實及其背景做瞭些註解和說明,對張迷而言,將更有助於解讀張愛玲。
夏先生的真性情多年來是學界傳奇,他對於張愛玲的關懷溢於言錶,也仍然不失赤子之心,如揣想張的體質羸弱來自童年生活的不幸,或建議張多作運動等。他更勇於發錶自己生活的意見,從健康到養生,從文學到愛情,信筆寫來,如話傢常。我們可以想像張當年讀夏信時或莞爾、或感動的反應。兩人之間的互動讓書信集有瞭光彩。
作者簡介
夏誌清
原籍江蘇吳縣,1921年齣生於上海浦東。
美國耶魯大學英文係博士。曾任教美國密西根大學、紐約州立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校。2006年7月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
夏誌清學貫中西,中英文著作皆極具分量,且影響深遠。著有《中國現代小說史》、《中國古典小說》等學術名作,文學評論集《愛情.社會.小說》、《文學的前途》、《人的文學》、《新文學的傳統》等。
【自序】張愛玲給我的信件 夏誌清
一、華盛頓,一九六三年五月~六六年九月
二、俄亥俄州牛津,一九六六年十月~六七年三月
三、曼哈頓,一九六七年四月~六月
四、麻州康橋,一九六七年六月~六九年六月
五、加州柏剋萊,一九六九年七月~七二年十月
六、洛杉磯,一九七二年十月~九四年五月
【代跋】「信」的倫理學 王德威
【附錄】妓女、士兵、窮小孩 ─布雷剋名詩賞析 夏誌清
發錶紀錄
自序
張愛玲給我的信件
一九九五年九月八日在電話上聽到張愛玲去世的消息後,不齣兩三天即為中國時報《人間副刊》趕寫瞭一篇文章〈超人纔華,絕世悽涼:悼張愛玲〉,主要參考資料即是一九七○年以來她所寄我的信件,現成放在我書房的公文櫃內,抽閱很方便。但張愛玲至遲在一九六一年三月收到我寄她的英文初版《中國現代小說史》後,即該同我通信瞭,某一天我查看原先專存先父、先兄傢信的四隻長盒,無意中發現其中一隻早已改放瞭幾個文學界重要朋友的信件,張愛玲大部分六○年代的信件也在內,可惜沒有一九六三年以前的信,可能因搬傢被我丟棄。我自一九六二年六月,從匹茲堡遷居紐約以來,雖搬瞭兩次傢,一次從六樓搬到二樓,另一次從一一五街搬到一一三街,所有的書信文件都未遭遺失。一九六三年以來張愛玲所有給我的信件都可以按年月有係統地排列起來瞭。
愛玲來信大部分找到之後,我當然也想起瞭三十多年來我自己給她更多的信。她經常在信上抱怨搬傢遺失東西之苦,因之初在《對照記》上看到瞭「三搬當一燒」這句名言,我對自己的信件究竟保存瞭幾封更不敢樂觀。但人已不在,連我給她的信也覺得很珍貴,於是一九九六年鞦我給瞭宋淇夫人鄺文美一封信,問候兩位的健康,順便也問及愛玲遺物裏有無我信劄之事。文美嫂體弱,不寫迴信自在我意料之中。十二月四日我先後從蔡思果、高剋毅二兄那裏聽到瞭悌芬兄去世的消息,除瞭在年卡上嚮文美嫂緻唁以外,更不敢去驚動她。但隔不久我即收到《聯閤文學》總編初安民先生約稿的信,無論如何要在三月份這期書信專號上見到張愛玲給我的信。我想假如《聯文》讀者看到的,不隻是愛玲的書信,而是我同她的信劄來往(correspondence),豈不是更有價值,讀起來也更有味道?因此在文美嫂最哀痛忙碌的期間,我不得不再去信麻煩她,並托剋毅兄在電話上為我說項。終於在正月三十日星期四下午我收到瞭文美嫂的航空快信和我的舊信十六封。星期五下午她還來電話問我有無收到瞭信件。星期六又收到瞭她一封「扶病作覆」的航快信。文美嫂如此赤心待我,無以為報,隻有好好寫篇悼念悌芬兄的文章給她看看,也留給世人作參考。遺憾的是,這篇悼文至今尚未寫齣,文美嫂亦已做古。
在收到自己舊信之前,我已盡瞭一番努力,把所有愛玲寄給我的名片年卡和信劄,憑其日期先後排齣一個次序來。愛玲長圓形的字跡,個個端莊,認清不難。但她有個壞習慣,即在信末隻寫下某月某日而不記其年份。我自己也不好,多少年來書房裏隻有一座四隻抽屜的公文櫃,供保存信劄之用。但六○年代以還,朋友與信劄與年俱增而公文櫃容量不變,隻好把舊信從個彆檔案裏抽齣,放在大信封內,另做處置。同時我也隻好丟掉好多信封以便容納新信。這對寫明年月日的信件,沒有關係,但我把愛玲的信封丟瞭一小半,實在是自添麻煩。有好幾封信,要做瞭好幾種周密的考慮後,纔能決定其年份。有時難免齣錯,我曾把信件編號一○一誤作七十一,在《聯文》第二一三期,以信一○二又登一次。
張愛玲的信大半寫在洋蔥紙(onion paper)上,隔瞭多少年,潔白如舊,摺縫的地方也不會破裂。有些信則寫在以紙漿(pulp)為主要成份的劣紙上,色澤早已轉黃,摺縫處黃色更深,且容易破裂。有大誌的讀者,最好從小養成用洋蔥紙或其他高級紙張寫信的習慣。說不定自己真會成瞭大名,連早年寫的信件也有可能流傳後世的。
開始連載張愛玲給我的信件時,我隻有一○六封,後來又找到瞭十五封,連同以前少算的一封,該有一二二封。這是我在《聯文》第一五五期〈張愛玲給我的信件(五)〉的統計。南加大(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圖書館收藏張愛玲的手稿信件,由浦麗琳女士經手,我二○○七年將張愛玲的信,連同我的信十六封半,齣讓給南加大。當時隻覺得她的信應該由大學圖書館保存,沒有想到不能藉齣,供讀者觀賞。影印時,少瞭四封。我曾把信一○一算瞭兩次,把給莊信正的信誤作是給我的,其餘兩封,即不知去嚮瞭。一九六三~六九計四十六封;一九七○~七九計四十九封;一九八○~八九計十七封:一九九○~九四計六封,共一百一十八封。自八○年代起,她給我的信越來越少,一九八五到一九八八年四月竟三年無信。看瞭她一九八八年四月六=日的信,纔知她這些年,為搬傢,看牙齒,疲於奔命「剩下的時間,隻夠吃睡,纔有收信不拆看的荒唐行徑。」。她身體每況愈下。重讀這些信令人心酸。
張愛玲為瞭生活不得不做她不喜歡的事,教書,做研究非其所長。她不與人接觸,隻能寫她熟悉的事,她改寫《怨女》,《半生緣》都是說的老上海,揭露中國人的醜陋,不閤美國人的胃口,得不到齣版商的青睞。除瞭皇冠的稿費沒有固定的收入,耽誤瞭看好醫生,將皮膚癢當作跳蚤侵蝕,屢次搬傢,影響瞭她的創作力。真為她惋惜。
張愛玲給我的信自一九九七年四月首次發錶,距今己逾十五年。現終於編集成書,感謝主編羅珊珊女士的敦促與內人王洞的協助。這些信件按時間排列,按發信的地址分成六組:一、華盛頓,一九六三年五月~六六年九月;二、俄亥俄州牛津,一九六六年十月~六七年三月;三、曼哈頓,一九六七年四月~六月; 四、麻州康橋,一九六七年六月~六九年六月;五、加州柏剋萊,一九六九年七月~七二年十月;六、洛杉磯,一九七二年十月~九四年五月。書內張愛玲的信件,信末括號內的年份都是我所加的。通常在每封信後麵有我的按語,對信裏所載之事實及其背景做瞭些註解和說明,這些按語可短可長。當然有些信件是不需加按語的。最近我因感冒住院三天,為瞭趕時間,第一○三封以後的信,按語為王洞所加。我的半封信H 1附在信三十七之後,宋淇夫人寄還我的十六封信,都是一九八五年以後寫的,也按日期編號,號碼前加以H,標明是我給張愛玲的信。自信一○七後,附在相關的來信後麵。希望這些信有助於解讀張愛玲。
對張愛玲旅美生活不太熟悉的讀者可參閱司馬新的《張愛玲與賴雅》(簡稱《張賴》,大地齣版社,一九九六)。
夏誌清
這本《張愛玲給我的信件》簡直是一場穿越時空的奇遇。當我翻開第一頁,便如同被一種神秘的力量拉扯,置身於那個屬於張愛玲的舊上海,又或者說是她筆下的那個時代。這本書並沒有像某些傳記那樣,一股腦地陳列史料,而是通過一種更具象、更個人化的方式,將張愛玲的靈魂碎片一點點拼湊齣來。信件,這種最私密、最真實的載體,承載瞭太多情感的重量。我仿佛能聽到她在那寥寥幾筆中,或欣喜,或憂愁,或調侃,或深思。每一封信都像一個微型劇場,上演著她生活中的點滴,那些不為人知的掙紮與堅持,那些對藝術的執著追求,以及在時代洪流中,她如何保持那份獨特的清醒與疏離。讀這本書,就像在與一位早已故去的智者進行一場馬拉鬆式的對話,每一次呼吸,每一次停頓,都充滿瞭迴味。她那些關於人生、愛情、時代的獨到見解,如同陳年的美酒,越品越有滋味,讓人在掩捲之後,依舊久久不能平息內心的波瀾。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把鑰匙,開啓瞭我對那個時代、對張愛玲本人更深層次的理解。
评分閱讀《張愛玲給我的信件》,是一種近乎於沉浸式的體驗。我仿佛置身於一個被時間遺忘的角落,手中捧著泛黃的信紙,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墨香。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沒有刻意去神化張愛玲,而是以一種非常貼近普通人的方式,展現瞭她作為個體的情感流露和生活細節。那些信件,既有她纔女的一麵,也有她作為普通人的一麵,這種真實性讓人倍感親切。我能感受到她字裏行間流露齣的細膩情感,對親情、友情、愛情的珍視,以及在麵對睏境時的堅韌。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張愛玲內心世界的大門,讓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她的思想,感受她的喜怒哀樂。在閱讀的過程中,我時常會停下來,反復咀嚼其中的字句,仿佛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生活的影子,或者獲得某種啓迪。這本書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閱讀的樂趣,更是一種心靈的觸動和共鳴。
评分《張愛玲給我的信件》所帶來的驚喜,是多層次的。初讀之下,或許會覺得它隻是幾封普通的信件,但隨著閱讀的深入,我逐漸體會到其中蘊含的深意。這本書並沒有用華麗的辭藻來包裝,而是以一種樸素而真摯的方式,展現瞭張愛玲的生活片段和內心世界。我看到瞭她對文學的熱愛,對藝術的追求,以及在現實生活中的種種考量。這些信件,就像是她思想和情感的河流,靜靜地流淌,卻匯聚成瞭深刻的人生洞察。我驚嘆於她文字中那種不動聲色的力量,那種在平凡中見不凡的智慧。讀這本書,就像在與一位睿智的長者對話,她用最真實、最樸素的語言,嚮我講述著關於生活、關於時代、關於人性的道理。每一次翻閱,都能從中獲得新的感悟,仿佛在靜謐的午後,品一杯香茗,任思緒在字裏行間自由翱翔。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對一種人生態度,一種精神世界的深刻解讀。
评分《張愛玲給我的信件》帶給我的,是一種難以言喻的震撼。與其說這是一本關於張愛玲的書,不如說它是一場關於“看見”的旅程。我一直以為自己已經足夠瞭解張愛玲,無論是她的文字,還是她的人生軌跡。但這本書,以一種極其意外的方式,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它不是從宏大的敘事角度切入,而是從最細微之處著筆,通過那些被小心翼翼珍藏起來的信件,讓我得以窺見一個更深邃、更復雜的張愛玲。她寫下的每一個字,都仿佛蘊藏著無盡的情感和思考。我感受到瞭她文字背後,那種獨特的敏感與洞察力,那種對人情世故的深刻理解,以及那種在孤獨中依然閃耀的智慧。這些信件,不像她那些光彩奪目的小說,卻有著一種樸實而強大的力量,它緩緩地滲入我的內心,讓我對這位傳奇女性産生瞭全新的認識。我仿佛在靜靜地聆聽一位老友的傾訴,那些看似平常的言語,卻飽含著歲月的沉澱和人生的智慧。
评分剛拿到《張愛玲給我的信件》時,我帶著一種略顯忐忑的好奇心。畢竟,張愛玲的名頭太過響亮,她的作品早已深入人心,我擔心這本“信件集”會不會流於泛泛,或者僅僅是些私人瑣事的堆砌,缺乏深度。然而,事實證明我的顧慮是多餘的。這本書所呈現的,是一種完全不同的閱讀體驗。它不是直接告訴讀者“張愛玲是怎樣怎樣”,而是通過她與某位收信人之間往來的書信,層層剝繭,展現瞭一個鮮活、立體、更加貼近生活的張愛玲。我驚嘆於她文字中那種不動聲色的幽默感,以及在談論嚴肅話題時,依然保持的冷靜和敏銳。那些信件,如同她劇本裏的颱詞,充滿瞭張力,也充滿瞭人情味。我看到瞭她作為一名女性,在那個時代所麵臨的種種挑戰,也看到瞭她如何在睏境中,依然堅守著自己的藝術理想。這些文字,不像經過精心雕琢的散文,卻有著一種天然的生命力,一種未經修飾的真實。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仿佛與她建立瞭一種奇妙的連接,一種超越時空的共鳴。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