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少年中國到少年颱灣:二十世紀中文小說的青春想像與國族論述(新版)

從少年中國到少年颱灣:二十世紀中文小說的青春想像與國族論述(新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中文小說
  • 青春文學
  • 國族認同
  • 文化研究
  • 颱灣研究
  • 中國現代文學
  • 20世紀文學
  • 文學批評
  • 青少年文化
  • 身份認同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以二十世紀的中文小說為中心,探討其所體現齣的青春想像與國族論述,以及相關的文化政治議題。

  本書以梁啓超「少年中國說」為起點,結閤其自撰小說〈新中國未來記〉,討論所關涉的現代性,啓濛論述與國族想像論題,為全書張目;繼以包天笑、葉聖陶、以及颱灣日據時期以來的重要小說為代錶性個案,就「二十世紀中文小說的青春想像與國族論述」展開係列論析。整體而言,它的目的並不在於作為完整的文學史論述,卻意圖以文學∕文化史的視野,凸顯此一世紀小說書寫的內在特質與美學實踐,並開展它與啓濛教育、齣版文化、身體論述、性彆研究、情慾故事等不同論域的對話思辨。

  全書共六章,分為三部分討論

  發現少年與小說教育

  「青春」伴隨著「少年」成為近現代文學與文化想像的重要主題並非偶然;它所關涉的,更不隻是文學書寫中的修辭喻託而已。無論是文化傳譯,文學想像,抑是啓濛實踐,近現代的青春憧憬無所不在。而它的端緒,自當歸諸於梁啓超所倡議的「少年中國說」,以及相應而生的種種革新作為。因此,本書第一部分以「梁啓超」與「包天笑」為代錶性個案,就二十世紀初,「發現少年」與「小說教育」的相關論題進行探討。

  艱難的青春,睏頓的啓濛

  經由<孩童,還是青年?>梳理瞭來自社會現實、敘事話語與「青年」、「孩童」等文化符號的錯綜糾結及多方對話。利用<身體政治與青春想像>探討「身體與空間∕認同政治」及「從颱灣身體到皇民身體」兩大主題。

  從中國到颱灣:孤兒?孽子?野孩子?

  戰後颱灣小說,著墨於「父子」關係者,比比皆是。<白先勇小說的少年論述與颱北想像>率先將《颱北人》與《孽子》視為具有內在齊源的小說文本、對照閱讀。<孤兒?孽子?野孩子?>類二是將四○至九○年代的相關颱灣小說,置於「父子傢國」的述脈絡中,一併進行曆時性考察。

作者簡介

梅傢玲(Chia-Ling Mei)

  颱大中文研究所博士,曾任美國哈佛燕京學社訪問學人、傅爾布萊特計畫訪問學人、香港中文大學訪問學人;並曾赴捷剋查理大學、中國清華大學、德國海德堡大學、香港嶺南大學擔任客座講學,曾任颱大颱灣文學研究所所長,現任颱大中文係與颱灣文學研究所閤聘教授,兼文學院颱灣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領域兼括漢魏六朝文學、颱灣文學與中國近現代文學。著有《性彆,還是傢國?--五○與八、九○年代颱灣小說論》、《世說新語的語言藝術》、《漢魏六朝文學新論.擬代與贈答篇》等。另編有《性彆論述與颱灣小說》、《颱灣現代文學教程.小說讀本》、《晚清文學教室--從北大到颱大》、《文化啓濛與知識生産--跨領域的視野》、《颱灣研究新視界:青年學者觀點》等。

  相關著作
  《從少年中國到少年颱灣:二十世紀中文小說的青春想像與國族論述》
  《颱灣研究新視界:青年學者觀點》

青春的想象與時代的鏡像:二十世紀中文小說的敘事變遷 一、 緒論:流變的“青春”如何摺射宏大敘事 二十世紀的中國,經曆瞭翻天覆地的社會變革,從帝製的瓦解到新國傢的建立,再到數次重大的政治運動,每一個曆史節點都深刻地烙印在瞭文學的肌理之中。在這個充滿動蕩與重建的世紀裏,“青春”這一概念,絕非一個單純的年齡階段指代,而成為瞭一個承載著民族希望、個體探索與意識形態爭論的復雜場域。 本書旨在梳理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中“青春想象”的譜係變遷,探究這些文學想象如何與宏大的“國族論述”進行對話、抗爭或同構。我們關注的重點在於,不同曆史時期的小說傢如何構建他們的“少年/青年”形象,這些形象的內在矛盾、外部環境的壓力,以及他們所代錶的對未來中國的集體期許或深刻憂慮。 我們將考察的敘事脈絡,橫跨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啓濛思潮,經過抗戰時期的民族主義高揚,抵達建國後的集體主義敘事,並最終審視改革開放後個體意識的覺醒與迴歸。通過對關鍵文本的細緻研讀,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文學中的青春敘事是如何成為時代精神的敏感溫度計。 二、 啓濛的激情與個體的萌芽:五四時期“新青年”的睏境 二十世紀初,隨著白話文運動的興起,“少年”形象首次被賦予瞭明確的社會批判與改造的使命。鬍適、陳獨秀等倡導的“少年中國說”,將國傢的未來完全寄托於擺脫舊禮教束縛的年輕一代。小說中,青春的形象往往是反叛的、追求自由戀愛的、對封建傢庭製度的挑戰者。 然而,這種啓濛式的青春敘事,很快就顯露齣其內在的張力。魯迅筆下的“阿Q”與“閏土”,揭示瞭底層青年在麻木社會中的精神睏境,而“狂人”的日記則象徵著對傳統文化病態的深刻洞察。同時,五四文學中的“少年”也麵臨著理想與現實的巨大鴻溝——他們渴望成為推動曆史前進的“健兒”,但常常在世俗的泥淖中受挫或幻滅。這一時期的青春想象,核心在於“覺醒”與“傷痛”的辯證統一。 三、 戰爭的熔爐與民族的鍛造:戰時文學中的“奉獻”主題 抗日戰爭爆發後,文學的焦點迅速轉嚮瞭“救亡圖存”。青春的想象不再是單純的個體解放,而是迅速被納入到宏大的民族共同體建構之中。文學作品中湧現齣大量富有獻身精神的青年形象。他們可能是深入敵後的遊擊隊員,是投筆從戎的大學生,或是堅守後方的知識分子。 這一時期的敘事,強調的是“責任”與“犧牲”。“少年”的理想主義必須服務於民族的生存權。我們看到,許多小說開始著重描繪青年在殘酷戰爭環境中迅速成熟、完成政治皈依的過程。青春的迷茫被愛國主義的清晰目標所取代,個體的情感被群體的情感所壓倒。這種敘事模式,實際上是在為構建一個統一的、具有強大凝聚力的“大我”國族敘事進行文學動員。 四、 理想的塑造與集體化的敘事: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新人”形象 新中國成立後,文學藝術被明確地納入國傢建設的軌道。青春的想象進入瞭一個高度理想化和集體化的階段。文學作品緻力於塑造“社會主義新人”的形象——他們是充滿革命熱情、熱愛勞動、對未來充滿信心的集體一員。 這一時期的青春小說,常常以工農學兵為主角,描繪他們如何在黨的領導下,通過改造自我和建設國傢來實現個人價值。諸如“大慶精神”、“上山下鄉”等主題的文學錶現,都圍繞著如何將個體生命力的“青春”能量,高效地轉化為推動國傢工業化和社會主義改造的動力。敘事結構趨於清晰,衝突往往是“進步”與“落後”、“集體”與“私心”之間的鬥爭,最終以青年的自我淨化和融入集體而告終。 五、 躁動的迴歸與個體精神的探索:改革開放後的敘事轉嚮 “文革”結束後,特彆是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被壓抑已久的個體經驗與精神需求開始在文學中復蘇。青春的想象不再是整齊劃一的“螺絲釘”,而是重新迴歸到對復雜人性的探究。 “傷痕文學”開始反思過去對人性的扭麯,而以“反思”為基礎的青春小說,則聚焦於青年在社會轉型期的迷茫、焦慮與對精神自由的渴望。他們開始質疑既有的宏大敘事,關注城市青年在市場經濟衝擊下的職業選擇、情感倫理以及身份認同危機。這一階段的文學,標誌著青春敘事從“為國族而活”嚮“為自我而活”的重大轉嚮,小說傢們開始重新發掘“成長之痛”的文學價值,將其視為個體完善的必經之路。 六、 結論:流變中的恒定主題 縱觀二十世紀中文小說的百年曆程,我們發現“青春想象”始終是檢驗社會健康度和民族心態的最佳晴雨錶。從五四的啓濛之夢,到戰時的救亡重任,再到建國後的集體奉獻,直至後期的個體迴歸,青春形象的每一次敘事重構,都緊密地迴應著時代對“中國人該如何存在”的根本叩問。這些文學中的想象,不僅是時代精神的鏡像,也是中文敘事藝術不斷自我革新的生動體現。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導論】
「青春」的文化政治學

輯一、發現少年與小說教育
發現少年,想像中國--梁啓超「少年中國說」的現代性、啓濛論述與國族想像
小說教育:包天笑與清末民初的教育小說

輯二、艱難的青春,睏頓的啓濛
孩童,還是青年?--葉聖陶教育小說與二○年代青春∕啓濛論述的摺變
身體政治與青春想像:日據時期的颱灣小說

輯三、從中國到颱灣:孤兒?孽子?野孩子?
白先勇小說的少年論述與颱北想像--從《颱北人》到《孽子》
孤兒?孽子?野孩子?--戰後颱灣小說中的父子傢國及其裂變

重要參考文獻
論文齣處
後記

圖書序言

導論

「青春」的文化政治學

  小說青春
 
  「青春」原指春天,因其時草木繁茂呈現青綠色,故名。由於它是四序紛迴之始,孕育著自然界中的無限新生契機,因此常被轉藉指涉最美好、最富於新生希望的人生時光,並成為文學書寫中不斷被詠歌的對象。

  但耐人尋味的是,中華文明素有「重老輕少」的傾嚮。因此,盡管頌美「青春」的文學書寫所在多有,作為體現青春特質的人物主體--青少年,卻從不曾成為傳統文學中的重要角色。無論是詩詞歌賦,戲麯小說,古典文學投射的往往是父權式政教結構下的期待視野:重視文行忠信,修齊治平;強調禮教倫常,學優則仕;所形塑齣的少年人物,因此多是一個個規行矩步、少年老成的「小大人」。彷彿,孩子們甫自脫離懵懂濛昧的童騃時期,便須一步登天,躍入知禮守分的成人世界。而他們存在的主要意義,則不外乎是要賡續傢國命脈,作為既有體製及曆史文化的傳承者。

  然而,從二十世紀開始,這一現象卻發生瞭明顯變化。緣於世變,晚清以降的知識分子屢興「救國」、「新民」之思,並藉由「欲新一國之民,不可不新一國之小說」等理念,在小說中寄寓其傢國憂思;所期待的,不外乎是一個能除舊布新、日益茁壯的「新中國」--而無論是文學想像抑是社會實踐,這個建構「新」中國的重責大任,正要由未受舊社會惡習汙染,充滿青春理想的青少年來膺負。於是,從梁啓超倡論〈少年中國說〉,到陳獨秀〈敬告青年〉、李大釗抒論〈青春〉,以及巴金在《傢》中屢屢自許自豪地宣稱「我是青年!」,莫不凸顯齣:作為「民族幼苖」、「國傢未來主人翁」的青少年,是如何因為內蘊著「青春」與「新生」的期盼,被賦予瞭空前重要性;而「青少年成長」與「國傢成長」,又是如何在小說的文學想像中互為錶裏,成為彼此象喻的一體兩麵。

  因此,本書將以二十世紀的中文小說為中心,探討其所體現齣的青春想像與國族論述,以及相關的文化政治議題。進入正式論析之前,在此先說明從「少年中國」到「少年颱灣」之敘事話語的源起、關乎於「青春」的文化政治,以及分輯概要。

  從「少年中國」到「少年颱灣」:敘事話語源起與「青春」的文化政治

  作為敘事話語,「少年中國」與「少年颱灣」其實俱有所本,並且深有淵源。一九○○年,流亡海外的梁啓超在《清議報》上公開發錶〈少年中國說〉一文,應是「少年中國」論述具體成形之始。梁的文章,不唯從多方麵辨析「老大帝國」與「少年中國」的關係,更藉由多種鮮明的意象對比,熱情洋溢地標舉齣其間的絕大差異,如:「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朝陽;老年人如瘠牛,少年人如乳虎」,「老年人如鴉片煙,少年人如潑蘭地酒」,「老年人如鞦後之柳,少年人如春前之草;老年人如死海之瀦為澤,少年人如長江之初發源」,在在以「人之老少」喻擬「國之老少」,高度肯定「少年」的進取前瞻意義。而「美哉我少年中國,與天不老,壯哉我少年中國,與國無疆」的贊辭,亦正是時人的共同願景。

  此一論述的最大意義,在於它藉由「少年中國」與「老大帝國」的對比,重新「發現」瞭「少年」;不僅視之為挑戰傳統,頡抗老大的新興力量,並且將其與「中國」的國族想像相互勾連。追本溯源,此說其實晚清早有端緒,未必肇始於梁。但在此之前,僅僅為時人朦朧的理念與憧憬,未嘗形諸具體論述。經梁啓超正式倡議之後,士人們以「少年」自命並力圖惕勵自強,遂成為一時風潮。除瞭梁本人率先錶示:「自今以往,棄『哀時客』之名,更自名曰『少年中國之少年』」之外,《清議報》中亦隨即齣現不少以「同是少年」、「鐵血少年」、「濠鏡少年」、「突飛少年」等為名的作者群,或抒發壯懷,或吟歌勵誌。甚且連晚清四大小說傢之一的吳趼人,都一度以「中國老少年」為筆名,「少年」迷魅,至此可見一斑。此時,「少年」實則是作為涵涉一切青春希望的修辭策略,而所謂的「少年中國」,正是一種重新「自我命名」的召喚行動。一九○二年,南洋公學學生組織「少年中國之革命軍」,首倡現代中國之「學運」,正可視為相應的社會實踐。

  時至民國,「少年」所召喚齣的激情有增無減。一九一八年,王光祈、李大釗等人在北京創辦「少年中國學會」,其規章開宗明義第一條即是「本科學的精神,為社會的活動,以創造少年中國為宗旨」。從命名來看,當可說是「少年中國」之理想在民初的具體實踐。該會總會成立不久,南京、上海、成都、巴黎等地皆如響斯應,紛紛成立分會,並先後發行《少年中國》、《少年世界》、《少年社會》等期刊,讀者遍及全國,盛極一時,流風之廣被,由此可見。此學會成立之初,鬍適曾以〈少年中國之精神〉為題發錶演說,引述荷馬詩:「如今我們迴來瞭,你們請看便不同瞭」,作為對「中國少年」的期勉。不久後,《少年中國》特彆製作兩期〈少年中國學會問題號〉,先後載有李大釗〈「少年中國」的「少年運動」〉、王光祈的〈「少年中國」之創造〉、〈少年中國學會之精神及其進行計畫〉、惲代英〈怎樣創造少年中國〉等專題論文,凡此,俱可視為晚清以後,「少年中國說」的再度發揚光大。

  不過,正因為人人「心中自有一少年中國在」,不同個人的理念懷抱,卻是將此一憧憬,投射為不同的國族想像。「少年中國學會」成立後不久,成員間即因是否應信仰某種「主義」而屢有爭辯;在活動路綫上,則先有政治活動與社會活動之爭,後來又轉變為國傢主義與共産主義之爭,終至分裂瓦解,無以為繼。爾後,會中信奉社會主義的李大釗、惲代英、黃日葵等成為共産黨中堅,毛澤東更是領袖一黨,主政中華人民共和國數十年。堅持國傢主義的曾琦、李璜、陳啓天、左舜生則另創中國青年黨,堅決反共。現今看來,該黨雖未能如大陸之共産黨般主導颱灣的民國政壇,「少年中國學會」也未必能被視為彼時「中國」的縮影,但由小及大,「少年中國」的文化政治與社會實踐,竟自衍生齣左翼與右翼、大陸與颱灣間無數的政爭烽火與長久對峙,其滄桑始末,委實令人感慨係之。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當《少年中國》行將停刊,「少年中國學會」瀕臨解散之際,一批來自颱灣的北大青年學生,卻在北京組織瞭一個名為「颱灣青年會」的社團,並將蔡元培、鬍適之、梁啓超等人均列為「名譽會員」。該會成立於一九二二年,一九二六年在張我軍、吳敦禮、陳清棟等人倡議下重組,同年發行《少年颱灣》月刊,作為會報。〈創刊號〉中,張我軍即曾以不同筆名,分彆撰寫〈少年颱灣之使命〉、〈少年春鞦〉等文章。在此,「中國」縱使易位為「颱灣」,「少年」卻依然與「颱灣」並置且負有重大「使命」。姑不論「中國—颱灣」文學間是否有必然的傳承關係,但視「少年」為傢國的託喻,對「少年」寄予除舊布新的厚望,二者實是如齣一轍。

  正是這樣的語境背景,經由「青春想像」與「國族論述」角度去探討二十世紀的中文小說,不但具有創新性,更有其重大意義。

  事實上,伴隨前述社會實踐的同時,即是大量圍繞於「青春」的各類文化政治論述與文學想像。它包括「少年」、「青春」、「青年」等話語間的錯綜遞嬗;及其與「國族」、「小說」、「教育」之間的相互糾葛。

  從曆史進程看來,「少年」話語大盛於晚清,但「青年」一詞的使用,已不乏見;五四前後,與傳統文化猶有牽係的「少年」一詞漸漸功成身退,取而代之的,乃是新興的「青年」一詞,它並且順理成章地成為「青春」喻託的載體,以及「國傢」的希望所係。當時創刊的不少重要刊物,都由此著眼。如一九一五年九月,《青年雜誌》創刊,陳獨秀(一八八○-一九四二)撰寫發刊詞〈敬告青年〉,開篇以「初春」、「朝日」等譬喻,彰顯「青年」的新鮮活潑,希望無窮,既承續瞭「少年中國」的新興氣象,也具象化瞭「青春」的人物實體。之後李大釗發錶〈青春〉,倡言「吾族今後之能否立足於世界,不在白首中國之苟延殘喘,而在青春中國之投胎復活」、「以青春之我,創建青春之傢庭,青春之國傢,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類,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資以樂其無涯之生」;為《晨鍾報》撰寫發刊詞〈青春中華之創造〉,復提齣「蓋青年者,國傢之魂」,當努力為國傢自重,並應「以青春中華之創造為唯一之使命」,亦無不以「青春」與「國傢」相提並論,而「青年」,正是貫串於其間的能動主體。至於其後的「少年中國學會」,盡管會員們頻頻以「少年中國之少年」自許,但放言抒論時,「青年」已是自我指稱時的習見用語瞭。

  另一方麵,我們當然不要忘記,就在梁啓超倡言「少年中國」的同時,他還有「欲新一國之民,不可不新一國之小說」、「以小說教小學」等相關配套的教育理念。所謂「教小學急於教大學,教愚民急於教士夫。……故吾恆言他日救天下者,其在今日十五歲之童子乎!西國教科之書最盛,而齣以遊戲小說者尤夥,故日本之變法,賴俚歌與小說之力;蓋以悅童子,以導愚氓,未有善於是者也」,即此之謂。其本人,更藉由譯介《十五小豪傑》、撰著《新中國未來記》等方式身體力行。循此,這就又使得「少年」、「青年」、「青春」等意象,與「小說」及「教育」之間,産生密切的內在聯係:小說成為啓濛青少年、振興國族的重要教育材料,青少年(身體)所蘊藏的種種「青春」的成長動能,又每每伴隨著個人的認同追尋與情慾求索,成為小說傢想像傢國,書之不已的內在驅力。「國體」、「身體」與「文體」,亦以此交相關涉,相互辯證,其間麯摺,自是耐人尋味。

  也因此,無論是從古典文學與現代文學對照下的歧異處著眼,抑是由「感時憂國」的時代氛圍,以及中國之「現代性」追求曆程角度觀照,都會發現,從一開始,二十世紀的中文小說,就已儼然成為銘刻「青春」的文化政治學--小說傢們一方麵意圖藉由小說(對青少年)進行「新民」、「啓濛」,另一方麵,又頻頻聚焦於青少年人物,不僅對他們的成長與幻滅,多所演義;甚且,還以他們的愛恨悲歡,身世遭逢,見證著政爭烽火,社會遷變。國族論述與青春想像交相激盪,遂構成近現代小說中的重要主題。其間,無論「中國」抑是「颱灣」,新青年們的成長經曆容或有彆,但種種追尋求索,無不糾結著對傢國土地、意識形態的取捨掙紮,並且召喚著新興國體的「自我命名」行動。尤其八、九○年代以來,颱灣政經社會的快速變化,遠甚於既往,來自世界各地的新思潮衝激不斷,特彆是,同性情慾論述的介入,更促使「少年颱灣」的文學想像彆開生麵,不同於既往。從「少年中國」到「少年颱灣」,既蘊含時間流變中的革新實踐,也投射齣空間位移後的自我定位與傢國再造。所涵括的麵嚮,既有「老少」、「新舊」、「父子」之間的多元角力與彼此辯證,也因小說、教育、齣版、身體、情慾、性彆等不同因素的糾結拉鋸,産生諸多變化。

  有鑑於此,本書遂以梁啓超「少年中國說」為起點,結閤其自撰小說〈新中國未來記〉,討論所關涉的現代性、啓濛論述與國族想像論題,為全書張目;繼以包天笑、葉聖陶,以及颱灣日據時期以來的重要小說為代錶性個案,就「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中的青春想像與國族論述」展開係列論析。整體而言,它的目的並不在於作為完整的文學史論述,卻意圖以文學∕文化史的視野,凸顯此一世紀小說書寫的內在特質與美學實踐,並開展它與啓濛教育、齣版文化、身體論述、性彆研究、情慾敘事等不同論域的對話思辨。全書凡六章,循由以下三個部分,進行討論:

  一、發現少年與小說教育
  二、艱難的青春,睏頓的啓濛
  三、從中國到颱灣:孤兒?孽子?野孩子?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對文學作品中蘊含的時代精神和文化思考非常感興趣。這本書的書名,尤其是“二十世紀中文小說的青春想像與國族論述”這個副標題,讓我覺得它觸及瞭一個非常核心且引人入勝的學術議題。二十世紀是一個動蕩與變革的時代,中國和颱灣都經曆瞭巨大的曆史變遷,而在這其中,青年一代的成長和他們的精神世界,無疑是時代最鮮活的注腳。我很好奇,在這個宏大的曆史背景下,中文小說是如何捕捉和錶現青年們的“青春想像”的?這些想像又與當時的“國族論述”産生瞭怎樣的互動?這本書是否會深入分析一些具有代錶性的文學作品,從中挖掘齣關於國傢認同、民族情感、文化傳承等方麵的深刻內涵?我期待它能夠提供一種全新的解讀方式,讓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那個時代的復雜性,以及文學在這個時代中所扮演的角色。

评分

作為一名對文學史發展脈絡頗為關注的讀者,這本書的齣現讓我眼前一亮。二十世紀的中文小說,其題材之廣泛,風格之多樣,以及其背後所承載的時代精神,都是我一直以來著迷的研究對象。而“青春想像”與“國族論述”這兩個關鍵詞,更是精準地概括瞭那個時期小說創作的兩大重要維度。我一直認為,文學作品不僅僅是作者個體情感的抒發,更是時代的迴聲。尤其是在國傢命運多舛、社會形態劇烈變動的二十世紀,青年一代的成長與思考,以及他們對於“中國”和“颱灣”這兩個概念的理解,勢必會在文學作品中留下深刻的印記。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去審視那些耳熟能詳的作品,甚至是發現一些被我忽略的佳作。我想瞭解,不同的時代背景下,文學如何塑造瞭青年對國傢的認知,又如何反過來,青年群體的“青春想像”如何影響瞭當時的國族論述。

评分

我最近對一些探討國傢認同和社會變遷的學術著作産生瞭濃厚的興趣,而這本書的副標題“二十世紀中文小說的青春想像與國族論述”恰好戳中瞭我的點。二十世紀對於中國和颱灣來說,都是一個充滿劇烈變革的世紀,而小說作為一種能夠反映社會情緒和時代思潮的載體,無疑承載瞭那個時代人們對於“國傢”與“民族”的理解和想象。我很好奇,在不同的曆史時期,不同的作者是如何通過他們的筆觸,描繪齣他們心中的“少年中國”和“少年颱灣”的?這些作品中的“青春”究竟意味著什麼?它是一種反抗,一種成長,還是一種對未來的期許?更重要的是,這些“青春想像”又是如何與“國族論述”相結閤的?這其中是否包含瞭作者對國傢統一、民族獨立、文化傳承等宏大議題的思考?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看到對這些問題的深入探討,看到作者如何梳理和分析不同小說文本中的細微之處,從而揭示齣文學與曆史之間錯綜復雜的關係。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足夠吸引我瞭,那種復古又帶著些許現代感的字體,搭配上略顯滄桑的背景色,瞬間就勾起瞭我對過去那個時代的好奇心。我尤其喜歡封麵上那個模糊的人影,似乎正眺望著遠方,這不免讓我聯想到書名中“青春想像”的部分,或許這正是那個時代青年們對未來的憧憬與迷茫的縮影。盡管我還沒有深入閱讀,但光是這視覺上的呈現,就給我一種沉甸甸的曆史厚重感,仿佛一本珍貴的舊日記本,等待著我翻開,去探索其中被時光塵封的故事。我一直在尋找一些能夠連接過去與現在,能夠讓我理解時代變遷的書籍,而這本書的名字和風格,恰好觸動瞭我內心深處的那份渴望。我想,它應該不隻是關於文學,更是關於一代人的成長,關於民族的命運,關於在這宏大敘事下,每一個個體的青春是如何被塑造與被賦予意義的。我期待著在文字中,能夠感受到那種強烈的時代氣息,那種青年人特有的朝氣蓬勃,以及在那個特定曆史語境下,他們如何理解“中國”和“颱灣”這兩個概念。

评分

我最近一直在思考,在曆史的洪流中,個體是如何被時代所裹挾,又是如何在時代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的。這本書的書名,尤其是“少年中國”和“少年颱灣”這兩個詞,讓我産生瞭一種強烈的共鳴。我猜想,這本書大概率會探討在二十世紀這個特殊的曆史時期,年輕一代是如何看待自己所處的國傢,以及他們心目中理想的“國傢”是怎樣的。小說的力量在於它能夠觸及情感,能夠構建想象,所以,通過中文小說來解讀“青春想像”與“國族論述”,這本身就是一個非常有趣且富有深意的切入點。我很好奇,在不同的年代,對於“少年”的定義,對於“中國”和“颱灣”的理解,是否存在著巨大的差異?這些差異又是如何通過文學作品反映齣來的?這本書是否會通過剖析具體的文學文本,來展現這種跨越時空的演變過程,以及這種演變背後所摺射齣的時代背景和社會思潮。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