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夜裏拎亮一盞燈,拯救那搖搖欲墜的垂危命運。從死亡,從背叛,把不斷沉下去的心靈搶救迴來,迴到寜靜安穩的文學閱讀。沸騰的審判噪音統治外麵那世界時,能夠收留漂流的身軀,唯文學而已。現實是那樣窄仄擁擠,文學是如此開闊豐饒。浮遊的命運終於停靠在文學疆界,接受文學力量的淘洗。那是一種淨化的儀式,擦拭傷痕纍纍的創口,洗滌風塵僕僕的衣袖。坐對情緒退潮的夜窗,一個全新的許諾適時降臨。--陳芳明
曆經半生的漂流苦痛,陳芳明教授透過挑燈夜讀和《新颱灣文學史》的撰寫,展開漫長的精神之旅。「第一輯」、「第二輯」收錄的文字大多是針對新世代作者而寫的序與書評,對高翊峰、黃文钜等文壇新星的作品給予獨樹一格的定位與闡釋;「第三輯」呈現作者的閱讀經驗以及書寫颱灣文學史時所構築的多元視野,見證女性文學、同誌文學、原住民文學如何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繁花盛放季節,他在不同作者、文體、形式之間閱讀跋涉,開啓瞭我們對颱灣文學的認識。藉由文學與閱讀,我們看到生命中看不見的世界,我們得以張開眼閱讀整個颱灣社會。
作者簡介
陳芳明
從事曆史研究,並緻力於文學批評與文學創作的陳芳明,一九四七年齣生於高雄。畢業於輔仁大學曆史係、國立颱灣大學曆史研究所。他曾任教於靜宜大學、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文係,後赴國立政治大學中文係任教,同時受委籌備、成立該校颱灣文學研究所。目前獲聘為國立政治大學講座教授,以顯其治學和教學上的卓越成就。
陳芳明創作逾三十載,其編著的作品影響深遠,例如主編《五十年來颱灣女性散文.選文篇》、《餘光中跨世紀散文》等;其政論集《和平演變在颱灣》等七冊見證瞭颱灣社會的曆史變遷,而散文集《風中蘆葦》、《夢的終點》、《時間長巷》、《掌中地圖》、《昨夜雪深幾許》、《晚天未晚》,在在呈現瞭高度文學造詣。
在文學創作之餘,陳芳明的詩評集《詩和現實》等二冊,文學評論集《鞭傷之島》、《典範的追求》、《危樓夜讀》、《深山夜讀》、《孤夜獨書》、《楓香夜讀》,以及學術研究《探索颱灣史觀》、《左翼颱灣:殖民地文學運動史論》、《殖民地颱灣:左翼政治運動史論》、《後殖民颱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颱灣史觀》,傳記《謝雪紅評傳》等書,為颱灣文學批評建立新的研究典範。
二○一一年,陳芳明終於完成曆時十二載的《颱灣新文學史》,為全世界的中文讀者打開新的颱灣文學閱讀視野。
餘生與未瞭--《星遲夜讀》自序
第一輯 介入與涉事
暗夜裏的鄉土--橫路啓子《文學的流離與迴歸》序
俯視黑暗的井底--重讀林佛兒《北迴歸綫》
傲慢的食夢獸--序陳永興《無悔之旅》
文舞雙全的林懷民--讀《高處眼亮》
在關閉的地方重新開啓--序汪其楣《歸零與無限》
寂寞的時光與靈光--序尉天驄《迴首我們的時代》
花謝落土又再迴--《謝雪紅評傳》再版序
寬與勉,兩個世代的傳承
水淹鹿耳門
艾雯和戰後颱灣散文長流--「艾雯全集」序
孤兒精神與林惺嶽美學--序彭宇薰《激流逆境》
記憶是一麵鏡象--讀郭鬆棻的遺稿〈驚婚〉
毛澤東的牙齒
啓開黑暗的閘門
第二輯 技藝與開展
後鄉土的考掘學--序張耀仁《親愛練習》
攜夢繼續航行--序林文義《邊境之書》
文學史的重訪與重塑--序硃芳玲《六○年代颱灣現代主義小說的現代性》
Love Is Four-Letter Word--《嬰兒宇宙》推薦序
文學史的逐夢與築夢--序楊照《霧與畫》
雪落韓半島--《無窮花開》序
盆地的巨河--序莊華堂《水鄉》
從孤島到孤島
模糊世代的魔幻詩學--讀高翊峰的《烏鴉燒》
懺情與懺覺--閱讀黃文钜《感情用事》書序
權力與暴力--讀林宜澐《海嘯》
第三輯 經驗與迴顧
我的散文經驗
我們的張愛玲--「香港嶺南大學張愛玲九十冥誕國際學術研討會」開幕詞
颱灣文學的現代與後現代
閱讀越美麗
颱灣知識分子的宿命與宿願
瞭望百年來颱灣的文學與藝術
我是如何到達颱灣女性主義
十年之約
新颱灣.新文學.新曆史
無止無息的造山運動--《颱灣新文學史》餘話
散文可以虛構嗎?
東亞現代與颱灣書畫
(土反)本龍馬的造型與變形
餘生與未瞭--《星遲夜讀》自序
《颱灣新文學史》付梓齣版後,閱讀的工作又重新展開。望嚮文壇,舉目盡是陌生的麵孔。時代已經進入換季的時刻,世代也漸漸到瞭接班的階段。跨入二十一世紀之後,在文壇齣現的作者,幾乎都是少壯行列。見證六、七年級的新星,次第浮現齣來,內心自有難以言喻的喜悅。文學史的書寫,是一種嚮後看的篩選工作。現階段的文學閱讀,則是一種嚮前看的審美實踐。從一九八○年代至九○年代的作傢,基本上已經完成颱灣現代主義的接收工作。緊接著下一世代,又嘗試實驗全新的技藝。這種變化,似乎與戒嚴文化的終結有著相應的關係。
解嚴以後的颱灣文學,齣現前所未有的活潑狀態。其中最顯著的跡象,莫過於文字鍛鑄的鬆綁。現代主義運動的先驅者,曾經開發過大量的精煉語言。他們非常專注於濃縮的文字錶現,企圖在最簡短的句式裏,發揮最大的想像。新世代作者則反其道而行,他們盡量揮霍文字,為的是描寫極為細微的事件。從駱以軍以降,許多年輕作傢敢於耽溺在鬆散語言的運用,即使是最俚俗、最民間的說話方式,都容許放進詩或散文書寫,更彆說小說故事的經營。
一個新的錶演時代已然到來,隻因為不再擔心政治權力的乾涉,或介意傳統觀念的乾擾。當颱灣社會逐漸捲入全球化的浪潮,年輕作傢也慢慢擺脫過去的思維上的束縛。受到翻譯文學的衝擊,從昆德拉、村上春樹到馬奎茲、卡爾維諾的美學洗禮,颱灣少壯作傢遣詞用字的技巧顯得更恣意而放膽。他們的藝術手法是思想解放後的美學,完全洗去過去壓抑年代的掙紮痕跡。麵對正在崛起的作傢行列,深深覺得颱灣文學史的生命後勁十足。感受到文學力量的躍動,怒濤般擊打在心坎上,驅使我必須持續閱讀,注視他們將如何造成新的景觀。
至少收在這本書裏的文字,大多是針對新世代作者而寫。或者更確切而言,未來我所讀的文學書籍,大部分必然都是齣於比我年輕的手。當我的前輩與朋輩逐漸減産或停筆之際,勢必要把眼光投嚮年少的後輩。文學生態在不知不覺中已經完成世代交替。與我二十年前齣版的《危樓夜讀》相互參照,作者的年齡層次與審美原則,確實已經發生巨大的變化。感到慶幸的是,由於毫不懈怠的閱讀,終於還是能夠追上文學進步的節奏,並且也鮮明察覺新舊世代的差異。日月升降或潮汐漲退的自然規律,也相當生動地對應於近二十年的文壇風景。
這三年來,與年輕作傢的互動日漸頻繁,尤以小說作者居多。他們在顧盼之間,儼然有一種自信。對於時代與傢國,似乎不再抱持緊張情緒。當整個社會朝嚮開放方嚮篤定發展時,本土或非本土的意識型態,再也不是檢驗美學的標準。他們可能各自有其政黨取嚮,卻並不滲透於文字之間。所有的議題都是他們的關懷,從性彆取嚮到公共事務,從私密幻想到傢族細故,從曆史事件到個人記憶,無不可以進入詩、散文、小說。無論是時間跨度,或是空間廣度,遠遠超過上世紀的作者。年輕寫手所反映的想像,正好迎接解嚴以後的解構傾嚮。所謂解構,無非是偏離既存的主流價值,也偏離從前那種歧視、偏見、排斥、壓抑的中心位置。上世紀五、六○年代的黨國思想與七、八○年代的民族主義,都在進入九○年代後逐漸退潮。
關在研究室夜讀年輕作傢的新語法、新句型時,當可發現新世代的作者並未與前行代發生斷裂。他們的審美態度也許有所差異,但確實是在前人的實驗與實踐的基礎上,持續開展大開大闔的格局。如果新世代可以定義為後現代,精神上其實是與稍早的現代主義運動接軌。沒有現代主義,就沒有後現代主義。兩個世代的不同美學,無疑存在著韆絲萬縷的關係。現代主義的創作技巧,如果是在現實基礎上形塑虛構的想像;則後現代主義的變革,則是在虛構中延伸另一虛構。如果沒有先驅者的勇於虛構,大概就沒有後來者的嘗試。
正如我在《颱灣新文學史》的序論所說,政治史在乎的是成敗興亡,文學史則強調繼承存續;前者計較權力輸贏,後者關心文化纍積。在文學世界,完全不存在誰淘汰誰的問題。所有的美學實踐,都可成為每位創作者得藉鑑,也可導齣更精彩的藝術錶現。因此,縱然已經完成一冊文學史,閱讀的工作仍無可懈怠。隻有通過更豐富的涉獵,纔能理解為什麼颱灣文學的生命力是如此強悍。現在所做的閱讀,乃是有所為而為,主要是為瞭繼續增補未瞭的文學史工作。這可能是我餘生無可推卸的任務。
文學史撰寫之難,隻有真正涉入之後,纔能體會其中滋味。既然以意誌與勇氣接下這份挑戰,便注定要承擔全部責任。如果發現缺憾、遺漏、錯誤、短少,都無須逃避過錯。寫史,從來都不是一蹴可及。隻要一息尚存,就必須時時自我要求,不斷迴到這項書寫工程。正是在這要求下,每天還是耽溺於夜讀。全集式的閱讀,是過去十餘年養成的脾性,至今已經內化成為血脈的一部分。深夜裏月移星換的速度,我仍然可以感受。依舊守住深山裏的樓頭,星有多遲,閱讀就有多長。
陳芳明--二○一三年二月十六日於加州聖荷西
《星遲夜讀》這本書,像一杯陳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初讀時,可能隻是被它文字的韻律和故事的氛圍所吸引,但隨著閱讀的深入,你會漸漸發現其中蘊含的深邃哲理和細膩情感。它並非那種一眼就能看穿的書,而是需要你反復咀嚼,纔能領略其精髓。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描繪人物心理時所展現齣的功力,那些人物的微錶情,那些潛藏在話語中的深意,都刻畫得入木三分。讀著讀著,我常常會産生一種置身其中的感覺,仿佛自己也成為瞭故事中的一員,與他們一同經曆著生活的喜怒哀樂。書中有很多對“等待”與“錯過”的描繪,這些情感的刻畫非常真實,也非常動人,勾起瞭我對過往的一些迴憶,讓我不禁思考,生活中有多少事情,是因為我們的猶豫而錯失,又有多少等待,最終得到瞭迴報。它沒有刻意營造煽情的橋段,但字裏行間流露齣的情感,卻足以讓人動容。讀完這本書,你不會立刻獲得某種頓悟,但它會在你心中留下一種淡淡的迴響,讓你在往後的日子裏,對生活多一份審慎,多一份珍惜。
评分我一直覺得,好的作品,是可以觸及靈魂的,而《星遲夜讀》無疑就是這樣一本。它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卻用最樸實、最真誠的語言,講述著關於人生、關於情感、關於成長的故事。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時間”這個概念的探討,它不是簡單的綫性敘述,而是通過不同的人物,不同的視角,將時間在人們生命中留下的痕跡,以及人們對時間的感受,錶現得淋灕盡緻。有時候,你會覺得時間過得飛快,有時候,你又覺得時間仿佛凝固瞭。書中很多情節,讓我感觸頗深,比如那些關於告彆、關於懷念的片段,都寫得非常細膩,非常真實。它讓我意識到,生活中的每一次相遇,每一次離彆,都可能成為我們生命中最深刻的印記。它沒有試圖給你任何答案,而是引導你去思考,去感受,去體會。它像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內心的喜怒哀樂,讓我們更加瞭解自己。每一次閱讀,都像是一次與內心的對話,讓我們更加清晰地認識自己。
评分說實話,一開始我被《星遲夜讀》吸引,純粹是因為它的名字。《星遲夜讀》,光是聽著,就覺得有一種淡淡的詩意和悠遠的意境,仿佛在某個靜謐的夜晚,點一盞燈,捧著書,與星月為伴。這種感覺,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顯得尤為珍貴。而當我真正翻開它,纔發現,這份期待並沒有落空。書中彌漫著一種淡淡的憂傷,但這種憂傷並非令人窒息,反而帶著一種治愈的力量。作者巧妙地將一些生活中的不如意、失落感,以及那些無法言說的情緒,融入到字裏行間。讀起來,你會發現,那些曾經讓你感到孤單的時刻,似乎也成為瞭書中某個角色曾經經曆過的片段。這種共鳴,讓我覺得,我不是一個人在承受,這份讀物,就像一位理解你的老友,靜靜地陪伴在你身邊,告訴你,一切都會過去。它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有的時候直白得讓人心疼,有的時候又含蓄得讓人迴味無窮。我常常會停下來,反復咀嚼某個句子,感受其中蘊含的情感。它沒有刻意去煽情,卻能在不經意間觸動你心底最柔軟的地方,讓你潸然淚下,卻又感到一種釋然。
评分《星遲夜讀》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直接的感受,是一種久違的平靜。在這個充斥著喧囂與浮躁的時代,能夠找到這樣一本能讓你慢下來,沉靜下來的書,實屬不易。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沉穩,沒有急於鋪陳劇情,而是像一個老者,在你麵前緩緩展開他的人生畫捲。每一個章節,都像是一個獨立的小故事,卻又彼此串聯,形成一個完整而飽滿的情感世界。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人物內心世界的刻畫,那些細微的情感變化,那些難以啓齒的思緒,都被描繪得淋灕盡緻。你會在某個角色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你會理解他們的掙紮,他們的迷茫,甚至他們的選擇。它不是那種能讓你看完後熱血沸騰,充滿力量的書,而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溫柔,讓你在不知不覺中,對生活有瞭新的認識,對人情世故有瞭更深的理解。它教會你,即使在平凡的生活中,也隱藏著不平凡的光芒,即使在失意的時候,也依然有希望存在。讀完這本書,你會覺得,心靈仿佛得到瞭一次洗滌,變得更加清澈,更加寜靜。
评分這本《星遲夜讀》算是我近段時間來讀到的,一本讓我心緒難平的讀物。初拿到書時,就被它略帶復古的設計吸引,墨藍色的封麵上,幾顆疏星點綴,仿佛蘊藏著無盡的靜謐與故事。翻開第一頁,不是那種一上來就拋齣情節的激流,而是娓娓道來的敘事,像是在你耳邊低語,將你緩緩拉入那個特定的氛圍。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畫麵感,文字仿佛自帶溫度,觸及人內心最柔軟的部分。我尤其喜歡其中對日常瑣事的描摹,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片段,在作者的筆下卻被賦予瞭彆樣的生命力,勾勒齣人物內心細微的情感波動,以及他們與周遭環境的微妙互動。有時候,讀著讀著,我甚至會放下書,望嚮窗外,試圖捕捉那份書中傳遞齣的寜靜與沉思。它不是那種能讓你一口氣讀完的快餐讀物,而是需要你慢慢品味,細細咀嚼,纔能體會其深層的韻味。每一次重讀,似乎都能發現新的亮點,新的感悟,仿佛這本書就像一個無底洞,總能帶給你意想不到的驚喜。它沒有驚心動魄的衝突,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卻有著一種不動聲色的力量,直擊人心,讓人在閱讀過程中,不自覺地審視自己的內心,反思生活。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