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文學中的城市」為軸,探討大陸十七年文學的城市錶述問題,並藉此展開對社會主義文化危機的探索。不僅探討瞭「從鄉村到城市」這個中國革命的基本命題,以及社會主義遭遇城市「市民社會」的理論難題,還著重論述瞭中共城市改造及其文學錶述的現代意義。其中尤為重要的討論在於呈現瞭城市的空間變革,以及消費主義與革命宏大話語之間的矛盾與裂隙,墮落的「消費城市」不得不通過「生産城市」的文學建構而得以救贖的現實。總之,本書通過考察「社會主義文學」與「城市」這個資本主義「場域」之間衝突、順應、分野的意識形態聚閤過程,剖析瞭「革命之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內在矛盾和焦慮。
本書特色
探討社會主義與文學的關係,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如何影響文本的問題。
作者簡介
徐剛
1981年生於湖北,北京大學中文係文學博士,中國藝術研究院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中國當代文學史研究。近年來在《文藝理論研究》、《文藝爭鳴》、《南方文壇》、《文藝理論與批評》等刊物發錶學術論文數十篇。
第一節 「城市文本」與「閱讀的睏惑」
第二節 想像城市的方法
第三節 社會主義城市類型學
第一章 城市與鄉村的文化變奏
第一節 進城的衝突與改造的焦慮
第二節 「墮落乾部」的進城故事
第三節 「農民進城」與城市想像
第二章 城市改造的文學錶述
第一節 治理「龍須溝」與北京城市改造
第二節 改造「妓院」與「城市文明病」的療救
第三節 工人新村與社會主義城市的建構
第三章 「消費城市」的空間變革
第一節 從「營業舞廳」到「機關舞會」
第二節 「街道」的美學與政治學
第三節 從「無軌電車」到「火車」
第四章 革命倫理與城市日常生活
第一節 「上海姑娘」:摩登與革命的辯證法
第二節 《上海的早晨》:文本分裂與城市物質主義的隱現
第三節 革命城市與日常生活的焦慮
第五章 「生産城市」的建構及其文化政治
第一節 城市的消費與生産
第二節 共同體與社會主義新城
第三節 工業「風景」與「勞動烏托邦」
第四節 「激情」與「理性」的爭鬥:工業題材文學的文化政治
結 語
參考文獻
後 記
自序
在《文學中的城市》(The city in the Literature)中,理查.利罕(Richard Lehan)將城市視為「都市生活加之於文學形式和文學形式加之於都市生活的持續不斷的雙重建構」 。這樣的概念用在十七年社會主義城市及其文學之上也是同樣有效的。作為不同於資本主義的城市類型,社會主義城市所體現的「另一種現代性」並不為人所熟知,但其文學(或文化)想像在與城市的互動過程中所體現的文化政治卻包含著更為復雜的內涵。而本論文通過解讀「社會主義文學」的「城市視角」,也意在揭示這種中國現代性的秘密。在此,張英進教授的名著《中國現代文學與電影中的城市》具有方法論的啓示意義。如其所言,「本書研究的不是『城市文學』本身(那是一種具體的文學),而是『文學中的城市』,即文學與電影文本中想像的城市。」 因此,其研究的重心不是城市文學,而是「文學中的城市」:不是城市如何影響瞭文學,而是文學如何通過對城市的「構形」成為現代中國一個重要的文化生産形式。在這個過程中,「作者有意繞開文學中的城市再現的真實性及其與現實城市的關係這一難題,而是強調文學與電影作為一種話語方式如何象徵性地構築『真實的』或『想像性』的城市生活,如何使城市成瞭一個問題」 。在這本書中,「構形」成為解讀文學中城市的核心辭匯,它指文學藝術對城市書寫或敘事的結構方式──不僅包括作品中所呈現的城市形象,更指作者敘述城市時運用的感覺體驗和話語修辭「策略」。這毋寜說是一種「以城市為方法」的文學∕文化研究方式。在此意義上,探討文本創作的意義便在於去追問「城市是如何通過想像性的描寫和敘述而被『製作』成為一部可讀的作品」 。張英進的研究在張鴻聲教授那裏得到瞭迴應,張鴻聲也認為,傳統的城市文學研究,強調的是城市之於作傢的經驗性,而忽視瞭文學的「文本性」。城市文學之於城市,絕非隻有「反映」、「再現」一種單純的關係,而可能是一種超齣經驗與「寫實」的復雜互動關聯 。因此,城市的曆史形態與城市文學文本之間構成瞭極其復雜的對應關係,這一切則以對城市的不同錶述體現齣來。而城市敘述也絕不以城市題材為限,它可以存在於各種題材之中。所以,鑑於城市文學研究自身逐漸以「城市性錶述」涵蓋瞭「文學再現城市」,從概念上來說,「文學中的城市」要比「城市文學」能夠揭示更多城市對文學的作用與兩者的復雜關聯。而從方法論的角度來說,後者更接近文化研究 。因此就本文而言,論文也試圖以「文學中的城市」為方法探討十七年文學與社會主義文化的復雜秘密。
本論文除導論和結語之外,將分五個章節來討論十七年文學中的城市錶述,從而一窺「社會主義文化」及現代性的矛盾問題。
其中第一章通過討論「進城」及其文學錶述的問題來呈現城鄉格局中的「社會主義城市」的意義。主要以小說《我們夫婦之間》及相關作品為綫索,通過論述「墮落乾部」的進城故事展開「革命之後」的「進城」衝突與改造焦慮的問題。由此得以呈現「從鄉村到城市」這個中國革命的基本命題,以及社會主義革命遭遇城市「市民社會」的理論難題;另外,「農民進城」與城市想像一節則主要探討農村題材小說中的城市敘述問題,通過「進城的鄉下人」視野來呈現城市在社會主義文學中的意義。它通過鄉村倫理的堅守、浪漫主義的城市批判,及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選擇這三者之間的矛盾和衝突,在「驅魔」資本主義城市和建構社會主義城市的過程中「構形」城市的意義,並由此彰顯彼時的意識形態癥候。
第二章「城市改造的文學敘述」主要通過中國共産黨進城和城市改造的文學錶述,來討論解放及社會主義文化的積極意義。主要以「改造龍須溝」、「改造妓女」及建設「工人新村」等三個個案,分彆闡釋中國共産黨的城市改造及其文學敘述的現代意義。如果說作為一部城市改造的「寓言」,「龍須溝」的故事將城市環境治理與一個國傢萬世太平的隱喻聯係在瞭一起,那麼「50年代的妓女改造」運動則更為鮮明地呈現齣「城市文明病」的「療救」與「衛生現代性」的建構所蘊含的辯證關係,而「工人新村」的敘述則更為鮮明地突齣瞭城市工人階級的解放議題。
第三章「消費城市的空間變革」則主要通過1950、1960年代《在懸崖上》、《霓虹燈下的哨兵》等幾部代錶性作品,討論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如何改造城市消費空間的問題。然而,無論是從「營業舞廳」到「機關舞會」,還是「街道」的美學變化,抑或是從「無軌電車」到「火車」的空間變革,城市消費空間在社會主義城市改造中始終陰魂不散,既成為後者貶抑的對象,又是其得以藉重的寫作資源。
第四章「革命倫理與城市日常生活」主要討論意識形態的城市中日常生活的頑強記憶。這裏既涉及「消費城市」的遺跡,又關聯著市民日常生活。隨著戰爭的勝利,無産階級革命從農村來到城市。在此之中,意識形態的燭照固然使得昔日城市的資本主義繁華無處遁逃,但作為傳統藏汙納垢的所在,解放的城市在社會主義改造之後,並沒有一勞永逸地成為無産階級革命的聖地。相反,在革命宏大話語的裂隙中,城市「消費主義」的殘餘依然猖獗,它充滿誘惑的麵孔「幽靈般」地呈現,給「革命之後」的城市日常生活帶來瞭莫大的焦慮。革命年代的「上海姑娘」形象,體現齣意識形態錶述與城市摩登記憶的復雜糾結,從而彰顯齣摩登與革命的辯證關係。而在《上海的早晨》等社會主義改造的經典文本中,也齣人意料地呈現著城市物質主義的敘述,這種無意識的「文本分裂」流露齣的情感傾嚮引人關注。而作為「消費城市」的衍生物,《年青的一代》、《韆萬不要忘記》等作品中城市日常生活的張揚和市民社會的消費記憶,也嚴重地乾擾瞭意識形態的達成。
第五章則探討作為「消費城市」救贖方式的「生産城市」的文學建構過程。在此,「生産城市」的建構並非一句空洞的意識形態口號,而是實實在在的政治實踐,即它必須訴諸工業化的城市建設。作為曖昧城市的療救手段,從「消費的貶抑」到「機械的贊頌」,工業題材文學成為社會主義城市書寫的理想方式。在此之中,工業「風景」與工人階級的主體性得到瞭張揚。此外,盡管作為社會主義現代性的勞動本身突顯齣極其非凡的意義,但「勞動的烏托邦」以其與資本主義共用的現代性(現代化),也齣人意料地顯露齣「異化勞動」的跡象。然而,在「生産的城市」的建構過程中,工業題材文學突顯齣它的核心矛盾,即「激情」與「理性」的衝突,此處的「激情」作為一種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錶達方式,成為療救資本主義科層製現代性的重要手段,當然,在「衝破規程」的背後,也隱藏著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爭辯和第三世界的現代性焦慮。
總之,論文通過考察「社會主義文學」與「城市」這個資本主義「場域」之間衝突、順應、分野的意識形態聚閤過程,來探求一種「社會主義城市」的文學錶達。盡管在這種錶達背後,暗藏著「革命之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矛盾性和內在焦慮,但卻是從中分析中國社會主義遺産和教訓的絕佳視角。在這個意義上,解讀「社會主義文學」的「城市視角」,分析十七年文學中的城市錶述,為分析1980年代中國社會轉型提供瞭解釋的依據。
需要指齣的是,本論文的部分章節曾以單篇論文發錶於《文藝爭鳴》、《當代電影》、《文藝理論與批評》、《河北師範大學學報》、《漢語言文學研究》等刊物,在此需嚮以上雜誌的網雙龍、徐輝、檀鞦文、李雲雷、劉德興、武新軍等諸位老師錶示由衷的感謝。本論文還有部分章節曾以會議論文在北京大學「眾聲喧嘩的中國文學──首屆兩岸三地博士生論壇」,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文學海外傳播」國際學術研討會博士生論壇,以及北方工業大學西山跨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宣讀,在此也一併感謝以上諸校的會議主辦方。作為一部學位論文,本書的寫作參考並吸收瞭該論題最新的研究成果,凡引用他人成果之處皆做瞭注釋,以此嚮諸位學術前輩緻敬,或許有些遺漏的,還請各位見諒,當然,其中的責任自然是由我承擔。期待諸位學術同行的批評指正!
徐 剛
2012年8月18日
我一直對文學作品中對空間的描繪特彆感興趣,尤其是那些對城市景觀的細膩刻畫。這本書《想像城市的方法:大陸「十七年文學」的城市錶述》,光聽名字就勾起瞭我極大的好奇心。我猜想,書中會探討在大陸“十七年文學”這個獨特的曆史時期,作傢們是如何通過文字來“創造”和“想象”齣各種各樣的城市形象的。這可能涉及到他們選擇的敘事視角、描繪的城市細節,以及這些細節背後所蘊含的時代精神和文化意涵。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深入分析作傢們是如何處理城市中的矛盾與張力,比如,傳統與現代的碰撞,個體與集體的關係,希望與失落的情感交織等等。究竟是怎樣的“方法”,讓他們能夠將抽象的地理空間轉化為生動、有血有肉的文學意象?這本書會不會通過一些具體的文學作品,比如小說、散文等,來展示這些“方法”的實際運用?我希望能夠通過閱讀這本書,不僅瞭解“十七年文學”中那些被定格的城市畫麵,更能從中學習到如何通過文學的視角,去發現和理解我們身邊的城市,看到那些隱藏在熟悉風景背後的更深層次的意義。
评分我最近讀瞭一本關於城市文學的書,雖然書名有些學術化,但實際內容卻讓我受益匪淺,讓我對城市這個概念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書中探討瞭大陸“十七年文學”中,那些關於城市描寫的獨特方式。我一直覺得,城市不僅僅是鋼筋水泥的集閤,更是人們情感、記憶和身份認同的載體。而文學,恰恰是捕捉這種復雜性的絕佳媒介。這本書讓我意識到,不同的作傢,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對城市的描繪方式是多麼的多元和富有深度。它不像一些枯燥的理論分析,而是通過對具體文學作品的細緻解讀,展現瞭文學如何“創造”和“重塑”我們對城市的認知。比如,書中可能分析瞭某個作傢如何通過對街頭巷尾的細緻刻畫,將一個普通的城市空間轉化為承載個人命運和時代變遷的宏大舞颱。又或者,如何通過對城市中不同階層人群的生活片段的描繪,揭示城市內部的復雜肌理和社會矛盾。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文字的力量,它能夠讓冰冷的建築擁有溫度,讓繁忙的街道充滿故事,讓一個城市成為我們心中獨一無二的存在。
评分我最近讀完一本關於文學與城市研究的書,書名是《想像城市的方法:大陸「十七年文學」的城市錶述》。這本書給我的感受非常特彆,它不是那種上來就拋齣晦澀理論的學術著作,而是通過對“十七年文學”這一特定曆史時期內的大量文學作品進行深入的解讀,來展現作傢們是如何“想像”和“構建”他們筆下的城市圖景的。我一直覺得,城市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文本,而文學作品則是解讀這個文本的鑰匙。書中一定花瞭很多篇幅去分析那些具體的文本,比如,作傢們是如何選擇視角來描繪城市的?他們是通過宏大的全景式描寫,還是通過聚焦於某個小人物在城市中的命運來展現城市的?書中還可能會探討,在那個特殊的曆史時期,城市在文學中扮演瞭怎樣的角色?它是象徵著現代化的希望,還是承載著失落的鄉愁?又或者是,城市本身成為瞭一個充滿矛盾和張力的空間,摺射齣時代變遷下的個體生存睏境?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鮮活的案例,通過具體的作品,讓我能夠“看見”那個時代人們眼中的城市,感受到文學的魅力是如何將冰冷的地理空間轉化為充滿情感和意義的敘事空間的。
评分《想像城市的方法:大陸「十七年文學」的城市錶述》這本書,從名字上看,就充滿瞭引人入勝的學術氣息和文學想象。我一直對文學如何塑造和反映我們對世界的認知充滿好奇,尤其是城市,作為現代文明的載體,承載瞭無數故事、情感和曆史。書中“十七年文學”這個時間跨度,在我看來,恰好是大陸社會經曆劇烈變遷、城市化進程加速的關鍵時期,這期間湧現的文學作品,必然會對城市形象的構建産生深刻影響。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剖析這些作品,揭示它們在描繪城市時所采用的獨特視角和敘事策略。例如,作者是否會探討那些曾經輝煌但如今略顯斑駁的老城區,在作傢筆下是如何被賦予新的生命力和情感色彩的?又或者,那些新興的、充滿現代氣息的都市景觀,又是如何被賦予意義、甚至引發批判的?我尤其感興趣的是,書中是否會涉及一些具體的作品和作傢,通過他們的文字,我們可以清晰地“看見”一個真實的、或者被重新想象的城市。這種結閤理論分析與文學文本解讀的方式,是我最為期待的。相信閱讀這本書,能讓我對“城市”這個概念,以及它在文學中的多重可能性,有一個全新的認識。
评分這本書的標題“想像城市的方法” immediately captured my attention. As someone who appreciates the intricat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terature and our understanding of space, I was eager to delve into its contents. The focus on mainland China's "seventeen-year literature" is particularly intriguing, as this period undoubtedly witnessed significant societal transformations, and urban landscapes would have been central to these changes. I envision the book exploring how authors of that era used their narratives to shape perceptions of cities. Did they portray cities as sites of progress and opportunity, or did they highlight the alienation and challenges that rapid urbanization often brings? I'm curious about the methodologies discussed within the book – the "methods" of imagining cities. Are we talking about specific literary devices, narrative structures, or thematic explorations? I anticipate that the analysis will move beyond superficial descriptions to uncover the underlying ideologies and cultural assumptions that informed these urban portrayals. Ultimately, I hope to gain a richer appreciation for how literature serves as a powerful tool for both reflecting and constructing our urban realities, and how these imagined cities, in turn, influence our lived experiences.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