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們生於不同年代、不同的環境,周遭動盪不一,性格、境遇也各異,卻持有一個共同的特徵:生命短暫,在磨難之中,因詩情,磨擦齣瞭火花,那光輝就像黑夜中閃亮的星星。在她們身上,最終散發齣一份高貴、熾熱、與純然。
本書介紹五位頂極的詩人——伊麗莎白.埃莉諾.希竇兒(Elizabeth Eleanor Siddal)、瑪麗.伊莉莎白.柯立芝(Mary Elizabeth Coleridge)、黛爾米拉.阿古斯蒂尼(Delmira Agustini)、瑪琳娜.伊萬諾夫娜.茨維塔耶娃(Marina Ivanovna Tsvetaeva)、與西亞維亞.普拉斯(Sylvia Plath)。她們的人,和她們的詩。
作者方秀雲在描繪詩人時,同時也探索她們的心理、渴望、愛慾、理想,甚至悲劇與殉難,將她們最膾炙人口的詩翻譯齣來,讓讀者品嘗最美的文學靈魂與生命精華。
本書特色
翻譯不同年代、國度,卻相同追尋愛與理想的女詩人們的詩作,並以簡潔的文字介紹生平,戲劇性的人生。
作者簡介
方秀雲(Natalia S. Y. Fang)
橫跨兩岸與歐美的藝術史學傢、文學與藝術評論傢、傳記作者、翻譯傢、詩人、散文作傢,英國愛丁堡與格萊斯哥大學藝術史碩、博士
代錶作:《藝術,背後的故事》、《慾望畢卡索》、《高更的原始之夢》、《解讀高更藝術的奧祕》、《擁抱文生˙梵榖》、《藝術傢和他們的女人》、《藝術傢的自畫像》、《愛,就這樣發生瞭》、《以光年之速,你來》、Dali's 'Le Christ'、Empress Dowager CiXi。
自序 —— 炸彈!恐嚇,還是浪漫?
第一章 古老歌謠,恣意的聞風──伊麗莎白˙ 埃莉諾.希竇兒(Elizabeth Eleanor Siddal,1829-1862)
丁尼生的啓發
一襲紅棕金發
與羅塞蒂相戀
夢的執著
悲劇以終
不死的形象
絕望的情思
聞風的屬性
[詩作]
A Silent Wood〈沉默之木〉
At Last〈終於〉
Early Death〈早死〉
Gone〈走瞭〉
The Lust of the Eyes〈眼之色慾〉
True Love〈真愛〉
A Year and a Day〈一年又一天〉
Fragment of a Ballad〈歌謠之碎〉
Worn Out〈耗盡〉
第二章 純然之愛,是迷而非謎——瑪麗˙伊莉莎白˙柯立芝(Mary Elizabeth Coleridge,1861-1907)
奔流的細胞
手足之情
與文共舞
文學衝擊
入詩壇,是那不經意
純然之愛
[詩作]
A Moment〈一刻〉
After St. Augustine〈於聖奧古斯丁之後〉
Blue and White〈藍與白〉
Come Home! 〈迴傢!〉
An Insincere Wish Addressed to a Beggar〈一個緻給乞丐的虛僞祝願〉
I ask of thee, love, nothing but relief〈我問妳:愛,隻不過寬慰〉
A Huguenot〈一位鬍格諾教徒〉
Affection〈情愫〉
Larghetto〈甚緩闆〉
Death and the Lady〈死亡與仕女〉
Gibberish〈鬍言亂語〉
第三章 —— 性感脈搏,燃點瞭革命——黛爾米拉˙阿古斯蒂尼(Delmira Agustini,1886-1914)
兩色的明珠
非矯飾的迷亂
猶如聖德瑞莎
紅顔薄命
麗妲的迷思
波特萊爾的繼承人
[詩作]
Al Claro De Luna〈月光中〉
El Nudo〈結〉
El Poeta Y La Ilusion〈詩人與錯覺〉
Intima〈親密〉
Nocturno〈夜〉
Tu Boca〈你嘴〉
Explosion〈爆炸〉
Inextinguibles〈不滅的〉
第四章 —— 顛沛流離,但忠於真情——瑪琳娜˙伊萬諾夫娜˙茨維塔耶娃(Marina Ivanovna Tsvetaeva,1892-1941)
靈感誕生瞭
天鵝的贊頌
痛苦難言的流亡歲月
一身的殘骸
睏在陷阱裏
重見光明
在心的聖壇前,用情思的香火膜拜
[詩作]
兩隻太陽正冷卻〉
〈當左手〉
〈每首詩是愛的小孩〉
〈假如你靈魂誕生〉
〈我知道唯一真理〉
〈我的詩,寫得這麼早〉
〈與天纔交談〉
〈哈姆雷特與良心對話〉
〈在巴黎〉
第五章 —— 毀滅之舞,無止盡扭轉——西亞維亞˙普拉斯(Sylvia Plath,1932-63)
消失的父親
西瓜的甜汁
鏡像的愛情
麵對自己的古怪
另一個無法承擔的人生
厄勒剋特拉情節
最後的信簡
火燄裏的一朵金蓮
[詩作]
A Birthday Present〈一份生日禮物〉
Bitter Strawberries〈苦草莓〉
Conversation among the Ruins〈廢墟間的對話〉
Electra on Azalea Path〈杜鵑路徑上的厄勒剋特拉〉
Lament〈悲嘆〉
The Death of Myth-Making〈造神話之死〉
Lady Lazarus〈拉撒路夫人〉
後記──深沉的Q & A
序
此《光之華──五位殉美的女詩人》介紹五位頂尖的女詩人,分彆是伊麗莎白.埃莉諾.希竇兒(Elizabeth Eleanor Siddal,1829-1862)、瑪麗.伊莉莎白.柯立芝(Mary Elizabeth Coleridge,1861-1907)、黛爾米拉.阿古斯蒂尼(Delmira Agustini,1886-1914)、瑪琳娜.伊萬諾夫娜.茨維塔耶娃(Marina Ivanovna Tsvetaeva,1892-1941)、與西亞維亞.普拉斯(Sylvia Plath,1932-63)。
她們生在不同年代,不同的環境,周遭動盪不一,性格、境遇也各異,卻持有一個共同的特徵,那就是:生命短暫,在魔難之中,因纔氣,磨擦齣瞭火花,那光輝,就像黑夜中閃亮的星星。此命運牽係著孤獨、不被瞭解,與無止境的省思,但在她們身上,最終散發齣一份高貴、熾熱、與純然,因那高度的典範,那光,也為人類引領齣瞭活路。
書中,在描繪每一位詩人時,我嘗試探索她們的心理、渴望、愛慾、理想,甚至悲劇與殉難,也將她們最膾炙人口的詩翻譯齣來,讓讀者品嘗她們文學的精神與生命的精華。
閱讀《光之華:五位殉美的女詩人》,我感覺自己仿佛在進行一場史詩般的精神旅行。這本書的敘述方式非常獨特,作者並非按照時間順序,而是以一種更注重情感連接和主題呼應的方式,將五位女詩人的故事串聯起來。我尤其被其中一位詩人的章節所吸引,她的一生,充滿瞭戲劇性的轉摺,從齣身顯赫到落魄潦倒,但即使在最艱難的時刻,她的詩歌也未曾停下創作的腳步。作者對她詩歌的分析,充滿瞭智慧和洞察力,她將詩歌中的意象與詩人的個人經曆緊密結閤,揭示齣詩歌背後那些不為人知的隱喻和情感。我常常在閱讀時,會不自覺地代入詩人的角色,去感受她們的喜怒哀樂,去體會她們在那個時代所承受的壓力和歧視。書中的“殉美”二字,在作者的筆下,被賦予瞭更深刻的含義,它不僅僅是指她們在藝術上的卓越,更是指她們對理想、對真理、對自由的執著追求,這種追求,最終甚至犧牲瞭她們寶貴的生命。作者在文筆上,有一種獨特的張力,既有史學傢的嚴謹,又不失文學傢的浪漫。她對於細節的把握,令人驚嘆,仿佛能讓讀者聞到那個時代特有的氣息,聽到那些久遠的聲音。
评分《光之華:五位殉美的女詩人》是一本真正能夠“照亮”人心的書。我之前對“女詩人”這個群體,總有一種模糊的印象,覺得她們的詩歌似乎都圍繞著兒女情長。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作者以一種極其精妙的方式,將五位風格迥異、生命軌跡截然不同的女詩人的人生故事和詩歌作品融為一體。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關於其中一位詩人,在戰火紛飛的年代,依然堅持用詩歌記錄下時代的傷痕和人性的光輝。她的詩歌,沒有絲毫的矯揉造作,而是充滿瞭樸素而強大的力量,如同暗夜裏閃爍的星辰,給予人們無盡的慰藉和勇氣。作者在描寫她們的“殉美”之處,並非簡單的贊美她們的美貌,而是深入剖析瞭她們在追求藝術、追求真善美過程中,所付齣的代價,她們的纔情、她們的堅韌、她們的孤傲,以及最終因堅持自我而付齣的沉重生命代價。這種“殉美”,是靈魂的燃燒,是生命對理想的極緻追求。作者對每一位詩人的分析都非常有條理,既有曆史的厚重感,又不乏文學的靈動性。我尤其贊賞作者在引用詩歌原文時,所做的深入淺齣的解讀,讓那些晦澀的意象變得生動有趣,仿佛我與詩人一同置身於那個充滿詩意的世界。
评分《光之華:五位殉美的女詩人》這本書,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閱讀的愉悅,更是一種對生命、對藝術、對女性力量的全新思考。作者以一種極其引人入勝的敘事風格,將五位纔華橫溢卻命運多舛的女詩人的人生故事娓娓道來。我沉醉於其中一位詩人的章節,她的文字,如同一汪清泉,洗滌著我內心深處的浮躁。作者對她詩歌的解讀,充滿瞭東方哲學式的辯證思維,將那些看似簡單的詩句,挖掘齣宇宙般深邃的意義。她寫齣瞭這位詩人在愛情中的熾烈,在失意時的堅韌,以及在創作中的那種近乎神性的靈感爆發。而“殉美”這個主題,在作者的筆下,被展現得淋灕盡緻。它是一種對生命本真狀態的追求,是一種對美和真理的獻身,是一種不惜一切代價也要活齣自己光彩的決心。這種“殉美”,並非消極的等待死亡,而是積極地燃燒生命,用盡最後的力氣,綻放齣最絢爛的藝術之花。我非常欣賞作者在書中對曆史背景的描繪,她沒有讓那些宏大的曆史敘事壓倒個體生命,而是將詩人的故事巧妙地融入其中,展現瞭她們在曆史浪潮中的掙紮與閃光。這本書的文字,如同流淌的音樂,時而激昂,時而婉轉,讓我身臨其境地感受到瞭這五位女詩人的生命之歌。
评分讀完《光之華:五位殉美的女詩人》,我腦海裏縈繞著無數的思緒,久久不能平息。這本書最讓我震撼的是,它不僅僅是一本介紹女詩人的傳記,更是一次對女性在曆史洪流中,如何用詩歌書寫自己命運的深刻探討。作者的敘述語言極具感染力,她用一種近乎電影化的鏡頭感,將五位女詩人的生命片段呈現在讀者麵前。我常常在閱讀時,仿佛親眼目睹瞭她們在陋室中伏案疾書的場景,感受到瞭她們在創作時內心的掙紮與激昂。其中一位詩人的故事,尤其讓我心疼,她的纔華橫溢,卻被時代的局限和人生的不幸所蹉跎,最終以一種令人扼腕的方式結束瞭生命。作者沒有迴避那些殘酷的現實,而是用一種悲憫而尊重的態度,去呈現她們的苦難,同時也贊頌她們在逆境中綻放齣的藝術之花。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女性詩歌的另一種可能性,它不隻關乎情感的抒發,更關乎意誌的堅韌,關乎對真理的追求,關乎對不公的呐喊。作者在分析她們詩歌時,也常常聯係到當時的社會背景,這種宏觀與微觀相結閤的視角,使得整本書顯得既有深度又不失溫度。我非常喜歡作者對一些冷門詩句的挖掘和解讀,仿佛在一片荒蕪中找到瞭珍貴的寶石,讓我對這些女詩人的作品有瞭更為多元的理解。
评分這本《光之華:五位殉美的女詩人》簡直是一次滌蕩靈魂的閱讀旅程。從書名就能感受到一種詩意與悲壯交織的美感,當我翻開第一頁,便被作者那種深邃而細膩的筆觸所吸引。她並非簡單地羅列詩人的生平,而是仿佛穿越時空,與她們共呼吸、同感受。我尤其被其中一位詩人的章節所打動,她的人生軌跡充滿瞭坎坷,如同經曆瞭一場又一場風暴,但即使在最黑暗的時刻,她的詩歌也未曾熄滅那盞名為“希望”的微光。作者對她詩歌意象的解讀,充滿瞭哲思,將那些看似樸素的詞句,挖掘齣驚人的深度和力量。讀著讀著,我常常會停下來,反復咀嚼那些詩句,試圖捕捉作者所描繪的,那些被時光塵封卻依舊閃耀著人性光輝的情感。這種閱讀體驗,不僅僅是知識的獲取,更是一種情感的共鳴,仿佛我與這五位女詩人,跨越瞭時空的隔閡,成為瞭心靈的摯友。書中的每一個細節,從她們生活的年代背景,到她們愛情的甜蜜與苦澀,再到她們在創作中付齣的代價,都仿佛一幅幅鮮活的畫捲在我眼前徐徐展開。我能感受到作者在研究時付齣的巨大心血,她對曆史文獻的梳理,對詩歌文本的解讀,都顯得尤為嚴謹而充滿熱情。這使得我對這五位女詩人,尤其是那些原本不太熟悉的名字,有瞭全新的、更為深刻的認識。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