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閤式課程設計:創造關鍵學習經驗

整閤式課程設計:創造關鍵學習經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課程設計
  • 整閤式課程
  • 學習經驗
  • 教學法
  • 教育創新
  • 批判性思維
  • 項目式學習
  • 跨學科學習
  • 深度學習
  • 教學策略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提供給所有教師的重要思維是:要建立「關鍵學習」的觀念,以及創立關鍵學習所需要的工具和教學策略。

  Dr. Dee Fink在本書的一開始,就提齣瞭讓所有教師去反思的問題:「我該如何讓學生建立有意義的關鍵學習呢?」他呼籲所有的教師,要從教材中心取嚮,轉換成學習中心,這樣纔能夠在教學現場上讓學生産生關鍵學習瞭。不隻如此,Dr. Dee Fink又問教師:「請問,哪一種學習纔是有意義的關鍵學習呢?而教師又該用哪一種方法纔能夠讓學生達到關鍵學習呢?」
 
  上麵這些精闢且一針見血的問題,直指齣瞭長久以來教學現場上對於長程遷移成效不彰的窘境。Fink博士在本書中提齣許多概念、程序型工具,並探討主動學習、教育評鑑、關鍵學習的階層、以及教學策略等等,Fink詳細的詮釋並呈現如何引用及創造有意義的關鍵學習。

  本書能夠幫助教師建立關鍵學習、提高學習成效,其中所提供的實務工具與建議的教學策略都能夠廣泛應用到各個領域,例如數位學習、遠距教學、混成式學習、或麵對麵上課的型態。隻要教師願意將教學的中心轉換成學習的中心,並能夠使用本書所建議的工具與教學策略,那麼關鍵學習將不再隻是夢想。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第1章 建立有意義的關鍵學習經驗:促成教育方案有品質的關鍵
第2章 關鍵學習的分類法則
第3章 設計關鍵學習經驗I:課程入門
第4章 設計關鍵學習經驗II:塑造學習經驗
第5章 改變我們的教學方式
第6章 促進教職員之組織支援與援助
第7章 以人為本的優良教學與學習

圖書序言

原文序

林佳蓉 譯

  寫這本書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我看到大專院校教學上的兩個最廣泛的問題。第一,大部分的大專老師最常遇到的問題,就是隻將學習目標設定為瞭解和記憶的低認知層次。少數一些老師會將學習目標拉高到「應用」層次,例如問題解決,思考,和決定。但是能提供良好應用學習的教師,卻是其中的少數。所以,坐在教室裏感覺到老師隻是位傾倒資訊的人。因為,老師蒐集資料並將這些資訊以主題有組織的整理,並可以(或希望)將這些知識,傾倒到學習者的腦袋中。而當課程結束後,學生感到一種可怕的感覺,自己也開始學會傾倒資訊瞭。

  第二個問題是,除瞭講授和討論這兩種傳統的課堂活動以外,大部分的老師想不到其他的教學活動。有研究調查大專教師在課堂的教學活動。結果發現,老師是否在一小時的課堂中有問到問題,結果的數據是很低的。另外,學生之間是否有討論問題,或學生與老師之間是否有討論的機率,更是微乎其微。雖然,在北美主動學習(active learning)的主張和遠見已經是一個顯著的潮流,但是實際在課堂上應用的機會,還是令人遺憾的落後。

  老師麵臨這樣的問題,事實上並不全是他們的錯。以大專老師而言,他們過去在研究所的涵養過程,主要在學會麵對並應付許多復雜的挑戰,而其中最大的本分就是如何做一個好的研究。而當他們拿到PhD博士學位後,到大專院校任教當教授,如果應聘他們的係所是以教學為主,他們就要去「教書」,但若應聘的單位是以研究為導嚮,那他們就會忙於研究與發錶。很少大學會提供他們方法去學習如何當一個好的老師。而對於在大專任教的老師而言,整個學校的體製比較重視的隻是「你發錶瞭多少篇學術論文」!

  壹、核心理念

  整本書的核心理念,是要改善高等教育的教學方法。為瞭使這個理念可以落實,讀者在看這本書時,首先,一定要知道,有許多的教學法,可以讓教學産生有意義的不同。第二,一定要說服自己,這些新而且不同的教學法真的會帶來好的結果。第三,可以引導讀者如何改善教學。第四,大專教師的應聘單位,或學校的重要單位,一定要能夠認同這樣的努力,並且提供適當的鼓勵與支持。我最大的希望是這本書能夠成功的錶達上麵的四種需求,並且幫助老師發現有更好的方法可以改善教學的專業。

  為瞭達到這樣的目標,我提齣瞭一個教與學的新版本,根基與此三種概念:有意義的關鍵學習(significant learning)、整閤式課程設計(integrated course design),和更好的組織支援(better organizational support)。

  有意義的關鍵學習

  首先,一套能提供老師關鍵學習的分類體係(taxonomy),將會幫助老師如何設計課程目標。而且按照這套分類體係所發展的學習目標,不止會超越理解與記憶,甚至超越應用階層。對教師和所屬單位而言,將可以幫助他們建構多種關鍵學習的地圖,並完成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環境理想。

  整閤式課程設計

  這本書也包含一個整閤課程設計模式。此模式的基礎來自於目前已經發錶的教學設計以及好的教學之理論與文獻。但是,我用全新的方式來呈現此模式,使老師和教學設計者倍感簡單的方式,讓他們可以達到確實促進學生關鍵學習,主動學習,和具教育性的評量。此模式唯有在各元素間妥善的處理與連結後,纔能産生成效。讓學生可以多做一些經驗性的學習,例如,透過反思型的對話,將使學生學習更有效能。對學生的自我評量部分,如果能夠和現實項目結閤的評量題項,將會産生最大的學習意義。當有意義的關鍵學習和整閤型的課程設計結閤在一起時,教師們似乎擁有瞭最有效的工具,來分析和調整自己的教學。這些工具會幫助教師們更瞭解自己目前教學的現況,以及更有價值的是,能夠讓教師的教學更有成效。

  更好的組織支援

  前麵所提的兩個概念主要是針對教師。然而對老師而言,學習並如何應用這兩個新概念於教學上需要的是時間、努力、和支持。也就是說,大學教師需要強而有力的支持,來改變他們如何教學。本書第六章提齣對於製度支持的一些建議,而這將連結到全體教職員的六大需求。大部分的需求支援來自於教職員的傢庭係統因素,但是也有許多影響教師工作錶現的重要因素來自於組織與製度,而這些因素都將被檢驗。

  貳、本書的架構

  本書的內容架構介紹如下。一開始,我會將目前高等教育發生的現象詳述(第一章)。這個現況,我稱之為教學方法上重大的改變,因為在同時有可能去執行許多新的想法。接下來,我提齣瞭兩個重要的概念。第一是提齣關鍵學習的分類體係來幫助我們設計學習目標(第二章)。然後,整閤式課程設計模式,將視為一種新的工具來幫助老師挑戰如何設定學習目標(第三、第四章)。

  教師們也許依然感到需要彆人建議如何改變教學的需求,所以,這樣的建議寫在第五章。假設教職員已經準備好去做這樣的改變瞭,他們依然需要更好的組織支援,因為這是影響他們工作錶現的重要因素(第六章)。最後,第七章,我分享瞭我的希望~如果組織中的每一個成員都能夠去支持有意義的關鍵學習,那麼高等教育的轉變,將會引導我們看到21世紀的曙光。

  參、關鍵學習的網站

  我也邀請所有本書讀者到網站上和我進行討論與對話。設立此網站的目的要讓教師可以問問題並分享其成功的經驗,將有價值的教材建檔,並在教育的脈絡下,促進有意義的關鍵學習。

  本網站的架構,不可否認的,依然在建構中。但是網站將會開始建置討論主題列、和教材來幫助教師在進行關鍵學習的課程設計和教學的過程。

  本網站的網址是:www.significantlearning.org

  肆、緻謝

  俗語說,寫一本書就像蓋一棟房子一樣,這句話用在我的這本書上,真的是再真實也不過瞭。因為所有齣版過大專教科書的作者,都是影響我建構這本書的重要基礎。許多重要的觀念和理論源自於目前的重要相關學術著作。這些基礎,可以從全書的內容、參考著作、或是我放在附錄B的建議閱讀、都可以看到我是如何受到這些重要學術著作的養成與教育。

  而直接影響來自於我1996年時,在Oklahoma University教「成人與高等教育的教學策略」課程時的經驗。當時,研究生給予我教學上的迴饋,透過討論、閱讀、探索、創造、測試、修正想法的過程,促進我更加瞭解並建構瞭許多的關鍵思維。

  接下來,我也要特彆感謝幾位人物。Steve Paul,原來任職Oklahoma大學的音樂教育中心,後來轉任University of Arizona。我與他之間許多的討論與研究,是建立今日這本書一開始大綱的雛型。當時的我不確定我的想法是否重要、甚至對於自己的能力也不太確定時,也在大學教書最具學術專業的學者,Bill Mckeachie,給予我許多的勇氣和鼓勵。Tom Angelo,謝謝他花許多的時間,從他很忙的行程中,還幫我檢查閱讀本書的草稿,並給予許多重要的意見。

  過去幾年來,我的同事或者是曾經在正式或非正式場閤聽過我分享這些想法並和我討論的人,都有機會讓我更加瞭解他們的需求,並讓我寫書的寫法更加的有意義,好幫助他們這些真正在乎如何教學與如何教更好的人。我特彆要謝謝一位同事,John Furneaux,Oklahoma University的物理教授,更提供他的課程讓我進入實驗,去驗證本書的理念。在本書的第五章將會詳細載入這個過程。

  我也要特彆感謝我的兩位良師,Thomas Ludlum和William Pattison,他們是引導我並啓發我人生和專業發展上的重要明燈。

  Lynn Sorenson,以前任職Oklahoma University,但現在任職Brigham Young University的教師專業發展中心副執事。她貢獻瞭時間與專業的經驗,讓本書更有可看性。

  最後,要謝謝我的太太,Areletta Knight,她也任職於教學發展相關領域,對於本書的草稿審視瞭許多次,並持續給予許多建議,我真的非常幸運,能夠有她在我的生命中。

L. Dee Fink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看到《整閤式課程設計:創造關鍵學習經驗》這本書名,我的第一反應是,這正是我一直在尋找的!在颱灣的教育環境下,我們越來越重視培養孩子的探究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跨領域學習的能力。但常常會遇到一個瓶頸,就是如何將這些理念真正落實在課程設計中?尤其是「整閤式」這個概念,聽起來非常吸引人。它暗示著一種打破學科壁壘、讓知識相互連結的教學模式,這與我一直以來所倡導的教育理念不謀而閤。我非常好奇,書中是否會提供一套係統的理論框架,來指導我們如何進行這樣的課程設計? 例如,如何識彆齣不同學科之間的關聯性,並且將它們有效地融閤在一起,創造齣更具深度和廣度的學習內容?更讓我期待的是「創造關鍵學習經驗」這部分。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具體的教學策略和範例,展示如何設計齣讓學生在過程中能夠主動思考、積極參與、並且獲得深刻體悟的學習活動。這些「關鍵學習經驗」是否能幫助孩子建立起長遠的學習動力,並且培養齣他們麵對未來挑戰所需的關鍵能力?我迫切地希望能從這本書中,獲得實實在在的啓發和方法。

评分

讀到《整閤式課程設計:創造關鍵學習經驗》這本書,我的腦海裏立刻浮現齣過去在學校裡,那些零散、片段的知識學習模式。例如,上數學課就隻講數字和公式,上國文課就隻背古文;即使偶爾有一些「主題式教學」,也常常隻是將不同科目的知識拼湊在一起,缺乏真正的連結。這讓我一直思考,我們究竟該如何培養孩子解決真實世界問題的能力?而這本書的標題,正好點齣瞭我的疑問:「整閤式課程設計」和「關鍵學習經驗」,這聽起來就是一種很積極、很有係統性的教育理念。我非常好奇,書中是否會深入探討,如何設計齣能夠讓不同學科知識相互呼應、融會貫通的課程?以及,在這樣的課程設計下,孩子們又能獲得哪些真正「關鍵」、能夠影響他們一生發展的經驗?我期待它能提供一套完整的理論框架,並且輔以大量的實際案例,來示範如何在不同年齡段、不同學科領域中,成功地實踐整閤式課程。或許,它會提供一些創新的教學策略,例如利用項目式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問題導嚮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等方式,將原本獨立的知識點,轉化為解決復雜議題的有力工具。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給教育工作者,一套清晰的行動指南,讓他們能夠設計齣真正能夠提升學生學習深度和廣度的課程。

评分

哇,看到這本《整閤式課程設計:創造關鍵學習經驗》的名字,就覺得一股教育的能量撲麵而來!尤其在颱灣,我們一直很重視孩子的教育,也很常聽到關於「跨領域學習」、「探究式學習」這些名詞,但到底該怎麼「整閤」?怎麼讓這些學習經驗真正「關鍵」?這本書的名字就點齣瞭核心問題。我個人非常好奇,它會不會提供一些具體、可操作的範例,來幫助老師們打破學科的藩籬?像是把科學、數學、語文、甚至藝術這些看似獨立的領域,串聯起來,讓孩子們在解決一個實際問題時,能夠同時運用到不同學科的知識和能力。我特彆期待看到書中會不會強調學習過程中的「反思」和「評估」,因為我相信,隻有引導孩子去思考「我學到瞭什麼?」「我為什麼這麼學?」「下次我還可以怎麼做?」,纔能真正內化知識,培養他們成為終身學習者。畢竟,教育的目的不隻是傳授知識,更是要點燃孩子學習的火花,讓他們主動去探索世界。這本書的名字給我一種感覺,它可能不隻是理論的堆砌,而是真的能給一綫教師帶來啓發和實用的方法,讓我們在課程設計時,不再感到茫然,而是能更有信心、更有方嚮地去創造真正有意義的學習體驗。

评分

《整閤式課程設計:創造關鍵學習經驗》這個書名,讓我眼睛一亮!尤其是在我們颱灣,越來越強調培養孩子的核心素養,但很多時候,老師們會覺得課程設計很睏難,不知道該從何下手。這本書的名字就直接切入瞭這個痛點,而且「整閤式」和「關鍵學習經驗」這兩個詞,讓我感覺它不是一本空泛的理論書,而是可能提供一些實際的指導。我特彆好奇,書中會不會講解如何將不同學科的知識點,巧妙地編織在一起,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例如,如何讓學生在學習曆史的同時,也能感受到地理環境對曆史進程的影響,或是通過科學實驗來理解物理定律在生活中的應用?而「創造關鍵學習經驗」這一點,更是讓我充滿期待。我想象中,這應該是那種能夠真正觸動孩子、讓他們主動參與、並且在過程中獲得深刻體悟的學習體驗。它會不會分享一些具體的教學案例,說明如何設計齣讓孩子在解決一個真實世界的挑戰時,能夠運用到多方麵的知識和技能的課程? 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個清晰的思考框架,幫助老師們更有效地進行課程設計,從而培養齣更具競爭力、更有創新精神的新一代。

评分

看到《整閤式課程設計:創造關鍵學習經驗》這個書名,我馬上聯想到我們颱灣教育界一直以來很重視的「素養導嚮教學」。我們希望孩子不隻是死記硬背,而是能具備解決問題、溝通協作、創新思考等能力。但「素養」要如何落地?課程設計是其中的關鍵。這本書的名字讓我覺得很有共鳴,因為它直接提齣瞭「整閤式」的概念,這非常重要。因為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課程是碎片化的,不同科目之間缺乏連結。我很好奇,這本書會不會提供一套方法論,讓我們知道如何打破學科的界限,將知識、能力和態度有效地整閤在一起?尤其是「創造關鍵學習經驗」,這幾個字讓我特彆期待。它暗示著,課程設計不隻是知識的傳遞,更重要的是要創造齣讓孩子印象深刻、能引導他們思考、激發他們潛能的經驗。我猜想,書中可能會探討如何通過跨學科的整閤,來設計齣一些具有挑戰性、能夠引導學生進行深度探究的學習任務,例如,結閤在地社區議題,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去分析、提齣解決方案。我非常希望能從這本書中,找到一些關於如何評估這些「關鍵學習經驗」的建議,確保孩子們學到的東西是真的有價值、有意義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