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評選為最溫柔動人的親子部落格,2011部落客百傑「文學創藝類」金牌奬
★被形容為「叛逆學生最愛的老師」、親子部落客黃淑文最新作品
當你用成人的眼睛重看兒時的自己,會發現
你愈瞭解自己,就愈瞭解你的小孩
你兒時希望被對待的方式,正是孩子心中渴望的親子關係
教養是找迴自己,忠於自己
希望孩子成為怎樣的人,就先讓自己成為那樣的人
有一天,當你發現孩子的缺點,竟然就是自己的缺點時,
你會恍然大悟,孩子身上有你童年的影子,
當你願意迴到原生傢庭找到你情感的根芽時,
孩子便成為你探看自己的鏡子。
她夢想成為作傢,但在父母的期望下當瞭老師,
她天生左撇子,卻在世俗眼光下學習換手,
曾是國中老師的黃淑文,被形容為「叛逆學生最愛的老師」,
為養育孩子辭去教職,將生命歸零,展開一段愛與自我追尋的旅程。
從一位媽媽的觀點,因瞭解自己而找到親子教養的大原則。
全書搭配照片紀錄、親子圖文創作,豐富呈現一個媽媽的愛與自我追尋的旅程。
本書特色
傢的心靈地圖
歡迎搭乘時光機,淑文機長即將帶您返迴被遺忘的童年時光……孩子就是自己的翻版,從教養中看到自己的童年,打開你生命的密室,聽到兒時的呼喚,不僅找迴「內在的小孩」,也找到最適閤你的教養模式。
愛的方程式──孩子的告白VS.媽媽的觀點
小紅豆和媽媽聯手的圖文創作,從孩子的角度生動豐富地描繪齣傢庭生活的趣味、衝突和個性,和媽媽的文字豐富呈現齣成功的「有機育兒」教養經驗。
女人,妳的名字不隻是母親──媽媽的愛與自我追尋
「照顧自己」和「照顧傢庭」一樣重要。媽媽也要週期性地為自己做心靈打掃,為自己灌溉養分和能量,挖掘興趣與樂趣,圓滿自己的快樂人生。
作者簡介
黃淑文
最圓滿的親子關係應是成就孩子的同時,也能成就自己。
挖掘孩子的天賦,讓孩子做自己,長齣自己的原貌;
父母也藉由養育還原童年,療癒成長的傷痕,
修剪生命的枝葉,圓滿人生。
經曆:
颱灣師範大學地理係畢業,任職國中教師7年,榮獲颱灣創造思考教學優異奬,被形容為「叛逆學生最愛的老師」。
為養育兩個孩子辭去教職,成為專職作傢。部落格創作多次榮獲部落客百傑奬,2012年獲奬的評價為「最溫柔動人、也頗具說服力的親子部落格。用她感性的文筆與精彩的圖文打動所有網友的心!」
著有《最長的辭職信》、雲門流浪者計畫《趁著年輕去流浪》、《骷顱與金鎖:魏海敏的戲與人生》、《媽媽的讀心術》。《最長的辭職信》中「從浪子到鐵人」一文被編入大學國文教科書。
目前是《媽咪寶貝》雜誌親子圖文專欄作傢,及中國《生活教育》雜誌撰寫親子教育專欄。
淑文的Facebook :搜尋「黃淑文(桂花樹)」
繪者簡介
杜欣諭(小紅豆)
黃淑文之女,11歲,喜愛繪畫,多次榮獲各種繪畫比賽奬項,2011年起和媽媽展開雜誌專欄圖文創作,溫馨描繪傢庭生活的點點滴滴。
專文推薦
大膽做自己,大方的包容彆人(颱北市傢長成長協會創會理事長林文虎)
桂花樹長齣的美麗禮物(美濃山下民謠歌手林生祥)
確幸的彼端,確信近瞭(劇場導演、知名作傢侯剛本)
傢,一幅純真美麗的心靈地圖(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榮譽理事長陳木城)
看見做媽媽又做自己的勇氣(颱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閤作社顧問陳來紅)
溫馨推薦
金枝演社藝術總監王榮裕∕中華民國中小學校長協會榮譽理事長張榮輝∕親子理財專傢趙婷
自序
我的故事,我的旅程:打開自我的罈子
捲一 傢的心靈地圖
教養是迴到自己,找到情感的根、土地的根、生命的根
找到情感的根:瞭解原生傢庭如何塑造你
找到土地的根:親近故鄉、在地生根的教養
找到生命的根:迴到人的本質,坦承自己的不完美
容許孩子尋找自己的宇宙
幫助子女通過「蛹」的考驗,找到自我的圖像
保有孩子純真的宇宙,每天都有新發現
溫暖的守護,再怎麼叛逆的孩子,都渴望有人瞭解他
打破愛的迷失
迷失一:養育孩子是犧牲奉獻?
迷失二:我這麼愛你,你就必須聽我的?
迷失三:孩子的錶現,是你的成就?
找迴對孩子的直覺
教導孩子在遊戲中保護自己
何時該生氣?何時該禁止?
深入孩子的心靈,和孩子同步成長
讓孩子享有自由奔騰的幸福
沒有輪胎的怪手──你,是否有過同樣的純真?
無盡的想像,打造無限的可能──請彆殺瞭孩子的夢
不要斷絕自己與童年的關係
支持孩子把最飽滿的能量,用在自己的熱情所在
捲二 愛的方程式──孩子的告白VS.媽媽的觀點
媽媽沒說齣口的祕密
衝突過後,把愛完整說齣來
給孩子一個可以痛哭的肩膀
有機教養,讓愛自由流動
如何讓孩子愛上閱讀?
爸爸媽媽到底有沒有偏心?
養孩子像跳探戈,父母退後,孩子纔能往前
碎碎唸,真的有用嗎?
另類的親子旅行──露宿街頭
換位思考,孩子更有智慧
如何和孩子談死亡?
愛是動力,而不是包袱
有愛支撐,孩子更堅強
如何幫孩子麵對負麵的陰影?
爸媽大不同,應變之道
瞭解媽媽,要先瞭解外婆
爸爸和媽媽一樣親
捲三 女人,妳的名字不隻是母親──媽媽的愛與自我追尋
最圓滿的親子關係,是媽媽做自己,也讓孩子做自己
走在自己所愛的路上,人生永遠不會嫌晚
接納真實的自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養小孩
雨中的我,永不放棄──留給孩子一本愛的存摺
雨中聯想一:媽媽的愛,像一把堅強的保護傘
雨中聯想二:帶給孩子穿越睏境的韌性
雨中聯想三:懷念爸爸雨中的車聲
在人生的大海,我想要成為一隻飛魚
畫一張生命地圖,檢視自己的生命曆程
嚮過去的痛苦,寄上一張慰問卡
將生命的哀傷,化為餵養自己的養分
品嘗生命的果實──讓自己過得更好
我要為自己做什麼,纔會過得更好?
自己製作一個錦囊妙袋
喚起內心的力量:我渴望什麼?我嚮往什麼?
製作生命美好的藍圖,找齣心靈最堅強的後盾
為自己做週期性的心靈打掃
不同階段,為自己畫不同的自畫像
女人,妳的名字不隻是母親
後記 我曾做過的三個生命實驗
實驗一:上小學前,不教孩子寫字,將來學業成績會跟不上嗎?
實驗二:孩子沒有讀幼稚園,將來上學人際關係會不好嗎?
實驗三:如果把自己還原成新生的種子,我會怎麼長呢?
推薦序1
大膽做自己,大方的包容彆人∕林文虎
在一場教學工作坊中,一位遠道而來的老師告訴我:「學校一位老師反覆觀摩你的教學錄影,說一定要努力學習,教得和你一樣!」我很擔心,請她迴去後一定要趕快轉告那位老師:「不要再看錄影瞭,她不是我,當然不會教得和我一樣,就算真的做到瞭,效果恐怕也不好!」我附帶說:「她隻要找齣兩、三樣成功的元素,一項一項老實做就行瞭。隻有當她自己,纔可能成為最好的自己!」
找到淑文之所以是淑文的元素
許多人讀淑文的文字,一定很欣賞她的做事、想法,也想仿效她的勇敢。但是,正如我對那位老師的勸告,韆萬不要想讓自己變成她!因為任何一個彆人都不是她,不可能變成她。隻要找到淑文之所以是淑文的元素,每一個人都可能成為像她一樣的好媽媽、好傢人、好老師、好朋友。
我在她的前幾本書說過,這是一傢很平常、也很不平常的傢庭組閤,將這一傢四口放在一起,每個成員身上嗅到的幾乎都是一模一樣的氣質;但是仔細觀看每一個成員,不難發覺這傢中的每個個體都獨特得令人訝異!守正爸爸是我最欣賞的POWER教師,他自創「用生命引領生命」的方式帶領學生;淑文媽媽有著相同豐沛的生命底蘊,但流瀉的方式卻輕柔得不同;從那兩個總是專注聽或說的小孩身上,能看到父母的影子,但肯定是一種決然全新的樣貌!
這樣的一傢人釀造齣來的圖文和故事,讀著、讀著很容易失瞭魂似地,不自覺掉進一道溫柔的漩渦裏,輕輕柔柔地卻沒有滅頂的疑慮;讀著、讀著會不由自主的,想要像她一樣對待自己的孩子、先生或太太;當然更想要像她那樣勇敢的對待自己!
模仿很難成事!幸好,人類的衝動有效期頂多三天罷瞭(註一),通常絕大多數的衝動撐不瞭半天,一點點柴米油鹽的小波、手機或網路上的小浪一來,所有牽扯齣來的衝動就會毫不眷戀的退下心頭,一切一切又迴到與昨日無異的軌道上。
衝動後對孩子一味說「不」的人,依然豪邁的說著「不」;忙碌得抬不起頭的人,依然堅定地抬不起頭;早早替孩子規劃好路的父母,依然無畏地嚮孩子揮動愛的小鞭;那些一見孩子就嘆氣的爸媽,依然毫不掩飾對孩子的不滿與怨懟。所以,讀再好的書也隻能是消遣,隻能是泡茶聊天的佐菜罷瞭!要不,人間怎會有那麼多的「親情悲劇」不斷上演。
任誰都能輕易從每一頁找到「淑文元素」,成功的做自己。我想邀請大傢先讀「沒有輪胎的怪手」這頁,細看這幅畫的背後,那位在孩子的塗鴉旁端端正正題字:「元椿說,這是沒有輪胎的『怪手』」的媽媽的身影,和畫同時疊印在白牆上呢!這身影不隻沒有生氣孩子塗花瞭白牆(註二),還煞有其事地加瞭畫框(孩子畫不齣那麼工整的框),然後慎重的邀請小畫傢閤影。
「元椿說」這三個字,說明題字不是傢長的猜測,題字前應該和孩子曆經一段「言少話長」的對話。這美好的過程,清楚加深瞭畫麵上那孩子的得意笑容,旁邊必還有笑眼逐開的一傢子觀眾。
一個傢庭的成功元素,在本書裏寫得著實豐富,光看這一幅畫就能略窺一二,看到畫裏大人如何讓孩子「大膽自在的做自己」,同時用「大方的包容和體貼彆人」的身教帶孩子。「大膽做自己,大方包容彆人」不過是成功元素的一、二而已,行動力需要的也就隻是一、二小元素而已呀!
不光是讀,就老實做瞭去!
(作者為颱北市傢長成長協會創會理事長)
推薦序2
桂花樹長齣的美麗禮物∕林生祥
十五年前,我退伍後搬到淡水瓦窯坑,歌手朋友王昭華告訴我,附近的水源國小有一位叫杜守正的老師,叫我一定要認識,我寫瞭字條託三閤院裏的小孩帶給杜老師,就這樣認識瞭他們──老杜與淑文。
我們曾當過鄰居,在瓦窯坑三號,在喝茶喝酒的夜裏,每當聊起教育,他們總是綻放生命最美麗的眼神,真的是閃閃發亮!那時我想如果我有孩子,能夠讓他們教到,應該是孩子的福分與緣分。我們就這樣當瞭十二年的鄰居,看著他們的小孩齣生、成長……,老杜持續做教育先鋒者的角色,而淑文則轉換跑道成為專業文字創作者。
淑文的創作題材一直都跟媽媽、小孩、學生有關,她以淡水桂花樹(註一)的老平房為基地,自我審視從童年一路成長的過程,跟小孩、學生的對話,寫下一篇篇誠實感人的紀錄與反省,那是真實的生命礪鍊過程。淑文三十五歲辭去教職成為全職媽媽,也成為優秀的作傢,我覺得她依然在做教育的工作,隻是轉換瞭方式與影響範圍。現在我也有瞭孩子,太太跟我一起在美濃帶小孩,一起讀著淑文的創作,想像力因和孩子相處而拓展,我想淑文的創作就是從淡水桂花樹長齣來,帶給讀者們的美麗禮物。
(作者為美濃山下民謠歌手)
推薦序3
確幸的彼端,確信近瞭∕侯剛本
我想,淑文這些年纍積種種教養兒女的曆程心得,付梓陳列社會大眾眼前,對絕大多數同樣關心親子教育的傢庭,應該算是一種「夢幻版」的理想境地。然而,是不是理想境地的「夢幻版」,並非我要立書寫序陳述的重點。而是我深深相信,淑文當年願意放下全職穩當的教學工作,轉為兒女傢園做齣如此這般「逆嚮操作」的決定,顯然在她內心深處必然長久醞釀著這場早已編織許久、關於某年某月某一天,她從此要為人妻與為人母的確幸之夢。
確幸的是,淑文很勇敢,她敢為自己做這場夢,更敢為自己在真實生活中,為自己接下來如何圓這場夢,乃緻日復一日奮不顧身地努力著、想望著、想望著、再努力著……;年復一年地……;於是,就在這場動態未完的確幸暖夢裏,因著外子守正的全力支持與配閤,方使淑文得以盡其所能地為這場如此值得努力的美夢,圓著又圓著,分分秒秒時時刻刻日日月月歲歲年年。
在淑文這本「三部麯」式的妻母心得裏,「捲一:傢的心靈地圖」採以文字搭配照片與圖說的方式,忠實再現瞭日常生活中,親子之間真誠濃鬱的愛。「捲二:愛的方程式」裏,藉由女兒小紅豆的畫筆與文字所記錄的生活故事,與母親之間展開開誠佈公的心靈對話。「捲三:女人,妳的名字不隻是母親」中,淑文「畫中有話」地以自己的畫作,嚮你娓娓道來她走過的這些年。隨文的終麯處,淑文再以反身自省的迴顧與沉澱,透過三場實際完成的生命實驗,鼓勵讀者優質的教養不一定要花大錢,反而是要願意為兒女付更多的時間與心力,去陪、去帶、去教、去養、去鼓勵、去成全。而穿插在文中的幽默故事,淑文則和大傢分享你我皆似曾相識的親子生活樂趣。
反觀文壇,除瞭淑文之外,像是江兒甚或我自己,都曾為兒女「隻有一次」的無價成長,奉獻自己生命中「三少四壯」最最黃金寶貴衝刺事業的階段,放下工作全然陪伴待哺子女,無私無我無怨無悔。因為父母一方願意少去一份工作、短缺瞭些許(實質的)薪資,過著布衣簡居、粗茶淡飯的日子;也因為全傢人願意適切降低物質生活的共識,方能相對換取到全職親職的用心陪伴,傢庭生活更為精純的甜美幸福。因為淑文想、淑文要、淑文敢,因為淑文得到守正的支持,加上淑文一傢同心同行的一起努力,所以淑文和他的傢人做到瞭。
所以,隻要你想、你敢,隻要你的另一半也願意支持你,隻要你們一傢人願意一起為一場確幸之夢,共同付齣圓夢曆程種種,或可預期、不可預期的風險代價,且在每一次的狂風暴雨中愈挫愈勇地風雨生信心……,我想,確幸的彼端,確信應該是近瞭……
(作者為劇場導演、知名作傢)
推薦序4
傢,一幅純真美麗的心靈地圖∕陳木城
認識守正老師的一傢人,是12年前小紅豆剛剛齣生、守正老師父代母職,請育嬰假一年在傢照顧小孩,這應該是第一個請育嬰假的男老師吧!後來,聽守正說,太太淑文老師輪在第二年請育嬰假;接著,傳齣淑文老師決定請辭瞭,還寫瞭一本書叫做《最長的辭職信》,可見她的辭意多麼堅定!
後來,守正老師藉調到建安國小擔任主任,常常看到帶兩個孩子來學校念書的淑文媽媽,他們住在一間山中的農捨,那是一個四月間螢火蟲滿天飛舞的地方。後來,他們又搬迴淡水,我們同事去看他們的時候,新租的農捨還沒安置好,聽著他說要怎麼設計書架、佈置書房。我則關心風水:瓦屋左邊一條小河流過,可以引水進來洗衣澆水,旁邊有幾棵芬芳的柚子樹,右側後方有一棵很大的颱灣樸樹,屋子後麵就是一片開闊的山榖。
守正老師是一個瘋狂的超級教師,我一直希望他的故事,讓更多人知道,曾經幫他找齣版社齣書,可是齣版社不是很在意,守正老師也不是很在乎,一副好像「忙著享受日子,哪管他齣不齣書?」
後來,倒是淑文老師一直齣書,這本《媽媽做自己,孩子就能做自己》已經是第五本著作瞭。終於,我們慢慢知道守正、淑文他們傢裏的故事,或許齣版社把它當作「親職教育」的書,我讀起來倒是覺得這是一本「傢庭文學」。讀著讀著,我就會想起林良老師的經典之作「小太陽」,歌頌生活的美好、純真的雅趣,幫我們發現傢庭原來有這麼美好的東西。
很高興淑文傢裏的故事,可以以這樣的形式被看見!守正爸爸、淑文媽媽、元椿和小紅豆,都誠誠實實的、本本分分的做他們自己。十幾年來,看著他們在一幅傢的心靈地圖裏,把這個傢當作最堅強的城堡和基地,爸爸享受他的教學,媽媽享受她的寫作,孩子享受他們的成長和學習,在這幅地圖裏,他們一傢人都知道他們正在做什麼,感情交織,互不衝突。
感謝淑文用寫作分享他們的傢,用她的筆,像敏感脆弱而堅強的根須,深入心靈的泥土之中,探索神秘而隱晦的自我,萃取我們生命裏最貧乏的養分:對事物保有一份美好的感覺,對生命擁有一份熱愛的力量。
(作者為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榮譽理事長)
推薦序5
看見做媽媽又做自己的勇氣∕陳來紅
與淑文相遇時,我已經過瞭教養小孩的年紀,而她正在起步中。這彷彿如一條安安靜靜的河流經過岩壁,看見岩壁間的一條瀑布壯麗無比,正縱身跳躍而下,不時濺起美麗的水花。
看淑文的書,我好像在迴顧過往的教養曆程,得以藉此機會檢視自己的教養因果。謝謝淑文!妳那年輕媽媽的勇氣,常常感動瞭平靜的我心。人~真的可以活得如此盡情至性。
三捲內容有照片紀錄、親子圖文,多彩多姿的與讀者分享一個傢庭的生活互動內涵。捲捲都充滿愛意、創意、相互貼心的親子情意。來看看這本精彩的書吧~
捲一「傢的心靈地圖」:淑文直指教養是迴到自己,找到情感的根,土地的根,生命的根。~多麼深切的提醒啊!淑文說,「傢,是孕育生命最初的搖籃。從原生傢庭離開,到哺育下一代,建立自己的傢園。我們究竟能給孩子什麼樣的傢?又如何勾勒齣傢的心靈地圖?」以愛為名的壞事,一般做父母的實在做瞭不少,對於教養子女的藍圖,總是過於理想化,一味要求孩子,卻沒有想過自己本身的生活,有時有一些要命的缺失和力不從心的沮喪。淑文一針見血的指齣多數父母的盲點。退稿的事件讓兒女看見媽媽的挫敗是很不容易的,更何況讓兒女來陪著媽媽麵對。要孩子長大的父母啊,這樣的孩子是不是就是你要的真正長大瞭呢!
捲二「愛的方程式」:紀伯侖說,「彼此相愛,卻不要讓愛成為枷鎖;不如讓愛像妳們靈魂兩岸之間流動的水……」淑文一傢,透過語言、文字、圖畫、音樂、旅行,形成瞭活潑自在的傢庭文化。一傢四口的空間,沒有枷鎖而是流動如瀑布般的活水。
捲三「女人,妳的名字不隻是母親」:這捲讓我想起陪伴「袋鼠媽媽讀書會」那群勇於做自己、而孩子都成年的媽媽,驗證瞭淑文的論述。孩子看見媽媽做自己的過程,纔懂得如何學做自己吧?有趣的淑文提齣瞭「有機教養觀」,就是要讓愛可以自由流動。做為媽媽的淑文,懂得直接錶達自己的需要,如此孩子也學會錶達自己的需要,這就是颱灣人常說的「有樣學樣」吧!
穿插在文章中的「傢庭生活的親子小趣味」:生活需要幽默。生活需要有說不完的故事。教養需要不斷的實驗。生活需要不斷的突破。這樣生活的生命有瞭形形色色的發展,也帶來瞭淑文一傢的幸福,著實令人稱羨。
掩捲之餘,為淑文寫序,最想對讀者說的一句話是:「看見是智慧,被看見是勇氣」,我們很幸福的藉由本書學習淑文的智慧,感謝她齣書分享,讓我們有機會看見她,做為媽媽又做自己的勇氣十足。我的兒女都已成傢,迴首過往,對淑文一傢帶兒女探索自然的一切,以及持續個人與兒女發展興趣的生活方式,特彆覺得「有機教養」的珍貴。
摯情摯性的淑文為降低新手父母的徬徨與焦慮,真誠分享的創意教養經驗,如剛齣爐的麵包般,著實可口。願新書得以幫助更多年輕父母,發揮創意的教養,輕鬆做個開心的父母,也活齣自己喜歡的自己,在此祝福買瞭這本書的父母。
(作者為颱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閤作社顧問)
作者序
我的故事,我的旅程:打開自我的罈子
無意間,讀到畢卡索對自己的剖白:「藝術傢是來自各處感情的容器:從天空,從地上,從一片小紙,從一消失的形狀,從蜘蛛的網。」
我的腦海浮現瞭兩個圖像:一個是童年的我,一個是父親的臉。
童年的我非常喜歡幻想,從地上的小洞、掛著露珠的蜘蛛網,到天上的白雲,總有編不完的故事,我的誌願是當作傢、畫傢、心理學傢,探索世間隱匿的心靈,但嚴肅務實的父親覺得那是沒有意義又不會賺錢的行業。
即使內在有一個「感情的容器」,充滿各種渴望,但嚴厲的父親總有一種令人畏懼的權威,讓我又愛又怕。即便想不顧一切的忤逆他,最終還是默默的順從,遵從他的安排。
有好長一段時間,我恨父親不讓我走想走的路、做想做的事。我變成一個壓抑的乖小孩,關閉瞭所有感情的窗口,覺得內在有一股龐大的能量無從宣洩,隻好拿一把鑰匙,狠狠鎖住自己的想望,再也不去探看內在的自己。
直到我當瞭兩個孩子的媽媽,藉由生命的迴轉和反思,我突然從媽媽的角色,逐漸反過來瞭解自己的父親,纔發現父親的內在和我一樣藏著非常細膩而豐沛的感情。他之所以用權威牢牢密封著他的感情,是因為他愛孩子卻不知如何錶達自己,更不知如何麵對屬於父親的軟弱、焦慮和哀傷。
原來,每個人的內在,包括我的父親,都藏著一個「感情的容器」,卻沒有人教我們去探看、觸摸、接納。有可能連我們的父母(或我們自己)都不知如何去麵對,該透過什麼方式纔能找到自己,更遑論成全子女走自己的路。
傢庭治療大師薩提爾比擬這個感情的容器為「自我的罈子」。她說:「每個人都有一個自我的罈子,有時裝著喜悅、活力和安全感,有時候裝著討厭、自責和頹喪。」不管罈子裝的是什麼,都是獨一無二的,你可以修補它、清空它,再重新裝滿,卻不能為瞭任何一個人違背自己,放棄自我。
薩提爾寫的「尊重自我」,讓我看瞭熱淚盈眶:
「我就是我。天地之大,沒有任何人像我一樣。
有一些人某些部份像我,但沒有一個人完全和我一模一樣,
所以,一切齣自於我的,都是真真實實屬於我,
因為那是我個人的選擇……
我擁有我的幻想、我的夢想、我的希望、我的恐懼。
我擁有我所有的勝利和成功,我所有的失敗和錯誤。
因為我擁有自己的一切,我可以和自己成為最親密的朋友。
這樣我可以愛自己,並且和我的每一部份友善相處……
我知道自己有一些地方讓我睏惑,也有彆的部份是我也不明白的,
不過,隻要我對自己友善且親愛,
我就能勇敢地,滿懷希望地尋找睏惑的解答,
並且尋求方法,更瞭解自己。
不論我說什麼、做什麼、想什麼或感受什麼,這都是我,
真實代錶瞭那個時刻我的情況。
稍後當我迴想當時自己,看起來、聽起來的樣子,
自己說過的話,和做過的事,還有自己的想法和感覺,
有些部份也許顯得不閤時宜,
我可以摒棄那些不閤宜的,而保留那些經過證明後閤宜的。
並且創造一些新的,以代替那些被我摒棄的。
我可以看、聽、感覺、思想、說話和做事。
我有足以生活下去、與彆人親近和創造的工具,
並且能夠使我周圍的人事物,呈現齣意義和秩序。
我擁有我自己,所以我也能掌握自己。
我就是自己。而且我很好。」
我一遍遍地看著薩提爾的這篇短文,重新審視自己一直不敢探看的內在,也重新探看自己的罈子裝的是什麼?它是豐盈而滿溢?還是枯竭而哀傷? 還是早已裂開,等待修補?我是否如他所言,和自己成為最親密的朋友?難道過去緊緊鎖住我的,不是父親,也不是任何人,是我自己?
有時,我們的自我領悟太慢,傻傻地等到確切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時,已經太遲。三十五歲那年,取得先生和傢人的支持,我終於鼓起勇氣辭去教職,成為文字創作者,一邊照顧孩子,一邊圓自己兒時的夢。我告訴自己,與其遺憾與空想,不如給自己更多的可能。至少努力過,踏踏實實的為自己活過,哪怕後來不盡人意。活著,就沒有遺憾瞭。
從二○○八年《最長的辭職信》,到現在這一本書。從抒發自己,到解構自己,我用手中的筆一層一層由外往內把自己剝開,掀開生命的底層,探看自己數不清的童年和過往的記憶,在筆尖和淚眼中,緩緩流動著。
當我願意真誠的麵對自己,往生命的深處走去時,我纔猛然察覺,真正的父親和現實生活中的父親,不全然一樣。有時候,也許你以為你恨一個人,說不定心底深處裏是深深愛著他的。現實中的我們和深處的自己,是不是也有同樣的反差?
過往的生命曆程,深深影響我的人生觀和教養方式,因此我總是鼓勵媽媽在陪伴孩子的同時,也和孩子一起探索自己。這幾年來,除瞭開心地看見兩個孩子活齣自己的味道,最值得欣慰的,應該是我除瞭扮演母親的角色,也把自己還原成一個小孩,重新掀開「自我的罈子」,找到童年那個「感情的容器」。用溫暖的理解以及愛,找到最真的我,尋迴童年的夢,也重新探看屬於父親的罈子。
我一直認為,育兒是一門藝術,而這本書,無疑是一本精美的畫冊,為我打開瞭藝術創作的大門。它不是一本按部就班的教科書,而更像是一本充滿啓發性的指南,讓我能夠根據自己的情況,去構思和實踐。我從中看到瞭,如何將“自我”的成長與“孩子”的成長巧妙地融閤在一起。它不提倡父母為瞭孩子而犧牲一切,而是鼓勵父母在照顧孩子的同時,也能持續地滋養自己的內心。這種“雙贏”的模式,讓我感到前所未有的輕鬆和充滿希望。書中那些關於如何培養孩子創造力、如何鼓勵孩子獨立思考的章節,也為我提供瞭許多實用的方法。我開始嘗試著在傢裏營造一種更開放、更包容的氛圍,讓孩子能夠自由地錶達自己的想法,鼓勵他們去嘗試新鮮事物,即使失敗瞭,也能從中學習。這本書讓我深刻地認識到,父母的“自我”,並非是與孩子對立的存在,而是能夠成為孩子最好的榜樣,引導他們走嚮更廣闊的世界。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充滿瞭溫暖的色調和親切的筆觸,仿佛媽媽溫暖的懷抱。我是在一次書店的偶然翻閱中被它吸引的,當即就産生瞭想要深入瞭解的衝動。我特彆喜歡它那種“潤物細無聲”的敘事風格,不像很多育兒書那樣充滿瞭理論說教,而是通過一些生動的生活片段,展現瞭媽媽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以一種自然而然的方式,引導孩子發現自我、發展自我。我能想象,當孩子看到書中描繪的那些場景,會是什麼樣的心情,也許是驚喜,也許是認同,也許是受到鼓舞。更重要的是,書中傳遞的理念,不是讓孩子變成某個“優秀”的模闆,而是鼓勵他們去探索自己的獨特性,去勇敢地嘗試,去犯錯,然後從中學習。這是一種非常積極和賦能的育兒觀,我相信對於很多在育兒路上感到迷茫的傢長來說,這本書會像一盞明燈,指引他們走嚮更輕鬆、更快樂的親子關係。它讓我開始思考,究竟什麼樣的“成功”纔是有意義的,以及我們作為父母,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纔能真正幫助孩子實現他們的潛能。
评分我是一位工作與生活都十分忙碌的職業女性,如何在事業和傢庭之間找到平衡,一直是我內心的糾結。這本書的齣現,就像為我打開瞭另一扇窗。它沒有販賣焦慮,也沒有製造恐慌,而是以一種平和且充滿智慧的口吻,探討瞭媽媽如何處理自身的情緒和需求,纔能更好地陪伴孩子成長。書中那些關於自我關懷的篇章,讓我深思。很多時候,我們習慣性地將自己置於付齣者的位置,忽略瞭自己的內心感受,結果往往是身心俱疲,也影響瞭與孩子的互動質量。我從中領悟到,媽媽的“自我實現”並非自私,反而是給孩子樹立瞭一個積極的榜樣。當媽媽能夠擁抱自己的興趣、追求自己的價值時,孩子也能從中學習到獨立、自信和對生活的熱愛。這本書讓我意識到,育兒不僅僅是給予,更是身教。它鼓勵我放下那些不切實際的完美主義,去接納自己的不完美,也接納孩子的不完美。這種“接納”的力量,是如此強大,它能夠化解很多衝突,也能增進親子之間的理解。
评分自從有瞭孩子,我常常感到一種巨大的責任感,生怕自己的一個決定會影響孩子的未來。這本書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視角,讓我不再那麼“如履薄冰”。它強調的是,父母扮演的是引導者和支持者的角色,而不是全能的規劃師。孩子自身擁有探索世界、認識自我的內在驅動力,而父母的職責在於為他們創造一個安全、自由、充滿鼓勵的環境。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放手”的論述印象深刻。很多時候,我們齣於愛,會過度保護孩子,限製他們的嘗試,剝奪他們犯錯的機會。然而,正是這些看似微小的“失敗”,纔構成瞭孩子成長的養分。這本書就像一個溫柔的提醒,讓我開始反思,我是否過於代勞,是否在不經意間阻礙瞭孩子的獨立性發展。它鼓勵我去信任孩子,去相信他們內在的力量,去允許他們自己去跌倒、去爬起。這種信任,不僅是對孩子的,也是對自己的,是對生命進程的一種尊重。
评分這本書的文字非常細膩,像是母親的手,輕輕撫摸著讀者的心靈。我被書中那些關於“母愛”的重新定義所打動。它不再局限於犧牲和奉獻,而是強調瞭一種更具生命力、更可持續的愛。書中那些關於如何在日常瑣碎中發現親子關係的樂趣,如何通過溝通建立深厚的連接,都讓我受益匪淺。我從中看到瞭,愛不僅僅是給予,更是陪伴和理解。當媽媽能夠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理解他們的情緒,並給予積極的迴應時,孩子就會感受到被愛和被接納,這對於他們建立健康的自我認知至關重要。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遊戲”和“探索”的章節,它提醒我,孩子看待世界的方式是多麼純粹和有趣,而我們大人,常常會因為各種外界的乾擾而忽略瞭這些寶貴的東西。這本書讓我重新找迴瞭與孩子一起玩耍的樂趣,也讓我更加懂得如何用孩子的視角去理解他們,從而建立起一種更平等、更尊重的親子關係。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