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藏傳佛法必聽過吉美林巴的大名,《功德寶藏論》更是一本有心學習完整顯密佛法的人必讀的論著。
大遍智龍欽巴所著《七寶藏論》的關鍵精髓,全部凝聚在此論中!
龍欽心滴的伏藏教法由遍智吉美林巴在他第一次三年閉關時挖掘取得,因此,遍智吉美林巴可說是大圓滿龍欽心滴的教法法主。他在第二次三年閉關時,實修大遍智龍欽巴(法),親見龍欽巴三次,同時龍欽巴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他一切的指導、教誡。
遍智吉美林巴所著《功德寶藏歡喜雨》,就是將大遍智龍欽巴所著《七寶藏論》的關鍵精髓全部凝聚在一起,包括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的基、道、果的部分,內容由內道入門皈依開始講解,之後有居士戒、八關齋戒、沙彌和沙彌尼戒、善學女戒、比丘戒、比丘尼戒,開示瞭外分彆解脫戒完整的內容。在菩薩戒方麵,開示二種菩提心,另外開示瞭四無量心、六度等,此為經乘方麵的義理,齊備一切關鍵要點。在密咒乘方麵,則開示瞭事續、行續、瑜伽續等外續三部的義理,以及瑪哈、阿努、阿底瑜伽等內續三部的義理。
全書次第分明,由淺入深,可說完整齊備瞭經咒乘門的所有法理,以及寜瑪派的特色。──堪布徹令多傑仁波切
作者簡介
遍智 吉美林巴(1729-1798)
遍智 吉美林巴在藏傳佛教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們所修學的所有龍欽寜體教法,都是由吉美林巴所傳下來的法。吉美林巴沒有讀過書,卻在第一年閉關時,親見密乘第一佛:蓮花生大士;第二年閉關時,親見密乘第二佛:龍欽巴大士;閉關第三年後,與龍欽巴大士無二無彆。
譯者簡介
堪布徹令多傑仁波切
具有「學者及實修雙有成就」之美譽的大堪布徹令多傑仁波切, 1958年誕生於藏印邊界聖地貝瑪貴, 16歲時前往尼泊爾依止敦珠法王,領受各種灌頂、口傳及密訣;後依敦珠法王指示前往南印度依止貝諾法王,於佛學院九年精進研習顯密典籍,以優異成績畢業,成為第一屆升座的五位資深堪布之一。
除瞭精通寜瑪白玉傳承的所有教法外,堪仁波切以無分彆之心,學習並通達不同教派如噶舉、薩迦及格魯之教法,並曾由達賴喇嘛處獲得時輪金剛之灌頂、講解。傳法講經至今24年,包括於尼泊爾「雪謙寺」擔任堪布職、教授師四年;於西康白玉寺佛學院擔任校長三年;以及於歐洲、新加坡、菲律賓、香港、颱灣等地弘揚佛行事業。
2002年成立闆橋弘法中心及高雄弘法中心;2006年成立香港弘法中心;2007年於樹林成立「寜瑪白玉菩提昌盛閉關中心」; 2011年成立澳門弘法中心;2012年3月成立颱中中心;目前應印度南卓林寺之邀,擔任高級佛學院院長。
張福成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係學士,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西藏組碩士。1992至1997年任職於行政院濛藏委員會,1994年通過國傢高等考試二級。現為法會即席口譯及文字翻譯工作者,並固定於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擔任藏文佛典教授。
尊貴的 寜瑪白玉大堪布 徹令多傑仁波切 簡介
自序
導讀
初善--前言
解釋書名
供養禮贊文
撰者誓言
中善--正文
第一章 暇滿難得
八有暇
十圓滿
十八暇滿
第二章 死亡無常
第三章 業力因果
總說業果的理論
彆說善惡之業果
第四章 輪迴痛苦
四聖諦
十二緣起
第五章 殊勝士夫最初入門處--四大輪
第一輪 安住於相隨順之處
第二輪 依止純正上師
第三輪 依賴四種善願
第四輪 欲求福德救度
第六章 佛道入門--皈依
皈依之因是信心
辨明清楚皈依的對境
皈依的類型
皈依的動機
皈依的利益
皈依的學處
第七章 正式進入大乘--四無量心
大乘道整體總論
緣取的對境、形相
錯誤的道路
殊勝的特色
觀修的方式
果報利益
第八章 發殊勝菩提心
什麼是菩提心?
菩提心的本質
菩提心的分類
産生菩提心的方式
第九章 菩薩學處
守護學處的方法
應斷學處
墮罪的內容
懺罪的方式
應做學處
願菩提心的學處
行菩提心的學處
推薦序
龍欽心滴的伏藏教法由遍智吉美林巴在他第一次三年閉關時挖掘取得,因此,遍智吉美林巴可說是大圓滿龍欽心滴的教法法主。他在第二次三年閉關時,實修大遍智龍欽巴(法),親見龍欽巴三次,同時龍欽巴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他一切的指導、教誡。
吉美林巴所著《功德寶藏.歡喜雨》,就是將大遍智龍欽巴所著《七寶藏論》的關鍵精髓全部凝聚在一起,包括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的基、道、果的部分。分成三個根本大綱,也就是初善—前言,中善—正文,後善—結行。
正文分為十三章:
第一章:暇滿難得
第二章:死亡無常
第三章:業力因果
第四章:輪迴痛苦
第五章:殊勝士夫最初入門處—四大輪
第六章:佛道入門—皈依
第七章:正式進入大乘—四無量心
第八章:發殊勝菩提心
第九章:菩薩學處
第十章:持明藏典
第十一章:一切聖教之頂—自性大圓滿
第十二章:自性大圓滿不共之道
第十三章:究竟之果—佛身與佛智
其中,第一至第三章是使本來還沒有趨嚮於佛法的人,能夠轉心嚮法;第四章到第九章,講說脫離三界輪迴的解脫之道;第十章是能滅盡其錯亂見地之方便;第十一、十二、十三章,講述把一切迷惑所顯現的景象全部清淨去除的方法,去除後,所顯全是清淨浩瀚,唯有本智。
以三士道次第而言,第三至第十三章廣說所應修持的三士道次第,下士道於第三章講說;中士道於第四章講說;上士道屬不共道,細分為三項:
1.說明前行法:第五章
2.說明道之所依基礎:第六章
3.說明道之主體「觀修兩種菩提心」,再細分為三:
(1)道之主乾—依因經教性相乘門而說
修心—四無量心:第七章
發誓—全麵執持菩提心:第八章
修學學處—願、行菩提心學處:第九章
(2)道之隱義—依果密咒金剛乘門而說:第十章
(3)道之近道—依自性大圓滿而說:第十一至十三章
第十章到第十三章屬密分,本書內容隻講述第一章到第九章顯分部分;第十章到第十三章密分部分將於下冊講述。
這本書我真的是拖瞭很久纔來寫心得,畢竟「本智光照:功德寶藏論 顯宗分講記」這個題目,一看就知道不是那種輕鬆讀物。我一拿到書,光是看目錄和開頭的幾段文字,就感覺自己好像進入瞭一個充滿智慧和深奧教法的殿堂。作者的講解非常細膩,把《功德寶藏論》這種重量級的經典,一層一層地剝開,讓我們這些凡夫俗子也能窺見一二。尤其是在講到顯宗部分,作者更是花瞭大量篇幅來闡釋一些我們平常可能不容易理解的觀念,像是如何正確地認識佛法,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實踐佛陀的教誨。我特彆喜歡作者在處理一些比較抽象的概念時,會引用很多生動的比喻和例子,這大大降低瞭閱讀的門檻,也讓我在思考和領悟的過程中,多瞭許多清晰的指引。有時候讀著讀著,會覺得自己的心好像被點亮瞭一樣,原本模糊的許多想法,突然變得清晰起來。這本書不適閤囫圇吞棗,需要靜下心來,慢慢品味。我每次翻開,都能發現新的啓發,這大概就是經典的力量,也是作者功力深厚之處吧。
评分拿到「本智光照:功德寶藏論 顯宗分講記」這本書,我的心情是既期待又有些忐忑。期待的是能從中學到寶貴的佛法智慧,忐忑的是擔心自己理解不瞭。不過,翻開書頁之後,我的擔心立刻煙消雲散瞭。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有條理,尤其是對顯宗部分的闡釋,就像一位慈悲的老師,耐心地引導著我們一步步深入。他沒有使用太多艱澀的術語,而是用一種非常平實而深刻的語言,將《功德寶藏論》的精髓展現齣來。我尤其欣賞他對“功德”的解讀,不再僅僅停留在錶麵,而是深入到發心、行為和果報的整個過程,讓我對如何積纍真正的功德有瞭更清晰的認識。每讀完一個章節,我都會沉浸在作者的講解中,思考良久。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對心靈的滋養。它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的生活方式,並鼓勵我去實踐那些能夠帶來真正善報的行為。
评分最近一直在看「本智光照:功德寶藏論 顯宗分講記」,說實話,我之前對「功德寶藏論」這個名字有些敬畏,總覺得是那種非常高深的佛學著作,不知道自己有沒有那個福報和智慧去讀懂。但拿到這本書後,我發現我的擔心是多餘的。作者的文筆相當流暢,而且他對顯宗部分的講解,真的可以說是循序漸進,一點點地把我們帶入到慈悲和智慧的海洋裏。我尤其欣賞作者在闡述一些修行上的關鍵點時,所展現齣的深刻洞察力。他不僅僅是講解理論,更是著重於如何將這些理論融入到我們的實際生活中,如何去轉化我們的煩惱,如何去培養慈悲心。這本書讓我對“功德”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不再是單純地去做一些善事,而是從內心的發心和動機齣發,去理解功德的真正含義。讀完某幾個章節,我感覺自己的心境也跟著平和瞭不少,對人對事的看法也變得更加寬容和理解。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能引導我們走嚮更積極、更有意義的人生道路,這對我來說,是無價的。
评分一直以來,我對佛學的學習都有些斷斷續續,總覺得抓不住重點,特彆是對於那些經典理論,更是理解得模模糊糊。「本智光照:功德寶藏論 顯宗分講記」這本書,簡直是我修行路上的一個重要裏程碑。作者在講解顯宗部分時,那種循循善誘的方式,讓我這個初學者也能慢慢地跟上他的思路。我特彆贊賞他對《功德寶藏論》核心思想的挖掘,以及如何將其中的智慧轉化為我們日常生活中可以實踐的法門。他並沒有迴避一些比較深奧的佛法概念,而是用一種非常貼近生活的方式去解釋,讓我能夠真正地理解其精髓。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在接受一次心靈的洗禮,讓我更加清晰地認識到,真正的功德,源自於內心的善念和覺悟。這本書不僅提升瞭我對佛法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它指引瞭我如何去過一種更有意義、更有福報的生活。
评分「本智光照:功德寶藏論 顯宗分講記」,光聽書名就覺得很具加持力。我一直對佛教的教義有濃厚的興趣,但總覺得很多經典太晦澀難懂,像是隔著一層紗一樣。這本書的齣現,就像是為我撥開瞭迷霧,讓我看到瞭清晰的道路。作者在解釋顯宗部分的時候,尤其花費心思,把一些復雜的概念拆解得非常清楚,而且講解的過程中,字裏行間流露齣的是一種深切的悲憫和智慧。我特彆喜歡作者在書中提到的關於“發心”的重要性,這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過去的許多行為和動機,也更加明白如何纔能真正地纍積福德和智慧。每次讀這本書,都會有種醍醐灌頂的感覺,好像內心深處沉睡的智慧,被慢慢喚醒。這本書不隻是提供知識,更是引領我們去實踐,去體會。我常常在讀完一段文字後,就會停下來反思,然後嘗試在生活中去應用。這種學習方式,讓我覺得更有力量,也更加受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