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大專青年聯誼會」,簡稱慈青,最早起源於花蓮師專,是由一群跟隨證嚴上人訪貧義診的年輕人所組成;一九九二年慈濟大專青年聯誼會正式成立,「強調秉持佛陀慈、悲、喜、捨的精神,以啓發良知、發揮良能,培養現代青年」為主旨,希望以此發揚「大愛無國界」的人文精神。
不隻國內有慈青,就連海外也有許多年輕人選擇加入慈濟青年聯誼會。本書以海外慈青的故事為主,希望藉由他們的人生經驗,讓所有人瞭解為何他們選擇加入慈青,並使更多人能進一步認識慈青對社會的貢獻。
清修士則是本書的另一個重點。這是慈濟製訂「清修士製度」以來,首度介紹清修士成立的由來及其成員的心路曆程。為善不分長幼,慈青和清修士皆屬於慈濟功德會中較年輕的成員,我們希望藉由這些人的故事,能夠讓更多年輕人體會到,「年輕,就該做好事」。
作者簡介
王玉萍
我是王玉萍。
婚前颱北人,婚後花蓮人。
我是兩個孩子的媽,希望未來有能力照顧地球上更多的孩子;
我住在花蓮,與好夥伴們成立o’rip生活旅人工作室,介紹花蓮的好生活;
希望自己能真正成為一個用文字「傳遞好訊息」的人。
序 陽光灑亮菩提林 證嚴法師
前 言 用生命實踐善念
第一部 發掘善的能量
第一章 自己長齣來的「跨國團隊」
第二章 發揮無國界的力量
第二部 世界,就在慈青的腳下
第三章 愛上南非
第四章 在非洲,發現自己
第五章 用心念看風景的好夥伴
第三部 齣發,走嚮清修士之路
第六章 世界就是修行道場
第七章 菩提種子心
第八章 從謙卑的角度齣發
第九章 愈承擔,愈能貼近
結 語 菩薩在人間,修行在人間
後 記 傳遞行善種子
附 錄 「慈記大專青年聯誼會」大事紀
序
陽光灑亮菩提林
清晨,東方曙光穿透雲層之前,靜思精捨修行者早已上殿開始做早課,在萬籟沉寂中,黎明靜靜地來,麻雀清啾地笑。等到我講完「靜思晨語」,陽光已經灑亮整座精捨。每次看到慈青孩子們,我就會想到這片燦爛的晨間陽光,多像他們那年輕臉龐上充滿朝氣的光采,使得世界都隨著亮瞭起來,叫人無限欣喜!
可不是嗎?未來是屬於年輕人的,人若有宗教情操,心中就有一股善良的力量,期待所有的年輕人都能讓世界亮起來。
所有投入慈濟的大專青年,名稱都叫做「慈青」,大傢願意把課餘及放假的時間,用來服務人群,是一群心懷慈悲喜捨的青年。當初成立慈青,是為瞭落實教育理念。那時我發現社會上的大學教育、學生生活與品格走嚮的距離愈拉愈大,求學和生活涵養似乎變成兩迴事。我想,既然連中老年人都可以因為接觸慈濟而改變習慣,社會的青年當然更不能放棄,因此希望能讓他們有進入慈濟的管道。
佛陀曾對羅(目侯)羅說法:「羅?羅,人身難得,佛世難遇,你為什麼還不認真地聆聽佛法?」羅(目侯)羅天真地迴答:「佛啊!我年紀太小,無法體會,等我年紀大一點,能夠懂得含意時,我會好好地聽佛法。」佛陀就問:「你能保證自己可以活得那麼久嗎?」羅(目侯)羅說:「我是佛陀在俗的兒子,難道您也不能保證我活多久嗎?」佛陀說:「我自己的生命都不能常住瞭,又怎能保你的命?須知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一生的行為,不論是善、是惡,皆由時間纍積而成。你要好好把握光陰,彆以為年少日長,還有時間可以慢慢修行,須知人生無常啊!」
這個故事讓我們對所謂的「光陰似箭」産生警惕。每個人都無法洞悉自己的壽命有多長。所以,慈青們投入誌工行列,做利益人群的事,這種即知即行,就是生命當下最大的值得。若是趁著年輕而到處遊蕩或追求刺激,玩樂之後,心靈留下的是什麼?是更多的空虛,還是踏實的快樂?到瞭生命的終點,足以讓人珍惜及迴憶的又是什麼呢?
我修我得,你修你得,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人生像一張白紙,到底要用心寫下一篇篇亮麗、豐富的文章,還是每每下筆都是失敗或索然無味的色彩呢?這也是我非常贊嘆慈青的原因,年輕時候就能懂得揮齣生命的彩筆,在時間的洪流中一點一滴寫下踏實、珍貴的意義。
人的可貴之處,就在於當心中發起一念善心後,自己能緊緊把握住這個好念頭。因為世間有太多我們抓不住的東西,時間、身體、外在事物等等都無法抓住,唯有自己的心力能善加運用。若能好好照顧自己內心的善種子,長期施肥、澆水,有朝一日將果實纍纍,成就生命大意義。
走過幾十年慈濟路,真可說是韆斤萬擔在肩上,有形的壓力彆人看到瞭,可以幫忙扛,但無形的壓力,卻是任何人都無法分擔的。所以,一個人的力量太微薄瞭,我需要大傢的力量,能看到這一群未來願意為天下承擔責任的慈青,真是讓我歡喜、讓我安心。人生以服務為目的,這也正是慈青所要扮演的神聖任務;當然,幫助彆人之前,先要充實自己,將自己的身心整頓好,就可以盡情揮灑生命的價值瞭。
期待慈青將善與愛的種子,傳播到每一個國傢、就地生根,也期待一顆顆的種子,成為茂密的菩提林。當陽光遍灑菩提林,整個世界就跟著光亮瞭起來!
證嚴法師
讀到這本書名,我腦海裏立刻浮現齣許多畫麵。全球的慈青,是怎樣一群年輕人?他們可能遍布世界各地,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但卻共同懷抱著讓世界更美好的願望。而清修士,他們的生活方式更是充滿瞭神秘感。他們是如何做到“和解”的?是與自己內心的衝突和解,還是與外部世界的紛爭和解?我對於“和解”這個概念一直很有興趣,覺得它是解決很多社會問題,甚至是人際關係問題的關鍵。尤其是在我們這個時代,各種信息爆炸,情緒也容易被煽動,保持內心的平靜和對他人的理解,真的變得越來越不容易。這本書的齣現,或許能提供一些不同於主流媒體喧囂的聲音,帶我們去瞭解那些在背後默默付齣,用愛與慈悲化解矛盾的力量。我很好奇,書裏會不會分享一些感人的故事,講述他們如何麵對睏難,如何用自己的行動去影響他人,哪怕隻是讓一個人感受到被理解和被關懷,就已經是一種瞭不起的成就瞭。
评分我是一名普通的上班族,每天在生活和工作的壓力中奔波,有時候會感到迷茫和疲憊。看到這本書的書名,我被“和解”二字深深吸引。在這樣一個充滿競爭和衝突的世界裏,我們常常感到自己渺小無力,很難做齣什麼實質性的改變。但是“全球慈青與清修士的實踐之路”這樣的副標題,讓我看到瞭希望。它暗示著,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正在用自己的方式,為這個世界帶來和解的能量。我很好奇,這些慈青和清修士,他們是如何在各自的領域,將“慈悲”和“和解”的精神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是通過參與社會服務,還是通過內心的修行?我特彆想知道,在現代社會,這種看似傳統的修行方式,是否還能發揮作用?這本書能否提供一些具體的指導,讓我們這些普通人也能從中學習,如何在生活中化解衝突,與他人,與自己,與社會達成和解?我渴望從中獲得一些力量和智慧,讓自己的生活多一份平靜,少一份煩惱。
评分這本書名《讓世界和解:全球慈青與清修士的實踐之路》聽起來就非常正能量,也很有深度。我一直覺得,真正的改變,往往是從內心開始的。而“慈青”和“清修士”這兩個群體,在我看來,都代錶著一種嚮內探索和嚮外奉獻的精神。我特彆好奇,書裏會如何描繪他們“實踐之路”的細節?是講述他們如何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保持內心的純淨和善良?是如何用包容和理解去化解矛盾和衝突?“全球”二字也意味著這本書會給我們展現不同文化背景下,這種“和解”精神的獨特錶現形式。我期待能讀到一些感人至深的故事,瞭解他們是如何剋服自身局限,如何麵對質疑和挑戰,卻依然堅定地走在“和解”的道路上。這本書或許能為我們這些身處喧囂世界中的普通人,提供一種思考人生的新角度,一種安頓心靈的路徑,讓我能更好地理解“和解”的意義,並嘗試在自己的生活中,也能種下和解的種子。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很有吸引力,那種沉靜而又充滿力量的色彩搭配,讓人一看就覺得它不是一本普通的勵誌書。我一直對“慈青”這個詞很有感覺,總覺得裏麵蘊含著一種年輕的活力和對世界的美好期盼。雖然我並不是宗教人士,但“清修士”這個詞也給我一種超脫世俗、專注於內心修行的聯想。我很好奇,這兩種看似不同,卻又都指嚮“和解”的群體,究竟會在書中碰撞齣怎樣的火花?他們是如何在各自的生活中實踐這份“和解”精神的?是透過日常的點滴善行,還是有更深刻的精神層麵的探索?我特彆想知道,在颱灣這樣的社會環境裏,他們的實踐會有哪些與眾不同的地方?是融入瞭在地文化,還是麵對著一些特殊的挑戰?書名中的“實踐之路”也暗示著這本書不是空談理論,而是有具體的行動和方法論,這一點我很期待,希望能從中獲得一些啓發,學習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也能做齣一些積極的改變,哪怕隻是微小的,也能為周遭帶來一點點溫暖。
评分“讓世界和解”,這個願景太宏大瞭,但同時也充滿瞭希望。我一直覺得,我們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渴望和平與理解,但現實往往與我們的理想有所差距。這本書的標題點齣瞭“全球慈青與清修士的實踐之路”,這讓我對書的內容充滿瞭好奇。首先,“全球”這個詞就意味著這本書會帶我們看到不同國傢、不同文化的慈青和清修士是如何踐行他們的理念的。我想象著,在亞洲某個角落的慈青,可能在為貧睏兒童提供教育支持;在歐洲的某個清修院,清修士們可能在進行著冥想與靜坐,尋求內心的平靜。這些不同的實踐,一定有著共通的精神內核,那就是“慈悲”與“和解”。而“實踐之路”,則意味著書不會隻是理論的探討,而是會分享具體的行動方案和成功案例。我尤其希望能從中看到一些可以藉鑒的經驗,瞭解他們是如何剋服挑戰,如何將抽象的理念轉化為實際行動的,從而在自己的生活中也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和解之道”。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