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空性與方法為題,是受到嘉達美《真理與方法》的啓發。如何從方法∕非方法中開顯存有∕真理,原是各傢哲學所共許的目標,佛教哲學也不例外。凡能落實在邏輯、知識、倫理、曆史、宗教的層次,應機設教,有效達成解脫論目標,方法的多元主義本來就符閤佛教的立場。副標題所強調的「跨文化佛教哲學」進路,說明本書聚焦於跨文化情境中佛教意義世界的孳乳、繁衍與豐富:初期大乘瑜伽行派如何看待「證成道理」,陳那如何在邏輯、知識論與語言哲學議題上全麵和各印度哲學派交鋒,促成印度哲學的知識論轉嚮,龍樹如何在《迴諍論》中質疑量論的閤法性,中世紀漢語佛教徒如何學習來自印度的邏輯和知識論,後來的發展又如何影響近代東亞二種哲學型態的形成,這些都是本書關切的議題。其他如從「智的現象學」抉發天颱智顗的一心三觀,從敘事與行事性言說重新解讀神會禪學的類形上學命題,從德裏達的〈暴力與形上學〉接引列維納斯和龍樹的哲學對話,從布特曼解神話詮釋學審視印順的人間淨土思想,甚至於從西榖啓治論空的曆史性比較京都學派和新儒傢的曆史意識,都是跨文化與跨方法論下具體的詮釋實踐。
作者簡介
林鎮國
美國天普大學宗教研究博士,國立政治大學哲學係特聘教授、宗教研究所閤聘教授。專業領域為佛教哲學、中國哲學,齣版《空性與現代性:從京都學派、新儒傢到多音的佛教詮釋學》(颱北:立緒,1999年)、《辯證的行旅》(颱北:立緒,2002年),以及中、英、日文論文多篇。曾任政治大學哲學係主任、颱灣哲學學會理事長、荷蘭萊頓大學、日本築波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美國哈佛大學客座教授。
序言
第1章 中世紀漢語佛教徒如何瞭解來自印度的知識論
一、前言
二、神學麵嚮的佛教邏輯與知識論
三、形上學麵嚮的佛教邏輯與知識論
四、修證次第麵嚮的佛教邏輯與知識論
五、結語
第2章 為何知識論始終未能獲得中國哲學青睞:以哲學史上三場爭辯為例
一、前言
二、熊呂之辯
三、硃陸之爭
四、慧沼與法寶的佛性論爭
五、結語
第3章 解釋與解脫:論《解深密經》的詮釋學性格
一、經題釋義
二、隱秘說法與顯瞭說法
三、詮釋的迂迴:從三性論到空性密意的解明
四、結論
第4章 初期大乘瑜伽行派真理與方法的問題
一、真理與方法─詮釋學的爭論
二、真如二義:真如理(命題真理)與真如事(事實真理)
三、止觀與真如
四、真如、認識與論證
五、方法的自我解消與真理的全幅開顯
第5章 邏輯或解經學:初期大乘瑜伽行派「四種道理」的理論性格
一、問題的提齣
二、關於「四種道理」的研究迴顧
三、《聲聞地》與《菩薩地.真實義品》的「四種道理」
四、《解深密經.如來成所作事品》的「四種道理」
五、結語
第6章 邏輯與神話:漢藏文獻中的陳那傳記及其因明學
一、序言
二、因明學在中國
三、漢傳文獻中的陳那
四、藏傳文獻中的陳那
五、哲學之眼
六、結語
第7章 陳那《觀所緣論》的認識對象:從真諦與玄奘譯本異同談起
一、前言
二、真諦與玄奘二譯之分歧
三、護法的解釋
四、說一切有部和經量部論意識所緣
五、結論
第8章 龍樹《迴諍論》與基礎主義知識論的批判
一、前言
二、正理學派的質疑
三、龍樹的駁議
四、針對自成理論之批判
五、針對他成理論之批判
六、火喻與自證
七、語言分析的轉嚮——從指涉論到語用論
八、結語
第9章 空性與暴力:龍樹、德裏達與列維納斯不期而遇的交談
一、謀殺與死亡的敘事
二、空性與虛無主義
三、銘刻於差異中的暴力
四、作為「麵貌」之「他者」的不可化約性
五、走齣暴力
第10章 天颱止觀與智的現象學
一、導言
二、識與智
三、智顗的智的現象學
四、結語
第11章 神會與空的行動主體
一、從禪學書寫說起
二、形上學、行動與敘事
三、作為形上學論述的禪學
四、禪悟的修辭
五、結語
第12章 布特曼與印順的解神話詮釋學
一、詮釋學與現代性
二、基督教與佛教的解神話課題
三、實存信仰與社會實踐
四、結語
第13章 真理與意識:從佛性論爭到硃陸異同的二種東亞哲學類型
一、前言
二、語境與轉譯:「理」與中國初期佛性論
三、真理的動力:法寶的佛性論
四、作為認識對象的真理:慧沼的迴應
五、反思與自證:硃熹與陸象山論理與心
六、結論與對話:作為現象學問題的一種解讀
第14章 理性、空性與曆史意識:新儒傢與京都學派的哲學對話
一、戰爭、現代性與曆史意識
二、黑格爾的曆史幽靈
三、近代的超剋
四、空性與曆史性
五、理性與空性在曆史中的迴響
六、附論:閱讀西榖啓治的《宗教□□何□》
引用文獻
索引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很有意思,帶點禪意又有點學術感。我一開始是被書名吸引的,《空性與方法:跨文化佛教哲學十四論》。老實說,光是“空性”兩個字,就夠讓我思考一陣子瞭。我一直覺得佛教哲學跟生活息息相關,但有時又覺得它講得太玄瞭,不容易觸碰到實際。這本書聽起來好像就在試圖搭建一座橋梁,連接理論與實踐,而且是跨文化的,這讓我特彆好奇。因為我們現在生活在一個越來越全球化的時代,不同文化的碰撞與融閤是常態,如果能從佛教哲學這個古老而深邃的智慧中,找到一些跨越文化藩籬的共性,甚至是解決當下社會問題的方法,那就太有意義瞭。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探討一些具體的“方法”,而不僅僅是抽象的概念。比如,在麵對現代社會的焦慮、人際關係的疏離時,佛教的“空性”智慧,到底能提供什麼樣的實操性的指導?是可以通過冥想,還是可以通過改變認知方式,或者有其他的什麼途徑?我希望這本書能給我一些啓發,讓我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感受到佛法的力量,而不是覺得它遙不可及。
评分我一直對東方哲學,特彆是佛教,抱有一種近乎朝聖般的敬畏感。這本書的副標題“跨文化佛教哲學十四論”,立刻勾起瞭我的學術興趣。你知道,我們颱灣地區深受中華文化影響,也接觸瞭不少西方思想,所以“跨文化”這個概念對我來說特彆有共鳴。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將佛教哲學,尤其是“空性”這一核心概念,與不同的文化背景進行對話的?比如,它會不會跟西方哲學中的虛無主義、存在主義做一些有趣的比較?或者,在亞洲內部,不同國傢、不同宗派對“空性”的理解,究竟有哪些細微的差異和共通之處?“十四論”這個數字也暗示著內容會相當豐富和深入。我希望作者能夠像剝洋蔥一樣,一層一層地揭示“空性”的內涵,從不同的角度去解讀,並且通過“方法”這個維度,讓這些古老的智慧落地,變得更加鮮活和實用。我期待書中能夠有嚴謹的論證,但又不會過於枯燥,能兼顧學術深度和可讀性。
评分我平時對哲學,特彆是東方哲學的興趣就比較濃厚,這本《空性與方法:跨文化佛教哲學十四論》在我書架上占瞭個顯眼的位置。吸引我的不僅是“空性”這個概念本身所蘊含的深邃哲理,更是“方法”這個詞所帶來的實際指嚮。在當今社會,我們麵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從個人的心理睏擾到社會性的挑戰,很多時候我們感覺無從下手。這本書如果能提供一套結閤佛教智慧的“方法論”,那將是極具價值的。我特彆好奇,“跨文化”的視角會帶來什麼樣的火花?是否會涉及到佛教在不同文化土壤中産生的獨特演變和融閤?比如說,它會如何比較中國佛教、藏傳佛教、南傳佛教,甚至是在西方語境下對佛教的解讀?我對“十四論”這個結構也充滿期待,這說明作者在內容組織上有其獨到的考量,可能會從不同的維度,層層遞進地闡釋“空性”與“方法”的關係。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不僅僅是知識的灌輸,更能引發思考,甚至啓發行動,讓我們在理解“空性”的同時,也能找到切實可行的實踐路徑。
评分我對佛教哲學的認識,很多時候是從一些普及性的讀物開始的。但隨著年齡和閱曆的增長,我越來越覺得,需要更深入地去理解其核心思想。《空性與方法:跨文化佛教哲學十四論》,這個書名就透露齣一種既有深度又有廣度的內容。我尤其對“跨文化”這個角度感到好奇。我們生活在颱灣,本身就是一個多元文化的交融之地,能夠看到佛教哲學如何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産生不同的解讀和發展,對我來說非常有吸引力。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看到,例如,漢傳佛教、藏傳佛教、以及可能存在的西方佛教思潮,它們在詮釋“空性”時,各自有什麼獨特的側重點,又在實踐“方法”上有什麼異同?“十四論”這個錶述,暗示著作者會從十四個不同的角度或議題來展開討論,這讓我覺得內容會非常充實,並且能夠比較全麵地展現“空性”的豐富內涵及其應用的可能。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新鮮的視角,打破我原有的認知局限,讓我對佛教哲學有更立體、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還在想,現在市麵上的佛教書籍真的很多,但能讓我眼前一亮的卻不多。很多書要麼講得太淺,像是在科普;要麼就太深,像是在念經,讓人望而卻步。《空性與方法:跨文化佛教哲學十四論》,這個書名就很有挑戰性,而且“方法”這個詞,讓我覺得它不是那種隻講理論的書。我一直認為,佛法最寶貴的價值在於它能夠指導我們如何生活,如何轉化內心的煩惱。所以,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具體的、可操作的“方法”,來幫助我們理解和實踐“空性”。比如,在現代社會節奏這麼快,壓力這麼大的情況下,我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在工作、傢庭、社交的種種情境中,運用“空性”的智慧來調整自己的心態,減少不必要的痛苦?它會不會提供一些像禪修、念誦、或者其他形式的修行方法,並且說明這些方法是如何與“空性”的理念相契閤的?我真的很想知道,如何纔能把“空性”這種聽起來很高深的理論,轉化成一種生活態度和行動指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