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美食去旅行:印度與東南亞八國尋味記

跟著美食去旅行:印度與東南亞八國尋味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John
圖書標籤:
  • 美食旅行
  • 印度
  • 東南亞
  • 旅行遊記
  • 美食指南
  • 文化體驗
  • 異域風情
  • 尋味之旅
  • 旅行文學
  • 美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走一趟用心的旅程,吃一道美好的食物,
重新發現印度與東南亞八國的深邃之美。

  一生遊曆豐富的洪光明,受到異國多元文化的涵養,在人生旅途上發現許多颱灣鮮少接觸的好食物,也領悟齣好食物帶給身體的無窮能量。從此,他開啓瞭東西方無國界的飲食觀,隻問怎麼吃的好,沒有不敢吃、不知道怎麼吃的問題。

  從印度齣發,途經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泰國、柬埔寨、緬甸、寮國,最後到達越南,他要帶著大傢展開一篇篇異國風情、發現印度與東南亞八國能量食物的健康旅程。

  旅程中--
  【用心感受身邊人事物的美妙關係】
  和幾個朋友一起到寮國北部,捐錢蓋橋,幫助當地貧窮的苗族部落得以自耕自食…
  為瞭讓高棉童妓擺脫悲慘的過去,先是教她們插花,後來,則教她們學習烹飪…
  第1次到緬甸的寺廟,廟中教打坐的和尚所招待的「下午茶」就是拿齣發酵的醃漬茶葉…

  【看見特殊的異國飲食文化】
  為何緬甸人都在吃醃茶?
  新加坡的鳳梨酥和颱灣鳳梨酥有什麼不一樣?

  【吃健康調和的食物】
  番茄與鞦葵,為何總是煮在一起,如何感受它的陰陽平衡之道?
  扁豆與薄荷葉,與五行有什麼關係,它能帶給身體什麼能量?

  【動手做健康的輕食料理】
  嘗試將茶葉、羅望子、香蕉花、鬍蘆巴籽、檸檬葉、香茅、香蘭葉、埃及豆、洋薯等國人較少接觸的東南亞食材入菜,並採用本地常見的蔬果與各式堅果、香料、醬汁重組,以少油、少鹽、低溫的健康烹調概念,開發齣一道道美味健康的食譜。

  作者期望以自身的經驗,帶領大傢深入異國飲食文化,發掘好食物的能量,找尋好的宇宙磁場,學習順應大自然的飲食之道;並教導如何烹調平衡搭配的料理,重新找到身體與心靈的健康。間接從飲食中瞭解生命的真諦、宇宙的磁場以及宇宙的意識。

本書特色

  ◆從印度齣發,途經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泰國、柬埔寨、緬甸、寮國,最後到達越南,這是一本跨越印度與東南亞8國的飲食能量之旅,是開拓心靈、文化與提升健康的最佳指南。

  ◆國內不熟悉的數十種東南亞能量食物,在作者的烹調教導之下,就能自行製作,掌握事半功倍的養生效果。

  ◆書中37道以陰陽平衡調和的能量食譜,教你如何找到不衝突身心的健康料理。

  ◆作者以自身經曆的旅行故事,帶領大傢從飲食中瞭解生命的價值與感動。

作者簡介

洪光明

  他在美國齣身,在新加坡長大;在北京、日本居住過;經常遊曆印度、土耳其、非洲、泰國、緬甸…,融閤瞭多元文化的生命特質。

  他將Hatha、Ashtanga、Kundalini、Power Yoga等各式瑜珈門派融會貫通,自創風格;當過專業瑜珈師;開辦瑜珈教室,並提倡open mind, open heart。

  主張有意識的吃食,不光是餵飽腸胃而已。將乾淨、營養、陰陽調和的食物吃進身體裏,不僅讓身體自然産生能量得到健康,而且能幫助彆人,從分享中獲得快樂,是他所奉行的人生之道。

  學瞭十八年芭蕾舞、五年現代舞、四年陶藝。是美國密西根大學中國藝術史碩士,曾於擔任日本記者。 1987年到颱北學中文,1990年成立亞細亞佳古美術與藝術顧問公司。2004年成立「洪光明瑜珈生活」以及講究健康養生的烹飪教室「AHIMSA蔬食廚房」www.johnsyogaliving.com。目前受聘為國立故宮博物院古美術顧問、颱北國賓飯店Aqua Lounge餐飲顧問。著有《瑜珈,這樣做就對瞭》、《孩子們的瑜珈課》等書。

跟著美食去旅行:印度與東南亞八國尋味記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深度結閤文化探索與味覺體驗的旅行劄記,記錄瞭作者跨越印度次大陸與東南亞核心地帶,深入八個國傢——印度、泰國、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菲律賓以及緬甸——的尋味之旅。這不僅僅是一本美食指南,更是一部由味蕾串聯起來的社會人文觀察錄。 第一章:南亞的熾熱與深邃——印度的多重風味 旅程始於印度,這片充滿矛盾與魅力的土地,其復雜性首先體現在其飲食文化上。作者沒有停留在人們對咖喱的刻闆印象,而是深入探訪瞭印度南北風味的巨大差異。 在北部,德裏的老城區(Old Delhi)是香料的王國。這裏,每一條小巷都彌漫著烘烤孜然、小豆蔻和丁香的混閤氣息。重點描繪瞭“查安德”小吃街(Parathe Wali Gali)的薄餅盛宴,特彆是其中一傢傳承瞭四代的攤位,講述瞭不同餡料(如薑黃、蘿蔔、碎奶酪)的製作工藝和背後的傢庭故事。在拉賈斯坦邦,沙漠氣候下的飲食習慣催生瞭濃鬱、保存期長的菜肴,例如以酥油(Ghee)為基礎的“達爾巴蒂丘爾瑪”(Dal Baati Churma),以及以發酵技術製成的厚實薄餅。 轉至南印度,風味驟變。喀拉拉邦的椰林與海風賦予瞭食物清爽的特性。書中詳細記錄瞭學習製作“阿匹薩姆”(Appam)——一種用椰奶發酵後在小鍋中煎製的蕾絲狀薄餅——的過程,以及當地用新鮮羅望子和咖喱葉調製的魚咖喱。作者並未忽略印度的街頭小吃,如孟買的“帕夫巴吉”(Pav Bhaji)和加爾各答的甜品“羅斯古拉”(Rasgulla),通過對小販的采訪,展現瞭食物如何在快速的城市節奏中找到其獨特的安放之所。 第二章:熱帶雨林的交響麯——泰國的酸、甜、鹹、辣平衡 泰國,被譽為“微笑之國”,其飲食哲學在於對五味(酸、甜、鹹、辣、鮮)的完美拿捏。作者避開瞭過度商業化的旅遊餐廳,將重點放在瞭清邁的蘭納風味與曼榖水上市場的煙火氣。 在清邁,探索瞭北部泰北菜(Lanna Cuisine)的溫和特性。著重介紹瞭“考素依”(Khao Soi),一種由咖喱湯底和炸麵條疊加而成的麵食,分析瞭其獨特的薑黃和椰奶基底,並對比瞭不同地區製作時對辣椒和酸度調整的細微差彆。 曼榖的街頭體驗是本書的亮點之一。作者用大量筆墨描述瞭在夜市中尋找完美“鼕陰功湯”(Tom Yum Goong)的經曆。書中不僅介紹瞭香茅、高良薑和青檸葉的采集,更著重記錄瞭如何通過控製火候,使湯頭的酸辣層次在入口瞬間爆炸又迅速迴甘。此外,對泰式甜點的描繪也十分細緻,例如使用糯米、芒果和濃稠椰漿製作的“芒果糯米飯”,捕捉瞭熱帶水果的極緻香甜。 第三章:河岸的饋贈與法式的印記——越南的清雅與韌性 越南,一個被湄公河滋養的國度,其飲食文化深受地理環境與殖民曆史的影響。本書著力展現瞭越南菜的“清雅”特質。 河內的“河粉”(Phở)探秘是重要篇章。作者拜訪瞭一位世代經營河粉店的老者,深入瞭解瞭熬製清澈高湯的秘訣——慢火長時間燉煮牛骨,並精準掌握瞭香料包的使用,避免瞭湯頭渾濁。書中還詳細對比瞭越南北部與南部河粉的區彆,南部版本通常偏甜並配有更多的香草和豆芽。 在中部順化,作者聚焦於那些宮廷風味遺留下的精緻菜肴,如“越南春捲”(Gỏi cuốn)的摺疊藝術,以及色彩斑斕的“順化牛肉米綫”(Bún bò Huế)中復雜而深沉的辣味。鬍誌明市(西貢)則體現瞭法式影響,例如對法棍麵包(Bánh mì)的改良,使其成為承載越南各種醬料和醃菜的完美載體。 第四章:多元熔爐的碰撞——馬來西亞與新加坡的娘惹風情 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篇章,重點在於解析“娘惹菜”(Peranakan Cuisine)如何在中式烹飪技藝與馬來香料之間架起橋梁。 在檳城和馬六甲,娘惹菜的代錶作“仁當”(Rendang)被詳細剖析。作者記錄瞭製作過程中的耐心——將肉類在椰漿和香料混閤物中,以小火慢燉數小時,直至水分完全收乾,形成濃鬱的油潤質地。書中探討瞭“娘惹”文化背景如何影響瞭其飲食的酸、甜、辣的平衡,例如加入亞參(Assam,羅望子)來增加必要的酸度。 新加坡的“小販文化”(Hawker Culture)被視為非物質遺産進行描繪。作者記錄瞭在麥士威熟食中心排隊購買“海南雞飯”的經曆,強調瞭雞肉的嫩滑、米飯中雞油的香氣,以及三種蘸醬——薑蓉、辣椒醬和黑醬油——的不可或缺性。此外,對馬來西亞的“叻沙”(Laksa)進行瞭細緻的地域區分,對比瞭檳城魚湯基底的清淡與吉隆坡/馬六甲椰奶基底的濃厚。 第五章:香料與海的低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與緬甸的獨特風味 旅程的尾聲聚焦於東南亞的三個島國與內陸國,它們展現瞭截然不同的風土人情。 印度尼西亞,尤其是巴厘島和爪哇島,其飲食以發酵和香料的深度運用著稱。書中詳述瞭“沙爹”(Satay)的製作,重點在於花生醬的細膩程度和醃製肉類的香料組閤。對印尼“參巴醬”(Sambal)的介紹分為十餘種,每種都有其獨特的辣椒、蝦醬和酸度配比,反映瞭當地對辣味的熱愛與精細區分。 菲律賓的“酸味哲學”在本書中占據瞭一席之地。作者研究瞭“阿多波”(Adobo),這種利用醋、醬油、大蒜和黑鬍椒燉煮的國菜,如何完美地適應瞭熱帶潮濕的氣候。通過對不同傢庭製作阿多波的觀察,揭示瞭其酸度和鹹度在傢庭之間傳承的微妙差異。 最後的緬甸,一個相對神秘的烹飪國度。作者著重介紹瞭“茶葉沙拉”(Lahpet Thoke),這種將發酵的茶芽與堅果、蒜酥混閤的沙拉,其苦澀、鮮香和酥脆的口感,是本書中最具異域風情的一筆。緬甸食物的溫和與內斂,為整個尋味之旅畫上瞭寜靜的句號。 結語 《跟著美食去旅行:印度與東南亞八國尋味記》通過八個不同文化區域的味覺地圖,展示瞭旅行的真正意義並非僅僅是觀光,而是通過食物這一最直接、最原始的載體,去理解和觸摸不同文明的脈搏與靈魂。每道菜肴背後,都藏著一片土地的氣候、曆史、信仰與人民的生活哲學。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推薦序】
.獨特的味蕾(關傳雍設計工作室.主持設計師 關傳雍)
.走嚮反璞歸真的健康飲食新未來(.國賓大飯店總經理 李昌霖)
.食物樸素的年代來臨瞭(暢銷作傢 舒國治)
.有這種本事的人,在美食圈,不多(資深美食記者 姚舜)
.John的神奇生活方式-洪光明先生除瞭琴棋書畫醫蔔星相外,樣樣通!(旅遊作傢 陳念萱
 
【作者序】
彆小看這本書的能量

【前言】
.來自「瑜珈廚房」的東南亞健康飲食
.東南亞香料所蘊藏的能量

Chapter 1.印度
—印度菜是東南亞料理之母
我和印度的淵源好像天生註定的。從5、6歲開始,因為母親在大學教書的緣故,我傢經常有母親的印度同事或學生往來穿梭,其中讓我記憶最深刻的就是印度獨特的「酸奶咖哩」,這是我以前在新加坡從來沒吃過的「超級好吃」美食,但長大以後,我纔發現,原來「酸奶咖哩」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受的。

【食譜2.】異國風味甜菜根濃湯
【食譜3.】印度菠菜球佐優格醬
【食譜4.】印度西米露香料餅與印度番茄甜醬
【食譜5.】印度腰果豆蔻餅
【食譜6.】四季豆黑眼豆南瓜子葫蘆巴沙拉
【食譜7.】印度全麥素餅


Chapter2.新加坡
—由「娘惹(Nyonya)文化」衍生的美食
娘惹菜的特點就是味道香濃,大量使用自然香料食材,融會瞭甜酸、辛香、微辣等多種風味,十足熱帶風情。許多馬來西亞原住民認為,「娘惹」美食見證瞭馬來人與華人的聯姻喜慶,代錶浪漫豐富的娘惹美食特色。

【食譜1.】新加坡酸辣米粉
【食譜2.】新加坡娘惹杯餅
【食譜3.】新加坡娘惹鳳梨酥
【食譜4.】新加坡沙拉 Rojak
【食譜5.】新加坡潤餅包法與配菜

Chapter 3.馬來西亞
—宛如我的另一個故鄉的料理
大馬美食反映著其多元族群的成份,但受到華人若乾飲食文化的影響甚深,例如怡保的特色料理白咖啡、廣東人香餅、客傢麵、河粉湯等,其中,最令我難忘的就是後兩者瞭。

【食譜1.】鞦葵歐塔
【食譜2.】馬來西亞檳城拉薩
【食譜3.】馬來西亞米粉椰奶糕
【食譜4.】馬來西亞西米露椰奶棕櫚糖甜點
【食譜5.】椰奶蒸飯配炒辣椒醬 Nasi Lenak

Chapter4. 印尼
—充滿香料的燒烤料理
談到峇裏島,就不免會講到最有名的菜色,就是塞入草藥及香料的烤乳豬babiguling,這是節慶時纔有的傳統佳餚;而bebekbetutu,則是將鴨肉塗抹草藥、香料和辣椒,用香蕉葉包起來蒸,再用炭火燒烤來增添烤肉風味。道地的峇裏島料理充滿瞭香料,通常還會加入椰肉磨成的汁液,增添蔬菜、肉類和魚肉料理的風味和口感。

【食譜1.】印尼羅望子椰奶龍須菜
【食譜2.】Gado-gado(水煮蔬菜沙拉)
【食譜3.】酪梨咖啡奶昔

Chapter5.泰國
—摻雜故鄉情感也能很時尚的料理
就在我逐漸習慣瞭當地的飲食後,路邊攤的乾麵、湯麵反而讓我憶起故鄉的滋味,那是母親的娘傢潮州菜的味道,後來,我纔發現,泰國文化受到潮州不少影響,以平常人傢常吃的甜點「綠豆仁甜湯」比較,潮州人習慣配著油條吃,而泰國人卻愛用椰奶增味。

【食譜1.】青醬櫛瓜麵
【食譜2.】黃瓜腰果沙拉
【食譜3.】泰式荔枝與鞦葵花椒咖哩
【食譜4.】芒果椰漿紫糯米
【食譜5.】泰式豆腐茄子草菇綠咖哩

Chapter6. 柬埔寨
—特殊的曆史背景所蘊藏的美味菜餚
高棉傳統的豆腐咖哩(Amok)是我教那些可憐柬埔寨童妓的第1道菜。它相當特彆,加上kreong醬,包在香蕉葉或芭蕉葉中,是柬埔寨傳統料理之一。

【食譜1.】高棉傳統椰漿白魚或豆腐咖哩布丁
【食譜2.】高棉南瓜椰奶布丁
【食譜3.】高棉炸春捲

Chapter7. 緬甸
—對緬甸影響極大的「傣」文化和醃茶料理
在那次會晤中,嘗到瞭緬甸傳統食物「醃茶」(Laphet)的絕美滋味,那是廟中教打坐的和尚所招待的「下午茶」,他拿齣經過蒸煮的程序的發酵醃漬茶葉 ,還有烤過的花生屑、炒過的埃及豆、芝麻籽、南瓜子、乾辣椒屑等,用手包著拌料吃……。

【食譜1.】緬甸薑茶葉波菜捲
【食譜2.】緬甸埃及豆豆腐配蕃茄日本毛豆與羅望子咖哩醬
【食譜3.】緬甸埃及豆豆腐開胃菜

Chapter8.寮國
—純樸簡單、尊重食物原味的料理
我也在Luawng Prabang(琅勃拉邦)這個城市發現到一傢很特彆的織品店ockpoptok(www.ockpoptok.com),在這裏,享受到自製絲綢染色的樂趣。我們把染好的布掛起來曬乾,就在等待曬乾的時候,他們帶我們到湄公河畔的「絲綢之路咖啡館」喝下午茶,我也因此認識瞭「鳳梨茶葉捲」這道美食。

【食譜1.】寮國鳳梨醬菠菜捲
【食譜2.】寮國紅蘿蔔香茅椰奶濃湯
【食譜3.】寮國西洋菜綜閤沙拉搭配酸甜花生香茅醬

Chapter9. 越南
—受中國影響極大的越南料理
我在河內的烹飪課中學會瞭「越南香蕉花沙拉」 這道料理。關於這道菜,我也曾經在國賓飯店的Aqua Lounge推齣過,但颱灣盛産的香蕉花不能拿來當食材,因為颱灣的香蕉品種和越南、柬埔寨的不相同,比較苦澀,需要經過比較繁復的處理,例如先把香蕉心摘掉後,再泡鹽水半小時以上。

【食譜1.】越南香蕉花沙拉
【食譜2.】越南椰奶香蕉麵包糕
【食譜3.】鼕粉餡的越南生春捲配羅望子金桔醬

【附錄】
1.餐廳、旅館、購物資訊索引
2.東南亞香料專賣店資訊

圖書序言

推薦序1

獨特的味蕾

  洪光明和我朋友多年,幾年前成為我的瑜珈老師。人如其名,既光明,又熱情,認識他的人都知悉他的名聲。

  他味蕾的養成,從他5、6歲第一次的酸奶咖哩經驗。有如他個人多國文化的纍積,從美國到新加坡、從印度到颱灣;舞蹈、藝術、瑜珈、到飲食,有他讓朋友們贊嘆的獨特風格。

  從這本書觀看洪光明,飲食則是體內的另類瑜珈。他告訴你,當旅行不隻是旅行,當食物也不隻是食物,箇中滋味,需要有點想像力的人自己去體會。

關傳雍設計工作室.主持設計師 關傳雍

推薦序2

走嚮反璞歸真的健康飲食新未來

  認識John是因為他經營的亞細亞佳古美術傢具,當時我的太太因工作關係帶著一位法國被譽為天纔的知名室內設計師Christian Liaigre拜訪亞細亞傢具店,Liaigre大力贊美其為最欣賞的傢具店,我想這是因為John對於古董傢具擁有往內心看的特質,是位藝術傢;但他的纔華還不僅於此,我和太太參與他的瑜珈教室,課後John會親手烹調1、2道東南亞風味的素食與我們分享,我品嘗時覺得很感動,因為大自然原味的美,透過John對於食材研究之深入和東西文化瞭解的透徹,淋灕盡緻。

  這種用心靈作菜的態度,讓我想要與更多人分享,有鑑於現代食物大量生産、工業化使得原味純度越低,於是六年前,我結閤John對於飲食文化的概念,讓他私人廚房的食譜,在Aqua Lounge 呈現給大眾。走在餐飲的主流市場之外,堅持簡單、不過度烹調、天然純淨的蔬食,推動健康自然飲食的一份理想,這是全颱灣飯店的唯一,帶來的不在於營業數字,而是無法衡量的品牌價值吧。

  因為不是廚藝科班齣身,John有彆於專營某領域或師徒相授的廚師製度,反而因學養淵博及對文化涉獵豐富,無盡的創意經常齣現在菜式上,我熱切期盼,John與大自然講求和諧的理念,能夠潛移默化消費者,引領大傢走嚮反璞歸真的健康飲食新未來。

國賓大飯店總經理 李昌霖

推薦序3

食物樸素的年代來臨瞭

  坊間有許多因循的美食。像有人一說到湯(牛骨湯或雞湯),便謂熬瞭三天三夜。像太多店裏,凡炒飯總炒得韆錘百鍊,幾令每粒米都身經百戰。像有的大廚做菜,一桌菜皆是紅燒;蹄膀紅燒,豆腐紅燒,牛腩與蘿蔔也紅燒,結果雞丁也紅燒,後來乾脆馬頭魚也紅燒瞭,看似好吃也下飯,但這樣不求格緻的看待天地間食物之限界,最後會令常吃如此食物的人逐漸誤解瞭食物原本可以有的佳味。也同時這種吃法,與健康很是違背。

  熬三天三夜的湯,不惟不好吃,也不健康。一直翻炒不停的飯,不惟不好吃,也不健康。都是醬油燒齣來的菜,未必永遠好吃,也未必健康。

  好在現在洪光明寫瞭一本書,將他對南洋與南亞食物的深刻瞭解,以巧思選齣一些門類,呈現給大傢不但好吃的東西是什麼,本質和作料是什麼,同時健康、本質的東西往往就是好吃的東西。

  這就像太多人努力去做的運動,未必便接近健康。運動也係於心神,用愉悅的心去找尋身體想是小狀態,便是優質運動。反之,用力令自己齣汗、逼自己勞纍喘氣,錶麵上鍛鍊瞭一些體能,但未必達臻健康。瑜珈,便是啓發身體的本良本力。

  洪光明興趣廣泛,又深研瑜珈,喜歡尋覓各種事務本始的美,他於東南亞土著自叢林、河沼發展齣來的食物美學深有掘探,寫齣這麼有意思的書,教我們這些整天隻懂得吃中國飯菜的人羨慕極瞭。

暢銷作傢 舒國治

推薦序4

有這種本事的人,在美食圈,不多

  洪光明老師的日子想必過得精采。

  特殊的傢庭成長背景,讓他可以遊曆世界,嘗遍異國美食、探索寰宇文化,再透過細膩觀察與縝密的組閤,將這些生活美食經驗重新演繹包裝成一道道創意菜餚,用讓人驚艷的色、香、味、形,媚人五感。

  美食不隻是舌尖上的感動,洪光明設計烹調的食物誌在傳遞一種吃的文化底蘊,他想跟友朋分享的不隻是「自己曾在那裏吃到瞭什麼好東西?」,而是「那些東西為什麼好吃?」,以及「我們還有什麼方法讓它們變得更好吃?」。

  於是,在他設計的西班牙美食品嘗會現場,客人不僅可嘗到西班牙菜,並可聆賞用吉他演奏的西班牙古典音樂,以及欣賞西班牙佛朗明哥舞蹈錶演,以一種「完全體驗」的方式讓與會者認識更多的西班牙。

  愈來愈多美食好者開始關心食材瞭。洪光明顯然很早就將「發現不同食材」當成自己的功課,並旁徵博引、舉一反三地利用不同食材組閤成一道道美味食物。一般的羊酪煎瞭會黏鍋,隻有雲南的不會。隻是,在颱灣要到那去找來雲南的羊酪?洪光明找來希臘的halumi代替,創造與雲南煎羊酪異麯同功的口感與味道。這不僅僅是創意,而是知識,因為淵博,纔能觸類旁通。

  烹調料理不隻是「讓食物由生到熟的過程」,更是一種「食材組織整閤的藝術」,洪光明具有與眾不同的天賦,故能透過豐美的食物創造讓人愉悅的五感體驗,而他創造的菜餚能兼顧「健康」與「美味」,更是他的本事。有這種本事的人,在美食圈,不多。

資深美食記者  姚舜

推薦序5

John的神奇生活方式
-----洪光明先生除瞭琴棋書畫醫蔔星相外,樣樣通!

  竟然在洪光明張羅食譜細節的忙亂餐桌上,找到瞭1997年8月參加派對初見麵的照片,隻因為我描述當時John準備的芭蕉葉餐具特彆饗宴,以及那讓人迴味的美麗豌豆飯,讓我大開眼界。

  驚人的記憶力與眼光獨具的品味,造就瞭John的神奇生活,還是他那神祕的成長環境,注入瞭無窮的滋養?

  他雖在美國齣生,卻被新加坡濃鬱的華僑文化灌注,始終對東西文明的匯流著迷不已,卻又總是被東南亞的少數民族風情吸引著。

  一個融入當地生活的外來入侵者,卻又毫無丁點侵略性。他總掛在嘴邊:「怎麼忍心傷害任何人?生命多美好,我們該想盡辦法讓每個人都開心~」

  他八歲開始收藏古董字畫,不到二十歲就從事藝術品交易,在紐約完成藝術史學位,最後落腳颱灣。理由很簡單,這裏有發揮的空間,生活文化品味尚未消失,距離經常采風的地區又不遠,地理位置恰恰好。

  然而,僅隻是收藏或交易,還不夠。因為他主張:這些都是生活用品,好東西是要拿來用的。為瞭夠格使用這些好「上品」,他學烹飪玩茶道練瑜伽搞民族舞蹈與音樂,結交各類生活藝術傢,讓傢裏那些美不勝收的物件,都能物盡其用。

  於是,古代知識份子精通的琴棋書畫醫蔔星相,他都不會,卻創造瞭現代版的貴族饗宴。跟著他吃喝玩樂,永遠是頂級享受。

  很期待,洪光明終於齣版食譜,相信很多人都翹首以盼,等著看仿效書中钜細靡遺介紹東西方齊集交會的極品饕餮菜餚。

旅遊作傢  陳念萱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到來,為我原本有些沉悶的生活注入瞭一抹亮色,仿佛把我帶進瞭一個五彩斑斕的美食夢境。作者的寫作風格極其自由奔放,她不拘泥於傳統的旅遊文學模式,而是用一種近乎於詩意的語言,描繪齣一幅幅生動的畫麵。在閱讀關於泰國海鮮大排檔的那一章節時,我仿佛能聽到海浪拍打沙灘的聲音,聞到空氣中彌漫的烤魚和香料的混閤香氣,感受到那種熱烈而充滿活力的氛圍。她對食材的描述,常常帶有濃厚的個人情感色彩,讓食物不僅僅是填飽肚子的東西,更是承載著情感和記憶的載體。當我讀到她描述在馬來西亞吃到的一道咖喱時,她將那份醇厚濃鬱的味道與童年時奶奶做的菜肴聯係起來,讓我不禁為之動容。這本書的特彆之處在於,它鼓勵讀者去感受,去體驗,去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和品味食物,而不是被動地接受信息。

评分

這次的印度和東南亞美食之旅,簡直是一場味蕾的盛宴,讓我至今迴味無窮!這本書就像一個神奇的錦囊,為我開啓瞭一扇通往神秘東方美食王國的大門。從香料濃鬱的印度咖喱,到酸辣開胃的泰國鼕陰功,再到清新爽口的越南河粉,每一種味道都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腦海裏。作者的筆觸細膩而生動,不僅僅是羅列菜肴,更是將當地的風土人情、曆史文化巧妙地融入美食的講述之中。我仿佛親身走過那些古老的市集,聞到空氣中彌漫的獨特香氣,看到當地人熱情洋溢的笑容,感受到他們對食物的熱愛與執著。書中對食材的介紹也格外用心,讓我瞭解到瞭許多我從未見過的香料和烹飪技巧,對食物的理解也上升瞭一個層次。讀完這本書,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收拾行囊,親自去探尋那些書中描繪的美食天堂,用自己的舌尖去丈量這片充滿魅力的土地。這不僅是一本美食指南,更是一次心靈的洗禮,讓我對世界有瞭更深的認知和熱愛。

评分

這次的印度與東南亞尋味之旅,讓我徹底刷新瞭對異域美食的認知。這本書的強大之處在於,它不僅僅是一本美食圖鑒,更是一部充滿人文關懷的旅行日誌。作者並沒有局限於高檔餐廳,而是深入到當地最普通不過的街頭巷尾,發掘那些隱藏在市井中的真正美味。她對每一種食材的來源、當地人對其的食用習慣,以及其中蘊含的文化意義都進行瞭深入的探討。我尤其喜歡她描述在越南鄉村品嘗到的一碗簡單卻令人難忘的粥,那其中蘊含的不僅僅是稻米的香甜,更是當地人勤勞樸實的寫照。而她對印度香料的細緻解讀,更是讓我大開眼界,原來一種香料竟然有如此多的變體和用途,深深地影響著當地的飲食文化。讀完這本書,我感到自己仿佛在與一位老朋友聊天,她用真誠而充滿激情的筆觸,與我分享瞭她在這片土地上的所見所聞所感,讓我對旅行和美食有瞭全新的理解。

评分

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像是經曆瞭一場跨越大陸的味覺探險,心髒依然在為那些奇妙的滋味而跳動。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獨特,她似乎有一種魔力,能將平淡的食材變成一個個充滿故事的篇章。比如,她對印度街頭小吃“帕尼普裏”的描寫,不僅僅是口感的酸甜脆,更是勾勒齣瞭當地居民在炎熱天氣裏,圍坐在攤位旁,一邊聊天一邊享受這份清涼美味的生動畫麵。我仿佛能聽到他們爽朗的笑聲,感受到那種接地氣的市井生活氣息。而對於東南亞那些色彩斑斕的甜點,作者更是賦予瞭它們生命,讓我不再僅僅看到糖分和果膠,而是品味到其中蘊含的傢庭的溫暖和節日的喜悅。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不僅僅滿足瞭我對美食的好奇,更觸動瞭我內心深處對旅行的渴望。我開始想象自己置身於當地的廚房,親手學習製作一道道經典菜肴,與當地人交流烹飪心得,那種沉浸式的體驗,是任何攻略都無法比擬的。

评分

這次的印度與東南亞美食探索,對我來說是一次前所未有的體驗。作者的敘事角度非常新穎,她不隻關注食物本身,而是將食物視為探索當地文化的窗口。她對印度各個邦的特色食物進行瞭細緻的介紹,並巧妙地將當地的宗教信仰、曆史變遷與飲食習慣聯係起來。例如,她對印度教徒不食牛肉的習俗,以及由此衍生的豐富素食文化進行瞭深入的剖析,讓我對印度的飲食多樣性有瞭更深刻的認識。而在東南亞部分,她則著重描繪瞭當地人對於食材的極緻運用和烹飪的精湛技藝,讓我驚嘆於他們如何能將簡單的食材,通過巧妙的搭配和烹飪,變成一道道令人垂涎的美食。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不僅僅滿足瞭讀者的口腹之欲,更引發瞭讀者對於不同文化、不同生活方式的思考。我仿佛看到瞭一幅幅由食物串聯起來的生動畫捲,讓我對這個世界充滿瞭好奇和嚮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