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課程研究典範的轉變,一種以「美學」為核心的課程概念,開始受到重視,強調課程應是一趟充滿著主動學習契機的「靈性旅程」,課程與教學不再是冰冷的知識與單嚮的傳遞,而是師生主體經驗的互通融貫與主動創作的曆程。本書蒐羅14篇主題文章,對課程美學的學術研究與教學實踐,進行深入的探討與介紹。
作者簡介
蘇永明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係教授
劉育忠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學係副教授
洪詠善
國傢教育研究院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鍾鴻銘
國立宜蘭大學附設高職進修學校教師
林逢祺
國立颱灣師範大學教育學係教授
歐用生
颱灣首府大學講座教授/國立颱北教育大學名譽教授
周淑卿
國立颱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教授
羅美蘭
國立東華大學藝術創意産業學係教授
張盈□
國立政治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助理教授
陳伯璋
國立颱南大學教育學係講座教授
李雅婷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學係副教授
範信賢
國傢教育研究院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楊忠斌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林素卿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
林筱玲
颱中市光正國中教師
嚴嘉琪
國立颱中科技大學應用英語係副教授兼語言中心主任
鄧宗聖
美和科技大學文化事業發展係助理教授兼係主任
理事長序
課程與美學交會的光芒
盡管隨著物質生産力的提升,人們生活的舒適度的確獲得極大的改善,然心靈的空虛與精神的匱乏,卻也是當代特有的問題,這一現象來自於人類社會的文明發展,主要是奠基於以追求效率為尚的意識型態,在這求新求快的趨勢下,人們已成為追求績效的工具,不再是自己生活的主人。法國社會學傢E. Durkheim在考察社會分工的發展即指齣,社會分工即使的確在社會發展的曆程中,為人們帶來幸福與快樂,但冷漠與束縛亦隨之而來,這種現象使得有識之士,開始反思應重拾以駐足、欣賞為內涵的美學,以做為生活的指引。
美學的發展有極其長久的曆史,從古代最早用以探討美的本質、美的結構及美的秩序等客觀結構的哲學思辨開始,進入近代後開始強調主體對美的「發現」與感知能力,而現代則進一步重視主體對美的「創造」能力,至於當代則是積極地消融主體與客體之間的聯結,承認主體對「美」的絕對主導權。這種美學的哲學觀點對應到課程上,開啓以「留白」為核心的課程概念,認為課程不應是客觀知識的堆積,而是師生主觀體驗的藝術文本;學習不應是被動記誦知識的競賽,而是師生主動創作的曆程,這種課程新典範的發展,對當代教育逐漸與受教者異化和疏離的現象有其重大的啓示。
基於以上的體察,本學會乃決定以「課程美學」為年度專書之主題,並嚮各界徵求高論,同時敦請國立颱南大學陳伯璋講座教授擔任主編。陳講座教授近年來緻力推展「慢活」的生活美學,「慢」不是消極被動,也不是遲窒溫吞,而是一種強調恬適、博觀的態度,這種生活態度進一步融入課程之中,著重的是課程應能引領師生産生深刻的體驗,而非隻是囫圇吞棗的記憶對象。在陳講座教授的主持與號召,以及學會工作同仁的積極參與之下,共計擇優選入14篇文章,包括理論層麵的美學基礎探討,以及實務層麵的教學實踐等,相信本專書對課程美學在颱灣的學術研究與教學實踐,將能發揮積極的引領作用。
「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以課程與教學之研究及推廣為立會宗旨,除期刊與研討會之辦理外,每年的專書更是課程與教學學界的年度盛事。本專書之付梓,誠摯感謝陳伯璋講座教授及所有學會工作同仁的辛勞,期盼藉由大傢的攜手努力,賡續發揚學會的優良傳統,並為課程與教學學界注入更多元創新的內涵,以提昇颱灣教育品質。
黃秀霜於國立颱南大學
老實說,我一開始拿到《課程美學》這本書,心情有點複雜。一方麵,我對「美學」這個詞充滿期待,覺得它能為我平常接觸到的「課程」,帶來一些不一樣的想像,或許是更生動、更有趣、更能觸動人心的東西。但另一方麵,我又有點擔心,這是不是又是一本講求形式、忽略實質的書?畢竟,在教育現場,我們最常麵對的還是學生的學習成效,學生的學習興趣固然重要,但最終還是要迴到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培養。我期待這本書能在「美學」的引入上,找到一個完美的平衡點,不是為瞭美而美,而是讓「美」成為一種促進學習的有效手段。例如,是不是透過引人入勝的教材設計,讓知識本身變得更有吸引力?又或者,透過富含啟發性的教學引導,讓學生在探索知識的過程中,也培養齣審美的眼光?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實質的建議,而不是停留在抽象的概念。對於我這樣每天在學校裡忙碌的老師來說,最需要的,就是能立刻應用到教學中的方法和觀點。如果這本書能夠給我一些具體的「招數」,那就太棒瞭!我希望它能讓我看到,如何在既有的課程框架下,融入更多「美」的元素,讓學生的學習旅程,不隻充滿收穫,也充滿驚喜。
评分哇,拿到這本《課程美學》,光是書名就覺得很有意思!身為一個在颱灣生活、工作,對生活中的各種細節都有些觀察的平凡人,看到「美學」兩個字,總會不自覺地聯想到藝術、設計、甚至是很精緻的生活品味。我一直覺得,教育,尤其是課程設計,其實是可以很有「美」的,不隻是知識的傳遞,更應該是引導學生發現美好、感受美好的過程。想像一下,一堂課如果能從視覺、聽覺、甚至觸覺上都充滿巧思,那學生們的學習體驗肯定會很不一樣吧!是不是能讓學習變得像品嚐一道精心烹調的料理,或是欣賞一場精彩的錶演一樣,讓人迴味無窮?我很好奇,這本書會從哪些角度切入,來探討「課程」與「美學」之間的連結。是關於課程的結構、內容的編排,還是教學方法的創新?又或者是,如何運用視覺設計、甚至是空間佈置來提升學習的氛圍?我還想知道,作者會不會分享一些實際的案例,讓我們這些對教育有興趣的人,能夠從中獲得啟發,甚至是有一些可以實際操作的靈感。畢竟,理論再好,如果不能落地,那也隻是一紙空談。這本書的齣現,讓我覺得教育不再是枯燥乏味的知識灌輸,而是充滿瞭可能性和想像力的藝術創作。
评分《課程美學》這本名,聽起來就很有文青的感覺,但又帶著一股教育的務實。我個人對「美學」的理解,不單純是指視覺上的漂亮,它更多的是一種對事物本質的洞察,一種將複雜事物簡單化、將平淡事物精彩化的能力。應用在「課程」上,我猜測這本書想探討的,是如何讓知識的傳遞,不僅僅是資訊的堆疊,更能引導學生去感受、去體會、去連結。我很好奇,作者會不會提到,如何將枯燥的理論,轉化為引人入勝的故事?又或者,如何設計齣讓學生能夠主動探索、發現樂趣的學習任務?我腦海裡浮現的,也許是那種讓學生在解謎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學會某個概念的課程,又或者是那種讓學生透過觀察周遭環境,來理解抽象科學原理的教學設計。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給我一些跳脫傳統框架的啟發,讓我看到,原來學習可以如此充滿詩意和想像。在颱灣,我們常說要培養學生的「軟實力」,而「美學」的素養,絕對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環。所以,我非常想知道,這本書是如何將「美學」的觀念,實質地融入到課程設計之中,讓學生在學習的同時,也能培養齣獨特的美感和品味。
评分收到《課程美學》這本書,我第一個想法是,哇,這個主題聽起來好有深度,也很有前瞻性。在我們颱灣,大傢對教育的討論一直都很熱絡,從升學製度到多元學習,各種麵嚮都有人關注。而「美學」這個詞,近幾年也越來越常齣現在各種領域,不隻是藝術,連生活、科技、甚至管理,都開始強調美學的重要性。所以,當「課程」和「美學」結閤在一起,我就覺得這本書可能是在談論,如何讓學習本身變得更具吸引力,更有質感,更能觸動學生的內心。我猜測,作者可能不是在講單純的視覺美感,而是更深層次的,關於知識的結構、教學的節奏、以及學習過程中情感的連結。我希望從書中看到一些關於「為什麼」的探討,為什麼美學對課程很重要?它能帶來什麼樣的改變?又或者,作者會不會分享一些如何「做」的具體方法,讓我在實際教學中,也能夠有所應用?例如,如何透過課程的鋪陳,讓學生感受到知識的奧妙和魅力?又或者是,如何設計齣能引導學生進行深度思考、並產生情感共鳴的學習活動?我期待這本書能給我一些意想不到的啟發,讓我覺得,原來課程的設計,也可以像一門藝術,充滿瞭創造力和無限的可能性。
评分這本《課程美學》的書名,真的很有意思,讓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在我們颱灣,大傢對於「美學」的理解,通常會聯想到藝術、設計、甚至是一些生活中的品味。而「課程」,大傢比較直觀的聯想就是學校裡的教學內容、課本、老師的講課。所以,當這兩者結閤在一起,我就很好奇,作者到底想傳達什麼樣的訊息?是想說,把課程設計得像藝術品一樣精緻,纔能吸引學生的目光嗎?還是說,老師在授課時,應該要像個錶演者一樣,用充滿魅力的演繹方式來傳達知識?我腦中浮現的畫麵,有可能是那種充滿互動式遊戲的課程,有可能是那種運用大量精美插畫和圖錶的教材,也有可能是那種讓學生親自動手做、體驗式的學習活動。我非常期待能夠從這本書中,看到一些能夠具體操作的例子,而不是一堆空泛的理論。畢竟,身為一個在颱灣社會裡,對教育有著一定關注的讀者,我希望看到的是能夠真正觸及學習本質,並且能夠在教育實踐中產生積極影響的觀點。我相信,「美學」的引入,絕對能讓課程變得更加生動有趣,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這是一點都不奇怪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