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五年謝忠道齣版瞭《慢食》一書,引起各地讀者廣大迴響。「慢食」是品嘗美食的全新主張,指的是認真進食、全心全意的感受每一道料理和食材背後的故事與心血。
然而,我們全心全意吃喝進胃裏的,究竟是什麼,對世界又有什麼樣的影響?
.一個颱灣小女孩從三歲開始就在吃的健康食品,在法國被列為藥品;
.薯片包裝上打著大大的「橄欖油」字樣,實際成分卻隻占瞭 4%;
.菠菜含豐富鐵質,隻是一個誤植的小數點引起的世紀誤會;
.濫捕海洋魚類將導緻我們 40 年後不再有魚可吃;
.一個人類平均僅使用 20 分鍾的塑膠袋,需要大自然 400 年的時間纔能分解。
.白玉米、土芒果……等颱灣土産都在逐漸消失,一個世代對食物的共同記憶跟著隕落。
麵對這些迷思與問題,我們的態度是什麼,責任在哪裏?
生活裏的工業産品越來越多,我們離大自然的食物鏈也越來越遠……。
慢食之後,謝忠道這次從一個非美食的角度關注生活,思索教育,尋找屬於颱灣人的國際公民飲食觀。
作者簡介
謝忠道
颱灣彰化人,命運卻將他扔到遠遠的巴黎,讓他這輩子在吃喝間白白活著。天秤座第一天齣生(或處女座最後一天),自認為吃東西最隨和、講緣分,挑食但不偏食,有人認為他吃東西難搞,其實隻是跟彆人有點不一樣罷瞭。
寫作至今齣版的東西都脫離不瞭吃喝玩樂:《巧剋力韆年傳奇》、《餐桌上的最後誘惑》、《比流浪有味》、《星星的滋味:忠道的米其林筆記》、《慢食:味覺藝術的巴黎筆記》。用嘴巴吃喝,用腦袋思考,用腳旅行,用心寫東西,個人部落格「忠道的巴黎小站」www.chungtao.tw 則用來打發時間和賣弄自我。
作者序 為地球養生
第一章 食物還是垃圾?
1不喝水的孩子
2健康食品兒童
3閱讀食品
4垃圾和食物
5換個方式吃鹽
6健康好吃還是不生病
7健康的營養觀念
第二章 好好吃,救地球!
1花錢買垃圾:包裝迷思
2一口吃掉未來
3一次還是永遠
4少一點肉
5越來越少的生活哲學
6被丟棄的四分之一
7這個數字越小,對地球越好
8公民責任
9百姓、人民與公民
10道德與妖魔
第三章 慢食之後……
1消失的土産
2給孩子「吃」的教育
3吃豬肉,沒看過豬走路
4誰的紹興,誰的龍井
5味道的原始與文明
6管理你的胃口
7它,其實沒有你想的那麼好──連鎖與加盟
8三十年後的飲食
9我們吃的動物吃什麼?
10貧窮裏的肥胖
11復古食物正流行
12廚師的心
13營養標示法──在小工坊和大工廠之間
14糧食自給
附錄
1傳奇仍在──再訪El Bulli
2分子廚藝之爭
這本書帶給我的衝擊,是全方位的,它不僅僅觸及瞭食物本身,更深入到我們整個社會運行的邏輯。作者以一種近乎田野調查般的細緻,描繪瞭現代食品工業如何通過市場營銷、價格策略和信息不對稱,塑造瞭我們的飲食偏好,並讓我們陷入一種“被喂養”的狀態。我尤其對其關於“食物的公平性”的探討印象深刻。在光鮮亮麗的超市背後,隱藏著多少被邊緣化的生産者和消費者?那些“廉價”的加工食品,是否正是以犧牲一部分人的健康和尊嚴為代價?這本書讓我看到瞭食物背後隱藏的權力結構和利益博弈。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飲食的書,更是一本關於社會公平、經濟倫理和可持續發展的書籍。我開始重新審視那些我每天都在接觸的食品標簽,它們背後隱藏的含義遠比我想象的要復雜得多。這本書激發瞭我更深層次的思考,我開始關注食物的來源,關注生産者的處境,關注整個食物鏈的健康與否。
评分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感到一種被喚醒的“危機感”,這種危機感並非源於恐慌,而是源於一種深刻的認知:我們正在以一種不可持續的方式與食物互動。這本書以一種極其理性且充滿人文關懷的筆觸,剖析瞭現代飲食模式對人類健康、社會結構乃至全球生態環境造成的深遠影響。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食物與記憶”的篇章,它提醒我們,食物不僅僅是能量的來源,更是情感的載體,是文化傳承的紐帶。當我們習慣瞭標準化、同質化的食物,我們也在逐漸失去與過去、與傢鄉、與文化的連接。這本書讓我開始懷念那些曾經熟悉的味道,那些承載著童年迴憶的食物。它不僅僅是對現代飲食的批判,更是對一種失落的、本真的食物文化的追尋。我開始嘗試在自己的生活中尋找那些“慢”的可能,那些可以讓我與食物重新建立連接的時刻,而不僅僅是匆忙地填飽肚子。
评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對“快餐文化”的簡單反思,更像是一次深入骨髓的觸動,讓我重新審視自己與食物的關係,以及這種關係背後錯綜復雜的社會、經濟和文化脈絡。作者以一種極其敏銳的視角,揭示瞭現代飲食習慣是如何悄無聲息地改變我們的身體、心理乃至整個社會肌體。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書中關於“食品工業化”的論述,它如何利用各種技術手段,將食物從天然的饋贈變成標準化的工業産品,而我們作為消費者,在這場盛宴中又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從激素催肥的肉類到基因改造的作物,再到那些添加瞭各種不明物質的加工食品,每一次購買,每一次咀嚼,都仿佛在參與一場精心設計的實驗。書中的案例分析,生動而有力,讓我對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飲食選擇,背後隱藏的巨大影響感到震驚。它不僅僅是關於“吃什麼”,更是關於“我們是誰”以及“我們想要怎樣的生活”。這讓我開始質疑,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便利,是否正在以犧牲健康、環境和尊嚴為代價?
评分“慢食”這個概念,在閱讀這本書之前,對我來說隻是一種模糊的、帶點小資情調的理想生活方式。然而,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它將“慢食”拔高到瞭一個哲學的高度,探討瞭它在現代社會中的現實意義和實踐挑戰。作者並沒有空泛地呼籲大傢迴歸田園牧歌,而是深入剖析瞭“快餐文化”的根源,從經濟全球化、生産效率至上,到城市化進程中人們生活節奏的加速,無不與我們當下的飲食睏境息息相關。我尤其喜歡書中對“風土”概念的闡釋,它不僅僅是指一種食材的來源地,更包含瞭一種地方的文化、曆史和價值觀。當我們遺忘瞭食物的“風土”,也就遺忘瞭我們與土地的連接,遺忘瞭那些世代傳承的飲食智慧。書中提齣的31個省思,每一個都像一把鑰匙,開啓瞭我對食物認知的全新維度。我開始思考,如何纔能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慢食”空間?如何纔能在琳琅滿目的商品中,辨彆齣真正有價值的食物?這不僅僅是一次閱讀體驗,更是一場自我教育的旅程。
评分坦白說,一開始被這本書的書名吸引,但內心是抱著一種“看能不能找到一些新鮮觀點”的心態。然而,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遠遠超齣瞭我的預期。它不僅僅停留在批評層麵,更重要的是,它試圖引導讀者去探索和構建一種更健康、更可持續的飲食未來。作者在書中對“食物浪費”的討論,讓我感到觸目驚心。我們常常一邊抱怨食物價格上漲,一邊卻在不經意間製造著大量的食物垃圾。書中詳細分析瞭從農場到餐桌的每一個環節中可能産生的浪費,以及這種浪費對環境和社會造成的雙重壓力。我開始反思自己平時的消費習慣,那些衝動購買的、最終被丟棄的食物,背後是多少農民的辛勤勞作,又是多少寶貴資源的消耗?這本書讓我明白,做一個負責任的消費者,不僅僅是選擇有機食品,更是要減少不必要的消耗,珍惜每一份來之不易的食物。它呼喚的是一種“食物倫理”,一種對食物的敬畏之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