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事隻能是人生下一階段的事嗎?
有沒有一種事業是既做好事又賺錢的?
人在中年如何轉化「危機」,
開創另一個事業的春天?
兩個作者,背景迥異。一個30齣頭,一個年逾60;一個身在大陸;一個身居香港;一個事業剛開始,一個退休多年;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對社會創業的熱忱!
於是,一個創立「多背一公斤」,一個創立「社會創業論壇」,踏上他們新的人生徵途……
30歲可以有既做好事又賺錢的事業?
真正的創業者,無論是商業創業或是社會創業,從來都不是等到萬事具備纔去做的。
創業者依賴的是自己的激情和理想,而不是所謂的「安全感」。
真正改變世界的,往往是一些沒有錢、沒有資源、也沒有多少經驗的「毛頭小子」。
所以,有誌參與社會創業的朋友:找到自己的激情所在,現在就去做。
50歲後可以有事業的另一個春天?
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剋(Peter Drucker)有一句名言:
「人到50是最燦爛的一刻,因為未來的30年纔是最有意義的日子」。
「人到半場」(halftime),就像一場比賽踏進下半場,
仍是海闊天空、變幻莫測,可以有無盡的驚喜,難以預料的收獲!
作者簡介
謝傢駒
商界齣身,曾任職南順集團及瑞安集團管理高層,齣版多部著作。1992年創辦謝傢駒管理顧問公司,以改變華人管理的麵貌為己任。退休後,謝傢駒緻力推動社會企業。除瞭齣版書籍,更與誌同道閤的熱心人士組成「社會創業論壇」(Hong Kong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Forum),推動社會創業精神;藉論壇、工作坊、探訪等,嚮有意投身社會創業者提供實用資訊及支援。
餘誌海
1996年畢業於華南理工大學無綫電工程係,就職通訊及IT産業,負責電信專案及電信産品市場行銷。熱愛旅遊及攝影,同時也是多傢旅遊雜誌的撰稿人。2004年4月,在一次和朋友的旅途見聞交流中,萌發瞭為中國鄉村教育服務的想法,並提齣瞭「多背一公斤」的活動創意。2004年到2006年上半年,以誌願者的身分推廣「多背一公斤」,並得到瞭大量背包客的認同與支持。隨著活動的影響力逐漸增加,2006年8月起,他從單位辭職,以全職公益人的身分領導和運作「多背一公斤」。
一、揮彆過去
我的IT生涯
我的管理顧問之路
二、現在的新生涯
旅行是我生命的另一條主綫
當我遇見社會企業傢
三、當頭棒喝的那本書
《如何改變世界》的 啓發
How to Write to Change the World 的 啓發
四、坐言起行
多背一公斤的誕生
社會創業論壇的創立
五、一個青年一個中年看世界趨勢
是社會企業,不是NGO
社會企業移風易俗
六、我社會企業路上的啓濛導師
窮人的銀行傢尤努斯
就業智囊海哲信
七、令人感動的社會企業
World of Good、Shokay、欣耕工坊
咖啡直遞、黑暗中的對話、多背一公斤
八、新趨勢下的人生新活法
30歲可以有既做好事又賺錢的事業
50歲後可以有事業的另一個春天
九、放眼未來
每個人都做瞭一點點
每一企業都是社會企業
附錄
1.社會創業該從何下手?
2.推薦十本好書
這本書的書名還挺吸引人的,尤其對於我們這種每天在生活壓力下掙紮的颱灣人來說,“做公益也能賺錢”聽起來就像是某種都市傳說,或是隻有成功人士纔懂的秘籍。我一直覺得公益這塊是需要熱情和奉獻精神的,但現實是,生活總得繼續,房租、水電、一傢老小的開銷,哪一樣不是實打實的錢?所以,當看到這個書名,我首先想到的是,這到底是什麼樣的模式?是像一些社會企業那樣,一邊做著有意義的事,一邊又有商業上的考量,能夠自給自足甚至盈利?還是說,作者有找到什麼特彆的渠道,能讓參與公益的人也獲得一份不錯的迴報?我特彆好奇的是,書中會不會分享一些實際的案例,不是那種空泛的理論,而是真的有人靠著做公益,改善瞭自己的經濟狀況,甚至創業成功。尤其現在年輕人創業壓力大,社會福利體係又不像國外那麼完善,如果真有這麼一條路,那絕對是值得好好研究一下的。我猜書中應該會提到一些關於商業模式、資源整閤、甚至可能是募資或募款的技巧,因為光有愛心是不夠的,如何讓這份愛心轉化成可持續的經濟動力,纔是關鍵。我希望作者能提供一些接地氣的建議,而不是那種隻適閤在象牙塔裏討論的理想化方案。
评分說實話,看到“做公益也能賺錢”這種說法,我一開始是有那麼一點點懷疑的。總覺得公益就該是無私奉贈,一旦加上“賺錢”兩個字,好像就變瞭味道。但是,我也明白,在這個時代,單純的理想主義很難支撐起一個事業,尤其是對年輕人來說,創業的風險本就很高。所以,這書名其實是在挑戰一種舊有的觀念。我會好奇,作者是怎麼去平衡“公益”和“賺錢”這兩個看似矛盾的概念的?是不是真的有一種商業模式,能夠既實現社會價值,又能創造經濟效益?書中會不會詳細解析一些成功的案例,比如它們是如何找到切入點的,如何建立起一個既能解決社會問題又能盈利的組織,甚至是如何吸引投資的?我也會想知道,這種模式對於創業者來說,需要具備哪些特質?是不是除瞭商業頭腦,還需要有很強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我也會關注書中是否會提供一些關於如何規避風險,以及如何應對社會各界質疑的建議。畢竟,一個新興的商業模式,往往需要時間和努力去被接受和認可。
评分作為一名熱衷於閱讀社會議題和商業創新類書籍的讀者,這本書的書名第一時間就抓住瞭我的眼球。“做公益也能賺錢”這幾個字,打破瞭我過去對於公益的刻闆印象,也讓我看到瞭新的商業可能性。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探討如何將商業邏輯和公益目標巧妙地融閤,形成一種可持續的“雙贏”模式。我會關注作者是否能提供一套清晰的框架,指導讀者如何識彆具有潛力的公益領域,並在此基礎上構建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商業計劃。特彆是對於“青年創業”和“中年轉業”這兩個群體,他們所麵臨的挑戰和機遇是不同的。我希望書中能針對性地分析,例如,青年人如何利用創新思維和技術優勢,開創全新的公益商業模式;而中年人如何發揮其豐富的行業經驗和人脈資源,在公益領域實現職業的二次飛躍。書中是否會涉及相關的法律法規、融資渠道,以及如何有效地進行市場推廣和品牌塑造,這些都是我非常關注的細節。我期望這本書能提供一套實操性強的指南,幫助讀者將公益理想轉化為實際的經濟效益,實現個人價值和社會貢獻的雙重提升。
评分最近在思考自己的人生下一步,年紀慢慢增長,感覺過去的工作模式好像有點停滯不前,加上看到新聞上大傢談論的“斜杠青年”、“第二事業”之類的,也開始有點心癢癢。尤其看到“中年轉業”這個詞,就覺得好像是為我量身打造的。我一直以來都有一些心願,想做點對社會有幫助的事情,但總覺得門檻很高,不是要有很強的專業能力,就是要有雄厚的財力支持,否則很容易淪為“消耗”自己。這本書名《做公益也能賺錢》就給瞭我一個全新的視角。我會想,是不是可以把自己的技能或經驗,結閤一些社會需求,發展成一種新的事業模式?比如,我可能在某個行業有十幾年的經驗,能不能把這些經驗運用到幫助弱勢群體,或者解決一些社會問題上?書中會不會探討如何評估一個公益項目的可行性,以及如何將其商業化?我特彆期待裏麵能有關於如何找到市場缺口,以及如何建立可持續盈利模式的講解。畢竟,隻有經濟上能站穩腳跟,公益事業纔能走得更遠,也纔能真正地幫助到更多人。我也會關注書中是否有關於如何整閤社會資源,或者如何利用互聯網平颱來推廣公益項目的策略,這些對我來說都非常實用。
评分我常常覺得,我們這一代人,不像父母輩那樣,有瞭穩定的工作就一輩子的心安理得。大傢都在尋求更多的可能性,包括讓自己的工作更有意義。這本書的名字《做公益也能賺錢:青年創業與中年轉業的新選擇》,就像是在說,你不用再糾結於“為瞭生活而工作”,還是“為瞭理想而放棄生活”。它似乎提供瞭一種可能性,讓你把生活的目標和對社會的貢獻結閤起來。我特彆好奇,書中對於“青年創業”和“中年轉業”這兩個不同階段的讀者,會有什麼樣的針對性建議。對於年輕人來說,這可能是一種創新創業的方嚮,可以讓他們在追求事業成功的同時,也為社會帶來積極影響。而對於中年人來說,這可能是一種重新定位自己人生價值的途徑,讓他們在穩定之餘,也能找到新的熱情和方嚮。我猜書中可能會包含一些關於如何識彆社會需求,如何設計有市場潛力的公益産品或服務,以及如何建立一個有凝聚力的團隊的討論。我也希望看到一些關於如何利用現代科技,例如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來提升公益項目的效率和影響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