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拍攝電影(第三版)

如何拍攝電影(第三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拍攝電影的第一本書,有志電影工作者不可或缺的工具書
知名導演李祐寧入行近三十年的實戰經驗分享
最新的數位電影技術,最完整的電影拍攝計畫手冊

  一部電影,是經過各種不同的組織、團隊、數不清的人力通力完成的,如此龐大的工作團隊,就如同一個工業體系,這就是為什麼電影會被稱為「電影工業」的原因。大製作的電影與小成本的獨立製片,也許在資金上有多寡的不同,但不論是何種電影,製作上都有相同的流程,都要經過前製、製作和後製等三個階段,在這三個階段中,又有相同的內容和環節,每一部電影在前製期都是由劇本、企畫書開始,然後要籌募資金、挑演員、開會、準備、簽約。而製作階段,同樣是拍攝、錄音、演戲。到了後製時期,就是沖底片,然後做剪接、配音、配樂到上映。經過了這三個階段,一部電影就誕生了!

  本書為知名導演李祐寧入行三十年的實戰經驗的最新版本,從本土電影製片的觀點出發,並詳細介紹最新的數位電影技術、工具、技巧,然後進一步介紹好萊塢電影工業運作實務。教你怎麼寫企畫書、籌錢找人、勘景拍攝,乃至於沖印、剪接、發行。

  本書從劇本、企畫、籌募資金、挑演員、開會、準備、簽約、拍攝、錄音、演戲、沖底片、剪接、配音、配樂,一次搞定電影製作流程,並大量引用各種表格與個案研究,是一本土生土長電影人的教戰守則。

  書中也完整收錄最新的輔導金與各項補助辦法,提供豐富的實務參考資料與實用表格、合約範本,毫不藏私,與你完全分享。

本書特色

  電影拍攝實用工具書

  領域知名代表人物的實戰經驗分享

  熱門議題與國片熱潮

作者簡介

李祐寧

  出生於台北,淡江大學教資系畢業,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影劇學院電影製作碩士,為國內資深電影導演,有豐富的電影製作經驗與全球主要華語電影市場的深厚電影人脈,並長期從事電影教育工作三十年。

  共執導劇情片11部,監製23部,影視產業資歷長達30年,現任台北市政府電影委員會委員,中州技術學院視訊傳播系專任教授,台南藝術大學南方電影工作坊兼任副教授,同時擔任中華民國電影導演協會理事,中華電影製片協會常務理事,經濟部文化創意計畫技術審查委員,新聞局優質影視節目評審召集委員,電影輔導金評審委員、徵選優良劇本評審委員、九十七、八年度電視金鐘獎、金曲獎評審委員。

  電影代表作品:《老莫的第二個春天》、《父子關係》、《殺手輓歌》、《竹籬笆外的春天》、《老科的最後一個秋天》、《流浪舞台》、《遊戲規則》、《爺爺的家》等劇情片。其中《老莫的第二個春天》贏得1985年金馬獎最佳影片,1999年被《亞洲週刊》選為「二十世紀中文電影經典100」。

  曾任中央電影公司製片部、電視部經理,六年間共監製23部劇情片(包含多部跨國合製);台北金馬影展執委會秘書長;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祕書長;國際艾美電視獎亞太地區評審(Jury, International Emmy Awards for Television);淡江大學、輔仁大學講師、世新大學兼任副教授;並獲1992年中興文藝獎章「年度最佳導演」。

  目前仍持續電影、電視創作及學術著作,並經常應邀至兩岸三地各大學院校影視專題講座。2010年進行國片輔導金電影《麵引子》(Four Hands)的拍攝。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數位電影製作

假使數位能克服傳統電影拍片的困難,我願意嘗試。
——馬丁‧史柯希斯(Martin Scorsese),坎城影展大師論壇,2007年5月

電影的製作流程可以分為前期與後期。一般而言,從構想的產生、劇本定稿、拍攝劇組的成立到場景與演員的確立,從導演喊第一聲Action到實際拍攝的執行,都屬於前期流程的一部分,也就是前面所提到的前製(Pre-Production)與製作(Production)階段。當電影拍攝完成,將底片送達沖印廠後,就屬於後期作業(即後製Post-Production)的範疇了。

傳統電影製作與數位電影製作最大的差異,在於傳統電影於拍攝時必須使用底片,成本較為昂貴且底片保存不易,後製時不僅需要沖印費,而且發行時也需要大量拷貝。相形之下,製作數位電影時並不需要使用底片,只需留存數位檔案,映演時也不用製作拷貝,成本較低,而且由於近年來環保意識高漲,為了響應並配合節能減碳政策的推行,因此數位電影製作非常可能成為未來電影工業的新趨勢。後期作業也因為拍攝方式的轉變而有所不同,不會只侷限於以底片拍攝,還有其他不同的器材也可以用來製作電影,而且成品都可以在電影院裡面呈現。雖然「數位化」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傳統電影製作的模式,但是從影像創作的本質上來講,拍攝電影的內在精神與理念應該是一致的。

第一節 重新檢視電影的製作流程

電影製作流程的三個階段,前製、製作與後製,實際上是非線性剪輯所導致的結果。所謂非線性剪輯(nonlinear editing)是自1980年代起,開始將數位科技應用在後製的剪接上面,而漸漸地取代了傳統電影直接在工作拷貝或底片上剪輯的模式,可以避免一刀剪錯卻接不回去的失誤。正因為非線性剪輯必須使用電腦作業,於是從前製階段的策劃、劇本的創作到後製的剪接,隨著應用軟體的產生,慢慢的也從紙上作業改成電腦作業了。而電影在製作階段中最大的轉變,就是底片使用與否和數位攝影器材的應用,這部分留待後面介紹。

透過非線性剪輯可以將同一個演員所演過的鏡頭串連在一起,或者把同一個地點的戲剪接在一起,還可以單獨調整某一個鏡頭的長短,這樣不但可以讓導演剪出自己心中的導演版,也可以讓剪接師依照劇本的內容剪出不同的版本以供比較和選擇。非線性剪輯甚至改變了傳統影片的敘事結構,簡單來說,就是改變原本依時間先後所發生的順序(即線性結構)。

傳統典型好萊塢的剪輯風格以故事的敘事為主軸,剪接順應著每一場戲的節奏、韻律、氛圍或觀點去做剪輯,並且讓每個鏡頭在時間和空間上產生連貫性,才能達到清晰與條理分明的敘事結構。除此之外,剪接應注重畫面與聲音都保持在平順自然與合於邏輯的狀態當中,讓觀眾的心理呈現可預期與可接受的狀態,或者是從觀眾的觀點來欣賞電影時不會感到突兀、不舒服或者無法理解。最後,剪接應保留演員最美好的那一面,包括演員所表演的聲音、表情、動作,以及服裝、造型等等都應該有某種平衡的連續感和協調的美感。

數位時代的來臨讓這個世代的觀眾成為數位科技的原住民。正因為現在資訊傳播的速度是迅速而多變的,所以觀眾情緒起伏的波動較大,後製剪接的節奏相對的也變快。而其他電影元素如動畫、特殊視覺效果(Fade-in, Fade-out)、變形、變速、變快門、沖色、特技、合成、上字幕或特殊音效等等經由應用數位科技器材的籌畫,幾乎都可以完成想像中的藍圖,或將實際上無法達成的動作、效果、甚至是布景的搭建等想法逐一實現。

在數位科技及數位攝影器材的製作過程當中,因為每個鏡頭都可以透過電腦剪輯與修飾而達到近乎盡善盡美的境界,因此對每一個畫面的要求更加嚴謹,希望能夠修飾到細緻而完美的程度。

圖書試讀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