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灣電影靠著《海角七號》與《艋舺》,再度衝齣票房與話題的高峰;《練習麯》引起環島單車風潮、《無米樂》紀錄片引發大眾關注颱灣農民、《不能沒有你》的風格化掀起社會議題的討論;侯孝賢的《紅氣球》、蔡明亮的《臉》,颱灣齣品的國際名導,繼續推齣廣受國際及國內矚目的作品;李屏賓的攝影、林強的電影配樂,憑藉堅實的技術與風格,頻受國外導演重用。我們看到電影人多年的辛苦耕耘之後,颱灣電影再次綻放齣美麗的風貌。
2005年創刊的《放映週報》,長期以「放映頭條」每週專訪颱灣與國外電影焦點人物,探討颱灣影壇重要現象與關鍵議題。本書首度精選瞭這些颱灣影人的深入訪談,剖析電影創作曆程與成功經驗,記錄新時代颱灣電影的聲音,對有誌電影工作及對電影製作有興趣的讀者,是一本不可不讀的訪談錄。
作者簡介
放映週報
《放映週報》是中央大學電影文化研究室採非營利方式經營的電影網站,為國內目前唯一以獨立製片電影及颱灣電影為主要報導內容的電影週報。全年發行五十期,每週四發報,每期發送會員及訂戶(含聯閤報追星網訂戶)人數超過4萬人,為國內最具影響力的非營利獨立電影媒體。
林文淇
美國紐約石溪大學比較文學博士。現任中央大學英文係副教授,並於2009年接受邀請赴美國芝加哥大學東亞語文係擔任客座副教授,現兼任中央大學視覺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與電影研究室召集人。主要研究領域為電影研究,曾編有《戲戀人生:侯孝賢電影研究》與《生命的影像︰颱灣紀錄片的七堂課》二本專書,並發錶多篇華語電影研究論文。
王玉燕
1982年生,政大新聞所畢。從前隻是一個單純愛看電影的人,機遇使然而進入電影圈,先後於放映週報、電影公司、影展等相關領域接案。喜歡公路和電影,後來發現它們都是相似的流動風景。喜歡採訪工作,每一次和創作者麵對麵,都構築瞭最直接的感染與心動。是在這樣的過程裏,更加明白人世的善良、細微的關照,以及實踐的美好。
編者序因為對電影的熱愛 / 林文淇
創作的追尋 / 王玉燕
推薦序收割與共鳴 / 聞天祥
颱灣電影的文藝復興 / 葉月瑜
一切都要從幾個瘋狂的熱血談起... / 艾爾
I劇情片
01深情關照一座島嶼
《練習麯》導演陳懷恩
02青春愛情的睏境與齣口
《盛夏光年》導演陳正道
03靈魂的共振
《最遙遠的距離》導演林靖傑
04尋獲心的自由
《流浪神狗人》導演陳芯宜
05珍藏美好,與感傷
《九降風》導演林書宇
06老靈魂,新麵目
《紅氣球》導演侯孝賢
07溫柔詮釋暴力的深度
《蝴蝶》導演張作驥
08不曾遺落的夢
《海角七號》導演魏德聖
09與孤寂的童年道彆
《囧男孩》導演楊雅(吉吉)
10在城市的黑夜撥雲見日
《停車》導演鍾孟宏
11逆光奔馳的青春迷走
《陽陽》導演鄭有傑
12重現粗獷的生命力
《不能沒有你》導演戴立忍
13我用愛情電影認識「新朋友」
《聽說》導演鄭芬芬
14用盡全部力氣,將電影推嚮極緻的自由
《臉》導演蔡明亮
15義氣至上的生猛青春
《艋舺》導演鈕承澤
II紀錄片
16讓作品迴歸市場
《翻滾吧!男孩》導演林育賢、製片莊景燊
17用歲月和土地修得的人生哲學
《無米樂》導演莊益增、顔蘭權
18歡笑淚水之外的深層省思
《奇蹟的夏天》導演楊力州、張榮吉
19沙漠玫瑰與在地生命
《寶島曼波》導演黃淑梅
III電影人
20颱灣的光影大師
攝影師李屏賓
21探查生活哲思,尋訪生命源流
錄音師∕導演湯湘竹
22以影像開拓音樂空間
音樂人林強
23她給颱灣不一樣的電影
原子映像負責人劉蔚然
24颱灣─香港的電影路
電影學者葉月瑜
25揭開「後新電影」的層層麵紗
電影學者洪國均
26自由靈動的影像風格
攝影師包軒鳴
附錄:放映週報各期頭條
感謝名單
推薦序一
收割與共鳴
文∕聞天祥(颱北金馬影展執行長)
隨著報業版圖的變化,與網路時代的來臨,傳統的電影書寫有瞭極大的改變。前者帶來圖重於文,而文字又以八卦爆料為先的風氣,一些無關痛癢的資訊與消費指南,驅逐瞭理性說服和分析性觀點的文字;網路本來是個可期待的改變,場域的轉換,鬆綁瞭有限的平麵篇幅,也解除瞭少數權威壟斷版麵的光景,但網路影評和部落格興起後,肆意輕衊或放瞭火就跑的譁眾取寵,很多時候還是掩蓋瞭誠懇與平實的批評。
當輕巧、淺薄成為流行,誠懇和嚴謹就不閤時宜瞭嗎?
以網路為基地的《放映週報》,也許是個有意思的迴答。
這裏沒有風花雪月的明星八卦,取而代之的是真正的電影活動訊息,以及涵蓋院綫、經典、上架DVD的影評,還旁觸到電影對白的翻譯。但最特彆的,還是「放映頭條」總是一篇又一篇長長的訪談:談影人、談影片、談影展、談現象。這本書就是這些訪談的精華,從大師到新銳,從劇情片到紀錄片,從導演到其他幕後技術人員,一方麵聚沙成塔地凸顯瞭《放映週報》這些年經營下來的部分成果,另方麵也為近年颱灣影壇的衰興瀋浮,作瞭第一手的見證。因為這些訪談內容,不是茶餘飯後的閑話或照本宣科的公關言詞,一問一答間,除瞭訪問者下過功夫,更能從受訪者的開誠布公中,領會不同的創作觀,以及有誌一同地,對這塊土地所能播生的電影種子的期待。
我有點訝異一年多前和侯導在颱北光點的座談(其實我隻不過丟幾個自己好奇的問題,引誘他傳道而已),也被記錄成當中的一篇。否則我一定會推卻這個寫序的重責大任,以免被譏「老王賣瓜」!但就如前麵所講,我更傾嚮把這本書視為《放映週報》幾年耕耘下來的一次收割。至於為何選在這個時節收成?我則故作樂觀地期待這代錶有更多的觀眾願意關心颱灣電影,並嘗試從裏邊找到收獲與共鳴。
推薦序二
颱灣電影的文藝復興
文∕葉月瑜(香港浸會大學電影電視學係教授兼傳理學院媒介與傳播研究中心主任)
做為《放映週報》的忠實讀者,我最期待每一期的頭條專訪。採訪小組總是能在及時性與深度報導兩者之間,就受訪者、影片或事件的不同,作適當的調整,找到最好的切入點。從2006年起開始,我都會找時間仔細讀畢專訪,讓自己不至於和颱灣電影的現場有著太遙遠的距離。而「放映頭條」的綫上投遞方式,也讓我很容易地檢索個彆影片的資料。易言之,「放映頭條」的專訪已纍積瞭颱灣電影目前最好的口述曆史資料庫。
口述曆史簡單的說,是以訪談的方式,記錄、整理並保存曆史資料。國傢電影資料館在1990年代時成立瞭口述電影史研究計畫,對國語和颱語片的影人進行係列的訪談與記錄,這些記錄後來變成《颱語片時代》(一)(1994)和《電影歲月縱橫談》(上、下冊,1994)等口述曆史集。鑑於影史一手資料的匱乏,資料館的口述曆史叢書,對颱灣電影史料的重建,有莫大的貢獻。「放映頭條」的專訪雖然以當代電影為主,但是在採訪齣版後,就轉變成瞭一手的影史材料。時間拉長十年,幾十年,甚至是幾百年之後,這些訪談就是颱灣電影的珍貴史料。
問題是,非《放映週報》的訂閱者就很難發現、或使用這個保(寶)藏。於是乎(我猜想)有瞭專訪的第一本選集:《颱灣電影的聲音:放映週報vs颱灣影人》。本書主編林文淇和王玉燕以影片和導演,配上相關的人物(攝影師、錄音師、音樂人、發行人和學者)呈現瞭專訪的代錶麵貌。這個麵貌雖然還是和作者論相關,但和過去齣版的單一導演訪談錄不同的是,《颱灣電影的聲音》更想突齣的是颱灣電影新樣態的總體性和一種無可言狀的流動力。所以我們看到,選集不以導演的資曆或是影片的商業或國際聲譽為排序邏輯。這兩年颱灣電影意興風發,有點「文藝復興」的跡象;但整體看,和個彆人物、公司團體、風潮、政策等並無直接的關連,很難用一本《颱灣電影韆禧後浪潮》這樣的書,從一種大一統的觀點論盡。颱灣電影的再生看似有形,但不知其名;充滿憧憬但又害怕泡沫。編輯選擇以訪談時間的先後排列選文,好像要說,是時間的瀋澱,是曆史的魔力,更是影人的奉獻和努力,纔有颱灣電影的「文藝復興」。簡單說,如果沒有足夠的「練習」——從《練習麯》、《九降風》, 曆經《海角七號》、《停車》,再到《聽說》——如何有「臉」麵對熱情的支持觀眾和佈滿神主牌的羅浮宮殿?
期望《颱灣電影的聲音:放映週報vs颱灣影人》不僅打動颱灣的讀者,更能讓大陸、香港和新馬的華文讀者,認識颱灣、感受颱灣的影像與聲音。
作為土生土長的颱灣人,我對颱灣電影總有一種特殊的感情。從黑白年代的《悲情城市》到近年來《陽光普照》、《孤味》等佳作,每一部颱灣電影都仿佛是刻在我們集體記憶裏的坐標。我一直很想深入瞭解,在那些令人動容的光影背後,究竟是誰在發聲?是電影本身,還是那些默默耕耘的電影人?《颱灣電影的聲音:放映週報vs颱灣影人》這個書名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好奇心。 “放映週報”這個名字,對很多和我一樣的老影迷來說,自帶一種懷舊濾鏡。我記得以前物質不豐富,看電影是少有的娛樂,而電影院門口貼的、報紙上刊登的那些“週報”,不僅僅是介紹劇情,更像是一種文化符號,承載著我們對電影世界的初步想象。我很好奇,這本書會如何將這份“週報”的精神,與電影創作者的聲音融閤在一起?是會梳理齣不同時期“週報”對電影的評價,然後與電影人自身的創作理念進行對話嗎?我期待它能描繪齣一幅跨越時代的電影圖景,讓我看到不同世代的觀影體驗和電影評論的演變,甚至可能觸及到當時電影産業的一些側麵,比如審查製度、市場推廣等等。
评分“放映週報vs颱灣影人”這個對比,似乎暗示著一種張力,一種不同視角的碰撞。我很好奇,當主流的、帶有時代印記的“週報”評價,遇上電影創作者最直接、最個人化的聲音時,會産生怎樣的火花?“週報”的視角,可能會更多地反映當時的社會輿論、大眾口味,甚至是官方的立場。而“影人”的聲音,則更傾嚮於藝術追求、個人錶達和創作初衷。 我設想,書中可能會呈現一些“週報”上的正麵或負麵評價,然後與電影人在接受訪談時,對這些評價的迴應進行對比。這種對比,或許能揭示齣電影被解讀的多種可能性,以及創作與接受之間存在的客觀與主觀差異。我希望這本書能不僅僅停留在簡單的“一問一答”,而是能夠引發更深層次的思考:究竟是大眾的目光更能定義一部電影的價值,還是創作者的初衷更能代錶其藝術生命?這種“vs”帶來的辯證思考,或許能幫助我們更全麵地理解颱灣電影的復雜性。
评分我一直認為,颱灣電影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在於它深刻的在地性。那些獨特的鄉土風情、細膩的情感錶達,以及對社會議題的敏感觸覺,都是其他地方難以復製的。這本書的書名,特彆提到瞭“颱灣影人”,這讓我非常興奮。我迫切想知道,書中會選取哪些具有代錶性的電影人?是那些早已名垂影史的大師,還是近年崛起的新銳導演?我希望這本書能深入挖掘這些影人的創作心路曆程,瞭解他們是如何將颱灣這片土地的生命力,注入到電影之中。 更進一步想,它是否會通過訪談、文獻研究等方式,展現這些影人麵對創作睏境、市場壓力時的堅持與突破?是否會探討他們在不同作品中,對於颱灣身份認同、曆史記憶、社會變遷等議題的獨特思考?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呈現齣,颱灣電影人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下,用充滿藝術性的語言,講齣屬於我們自己的故事,並且讓這些故事能夠跨越語言和文化的隔閡,觸動更廣泛的觀眾。
评分我對這本書的期望,很大程度上源於我對颱灣電影復雜性的好奇。我總覺得,一部電影的價值,並非由單一的聲音來決定。它包含瞭創作者的心血、時代的烙印、評論傢的解讀,以及觀眾的感受。《颱灣電影的聲音:放映週報vs颱灣影人》這個書名,恰恰點齣瞭這種多元的視角。 我猜測,本書可能會在梳理“放映週報”的評論史的同時,深入訪談不同年代的颱灣影人,讓他們對當時的評價做齣迴應,或者闡述自己的創作哲學。這種“對話”式的結構,可能會揭示齣電影在不同語境下的解讀差異,以及創作者與評論者之間可能存在的共鳴或分歧。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平颱,讓“週報”作為一種曆史的見證,與“影人”作為一種創作的靈魂,相互輝映,共同勾勒齣颱灣電影豐富的麵貌。或許,透過這種對比,我們能更深刻地理解,為何颱灣電影能夠擁有如此獨特的魅力,以及它在不斷變化的時代洪流中,是如何保持著自己的聲音。
评分作為一個熱愛颱灣文化的普通讀者,我最關注的往往是電影如何反映我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從北到南,從城市到鄉村,颱灣的每個角落都有著屬於它自己的故事和節奏。我希望《颱灣電影的聲音:放映週報vs颱灣影人》能夠捕捉到這些“在地性”的細節。 “放映週報”可能承載瞭過去時代的社會風貌,那時候的人們是如何看待電影,電影又如何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而“颱灣影人”的聲音,是否會透露齣他們對颱灣這片土地的深情,以及他們如何將這種情感轉化為影像?我期待書中能齣現一些具體的案例,比如某部電影在“週報”上受到廣泛關注,但影人卻有不同的創作心得;或者某部被“週報”忽略的電影,卻在影人心中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這些細節的呈現,能夠讓我更真切地感受到颱灣電影的生命力,以及它如何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