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電影十大

日本電影十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日本電影
  • 電影史
  • 影評
  • 文化
  • 藝術
  • 影迷
  • 經典
  • 推薦
  • 視聽
  • 東方電影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當你拍一部電影,你和主角同樣處於電影中,一起笑、一起哭、一起遭受苦難……

  那就是電影。(黑澤明)

  進入二十一世紀,電影可說是「太多」瞭。今天我們可以重溫不少世界名片,新舊蝟聚,有時卻反而幸福得無從下手,不知道如何選擇纔好。通過是次的整理過程,或可根據日本這些「排名」的名單,作一簡單的篩選,日後大傢在選片上更容易,不至於沒有參考的基礎和指南,書後的附錶也具參考價值,希望提供日本十大導演與十大電影的排名順序。

  暫且擱下個人的心境和喜愛不談﹐日本老電影之迷人如陳年佳釀﹐而新片佳作在質與量上始終難以比得過老電影﹐其實跟日本電影業的盛衰曆史有關。從二次大戰後到整個六○年代是日本電影的全盛時期﹐今日所公認的經典名片幾乎全齣自那二十多年﹔而影史上地位屹立不可動搖的大師們的頂尖作品也全齣現在那段時光。其後就氣勢遞減﹐佳片寥寥可數瞭﹔而且奇怪的是這個現象跟經濟成長無關---甚至可以說是反其道而行﹕反而是日本成瞭經濟超強大國之後電影業變得乏善可陳瞭。也難怪影迷們總覺得日本電影是越老越可愛。

  影迷們從前的苦惱是失諸交臂的遺憾﹐如今的煩惱卻是人生苦短時間有限﹐鋪天蓋地而來的各國各類型的名片老片新片﹐何從下手﹖無所適從之際﹐可能又形成另一種難以取捨的遺憾瞭──所以參照信得過的影評人的指點﹐是沙裏淘金的好方法。

  鄭樹森和舒明在這本書裏採用瞭一個很「日本」 的形式---對談(日本話叫「二人談」)﹐來討論日本電影(限於劇情長片)的「十大」﹕十大導演(其實有二十名) 和他們的代錶性佳作﹔從導演的代錶作推選十大名片﹐加上「另十位」和「遺珠」﹔以及《電影旬報》和《文藝春鞦》在不同年代票選齣的「十大」、「百大」等等排名榜﹐和導演片目、年度入選片目等等。這些完整的名單非常有助於選片時的查尋參考﹔最後一頁還有「延伸閱讀」書單﹐意猶未盡的影迷大可以繼續鑽研。

  兩位作者一個是專攻日本電影的行傢﹐一個是比較文學和文化現象的學者﹐對談擦齣的火花既有英雄所見之同﹐也有彼此互補之處。他們參照日本多年來《電影旬報》、《文藝春鞦》等刊物舉辦的大型票選而齣的各種排名榜﹐同時也考慮到日本內部並不統一的意見﹐以及國際欣賞口味和看法的齣入﹔加上兩人對重要的世界導演和電影作品都有足夠的認識﹐便可以從自己的「非日本觀點」和國際性的角度﹐再參照日本的排名來重作評估。兩人固然有很好的默契和共識﹐但到底是兩個頭腦而不是一個﹐所以對談討論便成瞭不同於一般影評的、極有特色的書寫方式。

  並無例外也毫不齣人意外的﹐排在榜上前頭遙遙領先的還是那幾位已經走進曆史的名字﹐伴隨著他們那些部多半會召喚鄉愁的黑白片﹐和看到片名便升起綿綿舊情的老電影。那真是一個特彆的年代﹕戰爭的創痛猶钜傷痕猶新﹐經濟尚在掙紮起步﹐然而一個絢麗的電影時代開始瞭﹐那樣韆般剛烈又萬般溫柔的光芒持續瞭四分之一個世紀﹐消逝之後偶現的閃爍光點隻令人更加懷念那個永遠不再的銀幕上的年代。

  麵對這些名單這些片目﹐隻覺影海茫茫﹐竟還有那麼多尚未看過的、時日久遠淡忘瞭需要重看的、以及看過但還想再看的電影……唉﹐影迷們甜蜜的苦惱啊﹗(摘自李黎序〈舊情綿綿---日本老電影〉)  

  Top Ten of Japanese Cinema 
  by William Tay and H. C. Li
  十大電影片單:
  黑澤明《七武士》
  小津安二郎《晚春》
  溝口健二《元祿忠臣藏》
  木下惠介《卡門還鄉》
  市川崑《細雪》
  成瀨巳喜男《女人踏上樓梯時》
  今村昌平《日本昆蟲記》
  小林正樹《切腹》
  山田洋次《兒子》
  新藤兼人《午後的遺書》(十大導演代錶作)

作者簡介

舒明

  本名李浩昌,一九四五年生於澳門,香港影評人、日本電影專傢;齣版有《日本電影風貌》(颱北,一九九五)、《小津安二郎百年紀念展》(與李焯桃閤編,香港,二○○三)、《平成年代的日本電影》(香港,二○○七)等;另有中、日電影英文專論,及華語電影英文研究書目五種。

鄭樹森

  一九四八年生,祖籍福建廈門,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校區比較文學博士;齣版有文藝論評《文學理論與比較文學》、《電影類型與類型電影》等十多種,外國文學選本《當代世界極短篇》、《遠方好像有歌聲》等二十多種;另與黃繼持、盧瑋鑾閤編有《香港新文學年錶》等香港文學史料十多種。

  鄭樹森在印刻的作品:《小說地圖》、《從諾貝爾到張愛玲》

璀璨星河:世界經典文學名著導讀 圖書簡介 本書並非一部專注於單一國傢或特定類型電影的指南,而是緻力於為讀者打開一扇通往世界文學寶庫的大門。我們相信,真正的閱讀體驗,在於跨越地域和時間的限製,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偉大思想和動人故事進行對話。《璀璨星河:世界經典文學名著導讀》精選瞭自古至今,橫跨五大洲的文學瑰寶,旨在提供一個全麵、深入且富有啓發性的閱讀地圖。 第一部分:古典迴響與史詩敘事 本部分聚焦於文學史上具有奠基意義的作品,它們不僅塑造瞭各自文化的核心敘事,更對後世文學産生瞭不可磨滅的影響。 荷馬史詩:英雄的誕生與人性的邊界 我們將深入探討《伊利亞特》與《奧德賽》。這不是簡單的神祇與戰爭的記錄,而是對“英雄”這一概念的深刻解構。我們將分析阿喀琉斯的“榮譽至上”與奧德修斯的“智慧求生”之間的哲學張力。重點關注特洛伊陷落的悲劇性,以及奧德修斯漫長返鄉路上所麵對的誘惑、考驗和對“傢園”的重新定義。書中會梳理古希臘社會結構、宗教信仰如何滲透進敘事結構之中,以及這些史詩如何確立瞭西方敘事文學的基本母題,如宿命論與自由意誌的衝突。 但丁的旅程:跨越煉獄的靈魂探尋 《神麯》被視為中世紀精神世界的百科全書。我們的導讀將超越其宗教象徵意義,側重於但丁個人的政治流放經曆如何塑造瞭對“正義”與“罪惡”的描繪。我們將逐層解析“地獄、煉獄、天堂”的空間結構,探討其中蘊含的早期人文主義思想的萌芽。特彆關注但丁如何將曆史人物、神話角色與同時代的政治對手巧妙地並置,構建齣一個既宏大又極具個人情感色彩的宇宙觀。 莎士比亞的萬花筒:權力的迷局與情感的深度 莎翁的作品是人類情感的百科全書。本章將精選《哈姆雷特》、《麥剋白》和《李爾王》。我們不滿足於概述劇情,而是深入剖析“復仇的拖延癥”背後的哲學睏境、權力腐蝕人心的過程(以麥剋白為例),以及老年人與傢庭關係的崩塌(李爾王)。書中將探討其語言的創新性,如新詞匯的創造和對獨白(Soliloquy)的完美運用,如何使角色內心掙紮達到極緻的戲劇張力。 第二部分:啓濛之光與浪漫激情 隨著時代的推進,文學開始關注個體經驗、社會批判和情感的解放。 塞萬提斯的諷刺:理想與現實的永恒拉鋸 《堂吉訶德》是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小說。導讀將分析桑丘·潘沙的“實用主義”與堂吉訶德的“騎士浪漫主義”之間的喜劇性衝突。著重探討“瘋癲”在何種程度上是清醒的社會批判?作者如何通過層層嵌套的故事結構(故事中的故事),模糊瞭虛構與現實的界限,預示瞭後現代敘事的手法? 歌德的求索:從科學到“浮士德式”的野心 《浮士德》是德意誌精神的象徵。我們將重點解析浮士德與靡菲斯特(魔鬼)之間的契約,這不僅是一場靈魂的交易,更是人類對知識、體驗和永恒滿足的無盡渴求。導讀將梳理貫穿全劇的煉金術、自然科學發展以及對中世紀神秘主義的迴歸,揭示“永不滿足的奮鬥者”精神如何成為現代性的核心驅動力。 簡·奧斯汀的閨閣世界:微妙的社會博弈 奧斯汀的小說,如《傲慢與偏見》,看似聚焦於婚姻和社交禮儀,實則是對十八世紀末英國鄉村中産階級經濟基礎和性彆角色的精妙解剖。我們將分析伊麗莎白·班內特如何通過智慧和獨立精神,在財富與情感之間進行精準的權衡。重點研究其獨特的“限製性視角敘事”,如何通過對話和書信體,巧妙地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和社會潛規則。 第三部分:現實主義的崛起與人性的陰影 十九世紀,文學開始將目光投嚮工業化帶來的社會問題、階級矛盾以及復雜的內心世界。 巴爾紮剋的“人類喜劇”:社會階層的全景圖 巴爾紮剋以驚人的筆觸描繪瞭拿破侖後法國社會的每一個角落。我們選取《高老頭》作為代錶,分析其如何將金錢作為驅動社會運轉的唯一力量。導讀將細緻考察書中人物的“職業性”——從律師的精明到銀行傢的冷酷,以及環境如何塑造人物的道德觀。探討巴爾紮剋如何以近乎人類學傢的嚴謹態度,構建瞭一個龐大而自洽的文學社會體係。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地下:罪與罰的心理深淵 陀氏的作品直插人性的黑暗核心。我們將重點分析《罪與罰》。這不是一個簡單的破案故事,而是對“超人哲學”的激烈辯論和對良心審判的極端描繪。導讀將聚焦於拉斯柯爾尼科夫的內心獨白、夢境分析,以及索尼婭所代錶的宗教救贖力量,探討在絕對的道德真空下,人性如何自我毀滅與自我救贖。 福樓拜的冷峻:藝術與平庸的抗爭 《包法利夫人》標誌著文學進入瞭對“平庸”的無情描繪。《包法利夫人》的精妙之處在於作者的“不介入”敘事風格。我們將分析愛瑪·包法利如何被浪漫小說毒害,以及她對法國小鎮生活和婚姻的失望,最終導緻毀滅。探討福樓拜如何運用精確、客觀的語言,構建齣一種冷峻的美學,將人物的悲劇歸因於環境和自身狹隘的想象力。 第四部分:現代的碎片與存在的追問 二十世紀,世界經曆劇變,文學也隨之解構傳統,探索意識流、荒誕和個體在巨大曆史麵前的無力感。 卡夫卡的異化:迷宮般的官僚與無意義 卡夫卡的作品是現代人焦慮的縮影。《變形記》和《審判》是理解現代異化狀態的關鍵文本。我們將分析格裏高爾·薩姆沙從人變為甲蟲的象徵意義,它代錶的不僅是身體上的轉變,更是社會關係中的徹底被拋棄。重點探討“法庭”這一意象所代錶的,那種看不見、摸不著、無法抗拒的現代權力結構。 普魯斯特的記憶迷宮:時間與感官的重建 《追憶逝水年華》是一部關於時間、記憶和藝術的鴻篇巨製。本書將介紹其核心概念——“非自主記憶”(Involuntary Memory),特彆是那塊著名的瑪德萊娜蛋糕。導讀將解釋普魯斯特如何通過對細微感官體驗的無限延伸,來對抗時間的流逝,並試圖通過藝術創作來固化瞬間,實現某種程度上的“永恒”。 加繆的局外人:荒謬世界的清醒者 加繆的哲學融入瞭其小說創作。《局外人》簡潔有力的語言背後,是對“荒謬(Absurdity)”的深刻闡釋。我們將分析默爾索在母親葬禮上的冷漠、在陽光下的殺人,以及最後對世界的熱愛。重點在於解讀“局外人”這一身份,如何成為對虛僞社會規範的無聲反抗,以及主角最終選擇接受荒謬性時的平靜與自由。 結語:閱讀的超越 《璀璨星河》引導讀者走過文學的廣闊疆域,從荷馬的戰車到卡夫卡的辦公室,每部作品都提供瞭一種看待世界和理解人性的獨特棱鏡。它鼓勵讀者將這些經典視為對話的起點,而非終點,去發現不同文化背景下,人類共通的愛、恐懼、追求與掙紮。閱讀這些文學巨著,最終是為瞭更好地理解我們自己所處的時代與內心。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第一部份:十大導演
(一)日本十大電影導演的選擇及排行榜
(二)大師的標準
(三)大師的數量
(四)大師的名作
 1.黑澤明(1910-1998)
 2.小津安二郎(1903-1963)
 3.今井正 ( 1912-1991 )
 4.木下惠介(1912-1998)
 5.山田洋次(1931- )
 6.市川崑(1915-2008 )
 7.山本薩夫 ( 1910-1983 )
 8.今村昌平(1926-2006)
 9.溝口健二(1896-1956)
 10.成瀨巳喜男(1905-1969)
 11.新藤兼人(1912- )
 12.內田吐夢(1898-1970)
 13a.小林正樹(1916-1996)
 13b.深作欣二(1930-2003)
 15.熊井啓(1930-2007)
 16.大島渚(1932-)
 17a.豐田四郎 ( 1905-1977 )
 17b.吉村公三郎 ( 1911-2000 )
 17c.篠田正浩(1931- )
 20.黑木和雄 ( 1930-2006 )

第二部份:十大名片
(一) 十大導演代錶作
 1.黑澤明
 2a.小津安二郎
 2b.溝口健二
 4a.木下惠介
 4b.市川崑
 4c.成瀨巳喜男
 7.今村昌平
 8.小林正樹
 9a.山田洋次
 9b.新藤兼人
(二) 另十位導演代錶作
 11. 今井正
 12.山本薩夫
 13.內田吐夢
 14.深作欣二
 15.熊井啓
 16.大島渚
 17a.豐田四郎
 17b.吉村公三郎
 17c.篠田正浩
 20.黑木和雄
(三) 遺珠篇     
 21. 增村保造 ( 1927-2001 ) 
 22. (束力)使河原宏 ( 1927-2001 )
(四) 平成年代    
 23. 北野武 ( 1947- )
總結:十大導演及十大代錶作

第三部份:名單及片目
(一)《電影旬報》日本電影導演50強(1995)
(二)《電影旬報》20世紀日本導演票選排名(2000)
(三)1926-2006年《電影旬報》十大電影入選導演20強
(四)《文藝春鞦》日本電影導演20強(1989)
(五)《電影旬報》日本電影百大(1999)
(六)十大導演全片目
 1.黑澤明
 2a.小津安二郎
 2b.溝口健二
 4a.木下惠介
 4b.市川崑
 4c.成瀨巳喜男
 7.今村昌平
 8.小林正樹
 9a.山田洋次
 9b.新藤兼人
(七)13位導演《電影旬報》年度十大入選片目
 11今井正
 12.山本薩夫
 13.內田吐夢
 14.深作欣二
 15.熊井啓
 16.大島渚
 17a.豐田四郎
 17b.吉村公三郎
 17c.篠田正浩
 20.黑木和雄
 21.增村保造
 22.(束力)使河原宏
 23.北野武

圖書序言

舊情綿綿---日本老電影

  對於一個從小到大看瞭幾十年電影的資深影迷,昔日的煩惱是錯過瞭電影院的公演就是永遠錯過瞭﹐期待若乾時日後重映的機會比重逢訣彆瞭的情人還渺茫。那分遺憾真是足以入詩的。待到影帶、影碟日益普及之後﹐這分詩意的遺憾從此不再﹔尤其許多經典名片用瞭高科技方法修復、製成DVD﹐網上訂購方便無比﹐如今已經很少有找不到的電影瞭。

  可是有時迴頭看一些變成經典的老電影﹐竟會有「走味」瞭的感覺﹐幾乎要懷疑自己記憶是否可靠瞭。不過我看日本的老電影就很少發生這種情況﹐反而常是看齣更多的滋味來。前些時又把小津安二郎的《晚春》 細看一迴﹐一縷像鄉愁般遙遠而甜蜜的淡淡憂傷拂之不去---何以看日本老電影會讓我生起鄉愁﹐隻有自己知道﹐也隻有小津的電影做得到吧。

  暫且擱下個人的心境和喜愛不談﹐日本老電影之迷人如陳年佳釀﹐而新片佳作在質與量上始終難以比得過老電影﹐其實跟日本電影業的盛衰曆史有關。從二次大戰後到整個六○年代是日本電影的全盛時期﹐今日所公認的經典名片幾乎全齣自那二十多年﹔而影史上地位屹立不可動搖的大師們的頂尖作品也全齣現在那段時光。其後就氣勢遞減﹐佳片寥寥可數瞭﹔而且奇怪的是這個現象跟經濟成長無關---甚至可以說是反其道而行﹕反而是日本成瞭經濟超強大國之後電影業變得乏善可陳瞭。也難怪影迷們總覺得日本電影是越老越可愛。

  由於長年居住國外﹐有幸能夠趕上在電影院觀賞的日本影片自是寥寥無幾﹐而且在歐美看日本電影是跟隨西方人的選擇﹐此間的「藝術電影院」---也就是專放外國片和非美國主流電影的地方﹐選擇的日片多半是口味較為濃重的﹐以緻黑澤明獨領風騷﹐小津難得幾個洋人知道。所以我看日本電影得靠自力更生﹐大多數是聞名已久之後找來DVD補課的。

  影迷們從前的苦惱是失諸交臂的遺憾﹐如今的煩惱卻是人生苦短時間有限﹐鋪天蓋地而來的各國各類型的名片老片新片﹐何從下手﹖無所適從之際﹐可能又形成另一種難以取捨的遺憾瞭---所以參照信得過的影評人的指點﹐是沙裏淘金的好方法。

  所幸我十多年前就有瞭舒明的《日本電影風貌》 (1995﹐颱北聯閤文學齣版社) ﹐作為選看日本電影的參考和指南。舒明是香港影評人﹐日本電影專傢﹔他在2007年還齣瞭《平成年代的日本電影 1989-2006》(香港三聯書店)﹐我因為對日本新電影尚未涉及﹐所以還沒來得及讀。深感慶幸的是舒明又有一本關於日本電影的新書齣版﹐這次是和鄭樹森閤著的《日本電影十大》。鄭樹森是比較文學教授﹐他的《電影類型與類型電影》(2005﹐颱北洪範書店)是一本足以作為電影文化教科書的著作﹔這樣的兩傢聯袂點評日本電影史上的「十大」 ﹐其完整與精準自當不在話下。

  鄭樹森和舒明在這本書裏採用瞭一個很「日本」 的形式---對談(日本話叫「二人談」)﹐來討論日本電影(限於劇情長片)的「十大」﹕十大導演(其實有二十名) 和他們的代錶性佳作﹔從導演的代錶作推選十大名片﹐加上「另十位」和「遺珠」﹔以及《電影旬報》和《文藝春鞦》在不同年代票選齣的「十大」、「百大」等等排名榜﹐和導演片目、年度入選片目等等。這些完整的名單非常有助於選片時的查尋參考﹔最後一頁還有「延伸閱讀」書單﹐意猶未盡的影迷大可以繼續鑽研。

  兩位作者一個是專攻日本電影的行傢﹐一個是比較文學和文化現象的學者﹐對談擦齣的火花既有英雄所見之同﹐也有彼此互補之處。他們參照日本多年來《電影旬報》、《文藝春鞦》等刊物舉辦的大型票選而齣的各種排名榜﹐同時也考慮到日本內部並不統一的意見﹐以及國際欣賞口味和看法的齣入﹔加上兩人對重要的世界導演和電影作品都有足夠的認識﹐便可以從自己的「非日本觀點」和國際性的角度﹐再參照日本的排名來重作評估。兩人固然有很好的默契和共識﹐但到底是兩個頭腦而不是一個﹐所以對談討論便成瞭不同於一般影評的、極有特色的書寫方式。

  特彆有意思的是他們提齣對「大師」的嚴格要求---以他們共同設定的標準﹐一位「大師」級的導演需要的條件是﹕1、鮮明的風格﹐2、圓熟的技巧﹐3、具有個人視野﹐4、創作持久;同時作品還要有5、豐富的産量和6、多元的題材。而大師的作品﹐也有「傑作」(masterpiece) 、「佳作」 (near masterpiece)以及「水準之作」的區分。我覺得這樣的要求值得推廣﹐不應僅限於電影﹐也可以用在其他的藝術領域裏﹔但願如此可以避免「大師」 、「傑作」頭銜氾濫成災的現象。

  書中最好看的部分當然是逐部討論大師的名作﹐同時兼及其他佳作﹐涵蓋瞭個人和作品承先啓後的曆史性﹔所以針對每一位的討論都可以當成獨立篇章來讀。鄭、舒兩位的談話方式令我想起美國1970-90年代最受歡迎的影評節目──兩位資深影評人Siskel and Ebert在電視上對談評論新上演的電影﹔他們的對話就有這分「現場感」﹐讀起來很過癮。談到的片子﹐若是看過的可以在閱讀時心中默默加入他們的談論﹐沒看過的則可以考慮要不要找來看。

  說瞭半天﹐他倆心目中的十大日本導演是誰﹖名單在此---

  黑澤明。小津安二郎、溝口健二(並列第二名) 。木下惠介、市川崑、成瀨巳喜男(並列第四) 。今村昌平。小林正樹。山田洋次、新藤兼人(並列第九) 。後麵四位算是比較新的導演﹐雖然1950、60年代就有作品﹐但代錶作都是1970年代後的瞭。 (2000年《電影旬報》選齣的20世紀日本導演排名榜﹐前四名黑澤明、小津、溝口、木下都與鄭舒的名單一緻﹐第五到第十依次則是﹕成瀨巳喜男、山田洋次、市川崑、內田吐夢、大島渚、深作欣二。) 他們還談到另十位及兩位「遺珠」 ﹐就把名單全麵概括瞭。

  然後是十大導演每個人的一部代錶作。再經討論 ---有的早有一緻的定論﹐有的還是略有爭論﹐從先前共同選齣的「傑作」中挑齣一部大師最有代錶性的頂尖之作。按照前麵的導演名單順序呼應﹐這十部電影是﹕《七武士》、《晚春》、《元祿忠臣藏》、《卡門還鄉》、《細雪》、《女人踏上樓梯時》、《日本昆蟲記》、《切腹》、《兒子》、《午後的遺書》。

  限於每位導演必得選一部又僅隻能選一部﹐我認為這樣形成的名單反並不能等同為「十大佳片」的首選。倒是書的最後一部分「名單及片目」﹐ 收入瞭不同的排名榜在不同年代票選齣的導演「20強」 、「50強」 ﹐和電影「百大」﹔其中《電影旬報》在1999年選齣的「百大」的前十名﹐不受十大導演一人一片的限製﹐結果竟與鄭舒二傢的名單大相徑庭﹔而小津的《晚春》竟連「百大」都未進入﹐也可看齣日本文化界的大型票選結果與兩位中國影評人口味的齣入。這十部高居「百大」榜首的影片是﹕《七武士》(黑澤明)、《浮雲》(成瀨巳喜男)、《飢餓海峽》(內田吐夢)、《東京物語》(小津安二郎)、《幕暮太陽傳》(川島雄三)、《羅生門》(黑澤明)、《赤色殺意》(今村昌平)、《無仁義之戰》係列(深作欣二)、《二十四隻眼睛》(木下惠介)、《雨月物語》(溝口健二)。

  並無例外也毫不齣人意外的﹐排在榜上前頭遙遙領先的還是那幾位已經走進曆史的名字﹐伴隨著他們那些部多半會召喚鄉愁的黑白片﹐和看到片名便升起綿綿舊情的老電影。那真是一個特彆的年代﹕戰爭的創痛猶钜傷痕猶新﹐經濟尚在掙紮起步﹐然而一個絢麗的電影時代開始瞭﹐那樣韆般剛烈又萬般溫柔的光芒持續瞭四分之一個世紀﹐消逝之後偶現的閃爍光點隻令人更加懷念那個永遠不再的銀幕上的年代。

  麵對這些名單這些片目﹐隻覺影海茫茫﹐竟還有那麼多尚未看過的、時日久遠淡忘瞭需要重看的、以及看過但還想再看的電影……唉﹐影迷們甜蜜的苦惱啊﹗

李黎

圖書試讀

1. 黑澤明(1910-1998)
鄭樹森:按照舒明編訂的「1926-2006年《電影旬報》十大電影入選導演20強」所得,排名第1的是黑澤明。他入選次數是25次,榜首次數是3次,總分是179。
舒明:黑澤明1910年3月23日齣生,1998年9月6日去世。他第一部作品是1943年的《姿三四郎》,最後一部是1993的《一代鮮師》(香港譯名《裊裊夕陽情》),一生共有電影30部,其中25部入選十大。由於戰爭關係,《電影旬報》於1943-1945年沒選十大,但從1946年起,黑澤明所拍的電影,除瞭《白癡》沒入選外,全部都入選十大。《姿三四郎》有續集,現在有些《姿三四郎》的DVD也是上下兩集的雙碟版,這部電影後來也被其他導演重新拍攝。你認為《姿三四郎》是否可列為傑作?

鄭樹森:對我來說,黑澤明的傑作應該由1949年《野良犬》(香港譯名《追蹤記》)開始。

舒明:但1949年前,1946年拍的《我對青春無悔》,已經相當突齣。

鄭樹森:《我對青春無悔》無疑是很重要的電影,此片處理非常左翼的進步思想,同時也反映戰後日本社會的大思潮。我推薦過很多朋友看《我對青春無悔》的影帶或DVD,其中包括陳映真先生和電影界的朋友,他們看後均甚為驚訝,沒想到黑澤明竟然拍過如此左翼的電影,但我不認為這部片子是黑澤明的代錶作。假如在1950年《羅生門》之前要為黑澤選傑作的話,我還是認為祇有《野良犬》。

《羅生門》令黑澤明登上國際影壇,聲名大噪,討論過此片的人太多瞭,片中多重視點的手法、強調事實沒有真相等內容,不但已廣為人知,「羅生門」甚至成為一般人日常生活中的「口頭禪」,但凡一件事情有多個版本,均稱作「羅生門」,我們不必在此為《羅生門》多費唇舌。在《羅生門》之前,1949年的《野良犬》是黑澤較成熟的作品。《野良犬》是部傑作,風格寫實,近乎同一時期的義大利「新寫實主義」,而在情節推動上,由三船敏郎上演的警探失槍記,與二戰後好萊塢的偵探片代錶作比較,《野良犬》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片中一老一嫩的警探組閤,令人想起好萊塢數十年的警探片程式(formula)。

在《羅生門》之後,黑澤的傑作首推1954年的《七武士》。全片人物多彩多姿,劇情蜿蜒有緻,動作場麵至今仍令人震懾,劇終(二百多分鍾)餘音繞樑。《七武士》齣現後半世紀,仍是獨一無二,可說後無來者;而在《七武士》之前的武士片、劍道片,不能說對黑澤明全無滋潤,但也無一能及。(2006年美國Criterion的「三碟一書」《七武士》DVD,收入一部全新紀錄片,談武士道及《七武士》之前的武士片,可以參考。)

另外,1956改編自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馬剋白》(《Macbeth》)的《蜘蛛巢城》也非常成功,絕不下於奧遜‧威爾斯(Orson Welles)1948年以影像見稱的改編,而比1971年羅曼‧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i)的演繹更勝一籌。

《赤鬍子》(1965)亦是傑作之選,此片的人道主義全賴劇情推展,十分自然,否則像這類訊息強烈的電影,很容易流於說教。《赤鬍子》劇情豐富,情節熱鬧,可觀性極高。我記得已故颱灣小說大傢王禎和當年看過此片十多次,十分推崇。大概我心目中的傑作,也不免來自對該片的熟悉度。

至於在《赤鬍子》之前的《用心棒》(或譯《大鏢客》,1961)和《椿三十郎》(或譯《大劍客》,香港譯名《穿心劍》,1962),現在則有一個頗為通行的論點,認為這兩部戲是黑澤明較為「討喜」觀眾、能令觀眾接受的電影。但我覺得《用心棒》在形式上頗有獨到之處,因此值得進入傑作之選。此片後來由義大利導演沙治奧‧李昂尼(Sergio Leone)重拍,成為「義大利式西部片」。

《用心棒》其實可視為《七武士》的另一種延續,或是具體而微的另類版本。片子一開頭那個獨步日本電影史的「狗喫人」鏡頭,已點齣「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共通母題(motif);而兩部片子都是以流浪武士路見不平發悲憫心來開展。但《用心棒》祇有一位主角,故《七武士》中好幾個的特徵都要凝聚一身,武功強不在話下,計謀也高,還要帶點「醜角」的味道,適時來些「喜劇式調劑」(comic relief)。黑澤明拍攝此片無甚特彆自我期許而造成的壓力,不比改編那些心愛的杜陀思妥耶夫斯基(Fyodor Dostoyevsky)傑作,也許正因如此,全片給人渾灑自如的感覺;影像緊湊流暢之餘,音樂的突齣(配樂成為主角的分身「synecdoche」)在黑澤明作品中僅見,在日本電影史上也罕見。
另外,個人認為,黑澤明還有兩部是傑作,包括1952年的《生之慾》(香港譯名《流芳頌》)和1957年的《底層》,後者現在很多人視為失敗之作。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逛誠品的時候,不小心翻到一本《日本電影十大》,封麵設計得很有質感,忍不住拿起來翻瞭翻。雖然我不是那種非常狂熱的日影迷,但偶爾也會看一些比較有名的日本電影,像是《情書》、《告白》、《送行者》這些,對那些細膩的情感和獨特的敘事方式印象深刻。我蠻好奇這本書的作者會如何定義「十大」,是從票房、評價、還是藝術價值去考量?而且,它會不會包含一些比較冷門但卻很有深度的作品?身為颱灣觀眾,我們對日本電影的接受度其實蠻高的,很多時候甚至比歐美電影還要親近。我希望這本書不隻是羅列片單,而是能深入探討每一部電影的獨特之處,像是它的導演風格、演員錶現、音樂運用,甚至是對日本社會的影響。我也很好奇,作者會不會討論一些被低估的日本電影,或是提齣一些讓人耳目一新的觀點。畢竟,光是提到「十大」,就很容易引起討論和辯論。我很期待作者能帶來一些驚喜,讓我發現更多值得一看的日本電影,並且對已看過的電影有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說實話,我對日本電影的瞭解,可能還停留在比較錶層的階段,像是《一公升的眼淚》、《求婚大作戰》這類比較感人、輕鬆的日劇改編電影,或是宮崎駿的動畫。但最近聽朋友聊起《日本電影十大》這本書,讓我覺得自己好像錯過瞭很多精彩的內容。我對「十大」這個概念充滿瞭好奇,因為我知道日本電影的類型非常多元,從黑幫片、武士片、青春片,到藝術片、恐怖片,都有許多優秀的作品。我很好奇,作者會不會納入一些比較有爭議性、或是探討社會議題的電影?而且,在颱灣,我們接觸日本電影的管道相對有限,很多時候是透過網路或是影展纔能看到。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個係統性的介紹,幫助我認識更多不同類型、不同年代的日本電影,並且能瞭解它們為何能被選為「十大」。我最期待的是,作者能用一種比較親切、易懂的方式來介紹,讓我這個「非專業」的電影愛好者也能讀得津津有味。

评分

我對日本電影的喜愛,其實是從國中時期看《神隱少女》開始的,那種奇幻又帶點現實的色彩,深深吸引瞭我。後來陸續接觸瞭《菊次郎的夏天》、《天氣之子》等等,感覺日本電影總有一種獨特的溫度,能觸動人心。這次看到《日本電影十大》這本書,我心裡其實是蠻興奮的。我一直覺得,要從浩瀚的日本電影史中挑選齣「十大」絕對是個挑戰,但也是一個很有趣的視角。我很好奇,作者會不會收錄一些我非常喜歡的導演的作品,像是北野武、是枝裕和,他們的電影總是有一種沉靜卻又充滿力量的敘事方式。或者,他會不會挖掘一些比較老但卻影響深遠的經典,像是黑澤明的《七武門》?對於「十大」的標準,我個人比較在意的是電影的獨創性和對後世的影響力,而不僅僅是單純的娛樂性。我希望這本書的評價能夠深入淺齣,讓即使不是專業影迷的讀者也能輕鬆理解。如果能探討電影背後的故事、拍攝的趣事,甚至是導演的創作理念,那就更棒瞭。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為我開啟一扇更廣闊的日本電影世界。

评分

老早就聽說有這本《日本電影十大》的書瞭,但一直沒機會拜讀。這次看到有人在討論,就上網搜尋瞭一下,發現評價好像不錯,而且好像很多是我一直很想瞭解的經典日本電影。身為一個從小看日本卡通、日劇長大,對日本文化有著深厚情感的颱灣人,我對這本書的期待值真的很高。我特別好奇作者會怎麼選齣「十大」,畢竟日本電影的優秀作品實在太多瞭,每個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的「十大」名單吧?像是宮崎駿的動畫、黑澤明的時代劇、小津安二郎的傢庭片,還有岩井俊二那種帶點憂傷的青春愛情故事,每一種類型都有代錶作,要把它們濃縮成「十大」肯定是一番掙紮。我最想知道的是,這本書會不會探討這些電影背後的文化意涵?例如,日本武士道的精神在黑澤明的電影裡是如何體現的?小津安二郎電影裡那種對傢庭、親情的細膩描寫,又反映瞭怎樣的日本社會價值觀?還有,像是《告白》這種比較現代、探討人性黑暗麵的電影,又會被放在怎樣的位置?我很期待作者能從一個獨特的視角,為我們剖析這些電影的魅力,而不隻是單純的介紹劇情。希望這本書能讓我對日本電影有更深入的理解,甚至重新審視一些我曾經看過的電影。

评分

最近在網路上看到有人推薦《日本電影十大》這本書,引起瞭我的好奇。我平常雖然不算是那種會追逐每一部日本新片的人,但對於一些經典的日本電影,像是《東京物語》、《羅生門》、《告白》這些,我還是有相當程度的瞭解和欣賞。我一直覺得,日本電影在情感的細膩處理、氛圍的營造,以及對於人性深處的探索上,有著獨特的魅力。而「十大」這個主題,也總是能引發不同的觀點和討論。我特別想知道,這本書的作者會如何去定義「十大」,是依據哪些標準?他會不會納入一些在我心中佔有重要地位的電影,或是提齣一些我從未想過的選擇?我希望這本書的內容不隻是簡短的介紹,而是能有更深入的分析,例如探討導演的個人風格、電影的歷史背景,或是它對日本社會文化產生的影響。畢竟,一部偉大的電影,往往承載瞭更多時代的意義。我期待透過這本書,能更全麵地瞭解日本電影的發展脈絡,並且對我已知的作品有更深刻的體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