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不離身邊事,一行禪師藉日常瑣事說法,教導大傢從吃橘子、開車、打電話、走路等,這些日常生活裏被無意識化的行為中,去找迴自己麻木的心。當心變得更敏銳卻又能不隨外在環境起舞時,我們就可以在瞬息萬變的世界中,隨時保持自己的平靜與安祥。
在本書中,一行禪師首先教導我們透過注意呼吸來增進對身心的覺察,進而利用正念的力量轉化與療癒個人身心的傷痛,從而帶來喜悅與安樂。最後,一行禪師教我們如何正念觀照自己與他人、與週遭世界的關係,當我們能深刻瞭解萬物互即互入的道理,我們就開始建立更宏觀的和平瞭。
第一部份:教你透過呼吸這個最簡單卻完全無意識的行為去找迴自心。
第二部份:當你能夠清楚如實的以正念觀照自己的情緒起落時,就可以開始治療與修復心靈的傷痛。麵對負麵情緒時,一行禪師用的方法是接受而不是拒絕,是轉化而不是滅除,所得到的結果當然也會是是更根本的快樂,而非以牙還牙後的失落或飢渴被飽足後的空虛。
第三部份:一行禪師更深入的說明佛法中「一即一切」,萬物「互即互入」的道理。讓我們的正念觀照能力更深化到宏觀宇宙的慈悲層次。
1991年齣版後即進入暢銷書非小說類第七名,創宗教書進入一般書籍排行榜首例。
至今仍是AMAZON 佛教類書排行榜上。
具AMAZON統計 有起碼40本書引敘此書內容。
本書已有30多國語言譯本。
作者簡介
一行禪師 (Thich Nhat Nanh)
1926年 生於越南,16歲在歸原寺齣傢。
1949年 受具足戒,為越南臨濟法脈第四十二代傳人。
1962年 前往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鑽研比較宗教,次年赴哥倫比亞大學講授比較宗教。
1964年 越戰期間,秉持「正念必須入世」的信念,返鄉號召大學師生與上萬名和平誌工,在鄉間重建遭到轟炸的村落。除瞭救濟的同時,他們堅持定期共修,深知若非以堅實的修行為基礎,無法産生足夠的定力、慈悲與智慧來自我提升,進而濟度在戰火下煎熬的眾生。
1966年 應邀赴美,說明越南的苦況與百姓的和平願景
1967年 黑人民權領袖小馬丁.路德.金( Dr. Martin Luther King, Jr)提名禪師為諾貝爾和平奬候選人。
1969年,法師率領越南僧侶和平代錶團參與巴黎和談,1973年巴黎和談協定簽署。越南赤化後,共黨政權不許他迴國,於是法師旅居法國。
1982年 在法國南部建立瞭「梅村」(Village Des Pruniers)禪修道場,並赴世界各地弘法。
1995年 到颱灣弘法並主持禪七法會。
2005年 一行禪師流放國外三十九年後,返迴傢鄉越南訪問瞭三個月。
法師通曉越、英、法及中文,除瞭佛學論述之外,並著有詩集、小說、戲劇、傳記等,迄今已有上百本著作。《橘子禪》被譽為法師代錶作品之一,齣版當時即入非文學類暢銷書排行榜第七名,禪師秉持菩薩行的慈悲,與南傳觀呼吸的法門,兼融禪宗一念解脫的直落當下,實踐於日常生活中的分秒,方法至簡卻效果宏大,至今影響佛教界深遠。本書目前已有三十多種不同語言譯本。
譯者簡介
方怡蓉
師範大學英語研究所碩士,中華佛學研究所畢業。譯作有《佛教一本通》、《經王法華經》、《佛陀之心》等。
序一 和平,先從個人內在中醞釀 達賴喇嘛
序二 注意呼吸、重拾微笑︰直指現前一念本來解脫自在 惠敏法師
序三 遊祥洲序
英文版編者引言
第一部 呼吸!你是生氣蓬勃的
全新的二十四小時
蒲公英擁有我的微笑
注意呼吸
當下此刻最美妙
彆想太多
時時刻刻增長覺知
隨處禪坐
禪坐
正念的鍾聲
兒時的餅乾
橘子禪
聖餐
正念分明地用餐
清洗碗盤
步行禪
電話禪
駕駛禪
打破區隔
呼吸與割草
無目標
我們的生命是藝術品
希望是一種障礙
拈花微笑的智慧
觀呼吸小間
繼續旅程
第二部 轉化與療癒
感受的河流
不動手術
轉化感受
正念觀照憤怒
搥枕頭齣氣
憤怒時的步行禪
煮馬鈴薯
憤怒的根源
心結
共同生活
本性
注視著自己的手
父母親
培養健康的種子
哪裏沒問題?
責備毫無幫助
瞭解
真愛
悲憫觀
慈愛觀
擁抱禪
友誼的投資
懷抱孫兒是人生一大樂事
正念生活的社區
正念必須入世
第三部 步步安樂行
相互依存
鮮花與垃圾
為和平奮鬥
不二
撫平戰爭的傷痛
太陽是我心
深入觀察
正念分明的生活藝術
培養覺察力
給國會議員的情書
公民權
心靈生態學
戰爭的根源
個人如片葉,莖乾共扶持
彼此相係
和解
請以種種真實之名呼喚我
苦難助長悲心
愛的實踐
一條河流的故事
邁嚮二十一世紀
說實話,當初買《橘子禪》這本書,純粹是因為封麵設計讓我眼前一亮。那種簡潔的風格,配上淡淡的顔色,看起來就很有質感,很適閤放在傢裏當擺設。我平時看書的範圍也比較廣,從小說到曆史,再到一些實用性的讀物,都涉獵一些。這本書,我本來也沒抱太大期望,就覺得當做消遣吧。但翻開第一頁,我就被吸引住瞭。作者的文字,有一種很特彆的魔力,能把一些很簡單的生活經驗,寫得像詩一樣。它不是那種華麗的辭藻堆砌,而是用一種非常內斂、非常細膩的方式,去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感受。有時候,它會講到一些關於時間流逝的思考,關於人生的無常,但一點都不會讓人感到悲觀,反而有一種釋然的感覺。這本書,沒有驚天動地的故事,也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它更像是一首舒緩的音樂,或者是一幅寜靜的水墨畫,讓你在閱讀的過程中,慢慢地沉浸其中,找到內心的平靜。我特彆喜歡它描述的一些自然景象,寫得非常有畫麵感,仿佛我本人也置身其中,感受著微風拂過,陽光灑下。
评分不得不說,第一次看到《橘子禪》這個書名的時候,我其實有點猶豫。總覺得“禪”這個字,聽起來就有點遙不可及,或者是需要什麼高深的哲學造詣纔能看懂。但我的一個老朋友,她是個很喜歡閱讀的人,強力推薦我試試看。她說這本書不像是那種一本正經的哲學書,反而更像是在分享生活的小感悟。我抱著半信半疑的心態買下瞭這本書,結果真的讓我大吃一驚。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樸實,甚至可以說是有些白話,一點都沒有那種故作高深的學者腔調。它寫的是一些非常日常的場景,比如看到路邊的一棵樹,或者是在咖啡館裏聽到的一段對話,甚至是自己做飯時的某個瞬間。但作者就是有本事,能從這些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小事裏,挖掘齣一些不平凡的意義。我最喜歡它的一點是,它不會強迫你去接受任何觀點,隻是把自己的觀察和思考呈現齣來,讓你自己去體會,去碰撞。讀完之後,感覺心裏好像被什麼東西輕輕地觸碰瞭一下,那些平時壓抑在心底的煩惱,好像也變得沒那麼沉重瞭。它讓我覺得,原來生活的美好,一直都在身邊,隻是我們自己常常忽略瞭。
评分《橘子禪》這個名字,對我來說,一開始帶有一點距離感,總覺得“禪”這個字,代錶著某種我尚未觸及的境界。我平時是個比較務實的人,不太喜歡那些過於空泛的理論。但這本書,卻意外地打破瞭我的刻闆印象。它沒有講授復雜的佛理,也沒有要求我去進行什麼艱苦的修行,而是用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分享瞭作者對生活、對世界的觀察和體悟。書裏的內容,很多都取材於生活中的點滴,比如一次簡單的散步,一次與陌生人的短暫交流,甚至是對一道菜的品嘗。作者就是能從這些最平凡不過的瞬間裏,提煉齣最深刻的道理。它的文字,沒有那種故作高深的腔調,反而充滿瞭生活氣息,讀起來非常舒服,就像和一個有智慧的長輩在聊天。我尤其欣賞作者的那種通透和豁達,麵對生活中的種種不如意,她總能找到一種積極而平和的視角去解讀,讓人覺得,原來很多煩惱,都可以是一種成長的契機。這本書,更像是一本生活的指南,一本心靈的潤滑劑,幫助我們在這紛擾的世界裏,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寜靜。
评分我通常對那種標題裏帶有“禪”字的圖書都抱著敬而遠之的態度,總覺得它們要麼是冗長的說教,要麼是晦澀難懂的哲學。但《橘子禪》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之前的看法。我是在一個朋友的推薦下纔嘗試去讀的,當時她告訴我,這本書非常適閤“像我一樣”不愛看大道理的人。收到書後,我隻是隨意翻瞭翻,就被裏麵那種清新自然的文字風格吸引瞭。作者沒有用那些復雜的術語,也沒有強迫你去接受某種思想,而是用一種非常平和、非常生活化的語言,去講述她對很多事情的看法。比如,她會寫到關於季節的變化,關於日常的飲食,關於人際關係中的一些小摩擦。這些內容,都太貼近我們的生活瞭,讀起來一點都不覺得吃力。反而是在閱讀的過程中,你會不自覺地去思考,去反省自己的一些習慣和想法。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教會我用一種更寬容、更溫柔的態度去對待自己和他人。很多時候,我們過於苛求完美,反而失去瞭發現和享受生活美好的能力。《橘子禪》就像一股清泉,在不經意間,滋潤瞭我的心靈,讓我覺得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原來都可以用一種更輕鬆、更豁達的方式去麵對。
评分橘子禪這名字,初初聽到,還以為是講什麼的禪修方法,或者是某個寺廟附近賣橘子的小故事。結果翻開來,纔發現完全不是那麼迴事。這本書,我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在書店的角落裏發現的,當時吸引我的就是那個有點樸素又帶點詩意的名字。我平時也不是特彆追求什麼心靈雞湯,但就是被這個名字勾住瞭。買迴傢之後,也沒急著翻開,就讓它在書架上放瞭一陣子。後來有一天,剛好天氣有點陰沉,心情也跟著有點低落,就隨手抓起瞭它。沒想到,這一翻,就停不下來瞭。書裏的文字,沒有那種長篇大論的道理,也沒有說教式的指導,反倒像是朋友在娓娓道來,講著一些生活中的小片段,卻能讓人在字裏行間,找到一種莫名的共鳴。有時候,它會講到一些關於食物的體驗,關於大自然的變化,關於人與人之間細微的情感互動。這些場景,都太真實瞭,真實到仿佛就發生在我身邊。它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一些想法,一些不經意間的執念,原來都可以用一種更輕鬆、更豁達的方式去麵對。這本書,就像是一杯溫潤的茶,慢慢地滲透進生活裏,不需要大張旗鼓,卻能在不知不覺中,帶來一些清新的滋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