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走路:步行在佛陀的淨土中

一心走路:步行在佛陀的淨土中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Thich Nhat Hanh
圖書標籤:
  • 佛教
  • 步行
  • 修行
  • 禪修
  • 心靈
  • 旅行
  • 佛陀
  • 淨土
  • 人生
  • 覺醒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心能往韆嚮,
  但於此幽徑,
  吾安穩而行;
  步步和風吹,
  步步花綻放。

  走路是一般人生活中最普遍、最頻繁的活動,一行禪師以「像佛陀一樣走路」作為本書的主軸,告訴我們,走路本身就是一種修行,從走路之中,自有我們尋尋覓覓的正見、正念和智慧。

  每個人內在都有一個佛陀,隻要我們不斷嚮內洞察自己的心,讓心趨嚮於良善的事物,保持正念地安住當下,並為心識注入快樂的習慣,那麼,當遇到睏難時,根本無須擔心,因為我們內在的佛陀將會伸齣援手,讓我們自生命的功課中獲得療癒與平靜。

  一行禪師同時強調創造力、觀想與禪修的重要,並提供具體的修行方法,讓我們的心靈清明,身心和諧。文中同時穿插引自佛陀傳記的故事,以及一行禪師日常生活的經驗與觀察,從平凡的事例中,為我們指引齣發人省思的觀點。

作者簡介

一行禪師(Thich Nhat Hanh)

  1926年生於越南中部,十六歲時在慈孝寺當見習憎,後來赴美研究並教學。

  越戰期間返國從事和平運動,對於越南的年輕僧眾起瞭重大啓發,戰爭結束代錶參加巴黎和談。越南赤化後,一行禪師被放逐海外,在2005年第一次迴返越南,2007年2月至5月也再次迴到越南。

  1967年美國黑人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恩提名他角逐諾貝爾和平奬。
  1982年他在法國南部建立瞭「梅村」禪修道場。
  1995年曾到颱灣弘法並主持禪七法會。

  一行禪師是當今國際社會中最具宗教影響力的僧人之一,以禪師、詩人、人道主義者聞名於世。

  著作超過一百本,都是教導人們在生活中實踐佛法,已在颱灣齣版的有:
  《生生基督世世佛》
  《步步安樂行》
  《與生命相約》
  《你可以不生氣》
  《你可以不怕死》
  《正念的奇蹟》
  《觀照的奇蹟》
  《見佛殺佛》
  《橘子禪》
  《你可以,愛》
  《祈禱的力量》

譯者簡介

賴隆彥

  海洋大學造船係畢業,中華佛學研究所研究。曾任中華佛學研究所藏文講師、智光工商德育老師、佛光齣版社資深編輯、普門雜誌社資深編輯。

  譯作:《森林中的法語》、《阿薑查的禪修世界》(戒、定、慧)、《佛陀的聖弟子傳》、《正念的四個練習》、《無常》、《正念之道》等(以上皆由橡樹林文化齣版)。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前言 西薇雅.布爾斯坦

第一章 兩足,一心
像佛陀一樣走路

第二章 心如何運作
四識如何運作
四識如何互動
心行

第三章 找到你的心
雙重顯現
波浪與海水
我們混亂的心
覺知的三個特性
以心觀心
隻管好好享受坐著!

第四章 識流
心行顯現的緣起
特彆與普遍(自相與共相)
五種普遍的心行(五遍行)
五種特彆的心行(五彆境)

第五章 感知與實相
感知與實相
知識是覺知的障礙(所知障)
感知的三種領域(三類境)
佛母
夢與創造中的感知領域
四尋思
「不二」産生「不害」
兩朵紫蘿蘭花

第六章 自由意誌的機會
業:你的身、口、意行
三業
不生不滅
剎那相續與週期性的無常
意識與自由意誌
迴復你的自主權
個人與集體的業

第七章 快樂的習慣
培養正念的習慣
培養快樂的習慣

第八章 以佛足行走
正念的能量
無常觀與無我觀
在淨土中行走
人類的心識
美妙的七步
以佛陀之足
接觸大地
一身,多身
隨身帶著僧伽

第九章 滋養佛身與佛心的修行方法
行禪
接觸大地
完全放鬆

附錄一 八識規矩頌

附錄二 五十一心所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我第一次參訪印度時,有機會去爬位於佛陀時代摩伽陀國首都王捨城外圍的靈鷲山,佛陀曾經登上此山觀看夕陽。我記得這個故事。在悉達多尚未覺悟與成佛之前,有一天在城裏乞食,頻毗娑羅王坐在他的皇輿中,正好看見一位比丘莊嚴地行走,外錶顯得高貴而自在,但國王是個很客氣的人,並未攔住這名比丘,迴到皇宮後,便下令查訪那名比丘的身分。國王對於悉達多在王捨城中走路的身影,留下深刻的印象。

數日後,侍衛查齣悉達多的身分與住處,頻毗娑羅王便啓程前往悉達多的住處。國王把馬車留在山腳下,爬上山去見悉達多。對話時,頻毗娑羅王說:「若您答應擔任我的老師,那就太好瞭,這個王國將因為您的齣現而閃耀。若您喜歡,我將分半個王國給您。」

悉達多笑道:「啊,我的父親想將整個王國傳給我,我都沒有接受。如今,我怎麼會在這裏接受半個王國呢?我的目標是修行以達到解脫,並幫助眾生。現在我無法擔任國師,因為我尚未達到正覺,但我承諾,一旦達到正覺,便會迴來幫助你。」之後,他便離開那座山。因為這個地方已經不再隱密,所以他隔天早晨便離開瞭王捨城,前往北邊的森林,繼續修行並邁嚮覺悟之旅。

佛陀記得他對頻毗娑羅王的承諾,因此在覺悟之後一年,便重返王捨城拜訪國王,與他分享他的教法。但此時,佛陀已經不是自己一個人,而是有超過一韆名比丘跟著他;佛陀很快就可以建立起僧伽。纔沒多久,他便有將近一韆兩百名齣傢徒弟。

佛陀在帶領他們前往王捨城之前,仔細訓練比丘們安住正念,比丘們都明白如何在正念中行、住、坐、臥與托鉢。要訓練一韆多個比丘正念地移動,並不是件容易的事。

訓練完成後,他們迴到王捨城,待在一片棕櫚樹林中。那片棕櫚樹林還很年輕,卻是一片非常美麗的樹林。上韆名比丘分成二十到三十組,魚貫進入王捨城托鉢。人們初次見識到比丘們正念地行走所散發齣來的高貴、自在與喜悅,都留下深刻的印象。消息很快便傳到國王耳裏:悉達多迴來瞭。當日國王便帶領許多朋友、大臣與傢人前往棕櫚樹林拜訪佛陀,佛陀給他們做瞭一場精彩的開示,並答應前往皇宮拜訪國王。

為瞭迎接僧團來訪,國王花瞭兩週時間進行籌備。那一天,城裏每個人都知道國王要接待僧眾,數韆人上街歡迎僧團,街道上擠滿瞭群眾,以緻僧團幾乎寸步難行。人群中有個年輕歌者,唱著美麗的歌麯,贊頌佛、法、僧三寶。這真是一場盛會,也是一個美麗的日子。

古時候,國王都很注意齣現在王國內的心靈導師,會邀請這名老師駐留,以莊嚴與淨化王國,所以頻毗娑羅王纔會想盡辦法將佛陀留在他的王國內,並且希望擁有佛陀與他的僧團。政治人物就是如此。國王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提供佛陀與僧團位於首都附近的一片竹林,這片竹林大到足以容納一韆兩百五十名比丘與佛陀。

國王還將靈鷲山賜予佛陀,最初幾年佛陀就住在這裏。上山的唯一一條步道是自然形成的,直接穿越樹叢,後來頻毗娑羅王命人以石頭打造瞭一條新步道,這條石頭步道今日依然存在,如果你去王捨城(Rajagrha),新的名稱是Rajgi,便可以經由這條步道爬上山。此外,你還可以造訪竹林精捨,印度政府在那裏復植瞭幾種古老的竹子。

頻毗娑羅王常常去拜訪佛陀,他總是把馬車留在山腳下,然後徒步走上去。但上山得花一些時間,我不知道這位國王是否學過行禪。我第一次爬靈鷲山,是由多位朋友陪同,包括摩訶歌薩難陀(Maha Ghosananda)* 在內。我修習正念的行走,享受跨齣的每一步,因為我知道那是佛陀曾經走過的道路。佛陀曾往返這條步道韆百迴,每一天,他都會用到這條步道。因此,我們保持高度正念,深感歡喜,因為我們知道那裏有著佛陀的足跡。我們走大約二十步,便坐下來修正念呼吸,然後再走二十步。由於我身邊伴隨著一群人,每次停下來,我都會作三分鍾的開示,然後再繼續爬山。因此當我們登上山頂時,一點也不覺得纍。在我們登山,以及坐在靈鷲山頂時,強烈感受到佛陀的能量。那天我們在山頂上打坐並觀日落。我曉得佛陀曾經多次如此靜坐,並且也看見瞭美麗的落日。為瞭享受美麗的落日,我啓用佛陀的眼睛。佛陀的眼睛成為我的眼睛,我們一起看見美麗的落日。

若你有機會到那裏,我建議你一大早去:清晨四點,你可以僱請一個警員同行,這樣比較安全,因為那時天色還很昏暗,而且那裏有許多窮人。我所說的警員手上並沒拿任何東西,甚至連棍子也沒有,他的眼睛就是武器,因為他認識附近的每一個人,若有竊賊被他認齣來,就會被關進牢裏。我們付他一點錢,他便會陪我們一整天,當日落之後天色變暗時,我們可以在他的陪同下安全地下山。

想像爬瞭一天的山,坐在山頂上,你可能會想在上麵坐禪與行禪,並享用正念的午餐。那裏沒有廁所,所以你得就地解決。我第一次在那裏方便時,知道佛陀也做過同樣的事。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以來都對“淨土”這個概念有著一份特彆的嚮往。雖然我可能不是一個非常虔誠的佛教徒,但“淨土”這個詞在我心中,總代錶著一種遠離煩惱、充滿祥和的理想境界。而《一心走路:步行在佛陀的淨土中》這個書名,讓我眼前一亮。它把“淨土”這個可能讓人覺得遙遠的詞,和“走路”這個日常的、身體力行的動作結閤在一起。這讓我覺得,原來佛陀的淨土,並非是某種遙不可及的彼岸,而是可以透過我們自身的每一個步伐,一步一步去接近,去體會的。 我很好奇,書中會分享什麼樣的步行體驗?是不是會有一些具體的指導,讓我們在走路時,能夠將注意力從外界紛擾的事物上收迴,轉嚮內心,去感受身體的律動,去體會當下的一呼一吸? 我也很好奇,作者會如何解釋“一心”這個概念在步行中的運用。是需要我們放下雜念,全神貫注地走路嗎?還是說,在走路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就會培養起專注和覺知? 颱灣的生活節奏很快,每天的生活都充滿瞭各種挑戰和壓力,有時候真的會讓人感到疲憊不堪。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種新的視角,讓我們在日常的步行中,就能找到片刻的寜靜和力量。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對我來說,有著一種莫名的吸引力。《一心走路:步行在佛陀的淨土中》,光聽就讓人覺得心安。我常常覺得,我們現在的許多煩惱,都來自於我們對過去的迴憶和對未來的擔憂,而很少真正活在當下。書名中的“步行”二字,讓我聯想到瞭一種緩慢、有節奏的生命狀態,而“佛陀的淨土”則是一種理想化的、充滿智慧與寜靜的境界。 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將這看似不相關的兩個概念結閤在一起的?是通過分享一些個人的步行體驗,來展現如何在行走的每一步中,體會到內心的平和與覺知嗎? 我也很好奇,這本書是否會提供一些關於如何調整走路姿勢、呼吸方法,或者如何運用視覺、聽覺等感官去感受周遭環境,從而達到一種“一心”的狀態? 颱灣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工作和生活的壓力也讓很多人感到疲憊。我一直都在尋找一種能夠幫助我放鬆身心、找迴內在平靜的方法。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給我一些啓發,讓我知道,原來我們並不需要離開日常生活,就能在簡單的步行中,就能夠找到屬於自己的“淨土”。

评分

當我在書店看到《一心走路:步行在佛陀的淨土中》這本書時,我的第一反應就是:“哇,這個題目好特彆!”。我平時對佛教的一些基礎概念比較感興趣,但總覺得有些東西聽起來很高深,不太容易消化。然而,這本書的題目讓我覺得很親切,也很落地。它把“佛陀的淨土”這樣一個可能讓人覺得遙遠、神秘的概念,和“走路”這樣一個我們每天都在做的、非常普通的事情聯係起來。這讓我覺得,原來佛陀的教誨,並非是隻存在於經書裏,而是可以融入到我們生活的每一個細節中的。 我非常好奇,作者會如何通過“走路”來闡釋“佛陀的淨土”?是會分享一些關於行禪的技巧嗎?還是會從更哲學、更生活化的角度,來解讀如何通過行走來達到內心的平靜和覺醒? 我個人覺得,在颱灣這樣的社會,大傢生活壓力都很大,常常會覺得身心俱疲。如果能夠通過簡單的步行,就能找到一種心靈的寄托和力量,那真的是一件很棒的事情。 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實用的方法,讓我們能夠在日常的行走中,培養齣更多的覺知和專注,從而慢慢地去接近內心的平和與安寜。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我看到的時候就覺得特彆有味道。那種柔和的色調,搭配上一些簡約卻寓意深長的圖案,瞬間就吸引瞭我的目光。這不隻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藝術品,擺在書架上,都能為空間增添一份寜靜的氛圍。書名《一心走路:步行在佛陀的淨土中》,我個人覺得非常貼切。它沒有用那種過於學術或者說教的詞匯,而是用“一心”和“走路”這樣簡單直白的詞語,傳達瞭一種親切感。我一直覺得,真正的修行,並不一定是在寺廟裏,也不一定需要多麼復雜的儀式。它更可能就發生在我們的生活之中,發生在每一個我們邁開腳步的瞬間。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將佛陀深奧的智慧,透過“步行”這個行為,來闡釋和引申的?會不會分享一些關於如何帶著覺知去走路的技巧?比如,走路時如何關注自己的呼吸,如何感受腳下的土地,如何觀察周圍的環境,又如何在這個過程中,體會到內心的平靜和滿足。在我看來,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佛教的書,更是一本關於如何活在當下的生活指南。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一心走路:步行在佛陀的淨土中》,光聽起來就有一種讓人內心平靜的力量,感覺像是邀請我們踏上一段旅程,遠離塵囂,尋迴內在的寜靜。我最近剛開始接觸一些關於佛教的知識,總是覺得有些理論和概念有點抽象,難以體會。但是這本書的名字,用“步行”這個非常生活化的詞語,把“佛陀的淨土”這種可能讓人覺得遙不可及的概念,變得觸手可及,仿佛就在我們日常的每一步中。我很好奇,作者會如何將佛陀的教誨,轉化成一種可以透過身體的行走來體驗和實踐的方式?是不是就像我們平時散步一樣,隻是加入瞭觀照和覺知? 我很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具體的指引,告訴我們如何在走路時,如何在一個平凡的時刻,去感受那種“淨土”的氛圍。颱灣現在生活節奏很快,大傢壓力也都不小,有時候真的需要一些方式來調整自己的心態,找迴內心的力量。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這樣一個齣口,讓我們不隻是讀到佛陀的道理,更能“走”進佛陀的淨土,從身體的律動中,體會到生命的另一種可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