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拿到這本《佛學常見詞彙》,心裡其實帶著點忐忑。畢竟佛法浩瀚,名相更是多如牛毛,過去也曾隨手翻過幾本類似的書籍,總覺得內容有點枯燥,而且解釋起來常常是引經據典,讓人越看越糊塗。但這次,這本《佛學常見詞彙》卻讓我眼睛為之一亮。從最基礎的「佛」、「法」、「僧」開始,作者以非常親切、易懂的語言,將這些看似神聖而遙遠的名詞,拉到瞭我們凡夫俗子能夠理解的層次。像是「無常」這個詞,很多人聽到就覺得是消極的,但書裡卻用瞭很多貼近生活的例子,像是花開花謝、潮起潮落,甚至我們每天的心情起伏,都說明瞭「無常」是宇宙運行的必然法則,理解瞭它,反而能讓我們更加珍惜當下,放下不必要的執著。還有「業」這個概念,書中沒有用太過嚴肅的口吻去說因果報應,而是更強調「造作」的行為本身,鼓勵大傢多做善事,纍積善的「業」因,自然會有好的「業」果。讀起來不會有壓力,反而覺得是一場溫柔的生命引導。
评分我個人一直對佛教的「慈悲」、「智慧」這兩個核心概念非常嚮往,但又常常覺得,這些聽起來很美好,但實際要怎麼做到,卻很難捉摸。這本《佛學常見詞彙》對「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的解釋,真的讓我耳目一新。作者沒有用空泛的口號,而是將「慈悲」具體化,比如「慈」就是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得到快樂,而「悲」就是見到眾生受苦,願意拔除他們的苦。書中舉瞭很多生活中的例子,像是看到街友,我們能生起同情之心,這就是「悲」的展現;看到親友考上理想的學校,由衷為他們感到高興,這就是「喜」;而「捨」則是在麵對各種順逆境時,都能保持內心的平靜和無所住。這些解釋,讓我明白瞭「慈悲」並非隻是對遙遠的眾生,而是從身邊的人開始,從自己的心開始。而「智慧」的解釋,也讓我明白,它不是聰明纔智,而是對事物真相的洞察,能夠放下執著,看清事物的本質。這本書就像是一位溫柔的導師,引導我一點一點地去靠近佛法的真諦,而不是被高深的理論嚇退。
评分我一直對禪宗的「公案」很感興趣,但總覺得那些對話和故事離我太遙遠,難以參透。這本《佛學常見詞彙》裡,對於「公案」、「參禪」、「開悟」這些詞彙的解釋,可說是點醒瞭我。作者並沒有直接去解析某個著名的公案,而是從「公案」的本質,也就是一種「善巧方便」的教學方法說起。它不是為瞭難倒人,而是為瞭打破我們固有的思維模式,讓我們從另一個角度去看待問題。書中提到,很多時候我們學佛,會卡在「知道」的層麵,但「公案」就是要引導我們去「體會」。像是「鏡子」、「月亮」、「手指」這些常見的比喻,都非常有畫麵感,讓我明白,佛法並非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需要用心去感受的。書中還順帶解釋瞭「禪定」、「神通」等,讓我知道,這些並非遙不可及的神話,而是透過練習,我們可以逐步達成的狀態,而且強調,神通是輔助,智慧纔是最終的目標。讀著讀著,彷彿真的能感受到那種沉靜下來,凝視內心的力量。
评分一直以來,對於佛教裡一些比較「宗教化」的詞彙,比如「輪迴」、「業力」、「解脫」等等,我總有一種敬而遠之的感覺,總覺得是講給有宗教信仰的人聽的。但這本《佛學常見詞彙》的厲害之處就在於,它用非常務實、科學的態度來闡述這些概念。作者沒有強迫你去相信任何教義,而是從「現象」的角度來解讀。像是「輪迴」,與其說是靈魂轉世,不如說是「生命不斷延續的過程」,我們的行為、想法,都在不斷地影響和塑造著未來的我們,這不就像是一種「輪迴」嗎?「業力」也並非是宿命論,而是「因為你的選擇,所以有瞭現在的結果」,強調的是「能動性」,鼓勵我們為自己的生命負責。而「解脫」,也不一定是飛升到天國,而是在現有的生命狀態中,放下痛苦、煩惱,找到內心的平靜和自由。這種解讀方式,讓我能從一個更寬廣、更理性的角度去理解佛法,不再覺得它高不可攀,而是與我們的人生息息相關。
评分身為一個對佛法僅有一點點皮毛瞭解的初學者,過去在閱讀經典或聽聞開示時,常常會被各種專有名詞給絆住,像是「色」、「受」、「想」、「行」、「識」、「五蘊」、「六根」、「六塵」、「十二處」、「十八界」等等,這些詞彙聽起來就讓人頭昏腦脹,覺得離自己很遙遠。這本《佛學常見詞彙》在這一塊的梳理,真是幫瞭我一個大忙!作者不是一股腦地把所有名相都丟過來,而是循序漸進,從最基礎的「五蘊」開始,非常詳細地剖析瞭我們的身心是如何由這五個部分構成的。像是「色」就是我們看得到、摸得著的物質身體,「受」就是感受,喜怒哀樂,然後「想」是我們的念頭和想法,「行」是我們的造作和行為,「識」就是我們的意識。讀著讀著,我纔驚覺,原來佛法所說的「無我」,並非是要否定自己的存在,而是要看清楚,我們所謂的「我」,其實是由這些不斷變化的元素組閤而成,沒有一個獨立、永恆的「我」。這種由淺入深的解釋,真的非常紮實,也讓我對自己、對世界有瞭更清晰的認知。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