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一部
第一章 般若心經的大意
第二章 般若心經的小意
第二部
第一章 苦集滅道
第二章 觀自在
第三章 行 深
第四章 顛倒夢想
第五章 般若波羅蜜多
第六章 無罣礙
第七章 三世諸佛
前言
您和本書的不期而遇,想來也算是一種很不可思議的緣份。在太平洋的深海?,住著一隻雙眼失明的大海龜,這隻海龜每隔一百年纔浮齣海麵一次,藉以呼吸新鮮的空氣,然後又潛迴海底。
一百年一次浮上海麵的大海龜,在快要浮齣海麵時,剛好有一塊破舊的木闆飄浮過來,木闆的中間有個洞,什麼也看不到的大海龜,在竄齣海麵的一霎那,就這麼湊巧地從洞中鑽瞭齣來,這實在是很稀有的巧閤,有人稱它作「盲龜浮木之緣」。
您在書架上琳瑯滿目的書籍中能拿到這本書,說來也像稀有的「盲龜浮木之緣」一樣。
各位現在可能為瞭工作的事情、未來的事情或是生病的事情,甚至為傢庭、同事、朋友、戀人等人際關係上的事情正感到懊悔不已或迷惑不是嗎?
如果真是這樣,那麼,想要早些脫離這樣的睏境,消除內心不安的話,般若心經無疑是最有效的。般若心經可說是一切佛教經典的菁華,短短的二百六十二個字經文,道盡瞭世間萬物的基本形態與運用法則。對於每天為人生問題苦惱的人而言,「怎樣地生活比較好?」「怎樣纔能和彆人相處不起衝突?」諸如此類人際關係方麵的問題,般若心經?都有詳細的解釋和說明。
在般若心經經文中,「苦」這個字屢屢齣現。這個苦字就是在「古」字上加個草字頭,換句話說就是「古草」的意思。大概古時候的草不管是那一種,隻要煎來當藥喝都是苦的吧!但是藥雖然苦,當中卻有很多是可以拿來治心髒病的。
心髒方麵的疾病,也可以說是心的病,所以若覺得心很痛苦時,「請試著喝喝苦藥吧!」這樣的話常常可以聽到。大概是因為喝瞭苦藥後就能體會到無病一身輕的快樂纔如此說的吧!「苦」這個字,該怎麼說呢?
「當你遭遇艱難時,『苦』對你而言,就是一種藥,藉著品嘗這樣的『苦』,你將得到日後應該獲得的快樂。」
般若心經就是當你麵對種種的苦痛時,能為你輕鬆地承接下來,就如同玩遊戲一般地快樂,你將能高興地期待度過那些可能接踵而來的痛苦。般若心經文中有所謂的「無苦集滅道」,把人類的痛苦劃分為身體上和心理上的各四種。把這些痛苦的原因集中起來,追究其源就是「人類的慾望」。而消除這些痛苦的方法雖然不勝枚舉,但最重要的便是去一一實踐它。畢竟不管是怎麼好的特效藥,若不試著去吃吃看,是不會知道效果如何的。
在這個世界上,住著不少抱持苦惱心態的人。而經文首句提到的「觀自在菩薩」,即是一位不帶任何偏見,以自由自在心態觀看世間萬事萬物的菩薩。那麼,何不試著和菩薩一起,如同從人造衛星上看地球一般,從般若心經中來一窺這迷離惚恍的塵世!
如「行深般若」所說一般,何不試著靜坐(坐禪),運用智慧來推想「前世」、「今世」、「來世」這三個世間的關係。你可能會第一次感覺到,「我在有生之年隻想著今世,而對於先祖在前世的善惡因果,在今世齣現應驗且繼續流傳到來世這碼子事,可是一點概念也沒有。」所以,「好吧!就從現在開始對未來的生涯徹底計畫一番,定個未來計畫錶吧!」如此一來,就如同「顛倒夢想」所說一般,你就明白在此之前你所想的事情,是如何不閤道理而偏執於一方。
在這世上一事就是萬事,從一個人的小行動來看,就可知道其想法有無錯誤,為瞭化解這些錯誤,藉「無」這樣的修行似乎是比較好的。如果藉由修行而能大徹大悟,則可成為「菩提薩埵」。「菩提薩埵」也可以簡稱為「菩薩」。要成為菩薩則非積「波羅蜜多」之修行不可。這個修行可分為六個層麵,稱之為「六波羅蜜行」。
一、布施的修行……把金錢、知識、技術等布施給他人。
二、自身守戒的修行……對自己的行為、說話、邪心等做謹慎修行。
三、忍耐的修行……能夠覺悟人生就是忍耐,有多大的苦也要堅忍的修行。
四、專心緻誌的修行……不管做任何事,一定要有始有終,絕不半途而廢的修行。
五、心定的修行……不管發生什麼事,都能認為「這是世上本有的事情」,做到逍遙心定的修行。
六、智慧的修行……利用纍積至今的經驗,配閤自然道理來生活及思考的修行。
諸如此類的修行,必須是在一種無礙無拘的心情下來進行的,但這並非是輕而易舉之事。「凡事皆從大處著眼,而不受局限,這事的確不容易做到」,各位這樣的心情是可以被理解的。
任何人都有「五種慾望」,隻要拘泥、執著於這些慾望,便無法盡心於修行。如釋迦佛祖所說:「把貴族的尊位、大宅子、喜愛的女傭、可愛的小孩、富有的財産全部捨棄來修行吧!」這樣的心便是「無所得」,對任何東西都不執著,以一種無所得的心態來修行。
在不知不覺中,可能原本認為「不幸」的變為「幸」,也就是「因禍得福」吧!這是因為你的心是「空」的,所謂的「空」並非什麼都沒有,而是如同「什麼都可以敲齣來的神奇小鎚子」一樣,為一種暫無狀態。
「空」,是宇宙間一種無止無盡的能源寶藏,你的心如變為空虛時,身體也會如同宇宙能源的貯藏庫一樣。所以「隻要人類想做,什麼事都可以做得到」,自覺如此,也就能信心十足瞭。
如此一來,就會發覺周遭人的優點,在傢?可以看到你的丈夫、妻子或小孩子的優點,不禁反省到「在此之前我所以說彆人的壞話,是因為我沒有發現他們的優點啊!」那麼,你對部屬、小孩就能從另一個不同的角度來看他們瞭。所以,變得能夠依照他們的能力適材任用,小孩、部屬都樂於工作、學習。除此之外,教法也很重要,你能像「地藏王」一般,為部屬、小孩嚮神祈福,他們也一定會感受到你的心意,讓部屬、小孩們早日變得優秀齣色。像這樣地為彆人傾心祈福祝頌的心境,就叫做「究竟涅槃」。
運用你在這世上幾十年的人生經驗,再加上「般若的智慧」,用心教導小孩或部屬等,過個有價值的人生。「無論是什麼,任何時間都要教……」,這就是「羯諦羯諦」的說法,意思是「去做去做」。
這世上隻有你的小孩、部屬嗎?不!還是隻有你自己一人?不!要不然隻有人類嗎?那也不!還是隻有地球,都不是,不管在那?都要試著去做,而「去做去做」,也就是「行動吧!實踐吧!」
佛教並不僅僅知道佛教知識便可,而是要確實為這世上做點事。如果真能這樣的話,你也有可能成為「菩薩」。般若心經全部都是由?文所組成的,各位不妨閤掌大聲誦念。
坦白說,我平常對宗教類的書籍不太感興趣,但這本《般若心經的啟示》卻意外地吸引瞭我。不是因為什麼宗教信仰,而是它探討的議題,像是「無常」、「空性」、「解脫」,這些都是我們在生活中常常會麵臨,卻又感到睏惑的。作者透過《般若心經》這個古老的智慧寶庫,為我們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我特別欣賞書中舉的許多生活化的例子,比如如何麵對人際關係的煩惱,如何處理工作上的壓力,如何在順境或逆境中保持內心的平靜。這些都讓我感覺到,原來這些看似高深的佛法,其實是可以應用在我們每個人的日常裡的。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跟著一位溫和的智者對話,他不會強迫你接受什麼,而是引導你去思考,去發現。我最喜歡的是關於「照見五蘊皆空」的部分,它讓我重新審視自己對「我」的認知,以及我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原來很多痛苦都源於我們對「實有」的執著。這本書真的讓我對自己、對生命有瞭更深的理解。
评分《般若心經的啟示》這本書,就像是一盞溫柔的燈,照亮瞭我心中許多長久以來的迷霧。我不是那種會時常去寺廟拜拜的人,但我對「人生的意義」、「心靈的平靜」一直有著莫名的追求。這本書並沒有給我一個標準答案,而是提供瞭一種看待問題的「方法」。作者在書中將《般若心經》的智慧,轉化為一連串的提問,引導讀者去自我探索。像是「我們真正擁有的,有多少是外在物質的附屬品?」、「當我執著於某個結果時,是否忽略瞭過程中的美好?」這些問題,都在我的心裡激起瞭迴響。我特別喜歡書中關於「五蘊」的分析,它讓我明白,原來我們所謂的「我」,其實是很多元素組閤而成的,當我們放下對這些元素的執著,就能獲得更大的自由。這本書的閱讀體驗非常個人化,彷彿作者正坐在你對麵,跟你娓娓道來。它讓我感覺到,原來佛法離我們並不遙遠,它就在我們的日常,就在我們的心裡。
评分身為一個佛教徒,我研讀《般若心經》已經很多年瞭,但每次閱讀,總有新的領悟。這次偶然間接觸到《般若心經的啟示》這本書,原本以為會是市麵上常見的解讀,沒想到卻帶給我許多意想不到的驚喜。作者的見解獨到,將《般若心經》的精髓,與當代社會的脈動巧妙地結閤。書中對於「無我」的闡述,不再是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深入探討瞭現代人如何麵對個人主義的膨脹,以及如何在關係中實踐無我的慈悲。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涅槃」的詮釋,它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終點,而是可以在生活中實踐的一種狀態,一種與煩惱共處卻不被煩惱所睏的智慧。書中的語言風格也很吸引人,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詩意的錶達,讀起來讓人心生法喜。我認為這本書不僅能幫助佛教徒深化對經文的理解,也能為對佛法感興趣的初學者提供一個絕佳的入門。它讓我看到瞭《般若心經》跨越時空的生命力。
评分對於《般若心經》這樣一部極具深度的經典,我一直以來都抱持著一種敬畏的心情。這次有幸拜讀《般若心經的啟示》,著實讓我耳目一新。作者以一種非常細膩且富含人文關懷的筆觸,剖析瞭經文的每一個細節,並將其與現代人普遍麵臨的心理睏境相連結。書中對於「色」與「空」的辯證關係,不再是抽象的哲學討論,而是引導讀者反思生活中對外在形象、物質條件的過度追求,以及由此產生的無謂煩惱。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是關於「無眼耳鼻舌身意」的部分,作者將其闡釋為一種超越感官限製的智慧,教導我們如何在紛擾的世界中,保持清明的心性,不隨境轉。整本書的結構嚴謹,邏輯清晰,但又不失情感的溫度。它讓我看到瞭《般若心經》作為一部闡釋空性智慧的經典,如何在當代社會中,提供解決人生問題、尋求解脫的實踐方法。這是一本值得推薦給所有尋求心靈成長與智慧開展的讀者。
评分拿到這本《般若心經的啟示》時,我其實是帶著點好奇和忐忑的。畢竟,《般若心經》的名號響亮,但內容的深奧一直讓我覺得有些距離感。這次能有機會深入瞭解,我抱持著學習的心態,希望能從中找到一些與生活連結的智慧。打開書本,印刷精美,紙質也很舒適,光是翻閱就讓人感到一種平靜。我特別喜歡書中對於經文的拆解和詮釋,作者並沒有用過於學術的語言,而是用一種貼近生活的角度,引導我們去思考經文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個詞。例如,書中對「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的解讀,不再是乾巴巴的理論,而是連結到我們日常生活中對物質的執著,以及我們如何透過觀照,放下不必要的貪戀。我認為這本書最大的優點在於它的「易讀性」,讓原本覺得遙不可及的佛法,變得生動且充滿啟發。即使是對佛學沒有基礎的讀者,也能從中獲得許多關於人生態度、心靈成長的啟示。我認為這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味,並且會讓人忍不住一讀再讀的好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