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雲:深入經藏,智慧如海。白陽經藏,乃白陽期上天降道, 老中與諸天仙佛渡化眾生的經訓寶藏,是 無生老中及三世十方諸佛化導末法一切眾生超生瞭死之要道,是諸佛開啓眾生智慧、解眾生煩惱枷鎖的大藏經。
諸佛菩薩所說一切法門,無非令眾生齣離生死、成佛道耳!但因上根者少,中下者多,故上天大開普渡,遣諸天仙佛搭幫助道、神道設教而開妙法門,使道之大機大用展現無遺。
佛以無上妙慧,觀一切眾生,知其根性大小不同,而以方便智,說方便法,對病根投以良藥,復以徹底大悲,以殊勝之法門,或降壇垂訓,或現身說法,所批訓文浩瀚如煙海。曆年仙佛慈示之訓有應各法會因緣而宣說道奧,或應機指點之妙訓、白話訓、詩辭歌賦等,皆不厭其煩的諄諄教誨,篇篇直指性命根源,示導末法眾生趨嚮成佛之路。這些訓文都是上天的恩典,留給白陽修士做為末後修辦道的指南;吾等濛天恩寵,能親睹親聆 老中及諸天仙佛之慈示外,尚且能珍藏一篇篇的聖訓,實是韆古難逢的機緣。
然自三曹普渡開始,仙佛之慈訓若雨後春筍惠及群生,令吾們既深感天恩之浩蕩,又愧覺實踐得不夠,知行不能相符,以緻將聖訓束之高閣,辜負仙佛的苦心。為此,本社將曆年來之聖訓,從中國大陸師尊、師母傳道時期,到民國後的颱灣開闡渡化,以至道傳萬國九洲,林林總總的聖訓重新匯整成一係列的白陽大藏經。製作初期以民國三十八年之前的聖訓,分類為 皇及諸天仙佛的聖訓,訓中除加註詞解之外,並將每篇聖訓之主旨、心得做一前後連貫的呼應,令每篇聖訓都能突顯它的特色與精神,成為一係列易讀、直契慧海又值得珍藏的白陽大藏經。
◆傢鄉信書西元一九一九年民國八年歲次己乙未∕7
◆無極聖中親演血書西元一九二四年民國十三年歲次甲子∕55
◆無極聖中親演悲淚掛兒金捲年代無可考∕75
◆皇中慈訓西元一九三二年民國二十一年天運壬申六月十五日∕93
◆皇中十三嘆西元一九三六年民國二十五年歲次丙子七月初一日∕107
◆四季皇中聖訓-春季西元一九三九年民國二十八年歲次己卯∕175
◆四季皇中聖訓-夏季西元一九三九年民國二十八年歲次己卯∕185
◆四季皇中聖訓-鞦季西元一九三九年民國二十八年歲次己卯∕200
◆四季皇中聖訓-鼕季西元一九三九年民國二十八年歲次己卯∕210
◆皇中傢書西元一九四○年民國二十九年歲次庚辰∕220
◆無極皇中聖訓西元一九四一年民國三十年歲次辛巳正月十五日∕239
◆皇中訓子十誡西元一九四一年民國三十年歲次辛巳閏六月十五日∕255
◆皇中慈嘆西元一九四三年民國三十二年歲次癸未元旦子正二刻∕321
◆皇中十二月嘆西元一九四三年民國三十二年歲次癸未正月十五日∕341
◆皇中十哀兮西元一九四三年民國三十二年歲次癸未八月十五日∕370
◆努力宣化西元一九四五年民國三十四年歲次乙酉二月十五日∕388
◆皇中鼕季聖典西元一九四五年 民國三十四年歲次乙酉十一月十五∕402
◆無極聖鐸 西元一九四六年 民國三十五年歲次丙戌三月十五日∕415
◆皇中波浪訓西元一九四七年民國三十六年歲次丁亥八月十五日∕435
◆皇中聖訓西元一九四七年民國三十六年歲次丁亥十二月初一日∕455
◆皇中五更嘆西元一九四八年民國三十七年歲次戊子二月二十九日∕467
◆皇中五叮嚀西元一九四八年民國三十七年歲次戊子六月十五日∕494
◆皇中中元聖訓西元一九四八年民國三十七年歲次戊子七月十五日∕512
序
餘嘗聞,傢為人歸根之本,鄉為我復命之原,信者,誠實之謂也,所以古人雲:信為道源功德母。夫傢鄉信書者,乃歸傢之路徑;而返本還原之秘旨,在人身謂之關竅,而本體形骸之類也。今之三教遺人,能識之者,鮮矣!其三教之道,則口口相傳,脈脈相續,流傳萬古而不替者也。自上古以來,單傳獨授,雖先賢先儒,而各本一節之長,以至於諸子百傢,而弗得之者也。莫道是書筆義辭句之鄙俚!究其理,乃人返本皈傢之路。
今三期末劫, 皇天大施仁慈,大道普傳於世,廣收有緣諸子,醒悟迷津,不遭劫淵之苦,齣此苦海而登彼岸。今 上天欽命諸佛,普降飛鸞,以拯將頹之世,研究三教之根源,詮釋其中之奧理,闡先天一貫之道,指明玄關,知止定靜、修身之法,證明三教一理、歸宗之旨,以開來學,會通諸佛說法印證之教演,以復三教歸宗之正路,則留傳萬世矣!此乃三教先聖不傳之秘妙,今時普渡之慈航也。識「還鄉」之義,方為「歸宗」之路。今時道降貧乞寒門之士,不堪鄙俗之人而稱攝三瞭一之法門,好不奇哉!好不美哉!
自古聖聖相傳,彆無他法,其理最玄最妙,至虛至靈,至尊至極之謂也;若離此道,則彆無切近之門路!今 上蒼開一綫之覺路,願世之諸君,大發仁慈之心,好渡己身,以及闔第眷屬,如失此機,則萬劫難遇矣!君等速訪明師,指明玄妙之理,而修齣身之路,好躲末劫之苦,得登聖賢之疆域,方證菩提之果,而位超九品,豈不為萬世之聖賢哉!是為序。
時
民國八年 中元節 澄清子 題於圓通觀之東闡院
聖訓主旨
民國四年,師尊二十七歲,遇褚老師而得道;民國九年,師尊三十二歲,隨十七代祖路中一辦道,沒多久便領命為點傳師,道務迅速嚮外開展,幾乎傳遍全中國。在民國以來的接連戰禍中,一貫道成為老百姓朝不保夕的憂患心情下,眾望所歸的救世宗教。而《傢鄉信書》便是在師尊領命之前的民國八年,由 老中所批示的慈訓。
訓中說明天地生成及萬物造化的因由,及來自於理天的九十六億原佛子,原本無憂無愁、快樂無比,然因氣數所定,在天地生成之後必須降生人間。無奈降生後卻迷失在紅塵,造下罪過錯、天災浩劫,流浪生死輪迴而忘歸傢路,以緻 老中終日憂心悲慟,日日盼望兒女早日迴理天,故降下大道,傳受明師一指以超生瞭死、躲劫避難,期勉原佛子內外功並修,以使迴復本來麵目,歸根認中,返迴理天故傢鄉。
我之前對那個時期的某些思潮一直有模糊的瞭解,但總覺得隔瞭一層紗,不夠清晰。《白陽經藏:皇中慈訓[中國大陸時期]1》這個書名,雖然一開始有點不明所以,但“白陽經藏”這幾個字本身就帶著一種宗教或哲學的神秘感,而“皇中慈訓”更是暗示瞭其內在的教化意味,特彆是加上“[中國大陸時期]”,就立刻勾勒齣它誕生的時空背景,那種特定曆史時期下的思想産物,往往比泛泛而談的理論更有生命力,因為它與真實的社會變遷、人民的信仰和生活緊密相連。我一直很好奇,在那個充滿變革的年代,人們是如何通過這樣的“訓誡”來尋求精神寄托,或者理解世界運作的。這本書,我相信會提供一個非常獨特的視角,讓我能更深入地理解那個時代人們的精神世界,甚至是他們是如何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下形成自己的價值觀的。
评分我一直對中國近現代的思想流派及其演變有著濃厚的興趣。《白陽經藏:皇中慈訓[中國大陸時期]1》這個書名,在我看來,就如同一個充滿誘惑的寶藏地圖,指嚮一個特定曆史時期內的重要文化遺産。首先,“白陽經藏”這幾個字,就勾勒齣一個具有一定宗教或哲學體係的文本集閤,讓我聯想到其中可能蘊含著深厚的教義、修行方法或宇宙觀。“皇中慈訓”則進一步暗示瞭其內容的性質,即一種以“皇”為尊、以“慈”為本的教誨,這讓我開始猜測其核心價值觀和可能的目標受眾。“中國大陸時期”的明確標注,則將本書的定位精準地置於中國近代史那個風雲變幻的關鍵時期。我非常好奇,在那個思想解放與傳統禁錮交織的年代,這樣一套“經藏”和“慈訓”是如何形成、傳播,又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扮演瞭怎樣的角色,它對人們的精神世界産生瞭何種影響。這本書,無疑為我提供瞭一個深入研究那個時期特定精神文化現象的絕佳機會。
评分這本書的裝幀,讓我很有懷舊感,那種老式的字體和排版,仿佛一下子把我帶迴瞭年輕的時候。我記得小時候傢裏也有一些類似的舊書,翻閱的時候總能感受到一種說不齣的親切感。封麵上的圖案和文字,雖然我看不懂具體含義,但傳遞齣一種莊重而神秘的氣息,讓我感覺這本書不是一本普通的讀物,而是承載著某種重要的信息。我一直對那些在特定曆史時期産生的、與人們的精神世界緊密相關的文本很感興趣,因為它們往往能反映齣那個時代最真實的聲音。我很好奇,這本書的內容會是怎樣的,它會給我帶來哪些不一樣的感受和思考?我期待著能從中挖掘齣一些在現代社會已經不太容易接觸到的智慧和視角,那種源自過去的、經過時間沉澱的思考,往往更有力量。
评分作為一個對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近代思想史略有涉獵的讀者,我一直很關注那個轉型時期各種思潮的碰撞和融閤。《白陽經藏:皇中慈訓[中國大陸時期]1》這個標題,立刻就吸引瞭我的注意。我對“白陽”這個概念並不陌生,它在一些宗教和哲學體係中有著特殊的含義,而“經藏”則暗示著其係統的、具有權威性的文本。再加上“皇中慈訓”這個詞組,更是讓人聯想到一種自上而下、溫和而堅定的教化力量。而“中國大陸時期”這個限定,則將它的研究範圍明確地鎖定在瞭一個非常關鍵的曆史階段,這個時期充滿瞭復雜的社會、政治和文化變遷,各種思想都在經曆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和重塑。因此,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揭示那個時期,特彆是關於“白陽”信仰,是如何在中國大陸的特定環境中發展,以及它所傳達的“慈訓”內容,是如何影響當時人們的思想和行為的,我相信這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曆史信息和學術價值。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一看到就覺得很有份量,那種老派的印刷風格,還有那幾個看起來有些古老卻又充滿力量的漢字,瞬間就把我的思緒拉迴到某個特定年代。我不是曆史學傢,但憑著直覺,它一定承載瞭那個時期不少重要的思想和文化印記。書脊上那一串數字和文字,更像是一個神秘的密碼,讓人忍不住想要去破解它背後的故事。書的紙張觸感也很好,不是那種光滑現代的紙,而是帶著一點點粗糙的質感,翻動的時候沙沙作響,好像能聽到曆史的迴聲。總而言之,這本書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沉靜、厚重,充滿瞭值得探索的學術或文化價值,讓人期待它能帶我進入一個不一樣的世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