蒂利希與漢語神學

蒂利希與漢語神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蒂利希
  • 漢語神學
  • 神學研究
  • 宗教哲學
  • 文化神學
  • 對話神學
  • 基督教
  • 中國神學
  • 西方神學
  • 比較神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蒂利希思想之艱澀和係統之廣闊往往為對其誤解之源,本文集掃除瞭種種解讀蒂利希的阻礙,更標誌著漢語神學界一次集體對蒂利希思想的消化、理解和挪用的嘗試。文章作者包括中、港、颱對蒂利希學有專精的學人,文章大部分屬於作者新進的研究成果,甚至是他們的碩士或博士論文的章節。編者以三個主題彰顯此文集的研究特色:以「傳統與挪用」錶明蒂利希與基督教及西方哲學思想傳統的關係,用以錶明他不僅承繼傳統並且創造性地轉化傳統;以「關聯與對話」來闡明蒂利希的關聯法和對話特色,一方麵展示蒂利希的關聯神學內容,並配以具體的對話例證來展示關聯法的實際應用;最後以「批判與展望」突齣蒂利希思想的批判力度和在新近的學科領域中的持續有效性。

赫爾曼·巴特爾的<天人永恒的對話>:一次對位神學視域下的深度探索 本書深入探討瞭20世紀中葉最具影響力的路德宗神學傢之一赫爾曼·巴特爾(Hermann Barth)的學術思想,著重分析其核心概念“天人永恒的對話”(The Eternal Dialogue Between God and Humanity)。巴特爾的貢獻在於,他試圖超越傳統神學中關於上帝主權與人類自由之間僵硬對立的窠臼,通過“對話”這一動態模型,重新詮釋瞭上帝的啓示、人的受造性、罪的現實性以及救贖的倫理維度。 第一部分:對話的本體論基礎與曆史語境 本書的開篇部分首先將巴特爾的思想置於其特定的曆史和哲學語境之中。巴特爾的神學活動主要在二戰後的德國展開,這一時期,神學界正經曆著對形而上學(Metaphysics)的深刻反思,並試圖重塑與現代性、曆史性相遇的信仰語言。 1. 伯拉第(Barth)遺産的繼承與超越: 巴特爾深受卡爾·巴特的影響,尤其是在堅持上帝的絕對他者性(Otherness)和啓示的非人類中心主義方麵。然而,巴特爾敏銳地觀察到,巴特晚期神學中對“上帝之宣告”(Proclamation)的過度強調,可能導緻一種靜態的、單嚮度的上帝形象。巴特爾主張,真正的啓示並非一個完成的事件或文本,而是一個持續發生的、雙嚮互動的關係過程。 2. 現象學與存在主義的引入: 與許多同時代的係統神學傢不同,巴特爾大量汲取瞭鬍塞爾(Husserl)的現象學方法論和海德格爾(Heidegger)的存在論洞察。他認為,上帝的“自我顯現”(Self-manifestation)必須在人類經驗的“地平綫”中被“意嚮化”(Intended)。對話不是抽象的哲學概念,而是人類存在得以界定和完成的根本方式。 3. 語言論的轉嚮: 藉鑒維特根斯坦(Wittgenstein)的語言遊戲理論,巴特爾將神學視為一種特定的“語言遊戲”。“上帝”和“人”的詞匯並非指稱實體,而是指涉在特定關係框架內運作的功能。天人對話即是構建神聖意義場的規範性場域。 第二部分:對話的結構與神學範疇的重構 本書的核心部分,細緻剖析瞭巴特爾如何運用“對話”的範式,對傳統教義進行瞭根本性的重構,特彆是對“啓示”、“罪”與“恩典”的理解。 1. 啓示:成為傾聽者的行動: 巴特爾反對將啓示等同於教義體係或曆史事件的記錄。啓示是上帝主動“嚮我們發聲”的行動,而人類的“接受”則是對話的另一半。這種接受不是被動的吸收,而是積極的“預備性聆聽”(Preparatory Hearing)。隻有當人帶著開放性(Openness)進入關係時,上帝的言語纔能真正成為“啓示”。因此,對上帝的認識總是內嵌於我們對祂的期待和迴應之中。 2. 罪:對話的中斷與失語: 在巴特爾的神學中,罪不再僅僅是觸犯律法或本體論上的“欠缺”。罪是“關係性失語”(Relational Aphasia)——人類選擇性的沉默、拒絕傾聽,或以自我為中心的“獨白”(Monologue)。當人拒絕參與對話,試圖獨自定義真理和意義時,就陷入瞭罪的狀態。這種罪的本質是“對話的背叛”。 3. 恩典:恢復溝通的契機: 恩典(Grace)體現為上帝不斷地、耐心地修復被罪破壞的溝通渠道。它不是一種“給予”的物品,而是上帝持續地、主動地“重新開啓對話的場域”。基督的工作,即“道成肉身”(Incarnation),被理解為上帝進入人類經驗的“言語模式”以證明對話的可能性和有效性。耶穌是完美的對話者——完美地傾聽,也完美地迴應。 第三部分:對話倫理學與教會的使命 巴特爾的神學具有強烈的實踐指嚮性。他認為,一旦天人對話的本體論得到確立,其必然導嚮一種特定的倫理生活和教會論。 1. 倫理:在行動中進行迴應: 巴特爾的倫理學是迴應性的(Responsive)。真正的倫理行動不是基於普遍法則的機械執行,而是基於對特定情境中上帝之“呼喚”的敏感迴應。正義、憐憫與愛德,都是在具體對話場景中,將上帝的“言語”轉化為人類可見的“行動”的過程。這種倫理要求神學傢和信徒必須時刻處於“對話的張力”之中,避免教條化和封閉性。 2. 教會論:對話的共同體: 教會不再是真理的保管者,而是天人對話的“前沿陣地”和“實踐場域”。教會的使命在於促進和維護這種對話的持續性。聖禮(Sacraments)被重新詮釋為團體的、集體的“對話儀式”,通過共同的行動(如聖餐),信徒被塑造成能夠持續迴應上帝的共同體。牧職的功能,即是引導會眾進入更深入、更具挑戰性的對話。 3. 對“終結性”(Eschatology)的理解: 對話並非永無止境的模糊狀態。巴特爾認為,曆史的終結(Eschaton)是對話的圓滿完成,是“絕對的理解”(Absolute Mutual Understanding)。屆時,人類將完全地、無誤地以“是”迴應上帝的“是”。這保證瞭對話的指嚮性和目的性,避免瞭陷入相對主義的泥潭。 結論:對話的神學遺産與當代挑戰 本書最後總結瞭巴特爾的對話神學對當代神學,特彆是對後現代性語境下的信仰反思所提供的豐富資源。它提供瞭一種動態、關係化、且具有內在批判性的神學模式,鼓勵神學研究者和信徒放棄僵硬的教義獨白,擁抱在謙卑傾聽與勇敢迴應中發現真理的生命實踐。巴特爾的“天人永恒的對話”,至今仍是理解上帝臨在與人類自由之間復雜張力的重要路徑。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第一部份 傳統與挪用

蒂利希的謝林論初探
楊俊傑

在蒂利希與海德格爾的有與無之間的思考
鄧紹光

蒂利希有必要採納嗣子論嗎?—一個《聖經》觀點的迴應
林子淳

蒂利希的神秘主義與三一論
陳傢富

蒂利希愛觀的研究—現狀與評價
王 濤

蒂利希對「齣神」宗教經驗的三種歧義
溫偉耀

第二部分 關聯與對話

論蒂利希文化神學的關聯法及其類型
梁 容

宗教與處境之關聯—從蒂利希到特雷西
黃天生

蒂利希與視覺藝術
沙 湄

蒂利希的神律道德及其德育蘊義
張淑媚

第三部份 批判與展望

蒂利希對現代性的理解與批判
葉菁華

蒂利希的宗教社會主義及其對當代中國的意義
李駿康

蒂利希本體論範式的「國傢」概念對「民族國傢」魔魅本質的批判
莊信德

蒂利希的「終極關懷」理念對比較神學的貢獻
區建銘

文化研究與神學
賴品超

附錄 譯文

謝林與實存論之抗議的開端(1955)
蒂利希著 楊俊傑譯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柔和的色調,搭配上某種抽象的、富有東方韻味的圖騰,似乎預示著一種跨文化的對話正在展開。我之所以被吸引,是因為“蒂利希”這個名字本身就充滿瞭學術的重量,而“漢語神學”則是我一直以來特彆感興趣的一個領域。近年來,我一直在關注西方神學思想如何與東方文化,特彆是中國傳統文化進行碰撞與融閤,希望能從中找到新的視角和理解。這本書的標題恰好觸及瞭這個我長期以來探索的交叉點。我設想著,作者在書中一定會對保羅·蒂利希這位二十世紀最重要的新教神學傢之一的宏大思想體係進行細緻的梳理,並且將他那些關於“終極關切”、“神的存在”、“信仰的勇氣”等核心概念,置於中國文化語境之下進行解讀。我想象著,也許會看到作者如何巧妙地運用儒傢的“仁”或道傢的“道”來闡釋蒂利希的神學概念,又或者探討佛教的“空”與蒂利希的“無底的深淵”之間是否存在某種深刻的共鳴。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次學術的探索,更像是一次心靈的旅程,期待著它能打開我對於信仰和文化的全新認知。

评分

拿到這本書,我立刻被它所蘊含的宏大主題所吸引。蒂利希,這位對二十世紀神學界産生瞭深遠影響的思想傢,他的體係是如此的博大精深。而“漢語神學”這個概念,則又為這種博大增添瞭一層東方智慧的維度。我內心深處充滿瞭好奇,究竟是什麼樣的“橋梁”,能夠將蒂利希那些關於“終極關切”、“信仰的勇氣”等抽象概念,與中國文化中源遠流長的哲學、倫理、甚至藝術傳統連接起來?我猜想,書中一定會有對蒂利希核心思想的細緻解讀,但更令我期待的是,作者將如何巧妙地運用中國文化中的智慧,為蒂利希的神學注入新的生命力。比如,我會不會在書中讀到,如何將儒傢的“君子之道”與蒂利希的“存在性焦慮”進行對話,又或者,如何從道傢的“無為而無不為”中找到理解蒂利希“神是意義的終極意義”的新視角?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僅是學術層麵的探討,更是一次關於思想融閤的精彩實驗,我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看看這場東西方思想的“聯姻”究竟會帶來怎樣令人驚喜的成果。

评分

這本書的題目讓我聯想到瞭一種全新的思考方式。我一直認為,神學並非是僵化的教條,而是活生生的、與時代對話的學問。蒂利希的神學,以其深刻的哲學洞察力和對現代人精神睏境的敏銳把握,早已超越瞭單純的宗教範疇。而漢語神學,更是我心目中一種大膽而富有創造性的嘗試,它試圖在深厚的中華文化底蘊中,尋找神學錶達的新可能。我好奇作者在書中會如何處理這種“跨界”的挑戰。會不會是對蒂利希的某些概念,比如“非對象性的神”進行重新解讀,使其與中國哲學中“道”的不可言說性相呼應?又或者,會探討蒂利希關於“象徵”的理論,如何在中國傳統藝術、文學甚至日常生活中找到生動的例證?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分析,展現齣蒂利希的思想是如何被“中國化”的,以及這種“中國化”的過程又是如何反過來豐富瞭我們對蒂利希思想本身的理解。它應該是一本充滿思辨性,同時又觸及實際文化實踐的書。

评分

拿到這本《蒂利希與漢語神學》,我腦海裏立馬浮現齣瞭一個問題:究竟是什麼樣的契機,讓一位西方神學巨匠的思想,與深厚的中華文明産生瞭如此緊密的聯係?我猜想,作者在書中一定是在追溯一段曆史,一段關於思想的交流與碰撞的曆程。或許,這本書會從蒂利希本人早期的思想萌芽開始,探討他是否接觸過任何東方的哲學思想,即便隻是零星的碎片。然後,視綫會逐漸轉嚮中國,探究那些將蒂利希的著作翻譯、研究、並進一步創造性闡釋的學者們,他們是如何在本土的土壤上,讓這些西方思想生根發芽的。我期待看到作者對那些具體的學術對話進行深入的分析,比如,某位中國學者是如何運用“天人閤一”的概念來理解蒂利希的“神是萬物的終極基礎”的,或者,如何用“集體意識”來解讀蒂利希的“群體性本能”的。這種跨文化的學術對話,往往充滿瞭智慧的火花,也充滿瞭潛在的誤解與重塑,我渴望在這本書中看到這些精彩的細節。

评分

老實說,我拿到這本書時,心裏是有些忐忑的。畢竟,蒂利希的神學思想本身就以其復雜性和深刻性著稱,而漢語神學更是將這種復雜性推嚮瞭新的高度。我對漢語神學這個概念的理解還比較淺薄,知道它試圖將西方基督教神學與中國的曆史、文化、哲學傳統進行對接,但具體如何操作,我一直沒有一個清晰的畫麵。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提供一個係統性的框架,幫助我理解漢語神學的發展脈絡,以及它所麵臨的挑戰和機遇。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處理西方神學中的一些核心概念,比如“罪”、“救贖”、“教會”等,在中國文化中可能找不到直接對應物的睏境的。是不是會藉用一些中國傳統哲學中的概念,比如“心”、“性”、“理”等,來重新詮釋這些概念?我又在想,漢語神學是否也必然要麵臨西方神學內部的各種爭議,比如自由主義與保守主義的張力,存在主義的影響等等。這本書如果能在這方麵有所著墨,那將是對我理解當代神學發展的非常有價值的貢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