蒂利希思想之艱澀和係統之廣闊往往為對其誤解之源,本文集掃除瞭種種解讀蒂利希的阻礙,更標誌著漢語神學界一次集體對蒂利希思想的消化、理解和挪用的嘗試。文章作者包括中、港、颱對蒂利希學有專精的學人,文章大部分屬於作者新進的研究成果,甚至是他們的碩士或博士論文的章節。編者以三個主題彰顯此文集的研究特色:以「傳統與挪用」錶明蒂利希與基督教及西方哲學思想傳統的關係,用以錶明他不僅承繼傳統並且創造性地轉化傳統;以「關聯與對話」來闡明蒂利希的關聯法和對話特色,一方麵展示蒂利希的關聯神學內容,並配以具體的對話例證來展示關聯法的實際應用;最後以「批判與展望」突齣蒂利希思想的批判力度和在新近的學科領域中的持續有效性。
第一部份 傳統與挪用
蒂利希的謝林論初探
楊俊傑
在蒂利希與海德格爾的有與無之間的思考
鄧紹光
蒂利希有必要採納嗣子論嗎?—一個《聖經》觀點的迴應
林子淳
蒂利希的神秘主義與三一論
陳傢富
蒂利希愛觀的研究—現狀與評價
王 濤
蒂利希對「齣神」宗教經驗的三種歧義
溫偉耀
第二部分 關聯與對話
論蒂利希文化神學的關聯法及其類型
梁 容
宗教與處境之關聯—從蒂利希到特雷西
黃天生
蒂利希與視覺藝術
沙 湄
蒂利希的神律道德及其德育蘊義
張淑媚
第三部份 批判與展望
蒂利希對現代性的理解與批判
葉菁華
蒂利希的宗教社會主義及其對當代中國的意義
李駿康
蒂利希本體論範式的「國傢」概念對「民族國傢」魔魅本質的批判
莊信德
蒂利希的「終極關懷」理念對比較神學的貢獻
區建銘
文化研究與神學
賴品超
附錄 譯文
謝林與實存論之抗議的開端(1955)
蒂利希著 楊俊傑譯
老實說,我拿到這本書時,心裏是有些忐忑的。畢竟,蒂利希的神學思想本身就以其復雜性和深刻性著稱,而漢語神學更是將這種復雜性推嚮瞭新的高度。我對漢語神學這個概念的理解還比較淺薄,知道它試圖將西方基督教神學與中國的曆史、文化、哲學傳統進行對接,但具體如何操作,我一直沒有一個清晰的畫麵。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提供一個係統性的框架,幫助我理解漢語神學的發展脈絡,以及它所麵臨的挑戰和機遇。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處理西方神學中的一些核心概念,比如“罪”、“救贖”、“教會”等,在中國文化中可能找不到直接對應物的睏境的。是不是會藉用一些中國傳統哲學中的概念,比如“心”、“性”、“理”等,來重新詮釋這些概念?我又在想,漢語神學是否也必然要麵臨西方神學內部的各種爭議,比如自由主義與保守主義的張力,存在主義的影響等等。這本書如果能在這方麵有所著墨,那將是對我理解當代神學發展的非常有價值的貢獻。
评分這本書的題目讓我聯想到瞭一種全新的思考方式。我一直認為,神學並非是僵化的教條,而是活生生的、與時代對話的學問。蒂利希的神學,以其深刻的哲學洞察力和對現代人精神睏境的敏銳把握,早已超越瞭單純的宗教範疇。而漢語神學,更是我心目中一種大膽而富有創造性的嘗試,它試圖在深厚的中華文化底蘊中,尋找神學錶達的新可能。我好奇作者在書中會如何處理這種“跨界”的挑戰。會不會是對蒂利希的某些概念,比如“非對象性的神”進行重新解讀,使其與中國哲學中“道”的不可言說性相呼應?又或者,會探討蒂利希關於“象徵”的理論,如何在中國傳統藝術、文學甚至日常生活中找到生動的例證?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分析,展現齣蒂利希的思想是如何被“中國化”的,以及這種“中國化”的過程又是如何反過來豐富瞭我們對蒂利希思想本身的理解。它應該是一本充滿思辨性,同時又觸及實際文化實踐的書。
评分拿到這本書,我立刻被它所蘊含的宏大主題所吸引。蒂利希,這位對二十世紀神學界産生瞭深遠影響的思想傢,他的體係是如此的博大精深。而“漢語神學”這個概念,則又為這種博大增添瞭一層東方智慧的維度。我內心深處充滿瞭好奇,究竟是什麼樣的“橋梁”,能夠將蒂利希那些關於“終極關切”、“信仰的勇氣”等抽象概念,與中國文化中源遠流長的哲學、倫理、甚至藝術傳統連接起來?我猜想,書中一定會有對蒂利希核心思想的細緻解讀,但更令我期待的是,作者將如何巧妙地運用中國文化中的智慧,為蒂利希的神學注入新的生命力。比如,我會不會在書中讀到,如何將儒傢的“君子之道”與蒂利希的“存在性焦慮”進行對話,又或者,如何從道傢的“無為而無不為”中找到理解蒂利希“神是意義的終極意義”的新視角?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僅是學術層麵的探討,更是一次關於思想融閤的精彩實驗,我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看看這場東西方思想的“聯姻”究竟會帶來怎樣令人驚喜的成果。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柔和的色調,搭配上某種抽象的、富有東方韻味的圖騰,似乎預示著一種跨文化的對話正在展開。我之所以被吸引,是因為“蒂利希”這個名字本身就充滿瞭學術的重量,而“漢語神學”則是我一直以來特彆感興趣的一個領域。近年來,我一直在關注西方神學思想如何與東方文化,特彆是中國傳統文化進行碰撞與融閤,希望能從中找到新的視角和理解。這本書的標題恰好觸及瞭這個我長期以來探索的交叉點。我設想著,作者在書中一定會對保羅·蒂利希這位二十世紀最重要的新教神學傢之一的宏大思想體係進行細緻的梳理,並且將他那些關於“終極關切”、“神的存在”、“信仰的勇氣”等核心概念,置於中國文化語境之下進行解讀。我想象著,也許會看到作者如何巧妙地運用儒傢的“仁”或道傢的“道”來闡釋蒂利希的神學概念,又或者探討佛教的“空”與蒂利希的“無底的深淵”之間是否存在某種深刻的共鳴。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次學術的探索,更像是一次心靈的旅程,期待著它能打開我對於信仰和文化的全新認知。
评分拿到這本《蒂利希與漢語神學》,我腦海裏立馬浮現齣瞭一個問題:究竟是什麼樣的契機,讓一位西方神學巨匠的思想,與深厚的中華文明産生瞭如此緊密的聯係?我猜想,作者在書中一定是在追溯一段曆史,一段關於思想的交流與碰撞的曆程。或許,這本書會從蒂利希本人早期的思想萌芽開始,探討他是否接觸過任何東方的哲學思想,即便隻是零星的碎片。然後,視綫會逐漸轉嚮中國,探究那些將蒂利希的著作翻譯、研究、並進一步創造性闡釋的學者們,他們是如何在本土的土壤上,讓這些西方思想生根發芽的。我期待看到作者對那些具體的學術對話進行深入的分析,比如,某位中國學者是如何運用“天人閤一”的概念來理解蒂利希的“神是萬物的終極基礎”的,或者,如何用“集體意識”來解讀蒂利希的“群體性本能”的。這種跨文化的學術對話,往往充滿瞭智慧的火花,也充滿瞭潛在的誤解與重塑,我渴望在這本書中看到這些精彩的細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