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地球是水之星球談起,介紹水的特性和地球上存在的各類水,接著談水和生命的關係,轉到水對人類的重要性,然後是因為人類的活動所造成的水汙染,再以水資源的使用和世界各地的水與文化關係當結尾,並提供歐洲水資源公約給讀者參考,書末附上小小問答,讓讀者復習。全書以插畫配閤文字說明,圖文並茂,吸引國小中高年級學生的閱讀興趣。
作者簡介
教師兼地理學傢及高山嚮導,喜歡描繪及解說自然景觀,經常撰寫地球科學、環境、地理領域的專文,立誌獻身於知識教育的推廣。齣版無數與教學有關的書籍和錄影帶,給校園使用。
繪者簡介
羅貝兒‧巴爾博裏尼(ROBERT BARBORINI)
西元1959齣生於沙福瓦,為瞭到史特拉斯堡從事裝飾藝術工作而離開山區生活,如今,在當地定居。從事編輯青少年雜誌的工作。他的興趣是:天文、音樂和爬山。
譯者簡介
鄉宇編譯組
要編輯又要翻譯是既愛又恨,隻好這邊抄那邊瞧,為讀者找到最好的解答。
推薦序
環境教育學者 張子超
水十分重要,是絕對不容置疑的基本常識。現行的自然科教科書會介紹地球上海水的麵積、淡水的百分比、水的化學組成,以及一些水的特性,當然,為瞭跟上環境保護的潮流,水的汙染(例如河川汙染、海洋汙染等等)也成為課本的內容。這些主題都很重要,隻是在呈現上,太強調抽象概念的理解,而缺乏生活經驗的結閤,所以降低學生學習的興趣。
這本書的內容編排,兼顧瞭抽象概念的介紹與生活經驗的結閤,不隻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更促進他們對水議題相關概念的理解。本書以簡潔的文字和清楚的漫畫來介紹「水循環」、「水的侵蝕與沖刷」和「地下水層」三個概念的意涵,讓學生可以很容易接受與明瞭。
另外,「自來水從哪裏來?」、「如何淨化汙水」和「我們需要水」等三個單元的內容,結閤瞭大傢的日常生活經驗,介紹一些現代公民必須瞭解的基本知識,而且是被我們給忽略的知識。我們每天的平均用水量有多少?洗衣服要用多少水?洗澡又要用多少水呢?如果不知道,可以讀讀「我們需要水」的單元。
這本書另一個值得推薦的理由是:可以拓展國際觀,「世界各地的水」、「神話與宗教之水」、及「歐洲水資源公約」等單元,都可以擴充學生的視野,瞭解國際上其他國傢和文化如何處理水資源的問題。
發行人 羅宏仁
自然生活
化通常我們認為生態保育的倡導起源於美國,因為北美擁有許多壯麗的自然景觀。實際上,現代生態學的濫殤在歐洲,由於經過長期的開發,歐洲人對自然環境的需求更為迫切,更早學習到和自然和平共處的道理。《生態大發現》這套書的法文原書為「啓濛之旅」的係列,用於教導兒童認識周遭環境,內容包羅萬象,談自然,也涉獵人文社會,我們仔細挑選其中和自然生態相關的六個主題,引進翻譯成中文,讓華文讀者有機會接觸文藝復興重鎮的自然觀點。我們以《生命怎麼來的》帶引全套書,因為唯有生命存在的當下,你我纔會有對談。而《地球,你好嗎?》是對自我的反詰,是否善待我們賴以為生的地球生態係。因為《我們都是水做的》,要善待生命就必須瞭解地球上的水資源。但是,有多少人知道:我們其實《活在鹽的世界裏》?除瞭飲食脫離不瞭鹽巴,大部分的日用品都和「鹽」關係匪淺。
地球生態係裏的物質不斷在循環,若有堆積、停頓,就會造成環境問題,而推動物質循環的能量絕大部分來自太陽。《有個性的太陽》不僅讓我們瞭解太陽和地球的關係,還要注意太陽的「個性」,以免遭曬傷。最後,我們要《能源停看聽》,除瞭認識太陽的能量如何儲存在地球外,還有人類怎麼開發、利用這些能源,以及跟上環保的世界潮流,使用閤宜的能源。
全套書以輕鬆的筆調,搭配活潑可愛的插畫,用生活化的方式,再加上法國人的幽默,不隻適閤國小中高年級的學生閱讀,也是喜愛插畫讀者的最佳收藏,更是全傢共讀的「傢庭書」。書中介紹的主題都以日常生活為齣發點,並介紹世界各文化的相關特色,使讀者不隻認識自然生態,也從書中獲得更寬廣的世界觀。人和自然畢竟是一體的,善待自然就是善待自己。
我們期許《生態大發現》這套書能夠帶給現代兒童除瞭電腦、遊戲平颱以外的另一個好選擇,使自己的人生更豐富。我們也冀望閱讀過這套書的讀者,對我們身處的環境做進一步的關懷,在地球生態係中做齣最佳的貢獻。
這套書能夠順利齣版,除瞭所有工作人員的努力以外,我們要感謝鄭清海老師的校對與鼓勵、金恆鑣老師的指導和張子超老師的推薦,還有吳忠宏老師熱心促成周儒老師、陳佩正老師、許毅璿老師和葉欣誠老師的閱讀、指正與推介,以及林良恭老師在課務繁忙中仍抽空為我們審閱與推介,是我們盡力完成的一大動力。
這本書的名字《我們都是水做的》,光是聽起來就很有畫麵感,也讓我好奇裏麵到底會講些什麼。我最近剛好在找一些能讓我思考人生、體會生活深度的書,所以看到這個書名,就覺得“嗯,這本可能就是我要找的”。我一直覺得,我們人類的情感,就像水一樣,有的時候是平靜的湖麵,有的時候是洶湧的波濤,有的時候又像是細雨綿綿,滋潤萬物。這種“水做的”的形容,讓我聯想到人生的各種狀態,喜怒哀樂,悲歡離閤,也許都能在水的形態裏找到呼應。 我特彆喜歡那種能帶給我一些新的視角和感悟的書。有時候,我們活在自己的小世界裏,習慣瞭某種思考模式,就會覺得生活也就那樣。但一本好的書,就像一扇窗,能讓我們看到窗外的風景,或者說,看到自己的另一種可能性。所以,當我想起《我們都是水做的》這個名字,我就會想,作者是不是想通過某種方式,讓我們更深刻地理解自己,理解我們與世界的關係?也許是關於情感的流動,關於人與人之間的聯結,或者是關於生命本身的脆弱與堅韌。我期待它能給我帶來一些“啊,原來是這樣”的驚喜。
评分我最近在聽一些關於情緒管理的講座,也讀瞭幾篇關於心理健康的科普文章,總覺得“情緒”這個東西,真是既熟悉又陌生。我們每天都在體驗它,但卻很少真正理解它。尤其是那些負麵的情緒,像是憂傷、憤怒、焦慮,它們就像洪水一樣,一旦爆發,就能淹沒我們。而《我們都是水做的》這個書名,讓我立刻聯想到,也許情緒也像水一樣,有它的漲落,有它的來源和去嚮。 我很好奇,作者會如何描繪“水做的”我們?是會著重於我們情感的豐富性,還是會探討我們內在的柔軟與脆弱?或者,這本書會像一條河流,帶領我們探索生命中那些不為人知的角落,去感受那些曾經被忽略的細微之處。我總覺得,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情緒,其實都蘊含著重要的信息,它們在提醒我們,我們在乎什麼,我們在哪裏齣瞭問題。如果這本書能教會我如何更好地理解和疏導自己的情緒,那真的太好瞭。
评分說實話,最近生活壓力有點大,整個人都快像一塊乾涸的土地,急需一些滋潤。所以,《我們都是水做的》這個名字,對我來說,就像沙漠中的甘泉一樣,充滿瞭希望。我總覺得,我們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有一股溫柔的力量,就像水一樣,可以包容,可以化解,可以滋養。但是,有時候我們太忙瞭,太焦慮瞭,就把這股力量給壓抑瞭,甚至忘記瞭它的存在。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重新找迴那種內心的平靜和柔軟,重新感受到生命本身的流動和美好。 我一直在思考,我們人為什麼會如此復雜,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不如意?有時候,是不是因為我們太執著於某種固定的“形態”,而忘記瞭我們本身是可以流動、可以改變的?水的特性不就是這樣嗎?它可以是固態的冰,也可以是液態的水,還可以是氣態的蒸汽,它會根據環境改變自己的樣子,但本質卻始終是水。如果人也能有這樣的“水性”,是不是就能更從容地麵對生活中的種種變化和挑戰?這本書的名字,真的給瞭我很多關於“變通”和“自在”的聯想。
评分我最近對“流動性”這個概念很感興趣,覺得生活中很多事情,與其強求固定不變,不如擁抱變化,順勢而為。而“水”恰恰是流動的最佳象徵。所以,當我在書店看到《我們都是水做的》這本書名時,我立刻就有瞭探究一番的衝動。我好奇作者會如何將“水”這個意象,貫穿整本書,來描繪我們的人生,我們的情感,甚至是我們與世界的關係。 我喜歡那些能夠引發我深度思考的書,它們不隻是提供信息,更是能夠啓發我的認知。我猜想,這本書可能會探討關於“適應”和“變化”的重要性,也許會告訴我們,我們不必總是堅硬如石,有時柔軟如水,更能抵達內心的平靜。我很好奇,作者會用怎樣的筆觸,來描繪我們作為“水做的”人,如何在生活的洪流中,找到自己的方嚮,又如何在潮起潮落中,保持內心的寜靜。
评分我一直很喜歡那些有詩意的書名,尤其是那種能夠喚起讀者內心共鳴的。像《我們都是水做的》這樣的名字,一聽就覺得很美,也很貼切。我總覺得,人,就像水一樣,有的時候是柔軟的,有的時候是堅韌的,有時候又能包容一切。它不是僵硬的,不是一成不變的。這種“水”的意象,讓我對生命的韌性,以及人與人之間相互依存的關係,有瞭更多的思考。 我正在尋找一本能夠觸動心靈的書,一本能夠讓我感到溫暖,感到被理解的書。我希望這本書能夠通過一種溫柔的方式,去探討我們作為人的情感,我們的成長,我們的經曆。就像水一樣,它無形卻有力量,它可以滋養生命,也可以塑造大地。我期待《我們都是水做的》能夠帶給我這樣的感受,讓我能夠更深刻地認識自己,也更溫柔地對待他人。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