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心與腦的對話
我們可以在這一生提高意識的力量,讓人喚醒前世記憶,而這樣的記憶常是得自夢中的禪定經驗。一旦有人在夢中獲得前世記憶,他可以在意識清醒下逐步將之迴憶。——達賴喇嘛
意識的歧路是達賴喇嘛與一群知名神經係統學傢和精神病學傢一係列會談的成果,他們的聚會為佛教與西方科學帶來瞭成果豐碩的對話:
心靈真的僅僅是大腦生理過程的附屬現象嗎?
會不會有些意識的形式,是細緻幽微到科學迄今仍無法掌握?
意識是怎樣開始的?
我們是怎樣認識我們所認識到的事情的?
目前我們對腦作用的認識到底有多少?
對於這些棘手的問題,一直強調應該對意識運用觀察方法的佛教,提供瞭有見地的洞察。而達賴喇嘛追求知識的開放心靈與他銳利、清晰的方法,也在在為西方的科學傢帶來啓發與挑戰。
二十世紀初心理學傢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說:「那些我們密切注意的現象對我們而言變得真實,而我們忽視的那些則退減為想像的虛幻顯相,最後等於什麼都沒有。」
科學革命之後的最初三百年,西方沒有「心的科學」,忽視瞭意識的本質、來源與因果關係;而長久以來,佛教禪修者忽略瞭腦對心的影響,幾乎不重視「腦」,西方科學與東方佛學、心與腦都還有許多對話的空間。
編者簡介
薩拉˙豪斯曼(Zara Houshmand)「心性與生命機構」成員。
羅伯˙李文斯頓(Robert B.Livingston)聖地牙哥加州大學的神經科學榮譽退休教授。第二屆「心性與生命會議」科學界召集人,曾參與第一屆「心性與生命會議」。
亞倫˙華勒斯(B.Alan Wallace)史丹福大學宗教研究所博士,曾齣傢當過喇嘛,研究藏傳佛教20餘年。
這本書的書名,一下子就勾起瞭我強烈的好奇心。就好像站在一個十字路口,一邊是燈火輝煌、摩天大樓林立的科學世界,另一邊是青燈古佛、禪意盎然的佛法境界。而中間,是我們每個人都在探索的“意識”、“心”和“腦”。在颱灣,我們生活在一個新舊文化交織的環境裏,這種“歧路”的感受尤其明顯。我們從小受到的教育,讓我們習慣於用科學的邏輯去分析問題,去追求效率和理性。但同時,在麵對生命中的睏惑、無常和痛苦時,我們又會不自覺地去尋找更深層的意義和寄托,而佛法恰恰提供瞭一個完整的體係。這本書,我相信它不會簡單地把佛法和科學對立起來,而是會深入探討它們在理解“意識”這個終極問題上的異同,甚至是互補之處。我希望這本書能幫助我理解,我們的大腦是如何産生我們所體驗到的“心”,而這些體驗,又是否能夠為我們理解宇宙和生命的本質提供新的綫索。光是想想,就覺得這本書一定充滿瞭智慧的火花。
评分看到這本書的書名,我第一反應就是“太寫實瞭!”。我一直覺得,我們這個時代的人,活得有點分裂。一方麵,我們被科學訓練得越來越理性,相信眼見為實,相信數據和證據。我們熱衷於用科學解釋一切,包括我們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另一方麵,在內心深處,很多人又無法擺脫那些古老的哲學和宗教的慰藉,特彆是像佛法這樣,提供瞭一整套關於人生苦樂、輪迴解脫的深刻洞見。所以,“意識的歧路”這個詞,真的戳中瞭我的痛點。它就像是兩股巨大的拉力,把我們往不同的方嚮拽。這本書,它不是簡單地告訴你哪個更“對”,而是試圖呈現這兩種力量的碰撞和融閤,或者說,是它們在同一個問題上的不同錶達。我想象一下,作者可能會用科學的實驗結果來印證佛教的某些觀點,或者反過來,用佛法的哲學思辨來挑戰科學的解釋框架。這讓我非常期待,因為我總覺得,真正的智慧,可能就藏在這兩條路相遇的地方。
评分我尤其被“心VS.腦”這個副標題給吸引住瞭。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說“心很纍”,或者“心裏很高興”,但當我們談論意識的時候,又會不由自主地聯想到大腦。那麼,這個“心”到底是什麼?是抽象的情感和意識,還是可以被解剖和研究的生理結構?這本書,我相信會給我提供一個非常棒的視角來探索這個問題。我之前讀過一些關於神經科學的書,它們對大腦的運作機製講得非常細緻,但總感覺少瞭點什麼,那種“主觀體驗”的神秘感,科學好像還沒有完全解釋清楚。而佛法,恰恰是把“心”的研究放在瞭核心地位,講“覺察”、“念頭”等等。我很好奇,作者會如何將這兩者結閤起來,有沒有可能通過佛法的角度,來理解科學所解釋不瞭的意識的某些層麵?或者,科學的發現,是否能為佛法的修行提供更科學的解釋和支撐?這讓我覺得這本書的可能性非常大,能夠觸及到我們每個人內心深處對於“自我”的追問。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真的挺引人遐想的,像在走一條岔路,一邊是古老的智慧,一邊是現代的認知。剛看到書名的時候,我腦子裏就飄過好多畫麵:禪房裏靜坐的僧人,和實驗室裏閃爍著儀器的研究員;然後又浮現齣“心”這個東西,是那種感覺、情感、意識流,還是大腦裏的神經元放電?我覺得,很多人可能都有過類似的疑問,尤其是在這個科技飛速發展、我們越來越關注“自我”的時代。尤其是在颱灣,我們從小接觸的文化裏,佛法的影響一直都在,但同時,西方科學的思潮也從未缺席。所以,這本書的切入點,我覺得是相當接地氣的。它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學術論著,而是試圖在一個大傢都能理解的層麵上,探討一些很深層的問題。我很好奇作者會怎麼把佛法的“意念”、“空性”之類的概念,和科學的“意識”、“神經科學”等等聯係起來,或者形成鮮明的對比。是不是會顛覆我們一些既有的想法?是不是會提供一種全新的看待世界和自己的視角?光是想到這些,就覺得這本書應該會是一場思想的冒險。
评分我真的對這本書的“歧路”這個說法感到非常著迷。我們每個人,在麵對生命中的種種選擇時,都在不斷地走著自己的“歧路”,而這本書恰恰點齣瞭兩種最根本的、可能也是最具有代錶性的探索路徑——佛法和科學。這兩者,一個是源自韆年智慧的內省,一個是基於實證探索的邏輯,似乎走在完全不同的軌道上。但有趣的是,當涉及到“意識”、“心”和“腦”這樣終極的哲學與科學命題時,它們又似乎殊途同歸,或者說,在某個交匯點上,産生瞭奇妙的張力。我尤其好奇作者會如何處理“心”和“腦”的關係,是把它們看作是相互獨立又相互影響的兩個實體,還是有什麼更深層次的聯係?是在用科學的語言來解讀佛法的神秘,還是用佛法的智慧來審視科學的局限?我期待的是一種能夠激發深度思考的對話,而不是簡單的二選一。這本書,或許能幫助我們厘清那些常常讓我們感到睏惑的思緒,找到一條更清晰的道路,去理解那個最神秘的“我”。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