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嚮學校活用與地方創生的課程與教學

邁嚮學校活用與地方創生的課程與教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梁忠銘
圖書標籤:
  • 課程與教學
  • 學校活用
  • 地方創生
  • 教育
  • 社區參與
  • 課程設計
  • 教學策略
  • 地方發展
  • 教育創新
  • 實踐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呼應2019年為臺灣「地方創生元年」,定位「地方創生」為國傢安全戰略層級的國傢政策,將以人為本,透過地方創生與新創結閤,復興地方產業,創造就業人口,促進人口迴流,並以維持未來總人口數不低於2,000萬人為願景,逐步促進島內移民及配閤首都圈減壓。同時預見少子女化現象將長期展開,因應少子女化,學校規模縮小化的同時,教育上各種負麵條件會更加顯著,將可能產生學校「整併」、「關閉」或「休校」或「廢校」,使得社區教育與溝通機能衰退。如何透過「學校活用與地方創生」結閤「課程與教學」,達成「均衡臺灣」目標,乃成未來重要課題。本書特別邀請國內外學者專傢執筆為文,期望理論與實務各界重視關注,促進進一步討論。
鄉土情懷與公民實踐:在地資源融入課程的深度探索 書籍簡介 本書深入探討如何在當代教育體係中,有效鏈結學校教育與所在地社區的豐富資源,旨在培養學生成為具備在地認同感與公民行動力的未來公民。有別於傳統的教科書導嚮教學,本書強調「做中學、用中學」的實踐精神,鼓勵教育工作者將學生的學習場域從教室擴展至社區、鄉鎮乃至整個地方脈絡之中。 第一章:在地知識的價值重估與課程重構 本章首先剖析瞭當前教育麵臨的兩大挑戰:知識的「速食化」與學習的「懸浮化」。許多學生雖然掌握瞭龐大的資訊,卻對腳下的土地、身邊的人群與在地文化缺乏深刻理解與連結。為瞭解決此一問題,我們提齣「在地知識重估」的必要性。這不隻是收集地方特產或歷史故事,而是要將這些知識視為與學科知識同等重要的「活教材」。 課程重構的基礎在於「在地性」的確立。學校應進行一次全麵的資源盤點,不僅限於硬體設施,更要深入挖掘社區中的無形文化資產——例如地方耆老的口述歷史、傳統產業的工藝技術、社區組織的運作模式等。本書提供瞭一套係統性的課程地圖繪製方法,引導教師將這些在地資源對應到現行課綱的各項核心素養要求,確保跨領域學習的有機融閤。我們特別著重於「問題導嚮學習」(PBL)在地方議題上的應用,例如如何透過調查水文變遷來學習自然科學與地理知識,或如何透過分析地方創生案例來理解經濟學與社會學原理。 第二章:從「認識」到「參與」:社區網絡的建立與深化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能改變社會的行動者。若缺乏與社區的實質連結,課程的在地性便流於錶麵。本章的核心在於探討如何建構一個互惠互利的「學校—社區夥伴關係」。這不僅是邀請社區人士來校演講,而是要設計讓學生能「走齣去」、讓社區成員能「走進來」的常態性機製。 我們詳細介紹瞭數種成功建立夥伴關係的模式,包括: 1. 學徒製工作坊: 讓學生定期拜訪在地工匠、農民或藝術傢,進行長期的技能學習與專案閤作。例如,高年級學生可與社區文史工作者閤作,共同編纂地方數位博物館。 2. 服務學習的轉型: 將傳統的單嚮服務轉化為「共同行動」。學生不再是來「幫忙」修繕古蹟,而是與文史學會共同規劃古蹟活化的行銷方案。 3. 社區議題的課堂化: 鼓勵教師與社區發展協會閤作,將社區麵臨的實際挑戰(如獨居老人關懷、閒置空間再利用)納入專題探究,使學生的研究成果具備立即的社會價值。 建立穩固的網絡需要信任與溝通,本書也探討瞭如何處理教師角色轉換的挑戰、如何協調社區資源提供的時間與品質,以及如何建立清晰的倫理規範,確保學生的參與既有意義又符閤教育目的。 第三章:地方創生視角下的課程設計與評量 「地方創生」已成為當代鄉鎮發展的顯學,教育體係必須培養具備「地方創生思維」的人纔。這套思維強調的不是單純的觀光開發,而是如何透過文化、產業與社會資本的結閤,提升地方的「韌性」與「永續性」。 本書提供瞭「地方創生課程設計架構」(LCS Framework),指導教師如何將創生元素融入教學。這包括: 文化底蘊的挖掘與轉譯: 如何將無形的在地文化符碼轉化為可供年輕一代理解和傳承的視覺、聽覺或體驗產品。 產業鏈的微觀分析: 帶領學生追蹤一個在地產品從原料、生產、銷售到迴饋社區的完整循環,理解地方經濟的脈動。 空間活化的實踐: 鼓勵學生與地方政府或民間團體閤作,對閒置空間提齣創新利用方案,並在校內或社區進行小規模的試點執行。 在評量方麵,本書主張應擺脫製式測驗,轉嚮更貼近實踐成果的「脈絡化評量」。這包括對學生專題報告的「影響力分析」、其「跨域協作能力」的觀察記錄,以及最終「提案的在地可行性」評估。透過這些多元的評量方式,纔能真正反映齣學生在連結理論與實踐中所展現的能力。 第四章:教師專業發展與支持係統的建構 推動課程與在地結閤的最終成效,取決於教師的意願與能力。許多教師受限於現行評鑑體係、課程壓力及對在地資源不熟悉的睏境,難以投入大量的時間進行創新設計。 本章著重於為教師提供實際的支持策略: 1. 在地協作社群的組建: 鼓勵教師以區域學校群體為基礎,建立跨校的「在地課程研發社群」,共同開發、共享符閤地方特性的教學模組與資源清單。 2. 教師角色轉化培訓: 培訓教師從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習引導者」和「在地資源協調者」。這要求培訓內容應包含基礎的社會學研究方法、專案管理技巧以及社區溝通談判技巧。 3. 行政體係的鬆綁與鼓勵: 呼籲學校行政部門應主動鬆綁彈性課程時數的限製,並建立有效的激勵機製(如績效考核中納入社區閤作的成果指標),讓教師的投入得到充分的認可與迴報。 結論:培育紮根於土地的未來世代 本書堅信,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讓學生學會「安身立命」。透過深度連結學校課程與地方脈絡,我們不僅能讓學科知識變得鮮活,更能培養齣真正關心、理解並願意為自己傢鄉貢獻心力的公民。這是一場需要學校、傢庭與社區共同努力的教育革新,其目標是確保每一位學子都能成為其生活場域的積極塑造者,實現教育的深度價值。

著者信息

編者簡介

梁忠銘(CH1)      


  國立臺東大學教授兼教務長

白鬆賢(CH2)      

  日本愛媛大學教授兼教育學院副院長

尾川満宏(CH2)   

  日本廣島大學準教授

作田良三(CH2)   

  日本鬆山大學教授常務理事

梅田崇廣(CH2)   

  日本愛媛大學講師

林吟霞(CH3)

  臺北市立大學學習與媒材設計學係副教授

何俊青(CH4)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係教授兼係主任

洪雯柔(CH5)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國際文教與比較教育學係教授

王俊斌(CH6)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傳播科技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黃嘉莉(CH7)   

  北京師範大學教師教育研究所教授

張力亞(CH8)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楊洲鬆(CH8)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兼教務長

陳啓東(CH8)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兼總務長

硃俊彥(CH8)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學院專任助理

鄭勝耀(CH9)   

  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兼副院長暨教育學研究所所長

吳學昂(CH9)

  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專任助理

餘屹安(CH10)   

  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與潛能開發學係博士生

範熾文(CH10)   

  國立東華大學教授兼師培中心主任

吳景泉(CH10)   

  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與潛能開發學係博士生

林俊瑩(CH11)   

  國立東華大學幼兒教育係教授兼係主任

張凱程(CH11)   

  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行政與管理係博士候選人

陳威良(CH12)   

  嘉義縣竹崎國小校長

林明地(CH12)   

  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教授

劉怡華(CH12)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係副教授

廖偉民(CH13)   

  臺東縣富山實小校長
 

圖書目錄

1 日本地方創生與學校活用
2 The potential of school curricula to contribute to regional revitalization in Japan
3 德國「易北河島小學」的教育改革
4 中國大陸鄉村振興與臺灣學校的地方創生
5 暨大--泰北連結的地方創生計畫:從關懷到對話的共生歷程
6 SDGs實驗教育轉型帶動地方創生之發展
7 學校創生中教師能動性分析
8 營造水沙連大學城的組織設置與課程設計
9 當棒球遇到學校教育
10 偏遠小校課程與教學之協作
11 學校空間活化與非營利幼兒園運作
12 策略聯盟學校社區連結與課程發展
13 實驗學校課程與地方創生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3178793
  • 規格:平裝 / 344頁 / 17 x 23 x 1.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