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漢對勘《藥師經》讀本

梵漢對勘《藥師經》讀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陳淑芬
圖書標籤:
  • 藥師經
  • 佛教經典
  • 梵漢對勘
  • 佛教
  • 大乘佛教
  • 經文
  • 漢文佛典
  • 梵文佛典
  • 佛教研究
  • 藥師琉璃光如來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主要解析梵文《藥師經》經文,對比各種漢譯版本,為讓經文更容易閱讀,作者仿照昭明太子對《金剛經》分成三十二分,將《藥師經》分成瞭十六分,並且細分為三十五段。

  本書以梵文學習者的角度來撰寫,講解梵文詞彙與文法為主,但也依據作者對梵文複閤詞的研究,詳細分析《藥師經》中所有的複閤詞。此外,掌握梵語基礎知識是佛學界的共識,但是仍有許多學子深感梵文文法之艱深難學,而為之卻步。目前梵漢佛典讀本非常匱乏,作者從梵文《藥師經》引讀者入門,逐字釋意,拆解音變規律,詳解文法和文句語意,讓梵文學習者能直接體驗閱讀梵文佛典的方法,進而對原典產生閱讀的樂趣。
 
《梵漢對勘〈藥師經〉讀本》以外的佛學與語言學著作簡介 以下將為您介紹一些與佛學、語言學、經典研究及文化交流相關,但內容不涉及《梵漢對勘〈藥師經〉讀本》的專著或係列叢書。這些書籍涵蓋瞭不同的學術領域,旨在提供更廣闊的視野。 --- 一、 早期漢傳佛教文獻的語言學考察 1. 《中古漢語與佛教傳譯:以鳩摩羅什譯場為核心的研究》 本書深入探討瞭東晉十六國時期,尤其以鳩摩羅什(Kumārajīva)在長安建立譯場為中心,漢語(中古漢語)在吸收、轉化梵語佛學術語時所經歷的語言學變革。 主要內容概述: 術語對譯策略分析: 詳細比對瞭同一梵文概念在不同譯者手中的漢語錶達,特別是「空」、「般若」、「法身」等核心概念的語義漂移與定型過程。探討瞭譯者如何運用當時的漢語修辭和哲學語彙(如玄學)來「模鑄」新的佛學概念。 音譯詞的語音重建與考察: 分析瞭早期譯經中對人名、地名、法數的音譯(如:阿釶、彌勒)的原始梵語或中亞語言的發音依據,結閤文獻學和語音學的方法,試圖重建這些詞彙在傳入漢地的聲韻麵貌。 語法結構的影響: 研究瞭梵語的格位、語序等語法特點對漢語句法結構的潛移默化影響,尤其是在長句、復句的構建上,如何逐漸適應佛典的敘事風格。 譯場組織與文獻規範: 考察瞭鳩摩羅什譯場的文獻整理、校勘和定稿流程,這對於理解早期佛典文本的標準化過程具有重要意義。 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超越瞭單純的文本比對,而是將佛經的翻譯置於嚴謹的歷史語言學框架內進行考察。 --- 二、 印度佛教哲學的本體論探討 2. 《說一切有部:阿毗達摩義蘊的結構與邏輯》 這是一部專門探討部派佛教,特別是說一切有部(Sarvāstivāda)核心論典——《阿毗達摩論》(Abhidharma)的專著。它專注於該學派對宇宙萬物存在本質的細緻劃分和邏輯體係。 主要內容概述: 「法」(Dharma)的範疇分析: 詳盡解析瞭有部對「法」的定義,區分瞭究竟法(uttamasatta)與世俗法。重點分析瞭「剎那滅」、「剎那有」的緣起論在時間哲學上的極端展開。 心、物二大類法的運作: 深入剖析瞭「心法」(Cittadharma)與「心所法」(Cetasika)的五十八種(或五十二種)細分,以及「色法」(Rūpa)與「涅槃」(Nirvāṇa)的十六種(或二十八種)構成。探討瞭這些元素如何在「三世實有,法體恆有」的立場下相互關聯。 因緣論的實證模型: 闡述瞭有部對「因」(Hetu)與「緣」(Pratyaya)的區別和應用,特別是二十四種緣的具體運作機製,用以解釋現象的生滅流轉。 對比其他部派的視角: 在論述過程中,會穿插與經量部(Sautrāntika)或大眾部(Mahāsāṃghika)在「法」的實有性上的異議點,以凸顯有部體係的獨特性。 本書旨在梳理阿毗達摩複雜的分類學和邏輯推演,為研究者提供一個理解早期印度佛教形上學的堅實基礎。 --- 三、 藏傳佛教的文本流傳與詮釋學 3. 《西藏大藏經中的因明學典籍研究:陳那至法稱體係論述》 本書聚焦於藏傳佛教中極為重要的邏輯學體係——因明學(Hetuvidyā),尤其是印度邏輯學傢陳那(Dignāga)和法稱(Phaṇdita)的學說在西藏的傳承和發展。 主要內容概述: 因明學基礎概念的本土化: 分析瞭藏文中對「量」(Pramāṇa,認識論工具)的翻譯和詮釋,特別是「現量」(Pratyakṣa)與「比量」(Anumāṇa)的界定在藏文論典中的演變。 「因三相」的辨析與爭議: 聚焦於因明學的核心——「因」(Hetu)的邏輯結構(遍是宗所立、遍是因所攝、非同品等):研究瞭不同西藏宗派(如薩迦派、格魯派)對陳那學說在「遍」義上的細微差別理解。 辯論儀軌的考察: 結閤西藏寺院的實際辯論錄(如「堪欽」的論辯手稿),探討因明學理論如何轉化為具體的辯論規範和知識獲取的實踐方法。 與中土因明學的異同: 間接對比瞭印度傳入中國的因明學(如玄奘譯本)與經由西藏傳播的體係在術語選擇和邏輯強調上的差異。 該研究有助於理解藏傳學術傳統中,如何透過嚴密的邏輯訓練來鞏固其哲學體係。 --- 四、 佛教藝術史與文化交流的個案研究 4. 《絲綢之路上的造像母題:犍陀羅與中亞佛塔雕塑中的敘事轉譯》 這部著作將目光投嚮佛教藝術的物質載體,探討瞭早期佛陀形象和本生故事在地域性傳播過程中的風格融閤與母題轉譯。 主要內容概述: 犍陀羅(Gandhāra)藝術的希臘化影響: 專門分析瞭犍陀羅時期雕塑中,佛陀的「犍陀羅式」服飾(如托加長袍)、麵部特徵與希臘羅馬雕塑元素的結閤方式,以及這種風格如何成為佛教圖像學的早期國際標準。 本生故事(Jātaka)的選題與場域化: 考察瞭在剋孜爾、敦煌等石窟中,與犍陀羅源頭相比較的本生故事壁畫。探討瞭中亞和中原畫師如何根據本地文化審美,調整故事人物的服飾、場景佈局,實現「在地化」。 塔(Stūpa)的結構與象徵意義: 研究瞭塔的建築結構(如基座、覆缽、傘蓋)在不同地域(如印度笈多王朝、中國南北朝)的演變,以及這些結構如何承載和轉譯佛陀遺骨、捨利崇拜的象徵意義。 手印(Mudrā)的符號學解讀: 係統整理瞭常見的說法印、禪定印、無畏印等手印在不同地域雕塑中的細微差別,並試圖揭示其在傳播過程中可能發生的符號意義漂移。 本書提供瞭一個跨學科的視角,將文本研究延伸至物質文化與圖像學的領域。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淑芬


  畢業於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獲語言學博士學位,現任國立清華大學中文係教授。曾任元智大學應用外語係主任、清華大學華語中心主任、中研院語言所訪問學人、《清華學報》英文編輯。主要的研究領域為佛經語言學,研究方嚮採取梵漢對勘方式來討論同經異譯的一些語言現象。已齣版專著有:Rendition Techniques in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Three Sanskrit Buddhist Scriptures (Hardinge Simpole Publishing, 2004),獲2006年「李方桂語言學論著」優等獎。另編有:Grammatica et verba / Glamour and verve: Studies in South Asian, Historical, and Indo-European Linguistics: A Festschrift in Honor of Professor Hans Henrich Hock on the Occasion of His 75th Birthday (Beech Stave Press, 2013)。

圖書目錄

自序 ⋯⋯⋯⋯⋯⋯⋯⋯⋯⋯⋯⋯⋯⋯⋯⋯⋯⋯⋯⋯⋯⋯⋯⋯⋯⋯⋯⋯⋯⋯⋯ i
凡例 ⋯⋯⋯⋯⋯⋯⋯⋯⋯⋯⋯⋯⋯⋯⋯⋯⋯⋯⋯⋯⋯⋯⋯⋯⋯⋯⋯⋯⋯⋯⋯ iv
縮略語及符號錶 ⋯⋯⋯⋯⋯⋯⋯⋯⋯⋯⋯⋯⋯⋯⋯⋯⋯⋯⋯⋯⋯⋯⋯⋯⋯ viii
天城體梵文字母羅馬拼音對照錶 ⋯⋯⋯⋯⋯⋯⋯⋯⋯⋯⋯⋯⋯⋯⋯⋯⋯ xv

第一章 導讀 ⋯⋯⋯⋯⋯⋯⋯⋯⋯⋯⋯⋯⋯⋯⋯⋯⋯⋯⋯⋯⋯⋯⋯⋯⋯⋯ 1
一、《藥師經》梵文寫本及漢譯本 ⋯⋯⋯⋯⋯⋯⋯⋯⋯⋯⋯⋯⋯⋯⋯ 1
二、本書章節架構與《藥師經》內容介紹 ⋯⋯⋯⋯⋯⋯⋯⋯⋯⋯⋯⋯ 8
(一)《藥師經》序分 ⋯⋯⋯⋯⋯⋯⋯⋯⋯⋯⋯⋯⋯⋯⋯⋯⋯⋯⋯ 8
(二)《藥師經》正宗分 ⋯⋯⋯⋯⋯⋯⋯⋯⋯⋯⋯⋯⋯⋯⋯⋯⋯⋯ 10
(三)《藥師經》流通分 ⋯⋯⋯⋯⋯⋯⋯⋯⋯⋯⋯⋯⋯⋯⋯⋯⋯⋯ 13
三、梵文複閤詞分類 ⋯⋯⋯⋯⋯⋯⋯⋯⋯⋯⋯⋯⋯⋯⋯⋯⋯⋯⋯⋯⋯⋯ 14
四、「藥師灌頂真言」解析 ⋯⋯⋯⋯⋯⋯⋯⋯⋯⋯⋯⋯⋯⋯⋯⋯⋯⋯ 20
五、小結 ⋯⋯⋯⋯⋯⋯⋯⋯⋯⋯⋯⋯⋯⋯⋯⋯⋯⋯⋯⋯⋯⋯⋯⋯⋯⋯⋯ 23

第二章 《藥師經》序分 ⋯⋯⋯⋯⋯⋯⋯⋯⋯⋯⋯⋯⋯⋯⋯⋯⋯⋯⋯⋯ 25
一、經名 ⋯⋯⋯⋯⋯⋯⋯⋯⋯⋯⋯⋯⋯⋯⋯⋯⋯⋯⋯⋯⋯⋯⋯⋯⋯⋯⋯ 25
二、歸敬偈 ⋯⋯⋯⋯⋯⋯⋯⋯⋯⋯⋯⋯⋯⋯⋯⋯⋯⋯⋯⋯⋯⋯⋯⋯⋯⋯ 26
三、法會因由分第一 ⋯⋯⋯⋯⋯⋯⋯⋯⋯⋯⋯⋯⋯⋯⋯⋯⋯⋯⋯⋯⋯⋯ 29
四、曼殊室利啟請分第二 ⋯⋯⋯⋯⋯⋯⋯⋯⋯⋯⋯⋯⋯⋯⋯⋯⋯⋯⋯ 39

第三章 《藥師經》正宗分(一) ⋯⋯⋯⋯⋯⋯⋯⋯⋯⋯⋯⋯⋯⋯⋯ 57
一、東方淨琉璃分第三 ⋯⋯⋯⋯⋯⋯⋯⋯⋯⋯⋯⋯⋯⋯⋯⋯⋯⋯⋯⋯ 57
二、藥師佛別願分第四 ⋯⋯⋯⋯⋯⋯⋯⋯⋯⋯⋯⋯⋯⋯⋯⋯⋯⋯⋯⋯ 67
(一)生佛平等願 ⋯⋯⋯⋯⋯⋯⋯⋯⋯⋯⋯⋯⋯⋯⋯⋯⋯⋯⋯⋯⋯ 67
(二)身相莊嚴願 ⋯⋯⋯⋯⋯⋯⋯⋯⋯⋯⋯⋯⋯⋯⋯⋯⋯⋯⋯⋯⋯ 73
(三)無盡資生願 ⋯⋯⋯⋯⋯⋯⋯⋯⋯⋯⋯⋯⋯⋯⋯⋯⋯⋯⋯⋯⋯ 82
(四)安立大乘願 ⋯⋯⋯⋯⋯⋯⋯⋯⋯⋯⋯⋯⋯⋯⋯⋯⋯⋯⋯⋯⋯ 86
(五)戒行清淨願 ⋯⋯⋯⋯⋯⋯⋯⋯⋯⋯⋯⋯⋯⋯⋯⋯⋯⋯⋯⋯⋯ 90
(六)諸根具足願 ⋯⋯⋯⋯⋯⋯⋯⋯⋯⋯⋯⋯⋯⋯⋯⋯⋯⋯⋯⋯⋯ 95
(七)身心安樂願 ⋯⋯⋯⋯⋯⋯⋯⋯⋯⋯⋯⋯⋯⋯⋯⋯⋯⋯⋯⋯⋯ 100
(八)轉女成男願 ⋯⋯⋯⋯⋯⋯⋯⋯⋯⋯⋯⋯⋯⋯⋯⋯⋯⋯⋯⋯⋯ 105
(九)改邪歸正願 ⋯⋯⋯⋯⋯⋯⋯⋯⋯⋯⋯⋯⋯⋯⋯⋯⋯⋯⋯⋯⋯ 110
(十)解脫憂苦願 ⋯⋯⋯⋯⋯⋯⋯⋯⋯⋯⋯⋯⋯⋯⋯⋯⋯⋯⋯⋯⋯ 115
(十一)究竟安樂願 ⋯⋯⋯⋯⋯⋯⋯⋯⋯⋯⋯⋯⋯⋯⋯⋯⋯⋯⋯⋯ 120
(十二)得妙衣具願 ⋯⋯⋯⋯⋯⋯⋯⋯⋯⋯⋯⋯⋯⋯⋯⋯⋯⋯⋯⋯ 125
三、藥師佛淨土分第五 ⋯⋯⋯⋯⋯⋯⋯⋯⋯⋯⋯⋯⋯⋯⋯⋯⋯⋯⋯⋯ 134

第四章 《藥師經》正宗分(二) ⋯⋯⋯⋯⋯⋯⋯⋯⋯⋯⋯⋯⋯⋯⋯ 151
一、聞名憶念益分第六 ⋯⋯⋯⋯⋯⋯⋯⋯⋯⋯⋯⋯⋯⋯⋯⋯⋯⋯⋯⋯ 151
(一)離惡滅罪益 ⋯⋯⋯⋯⋯⋯⋯⋯⋯⋯⋯⋯⋯⋯⋯⋯⋯⋯⋯⋯⋯ 151
1. 離慳悋貪惜惡(布施) ⋯⋯⋯⋯⋯⋯⋯⋯⋯⋯⋯⋯⋯⋯ 151
2. 離毀犯見慢惡(持戒) ⋯⋯⋯⋯⋯⋯⋯⋯⋯⋯⋯⋯⋯⋯ 171
3. 離嫉妒誹謗惡(精進) ⋯⋯⋯⋯⋯⋯⋯⋯⋯⋯⋯⋯⋯⋯ 188
4. 離闘訟咒詛惡(忍辱) ⋯⋯⋯⋯⋯⋯⋯⋯⋯⋯⋯⋯⋯⋯ 205
(二)得善往生益 ⋯⋯⋯⋯⋯⋯⋯⋯⋯⋯⋯⋯⋯⋯⋯⋯⋯⋯⋯⋯⋯ 220
二、曼殊諸天護持分第七 ⋯⋯⋯⋯⋯⋯⋯⋯⋯⋯⋯⋯⋯⋯⋯⋯⋯⋯⋯ 243
三、藥師儀軌開示分第八 ⋯⋯⋯⋯⋯⋯⋯⋯⋯⋯⋯⋯⋯⋯⋯⋯⋯⋯⋯ 260
四、藥師受持效益分第九 ⋯⋯⋯⋯⋯⋯⋯⋯⋯⋯⋯⋯⋯⋯⋯⋯⋯⋯⋯ 287

第五章 《藥師經》正宗分(三) ⋯⋯⋯⋯⋯⋯⋯⋯⋯⋯⋯⋯⋯⋯⋯ 305
一、阿難信解不疑分第十 ⋯⋯⋯⋯⋯⋯⋯⋯⋯⋯⋯⋯⋯⋯⋯⋯⋯⋯⋯ 305
二、救脫示延壽法分第十一 ⋯⋯⋯⋯⋯⋯⋯⋯⋯⋯⋯⋯⋯⋯⋯⋯⋯⋯ 337
三、阿難問儀軌分第十二 ⋯⋯⋯⋯⋯⋯⋯⋯⋯⋯⋯⋯⋯⋯⋯⋯⋯⋯⋯ 363
四、國難眾難解脫分第十三 ⋯⋯⋯⋯⋯⋯⋯⋯⋯⋯⋯⋯⋯⋯⋯⋯⋯⋯ 380
五、答阿難問延壽分第十四 ⋯⋯⋯⋯⋯⋯⋯⋯⋯⋯⋯⋯⋯⋯⋯⋯⋯⋯ 398
六、十二藥叉誓護分第十五 ⋯⋯⋯⋯⋯⋯⋯⋯⋯⋯⋯⋯⋯⋯⋯⋯⋯⋯ 419

第六章 《藥師經》流通分 ⋯⋯⋯⋯⋯⋯⋯⋯⋯⋯⋯⋯⋯⋯⋯⋯⋯⋯⋯ 443
一、結名奉持分第十六 ⋯⋯⋯⋯⋯⋯⋯⋯⋯⋯⋯⋯⋯⋯⋯⋯⋯⋯⋯⋯ 443
(一)阿難問名 ⋯⋯⋯⋯⋯⋯⋯⋯⋯⋯⋯⋯⋯⋯⋯⋯⋯⋯⋯⋯⋯⋯ 443
(二)大眾奉行 ⋯⋯⋯⋯⋯⋯⋯⋯⋯⋯⋯⋯⋯⋯⋯⋯⋯⋯⋯⋯⋯⋯ 449
(三)全經終 ⋯⋯⋯⋯⋯⋯⋯⋯⋯⋯⋯⋯⋯⋯⋯⋯⋯⋯⋯⋯⋯⋯⋯ 454
附錄:本書常見的複閤詞和帶後綴的佛教名詞解析 ⋯⋯⋯⋯⋯⋯⋯ 457
參考文獻 ⋯⋯⋯⋯⋯⋯⋯⋯⋯⋯⋯⋯⋯⋯⋯⋯⋯⋯⋯⋯⋯⋯⋯⋯⋯⋯⋯⋯⋯ 460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6116889
  • 規格:平裝 / 496頁 / 17 x 23 x 2.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自序

  Among all known languages the most violent contrast obtains between Chinese and Sanscrit [Sanskrit], since the former consigns all grammatical form of the language to the work of the mind, whereas the latter seeks to incorporate it, even to the fi nest shadings, in the sound.--- von Humboldt, On Language (1988: 230)

  以往學習梵文僅是研究印度哲學或佛學者的利器,因此在臺灣開設梵文課的機構並不多,一般多在佛學院、大學宗教係或哲學係開設此課程,在大陸則以北京大學東方語言係(2009 年改為南亞係),為主要培養梵文人纔的基地。但目前除瞭研究宗教或哲學的學者之外,一些與文學、歷史和語言學相關的學者也紛紛加入學習梵文的行列,學習以梵文作為語言工具,直接利用梵文原典進行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也成立瞭梵文研究中心,開設梵文課程,並齣版瞭一係列的《梵漢佛經對勘叢書》。

  本書主要從梵文學習者的角度來撰寫,以筆者多年研究《藥師經》為基礎,選定Nalinaksha Dutt 教授所齣版的梵文《藥師經》為底本,撰寫《藥師經》梵文經文相關的文法與詞彙解析。以講解梵文詞彙與文法為主,同時依據筆者對梵文複閤詞的研究,詳細分析《藥師經》中所有的複閤詞,希望能在當前所有齣版品中對複閤詞奠定最詳盡分析的基礎。此外,掌握梵語基礎知識是佛學界的共識,但是仍有許多佛教界人士深感梵文文法之艱深晦澀,而為之卻步。本書亦期望能從實際的梵文佛經著手,逐字釋意,拆解音變規律,詳解文法和文句語意,讓梵文學習者能直接體驗閱讀梵文佛典的方法,進而對原典產生閱讀的樂趣。本書的宗旨不在於校勘梵文本,或比較不同梵文版本的不同,而是著重在解讀梵文詞語與文法結構。

  本書寫作歷經約十年時間,筆者曾在101 學年度上學期和104 學年度上學期開設「進階梵文」,以及104 學年度下學期開設「書報討論:梵文《藥師經》選讀」都是以此為上課教材,儘管每次開課修課的學生都隻有二人,但上課時受到學生發問的啟發,促使自己更深入地思考一些問題,纔能形成目前本書的最後書寫形式。本書的撰寫受到許多博士生的協助,最早梵文的輸入由李柏翰和許煜青協助,由林傢妃協助前幾章校稿。最後階段由釋堅融法師幫忙修正,她提齣一些讓我重新思考梵漢語法對勘的議題。此外,最後校稿由壹同女眾佛學院碩士生釋顯禪法師檢查所有書稿,讓我修正許多格式、語句和梵文語法的錯誤。最後完成書稿時也嚮中央大學中文所趙淑華博士和法鼓文理學院鄧偉仁教授請益梵文語法的問題。

  在寫作的過程中,我一直無法取得一本很重要的參考資料,就是Gregory Schopen 教授的博士論文。尋找多年後,在2008 年透過清華大學圖書館館際閤作嚮澳洲國立大學申請影印此論文,等瞭半年多終於寄來此論文的微縮膠片,助理陳力綺花瞭兩天的時間一頁一頁地轉存圖檔,共存瞭370 個圖檔之多。隨後將每個圖檔列印齣來,裝訂成書,但是還有許多文字不夠清晰,無法解讀。

  2012 年7 月我去瞭「廟比房多,神比人多」的尼泊爾旅遊,特地撥齣一天下午拜訪Min Bahadur Shakya 教授。1 原先我不認識釋迦教授,是因為使用瞭西來大學的數位梵文佛教經典網站,看到其中介紹在尼泊爾有一群釋迦族的後裔一直以保護梵文佛典寫本為使命,由釋迦教授領導許多尼泊爾人在為梵文佛典數位化而努力。我鼓起勇氣寫信給釋迦教授說明前往拜訪之意,他欣然同意瞭。2012年7 月12 日我依照釋迦教授給我的地址,隻身搭乘計程車來到他的住處。當看見釋迦教授時,我嚇瞭一跳,他骨瘦如柴,但精神奕奕。我頓時感到非常的不捨,竟然流齣淚來。釋迦教授發現我的異狀,坦言他得瞭癌癥,可能不久於人世。我聽後更加難受,他竟願意抱病會見一個素不相識的外國人。釋迦太太煮瞭一壺好喝的茶,配上幾樣小點心,我跟釋迦教授聊瞭一整個下午。我跟他說明我當時的研究項目,並談到因無法清晰閱讀上述那本博士論文的苦惱。釋迦教授送我兩本他的著作,並錶示他應該有那本論文的電子檔,找到後會寄給我。

  我在尼泊爾旅行瞭幾天後纔迴到臺灣,迴來後就收到釋迦教授寄來的電子檔。這本書能夠完成,要衷心感謝釋迦教授的無私贈與。隻可惜2013 年就得知他過世的消息,本書的完成無法得到他的指正。釋迦教授樂於助人,並終生為傳播佛教而努力,其精神如同藥師琉璃光如來光明璀璨,永遠照耀人心。

  本書能夠順利寫作完成,也要感謝清華大學在108 學年度給予我一年進修的時間,讓我能專心寫作。也受到「梵文《藥師琉璃光經》校譯 (NSC101-2410-H-007-053-)」科技部(原國科會)計畫之補助,特此誌謝。最後也要感謝兩位匿名審查專傢提供非常多寶貴的修改意見,讓我對於一些問題的思考與論述更為詳審。

  坦誠說,在梵文的領域我還是個新手,我無法一眼看過就看懂梵文所有的句子,經常要翻閱詞典和查看文法書。梵文的無限與深度令人難以置信,其文學與哲學的廣闊超越瞭人類思想的界線。當我們學習梵文時,智力隨之變強,情緒掌握也隨之增長,因為當中會遇到各種睏難,若能不放棄,總有柳暗花明的時候。此外,研讀佛經所帶來的智慧讓我們可以明澈地思考人生的哲理,在立身處世時,也能轉煩惱為菩提,化黑暗為光明,讓心靈安頓。願本書不隻幫助讀者在梵文的學習有所精進,也能從中領悟藥師佛的智慧與慈悲。

2019 年9 月初稿成於新竹牡丹印心軒
2020 年7 月定稿

用户评价

评分

市麵上的佛經讀本,多半是為瞭便利現代讀者而編排,著重於白話文的流暢與易懂,這固然有其價值,畢竟能讓更多人接觸佛法是好事。但老實說,有時候為瞭追求「好讀」,往往犧牲瞭原文的張力與層次感。我個人比較偏好那種帶有「挑戰性」的讀物,需要讀者投入心力去咀嚼、去反覆參照不同版本,從而激發齣更深層次的理解。這類型的書,更像是提供瞭一把鑰匙,而不是直接將裝滿寶藏的盒子遞給你。它要求我們放下已有的定見,謙卑地迴到語言的基礎上去重新建立認知框架。我猜測這本書在編排上,或許會採取一種對照式的版麵設計,讓讀者能一眼捕捉到詞彙的細微差別,這對精進佛學修持的信徒來說,是極為實用且具啟發性的工具。它讓「讀經」從單純的閱讀行為,昇華為一種主動的、批判性的學術探究。

评分

身為一個常跑書局尋找佛教典籍的讀者,我對於書籍的裝幀設計其實挺挑剔的。畢竟,承載著如此殊勝法義的經典,如果外觀過於粗糙或設計感太過花俏,總讓人覺得少瞭那麼一點肅穆。我希望這本「梵漢對勘」的編排能維持一種專業、穩重的美學風格。或許是採用瞭典雅的紙材,讓人翻閱時有種沉甸甸的踏實感;排版上,或許會運用一些傳統的印刷元素,但同時又不失現代印刷的清晰度,確保梵文與漢文的字體都能清晰辨識,特別是對於那些複雜的梵文字母,準確性是絕對不能妥協的。好的設計,能讓人在閱讀時心境自然沉靜下來,將外界的乾擾降到最低,這對於深入經文的義理尤其重要。如果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齣色,它就不隻是一本工具書,更是一件值得珍藏的法寶。

评分

提到《藥師經》,這是許多人修持的重要法門,其消災延壽、除卻病苦的願力,在紛亂的現代社會中顯得尤為貼切。然而,當我們嚮藥師琉璃光如來發願時,我們真正祈求的是什麼?是物質層麵的病痛痊癒,還是心靈層麵的「無明之病」得以根除?這往往取決於我們對經文的理解深度。如果這本對勘本能清晰地揭示齣梵文中與「醫療」、「光明」、「誓願」等核心概念相關的詞彙,其原初的豐富意涵,那將會極大地深化我們的修持體驗。我期待透過這種對勘,能從文字的縫隙中,重新體悟到藥師佛願力的宏大與精微,而不隻是停留在字麵上的祈求。它能將一篇日常的功課,轉化為一次與古老智慧的深度對話,讓人能更篤定、更清晰地持誦。

评分

這本關於佛經的書籍,光是書名就讓人感受到一種莊嚴與學術並存的氣息。「梵漢對勘」這幾個字,對於長期接觸漢傳佛教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種深度的召喚。我一直覺得,要真正領會佛經的奧義,除瞭依循歷代祖師的註解之外,追溯源頭的文本是極為重要的途徑。許多時候,翻譯在跨越語言的過程中,難免會產生細微的義理偏差,或者僅僅是翻譯者個人理解的著色。因此,能夠將梵文原典的精髓與漢譯的脈絡並陳,對於想要深入探討教義,或者想進行比較宗教學術研究的人來說,簡直是如獲至寶。這類對勘本,不隻是文字層麵的比對,更是思想史與譯經史的一場深刻對話。我特別期待能看到那些在漢傳版本中看似平淡,但在梵文原典中卻充滿力量或特定意涵的詞彙,被精確地呈現齣來,讓我能用一種更接近佛陀初傳時的視角去重新審視這些教誨。這種探索的過程本身,就已經是一種修行。

评分

我一直認為,真正的佛法傳承,是建立在對歷史脈絡的尊重與理解之上的。尤其是在颱灣,佛教的發展深受中國歷史上歷次佛經翻譯的影響,從鳩摩羅什到玄奘,每一位譯經大師的貢獻都是不可磨滅的豐碑。然而,隨著時代演進,我們對「準確性」的追求也越來越高。這本梵漢對勘的價值,就在於它提供瞭一個重新校準的平颱。它迫使我們去思考,在當代語境下,那些韆年前的詞彙,究竟是以何種姿態被錨定在我們的信仰體係中的。這不僅僅是學者該做的事,對於每一個認真想修行的人來說,都有必要去探究這些根本性的問題。它幫助我們辨析,哪些是「固定」的教義,哪些是隨著時代演變而產生的「詮釋」。這種對源頭的追溯,使我們的信仰根基更加堅實,不再是人雲亦雲的盲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