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跨域的身體
身體是一個內外可以互為翻轉的神祕機制,正如同一雙手套那樣可以互為翻轉。這雙手套不只觸及外部的世界,同時也由外部的接觸,反映到內在的心理,但是,當我們著眼於外部世界時,內部世界被忽視,著眼於穿戴的身體感時,外部的世界則無感。僅只是皮膚的觸覺反映尚且無法了解自己存在世界之本質,必須透過視覺、聽覺、嗅覺、味覺以及概念的奇妙整合,我們自身的存在與認知才能更為完整的建構起來。身體就是這麼神祕。
向來博物館、美術館都是以視覺性物件為展示場域。眼睛是用以認識外在世界的媒介,因此我們絕大多數透過視覺來認識外在世界,視覺乃是認識外部世界,建構文明的最重要器官。在我們五官當中,圍繞著視覺所產的文化居絕大多數。再者,典藏於美術館的作品或者博物館的文物,作為教育場域的學校教科書以及許多文化傳播的工具,絕大部分以視覺為出發點。美術館文物是不可觸及,只能使用視覺來認識與判斷。似乎沒有一件文物或者藝術作品是讓我們得以使用五官來直接認識。
因此,美術館或者博物館的導覽頂多建立在藉由聽覺與視覺結合的模式,行之既久,除了文字標示或者展覽總論,為了使觀眾能更加了解展示的內容,就有了訓練有素的專業導覽員、語音導覽進行其展示內容了解的輔助。但是這樣的輔助方式卻建立在知識認知上面,缺乏身體的全面介入。
一般的美術作品的導覽透過畫家生平、作者創作理念、作品構圖、色彩、表現手法或者風格,進行一種藉由言語傳播與感受的手段。在這本陳晞如老師主編及撰寫的《互動式導覽應用與實踐》,充分運用了表演藝術那種身體性的整體認識能力,使得對於作品的認識發展到一個更為「真實化」的存在。「這種藉由五覺感官之啟發與回溯所產生的經驗,即是真實化經驗,目的是引導參與者從藝術創作的真實經驗親近畫家,從個人的先輩知識與經驗出發,探詢自身與畫家之生命情感重疊處,將導賞藝術作品的端點設置於情感間的流動與往返,……。」(陳晞如《互動式導覽應用與實踐》,頁39)
向來的博物館、美術館導覽是以語言導覽為主,五官運用以及身體介入幾乎只是輔助言語的工作而已。傳統的導覽往往從導覽者身上出發,透過言語作為媒介,試圖將創作者的藝術品從旁引導到聆聽者的心靈世界當中。只是,抽象化的歷史知識、創作理念、創作手法要在一個空間內,轉化為灌注到聆聽者的內在心理相當不容易。
這本互動式導覽應用目的在於觸動觀賞者直接用自己眼睛觀賞藝術作品,誘發觀賞者去啟動自身的感性來直接面對作品,因此素來冰冷的歷史陳述或者被觀賞者恣意的解釋,透過互動導覽的中介,希望能使觀賞者跨越傳統認知藝術作品的藩籬。
互動式導覽重視回歸到導覽者自身的身體整體,由於身體介入作品與觀賞者之間,使得向來言語導覽透過導覽者自身的感受作為中介,建構起觀賞者與作品、文物之間的通透性。
《互動式導覽應用與實踐》是一本具有體系性的教學著作,從藝術家作品作為文本出發,進行作品討論、比較、分析,透過這些過程,「活化作品的生命力,以表演書寫歷史,特別是將歷史置放於表達時間與動態的關係,在詮釋作品的過程中,甦醒自己意識的更新,覺察自我的存在性。」(陳晞如《互動式導覽應用與實踐》,頁31)這段話意味著「詮釋作品的過程」那樣的時間性當中,作為導覽者乃是一個詮釋者,而作為詮釋者首先必須透過身體行為使得自我意識更新,重新確認自己的「存在」的意義與價值。其實,這本著作不只是互動式導覽的書籍,同時也是覺察自我存在的重要著作。
身體是踰越導覽者與被導覽對象的最佳中介。陳晞如老師這本著作擁有可以說是回歸到存在根源,重新由甦醒的人其身體觀照出發,試圖穿越已經被文化、歷史、色彩、線條、造型、構造等凝固化的物件,重新啟動作為存在主體的人,再次從創造性的理解、直觀出發,建構起已經失去或者被制式化的身體。相信這本著作,回歸身體的存在意義與價值,對於臺灣導覽的既往形式會產生重大影響。
潘襎
亞大現代美術館館長
前台南市美術館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