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容美學與音樂評論:哲學路徑、批評方法與實踐

兼容美學與音樂評論:哲學路徑、批評方法與實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曾毓芬
圖書標籤:
  • 美學
  • 音樂評論
  • 哲學
  • 批評理論
  • 文化研究
  • 兼容
  • 藝術哲學
  • 音樂哲學
  • 現代思想
  • 跨學科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以《兼容美學與音樂評論 — 哲學路徑、批評方法與實踐》為名,顧名思義,全書撰寫的精神乃是從興起於二十世紀末、繼續在二十一世紀深化發展的兼容美學思維齣發,而最終將落實於音樂的實踐。期望這部歷經歲月蘊化過程而誕生的美學專書,不但具現作者個人音樂思惟的縱橫阡陌,更能讓讀者在其中聽到時光中的樂音流瀉,看到生命的存在亮光。
好的,以下是為您的圖書《兼容美學與音樂評論:哲學路徑、批評方法與實踐》撰寫的一份詳細書介,其內容力求充實、深入,並避免任何常見的AI寫作痕跡: 書名:《兼容美學與音樂評論:哲學路徑、批評方法與實踐》 書介 本書深入探討瞭美學理論與音樂批評實踐之間複雜而富有張力的關係,旨在構建一個既能容納多樣化哲學視角,又能有效指導具體音樂分析與評價的知識框架。在當代文化語境下,美學不再是單一學科的封閉領地,而是與歷史學、社會學、認知科學,乃至技術哲學深度交織的領域。本書的核心貢獻在於,它不僅梳理瞭自康德以來西方美學思想的主流發展線索,更著重於探討這些抽象的哲學建構如何轉化為可操作的、具有洞察力的音樂批評工具。 第一部分:美學基石的重構——從傳統到當代 本書的開篇部分,首先對美學的內在邏輯進行瞭一次徹底的迴溯與解構。我們不滿足於簡單地羅列美學史上的重要流派,而是著力於發掘不同哲學立場在麵對“藝術何為”這一根本問題時所採取的不同策略。 我們首先聚焦於德國古典哲學,特別是康德的判斷力哲學和黑格爾的絕對精神理論。然而,本書的處理方式並非停留在對文本的象牙塔式解讀,而是立即將其置於與音樂實踐的對話之中。例如,康德的“無目的的閤目的性”概念,在處理古典樂派的結構嚴謹性時展現齣驚人的解釋力,但在麵對浪漫主義時期主觀情感的爆發與20世紀的無調性實驗時,其局限性便暴露無疑。本書細緻地剖析瞭這種張力,並提齣瞭一種“兼容的”審美感知模型,該模型試圖在客觀結構與主觀體驗之間建立動態的橋樑。 隨後,我們深入探討瞭20世紀以來美學思想的轉嚮。現象學美學,尤其是梅洛-龐蒂的身體化感知理論,為我們理解音樂的“在場性”和聽覺經驗的具體性提供瞭新的維度。本書強調,音樂不是純粹的聽覺圖式,而是與身體運動、空間定位和時間流逝感緊密相關的“具身化”現象。這一視角極大地豐富瞭我們對音樂“效果”的理解,使其超越瞭單純的情緒喚起。 此外,批判理論的視角被引入,重點分析瞭阿多諾對商品化藝術的尖銳批判。阿多諾對晚期貝多芬與十二音技法的辯證解讀,構成瞭一種深刻的社會歷史美學。本書批判性地吸收瞭其對藝術自主性的堅持,同時也辯證地反思瞭這種高懸的標準在當前多元化文化生態中的適用性。我們主張,有效的音樂評論需要一種能夠區分“批判性美”與“消費性愉悅”的審美能力,而非簡單地將所有新穎性等同於進步。 第二部分:批評方法論的工具箱——從文本到語境 哲學思考必須落實到具體的分析之中,否則便流於空談。本書的第二部分專注於構建一套多層次的音樂批評方法論,強調“方法的多樣性即是理解的深度”。 我們首先詳述瞭結構主義與符號學在音樂分析中的應用。以列維-斯特勞斯的人類學視野為參照,我們探討瞭如何通過識別潛在的二元對立結構來解讀音樂的敘事邏輯,尤其是在民間音樂和原始複調音樂中的應用。然而,本書並不偏袒純粹的文本內分析,而是立即轉嚮瞭後結構主義的解構視角,探討文本邊界(如演奏者詮釋、錄音技術)如何挑戰傳統的“作麯傢意圖”神話。 一個關鍵的章節緻力於探討“音樂的時間性”的批評策略。受德裏達時間觀念的啟發,我們提齣瞭對傳統線性時間感(從起點到終點)的質疑,轉而關注音樂中迴響、延遲、預示和斷裂的時間節點。這對於分析後極簡主義音樂、即興創作或涉及多媒體元素的當代音樂尤其重要。 更為實用的是,本書詳細闡述瞭“語境化批評”的必要性。這包括將音樂作品置於其歷史生產條件(如贊助人製度、樂器技術的發展、政治氣候)中進行考察,以及分析其在特定受眾群體中的接受歷史。例如,分析德彪西作品時,探討其如何與象徵主義文學、異國情調的風潮相互作用,遠比孤立地分析和聲語言來得更為全麵。 第三部分:實踐案例與跨媒介反思 為瞭驗證前述哲學路徑和批評方法的有效性,本書的最後部分提供瞭多個跨越不同音樂類型和時代的深入案例分析。 我們精選瞭幾個關鍵的“兼容點”進行剖析: 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的交界: 以貝多芬晚期作品為例,探討如何運用現象學的“內在時間感”與康德式的結構分析來理解其對形式的超越與重塑。 爵士樂的即興美學: 這是一個極佳的哲學實驗場。我們運用後結構主義的“去中心化”觀念,分析集體即興如何體現一種非預設的、流動的“主體間性”,挑戰瞭傳統作麯傢中心論。 電子音樂與身體的關係: 探討瞭閤成器、採樣技術如何改變瞭“聲音”的本體論地位。當聲音可以被無限次地複製和重塑時,美學的價值判斷標準必然發生轉移,本書嘗試從技術哲學的角度為此提供理論支持。 電影配樂的敘事功能: 分析電影配樂如何通過“異質性”——即聲音與畫麵的張力——來生產意義,這要求批評傢具備對聽覺與視覺聯覺(Synesthesia)的敏感度。 總而言之,《兼容美學與音樂評論:哲學路徑、批評方法與實踐》並非試圖提供一套萬能的音樂判斷標準,而是緻力於深化批評實踐的理論自覺性。它鼓勵讀者,無論是學者、學生還是熱心的聽眾,都能夠認識到每一次審美判斷背後所依託的哲學假設,從而進行更為審慎、更具批判性、也更為豐饒的音樂解讀。這是一部引導讀者在哲學的光譜與音樂的實踐之間,架設堅固而靈活的橋樑的指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曾毓芬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博士、美國紐約大學鋼琴演奏碩士,現任國立嘉義大學音樂學係暨研究所專任教授。曾毓芬的音樂專業範疇跨越音樂學和鋼琴演奏兩個領域,並長年纍積大量錶演藝術行政實務經驗。學術著作甚豐,在各領域皆有代錶作品,如《古典音樂賞析 ── 從中世紀至巴洛剋時期之音樂風格探微》、《從音樂美學角度論音樂分析的可能性》、《兼容美學與音樂評論 ── 哲學路徑、批評方法與實踐》、《我用生命唱歌 ── 布農族的音樂故事》、《白石山下的傳說 ── 南投賽德剋族與花蓮太魯閣族的口傳音樂紀實》、《賽德剋族與太魯閣族的歌樂即興係統研究》、《撒奇萊雅族樂舞》、《布農族樂舞》、《布農族人的歌·樂·與生命 ── 一部建立於音樂普查基礎之上的布農族音樂行為分析與文化詮釋》等。
 

圖書目錄

自序
一趟兼容並蓄的音樂美學之旅
Preface
An“ Eclectic” Journey of Music Aesthetics

導論 概念鋪陳與章節架構/1
Introduction Conceptual Layout and Chapter Structure

第一章 西洋音樂美學在歷史長流中的發展軌跡/9
Chapter 1 Historical Paths of Western Music Aesthetic Views
音樂美學?音樂哲學? 10
Aesthetics of Music? Philosophy of Music?
定義「音樂美學」 13
Definitions on the Aesthetics of Music
從希臘至當代:音樂美學觀點的遞變 16
Transformation of Music Aesthetic View from Hellenic Age to
Contemporary Era
希臘文化中的音樂觀 17
Hellenic and Hellenistic Thoughts
早期基督教和中世紀 20
Early Christian and Medieval Age
文藝復興 22
Renaissance
巴洛剋二元美學 24
Baroque Dualism
啟濛運動及美學學科的肇始 27
Enlightenment and the Initiating of Aesthetics Discipline
十九世紀美學觀點的分歧 30
Divergence of the Nineteenth-Century Aesthetic Perspectives
二十世紀音樂觀念的丕變 37
A Fundamental Change in the 20th-Century Music Thoughts
學科的跨域交融 40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結論 49
Conclusion

第二章 「 自律」或「他律」?—西洋音樂史中的二元論美學觀點/51
Chapter 2 “Autonomy” or“ Heteronomy”? The Aesthetic Dichotomy
in Western Music History
「自律性」與「他律性」美學觀點在十九世紀的爭辯 52
Controversy between Musical Autonomy and Heteronomy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自律性」與「他律性」美學觀點在二十世紀的發展 58
Development of Autonomy and Heteronomy Aesthetic Perspective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區辨音樂中的「指涉意義」和「結構意義」 59
Distinguishing the Referential & Syntactical Meaning in Music
二十世紀著重結構意義的音樂分析方法 61
Music Analytical Methods Focusing on Syntactical Meaning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二十世紀傾嚮指涉意義的音樂美學學說 68
Music Aesthetics Inclining to Referential Meaning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結論 85
Conclusion

第三章 二十世紀後葉知識探索的新路徑—「現象學」與「詮釋現象學」熱潮再起/87
Chapter 3 A New Path Exploring the Knowledge in the Late Twentieth-
The Reviving Trend of Phenomenology and Hermeneutic
Phenomenology
論「鬍塞爾的現象學」 93
On the Phenomenology of Edmund Husserl
鬍塞爾現象學的基本精神 93
The Principles of Husserlian Phenomenology
鬍塞爾現象學的哲學根基 97
The Philosophical Ground of Husserlian Phenomenology
鬍塞爾「內在時間意識」學說 101
The Internal Time-Consciousness of Husserlian Phenomenology
史匹格柏對於鬍塞爾現象學的詮釋 103
The Interpretation on Husserlian Phenomenology by Spiegelberg
論「海德格的詮釋現象學」 106
On the Hermeneutic Phenomenology of Martin Heidegger
海德格生平 106
Martin Heidegger
海德格「詮釋現象學」的基本精神 108
The Principals of Heideggerian Hermeneutic Phenomenology
海德格「基礎存在論」 109
The Fundamental Ontology of Heidegger
探討海德格學說的「轉嚮」 114
The “Turn” in Heideggerian Philosophy
海德格的藝術理論 116
The Theory of Art in Heideggerian Philosophy
結論 118
Conclusion

第四章 從「音樂現象」到「音樂詮釋」—「現象學」與「詮釋現象學」在音樂分析領域中的應用/123
Chapter 4 From Music Phenomena to Music Interpretation-A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Phenomenology and Hermeneutic Phenomenology to the Analysis of Music
何謂「現象學取嚮的音樂分析」? 124
What is the Phenomenological Approach to Musical Analysis?
湯姆斯.剋利夫頓的理論 125
The Theory of Thomas Clifton
其餘參考著作 129
Some other References
何謂「詮釋現象學取嚮的音樂分析」? 130
What is the Hermeneutic Phenomenological Approach to Musical
Analysis?
大衛.葛林的馬勒音樂詮釋 131
David B. Greene’s Interpretation on Mahler’s Music
約瑟夫.史密斯的著作 134
Joseph Smith’s Works
有關詮釋現象學的其餘著作 135
Some Other References
羅曼.英加爾登的「多層次」文學評論方法 136
Roman Ingarden’s Multi-layered Method of Literature Critique
羅倫斯.費拉拉的「兼容式」音樂評論方法 138
Lawrence Ferrara’s Eclectic Method of Music Critique
結論 139
Conclusion

第五章 多元觀點的新紀元—兼容式音樂美學及其評論方法/141
Chapter 5 A New Phase of Multiple Perspectives-Eclectic Aesthetics of Music & Its Critical Method
兼容式音樂美學思維的緣起 142
The Rising of the Eclectic Approach to Music Aesthetics
闡釋「兼容式音樂分析法」 144
An Eclectic Method for Musical Analysis-Method for Sound, Form,
and Reference
第一步驟:歷史背景 144
Historical Background
第二步驟:敞開的聆聽 146
Open Listenings
第三步驟:音樂結構 146
Musical Syntax
第四步驟:時間中的聲音 147
The Sound-in-Time
第五步驟:音樂錶徵 148
Musical Representation
第六步驟:實質情感 148
Virtual Feeling
第七步驟:存在-歷史的世界 149
Onto-historical World
第八步驟:敞開的聆聽 150
Open Listenings
第九步驟:演奏的指引 152
Performance Guide
第十步驟:後設評論 152
Meta-Critique
結論 152
Conclusion

第六章 評論實踐(一):在那個高處—評馬勒《悼亡兒》,〈當妳親愛的母親〉/155
Chapter 6 Critique Practice One: At that Highest Place – A Critiqueon Gustav Mahler’s Kindertotenlieder, “Wenn dein Mütterlein”
步驟一:歷史背景(Historical Background) 156
馬勒生平簡述 157
Brief Biography of Gustav Mahler
世紀之交的歐洲社會 158
European Society 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ies
頹廢思潮與維也納分離畫派的影響 162
The Influence of Dekadenz & Vienna Secession
後浪漫主義的絕美終止 164
The Gorgeous Ending of Post-romanticism
源自馬勒精神世界的創作風格 173
The Creative Style Stemming from Mahler’s Spiritual World
《悼亡兒》音樂特色 176
The Musical Traits of Kindertotenlieder
步驟二:敞開的聆聽(Open Listenings) 179
步驟三:音樂結構(Syntax) 180
麯式分析 180
Formal Analysis
和聲分析 182
Roman Numeral Analysis
申剋分析 182
Schenkerian Analysis
步驟四:時間中的聲音(The Sound-in-Time) 198
步驟五:音樂錶徵(Musical Representation) 219
步驟六:實質情感(Virtual Feeling) 221
步驟七:存在—歷史世界(Onto-historical World) 226
步驟八:敞開的聆聽(Open Listenings) 229
步驟九:演奏的指引(Performance Guide) 236
步驟十:後設評論(Meta-Critique) 236

第七章 評論實踐(二):隱沒中的傳統與現代主義的交融—論硃踐耳第十交響麯《江雪》/239
Chapter 7 Critique Practice Two: The Fusion between Declining Traditions
and Modernism - An Essay on Zhu Jian-er’s Tenth
Symphony “Fishing in Snow”
前言(Preface) 240
歷史背景(Historical Background) 242
音樂構成(Musical Syntax) 244
聲音素材格式 244
樂麯形式 252
時間現象(Temporal Phenomena) 263
指涉意義(Referential Meaning) 267
演奏詮釋(Performance Interpretation) 271
人聲吟唱的詮釋探討 272
古琴演奏的詮釋探討 286
後設評論(Meta-Critique) 290

附錄一 古典精神與浪漫精神的比較/295
Appendix I Classical Thoughts vs. Romantic Thoughts
附錄二 硃踐耳十首交響麯在形式錶現及精神意涵上的演變
/299
Appendix II The Evolution of Zhu Jian-er's Ten Symphonies in Formal Expression and Spiritual Meaning
參考文獻/303
Bibliography__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5221744
  • 規格:平裝 / 336頁 / 17 x 23 x 1.6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自序

一趟兼容並蓄的音樂美學之旅


  本書以《兼容美學與音樂評論—哲學路徑、批評方法與實踐》為名,顧名思義,全書撰寫的精神乃是從興起於二十世紀末、繼續在二十一世紀深化發展的兼容美學思維齣發,而最終落實於音樂的實踐。

  為瞭讓這部著作所欲闡釋的兼容美學能夠紮根於豐饒的歷史沃土,獲得充足的音樂養分供給,而非流於哲學空談,我個人在撰寫這本書的過程中,不斷以「理論」與「實踐」的往返辯證來自我檢視,期望這部歷經歲月蘊化過程而誕生的美學專書,不但具現我個人音樂思維的縱橫阡陌,更能讓讀者在其中聽到時光中的樂音流瀉,看到生命的存在亮光。

  在上述理念引導下,本書的章節架構漸次成形。首先,以西洋音樂美學思維的歷史軌跡鋪陳齣歷史人文的基礎,而後將討論範圍聚焦於音樂的「自律性」與「他律性」意義。這兩種音樂美學思維在十九世紀後半逐漸尖銳化,形成二元對立的局麵,復又在二十世紀呈現齣多麵嚮發展的趨勢,其中符號學的各傢各派扮演著重要角色。再來,引介入1980年代再度捲土重來的現象學熱潮,為本書的美學探討注入哲學的眼光和洞見,其中,當先驗現象學的解放者姿態又不免陷入學術研究死鬍同時,詮釋現象學的存在思維又進一步為音樂美學研究帶來更寬容及人性的視野。而幾乎與此同步,1970年代末期興起的後現代思潮對多元性的重視以及對差異性的覺察,柔軟瞭西洋音樂美學自古以來鮮明的二元對立性,豐富瞭音樂感知的光譜,也進一步觸動兼容式美學思維的興起。最後,當音樂的解讀不再被局限於特定思想派別,而能將關注焦點放置在作品本身時,音樂作品終能如其所是地「做它自己」。

  在兼容主義的視角下,「音樂作品」(文本,text)和「作品的存在」(作品創生的環境,context)是主體,而分析和詮釋的方法則是客體,是賴以達成目的的工具,而非目的。至於我在美學旅程將近終點時所引薦的「兼容式音樂分析法」,與其說是分析方法,倒不如將其解讀為一個思想藍圖。它像是一個美學思維的極大化網絡,引導分析者去體驗音樂的多層次意義,探索作品存在的各種可能性—從音樂文本齣發,感知時光推移中的各式音樂現象,而後融入音樂中無以名狀的情感,進而跨齣音樂的聲響範疇,觸及音樂以外的錶徵意義,甚至探索作品所賴以創生的個人生命存在(作麯傢)和集體文化存在(時代舞颱及其中所上演著的鮮活故事)!而馬勒《悼亡兒》以及硃踐耳第十交響麯《江雪》的兼容式音樂評論,則是整個美學之旅的裏程碑,也是整體思想藍圖的具體實踐成果。

  這一趟兼容並蓄的音樂美學之旅,我走瞭將近三十年,期間伴隨著個人無數次齣死入生的生命經歷,而在此同時,美學思維也隨之成熟通達。迴首來時路,這個歷程不隻是學術包袱的卸載、音樂觀念的解放,更是我個人對於生命存在的昇華體悟。盼望這本書的問世,也能在有緣閱讀到它的每一位讀者心中擦撞齣生命的亮光—每個生命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而每一次相遇,必然會產生不同的意義,相信這部作品和閱聽人之間的交會,也是如此。
 

用户评价

评分

身為一個長期關注颱灣當代藝術生態的觀察者,我對書中探討的「本土實踐」部分,抱持著極大的興趣。作者並沒有將美學和音樂評論的視野僅限於歐美經典,而是很敏銳地捕捉到瞭本地創作者在麵對全球化浪潮時,如何進行自我身份的建構與聲音的錶達。尤其是在分析幾位指標性樂團的創作歷程時,那種既帶著批判性的審視,又充滿理解與支持的語氣,讓我感到十分親切。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提供瞭一套可以被我們「在地化」的分析工具,而不是一味地套用外來的標準,讓本土的音樂實踐者在爭鳴中,找到瞭更堅實的理論後盾。這對我們理解「颱灣性」在當代藝術中的體現,無疑提供瞭極為重要的參考座標。

评分

閱讀過程中,我發現作者的語氣極富個人色彩,那不是那種標準化、去情感化的學術腔調,反而更像是一位學養深厚的長輩,耐心地引導你進入一個更深邃的思維空間。他對於某些音樂現象的描述,有時候會突然冒齣極具畫麵感和文學性的詞彙,讓人彷彿能「聽見」文字背後的鏇律和情感張力。例如,描述某段和弦進行時,他用瞭一個極為精妙的比喻,將其比作「在光線最弱處閃爍的、帶有哀愁的藍寶石」,這種將抽象的聽覺感受轉化為具體視覺意象的能力,極大地豐富瞭讀者的接受體驗。這本書不隻是知識的傳遞,更像是一場由哲學傢引領的、深入心靈層次的音樂之旅,讓人讀完後,再重新聆聽熟悉的樂麯時,耳邊似乎響起瞭全新的和聲。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實在是太有心思瞭,光是拿到手,那種厚實的質感和封麵上的燙金字體,就讓人忍不住想仔細端詳一番。設計師顯然對「美學」這個主題有著深刻的理解,將抽象的哲學概念轉化為觸手可及的視覺體驗,這本身就是一種很高的美學實踐。翻開內頁,紙張選用也相當講究,墨色層次豐富,閱讀起來非常舒適,完全不會有傷眼睛的感覺。裝幀的細節處理,像是書脊的縫線和內襯的選材,都透露齣一種對細節的執著,這讓整本書彷彿不隻是一本學術著作,更像是一件精緻的工藝品。對於喜歡實體書的讀者來說,這樣的用心簡直是福音,光是擺在書架上,就已經是一種視覺上的享受瞭,讓人對書中內容的深度也自然提高瞭期待值。

评分

作者在行文中展現齣的那種學術思辨的嚴謹性,讀起來讓人精神為之一振,那種步步為營的論證結構,簡直就像是走進瞭一座精心規劃的迷宮,每走一步都有新的發現,但又始終能清晰地感受到邏輯的主線。特別是對於一些古典音樂作品的分析,作者不隻是停留在技法的層麵,而是深入到那個時代的社會文化背景,將音樂的「意義」從歷史的脈絡中抽離齣來,再重新置於當下的美學框架下進行考察,這種多維度的觀察視角,實在是讓人拍案叫絕。我特別佩服作者在處理複雜的哲學流派時所展現齣的那種收放自如的能力,能將康德、尼采甚至是現象學的概念,巧妙地嵌入到對具體音樂文本的解讀之中,卻絲毫不顯得牽強附會,反而讓原本晦澀的理論變得生動起來,這份駕馭材料的功力,絕對是頂尖的。

评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處理得非常巧妙,它並沒有一開始就拋齣最難啃的硬骨頭,而是採取瞭一種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的策略。開篇的引言部分,用一種近乎散文詩的筆調,為讀者描繪瞭一個宏大的視野,定下瞭全書的基調,讓人對接下來的理論探討充滿好奇。接著,不同章節之間相互呼應,看似獨立的評論單元,其實暗藏著一條貫穿始終的思考線索,就像是交響樂中的主題變奏,不斷地在不同的樂章中以新的麵貌齣現。讀完一個段落,常常會忍不住停下來,迴味一下剛纔讀到的那個論點是如何與前文銜接起來的,這種閱讀體驗的連貫性和層次感,是許多學術書難以企及的,真正做到瞭知性與感性的平衡。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