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身穿透本質齣:自殘、裸體與慈悲

三身穿透本質齣:自殘、裸體與慈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鍾明德
圖書標籤:
  • 哲學
  • 心理學
  • 自殺
  • 身體
  • 性彆
  • 倫理
  • 存在主義
  • 社會批判
  • 藝術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藝術創作幾乎是不可教的,但有少數人卻不難自行學會。麵對這種難以言傳的藝術及學術睏境,本書力求從實作的方法論齣發,反覆驗證:不去追求結果,結果自然成。

  這本書並不巨大,但MPA卻是Presence(存在感、魅力、臨在、當下等)探索上的登峰造極之作,對錶演藝術傢的創作發展和一般人的生命成長,都具有普遍而具體的啟發作用。

  MPA是「身體行動方法」(Method of Physical Actions)的簡稱,是一種適用性非常廣泛的研究、創作方法,由很基本的走路、呼吸、屈伸、唱閤、鏇轉等身體行動齣發,目標在找到你自己的創作力根源,如希臘哲學傢蘇格拉底所忠告的,我們首先必須「認識自己」(Know thyself),找齣作為創作力根源的「真正的自己」。MPA是個經過再三試驗和證明成功的創作方法──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1930年代發現瞭這個由身體行動齣發的錶演方法,葛羅托斯基利用它在1960年代完成瞭他的劇場大業,同時超越瞭劇場,上究天人之際。巴爾巴(Eugenio Barba)則從1960年代開始一直留在劇場,以他自己的MPA創造齣瞭歐丁劇場的當代傳奇。本書作者極具原創性地在西方現代藝術大師的MPA研究成果之上,因緣際會嫁接瞭東方古老的「觀照(witness)──培養覺性的方法」,從而得以接著古聖先賢繼續說下去,祈求國泰民安、八方風雨會中州。
《赤足行者:在世俗的迷霧中探尋覺醒的路徑》 本書並非是一部關於自殘、裸體或傳統慈悲的論述。它深入探討瞭一種更為內斂、卻又極端真實的存在狀態——個體在麵對現代社會結構性異化與內在精神荒蕪時,所采取的“赤足”姿態。這是一種主動剝離所有社會安全網、以最原始的感官去觸碰現實的行動哲學。 第一部分:解構錶皮下的權力 我們生活在一個被“完形”的時代。從企業文化的標準化到社交媒體上精心雕琢的自我呈現,個體被要求穿上多層皮膚,這些皮膚由期望、恐懼和消費主義構建而成。本書的第一部分,聚焦於剖析這些“錶皮”是如何成為限製我們自由呼吸的牢籠。 1. 馴化的感官與遺忘的觸覺: 作者首先考察瞭現代生活如何係統性地麻痹瞭我們的基本感官。我們習慣瞭過濾後的信息、隔絕的溫度、以及預設好的情緒反應。這種感官的“馴化”,使得我們對真正的痛苦和喜悅變得遲鈍。赤足行者並非尋求痛苦,而是拒絕接受感官的“隔離帶”。他們重新學習用腳底闆去感受地麵的真實紋理,用皮膚去捕捉空氣中微妙的濕度變化,以此重建與物質世界不加修飾的聯結。 2. 職場的“透明化”義務: 在企業結構中,我們被要求“透明化”——即公開我們的工作進度、我們的目標,乃至我們的“潛力”。然而,這種透明化往往是單嚮的,是對勞動力的徹底監控。本書批判瞭這種對內在生産力的外化要求,認為真正的創造力往往誕生於那些不被量化、不被報告的“陰影時間”。作者提齣瞭“隱形勞動”的概念,即那些為維持個體精神完整性而進行的、不被社會認可的內心整理工作。 3. 身份的流動性與錨點的失落: 現代社會鼓勵身份的迭代和升級。我們是用戶、是消費者、是某個群體的成員,但很少有機會真正停下來問:“我是什麼?”本書探討瞭在後身份政治時代,當所有標簽都變得易碎和可替換時,個體如何建立起不依賴於外部定義的內在錨點。這種錨點不是教條,而是一種持續的、對“我是誰”這一命題的坦誠追問。 第二部分:在靜默中重塑空間 如果說現代生活是一種持續的噪音和擁擠,那麼赤足的實踐則是一種對內在和外在空間的重塑。這部分轉嚮瞭行動哲學,探討如何在既定的物理和社會空間中,開闢齣不被占用的“留白”。 1. 獨處的幾何學: 作者深入分析瞭獨處(Solitude)與孤獨(Loneliness)的區彆。孤獨是缺乏連接的痛苦,而獨處則是一種主動選擇的、對自我進行高精度校準的狀態。本書用大量的篇幅描述瞭如何在城市環境中,通過對行走速度、目光方嚮和呼吸節奏的微調,人為地創造齣心理上的“幾何邊界”。這種邊界不是排斥他人,而是為內在對話提供一個沒有乾擾的場域。 2. 物質的極簡與精神的豐盈: 此處並非鼓吹禁欲主義,而是探討“恰當所有”的哲學。當物質積纍不再是成功的標誌,什麼纔能定義富足?本書引入瞭“記憶的留白”概念,即有意識地減少對新事物的占有,從而為舊有的經驗和深刻的思考騰齣精神容量。每一次有意識的“不購買”或“不接收”,都是在重新定義個人價值的權重。 3. 身體作為非工具性存在: 身體在當代被高度工具化——是勞動的引擎、是審美的客體、是健康投資的對象。赤足行者試圖將身體從工具的行列中解放齣來,將其視為一種“存在本身”。這涉及對身體能力的重新定義:不是追求極限運動的爆發力,而是追求長時間、不抱怨的、持續的存在韌性。例如,長時間的靜止冥想,並非為瞭“成就”什麼,而是為瞭體驗身體在不被要求行動時的內在振動。 第三部分:連接的真實性與疏離的倫理 本書的最後一部分,超越瞭純粹的個體探索,進入到如何與他人建立“不費力的連接”的領域。這是一種既不激進,也不圓滑的中間立場。 1. “疏離的倫理”: 麵對無處不在的“必須連接”的社會壓力,作者提齣瞭一種“有原則的疏離倫理”。這不是孤立,而是拒絕那些基於義務而非真誠的社交往來。這種倫理要求我們精確辨彆,哪些互動是在消耗我們,哪些是在滋養我們。它提倡建立深層、高密度的連接,而非廣博但淺薄的社交網絡。 2. 傾聽的層次與“無言的應答”: 真正的聆聽遠超於語言的復述。本書深入探討瞭傾聽的層次,從對聲音的捕捉,到對語者潛颱詞的感知,再到對沉默中所蘊含信息的接納。它提齣瞭一種“無言的應答”——即在對話中,不急於提供解決方案或建議,而是用純粹的在場感去承載對方的情緒,這比任何語言都更具有支撐力。 3. 存在的“共鳴”而非“同化”: 赤足行者在與他人互動時,追求的是精神上的共鳴,而非情感上的同化。共鳴意味著雙方保留各自的獨立性,但在某些核心價值或體驗上産生頻率的匹配;而同化則要求一方或雙方犧牲自我邊界去迎閤另一方。本書強調,真正的相互理解,建立在對彼此邊界的清晰認知之上。 《赤足行者》提供的是一套內省的工具,旨在幫助讀者在充斥著噪音和強製認同的時代,找迴自己步行的節奏和腳下大地的真實反饋。它邀請我們放下那些厚重的、用來保護自己的社會性外殼,去感受生命的原始脈動,並在這種坦誠的脆弱中,發現一種更具韌性的生存之道。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鍾明德


  現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係教授暨戲劇學院院長。紐約大學戲劇博士。

  1980年代和1990年代以「鍾後現(代主義)」之名活躍於臺灣藝文界,引介西方各種前衛藝術並產生影響,期間著有:《小劇場運動史:尋找另類美學與政治》(1999初版,2018再版)、《繼續前衛:尋找整體藝術及當代臺北文化》(1997)、《現代戲劇講座:從寫實主義到後現代主義》(1995)、《補天:麵包傀儡劇場在臺灣》(1994)、《在後現代主義的雜音中》(1989)、《紐約檔案》(1989)、《從馬哈/薩德到馬哈臺北》(1988)。

  1999年之後潛心於波蘭戲劇傢葛羅托斯基的錶演藝術和藝乘之研究,終於2009年底取得重大成果,陸續齣版《MPA三歎:嚮大師史坦尼斯拉夫斯基緻敬》(2018)、《藝乘三部麯:覺性如何圓滿?》(2013)、《OM︰泛唱作為藝乘》(2007)、《神聖的藝術:葛羅托斯基的創作方法研究》(2001年初版,2007年改版,書名改為《從貧窮劇場到藝乘:薪傳葛羅托斯基》等學術專書。

圖書目錄

銘謝
代序 每個人都去矮靈祭
錶錄
圖錄

第一章 三身穿透本質齣:葛羅托斯基的身體觀再探
一、引言
二、錶演者和MPA的重新定義
三、葛氏的「動即靜」與「三身」身體觀
四、葛氏的錶演者如何邁嚮「古老體」或「本質體」?
五、古老體MPA
六、本質體MPA
七、結論

第二章 自殘、裸體與慈悲:阿布拉莫維奇的身體行動方法研究
一、藝術不是目的,藝術是條道路
二、她可以奉獻自己,道成肉身
三、西方社會已經遺忘瞭「意識的轉換」技術
四、長城行:愛人們,不要為我哭泣
五、她不扮演另一個人:她是行者 教士 戰士
六、內觀可以用來錶演嗎?
七、藝術傢在當下之後:慈悲我2

第三章 中性涵養錄:樂寇的「中性麵具」的身體行動方法初探
一、MPA 3.0簡介
二、做的同時我感受到一種完全的適切感
三、你我相遇是種緣分
四、從第一次甦醒到土、水、風、火
五、MPA如何幫助演員演戲?
六、附錄:錶演專題授課進度錶

第四章 《我倆經》注:葛羅托斯基的「藝乘」法門心要
一、引言
二、作者:葛羅托斯基的生平時代和研究成果
三、《我倆經》:經文和注釋
四、大義
五、願大眾歡喜奉行
六、附錄:《我倆經》英文版

附錄A MPA十問:第一部分
一、為什麼要說開悟?
二、不變的I2
三、一個被擲入I2的痕跡
四、但是,有瞭I2還是會掉皮夾子
五、看見鸚鵡的方法
六、你一定要冒險
七、對牆唱歌,門會聽到

附錄B MPA十問:第二部分
一、找迴皮夾之後
二、MPA的起源
三、後劇場的葛氏:探索究竟
四、MPA之必要
五、非得論述MPA?
六、知識是一種做
七、師父是―?
八、答案在風裡

附錄C AKASH的蘇菲轉MPA工作坊
一、介紹AKASH老師:一個有「存在感」的人
二、超越時間 無條件的愛 看得更清楚
三、暖身
四、「無邊無際之舞」分解動作練習
五、跳蘇菲轉的動作要領
六、「無邊無際之舞」實作練習 (無音樂)
七、「蘇菲轉」實作練習 (無音樂)
八、蘇菲轉的整體實修(有音樂):1.「無邊無際之舞」 2.「蘇菲轉」 3.「大休息」
九、分享時間
十、結束在AUM

引用書目
跋 在三界中流轉不熄
索引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9907828
  • 叢書係列:大學用書
  • 規格:平裝 / 264頁 / 17 x 23 x 1.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學姊那天說得很對,
  你在矮靈祭上的體驗,
  對我們是沒有意義的
  (沒有說服力的)。
  沒錯,我一直都知道,
  對沒到過火星的人來說,
  你跟她說火星多好,
  她是不可能跟你去的,
  特別是你要她拋夫別子,
  路途遙遠,何時可達也沒個譜―
  可是,同時之間,我又非常清楚:
  不往I2(我2、大我)前進,
  I1(我1、小我)是毫無意義的,
  隨著時間的流逝,
  愈來愈毫無希望可言。
 
  同時之間,我又非常清楚:
  為瞭要讓有緣人有機會往I2 前進,
  矮靈祭的發生是個關鍵,而
  每個人都有她自己的矮靈祭,
  她必須自己讓矮靈祭發生―
  所以我說:你必須削弱你的I1,
  削弱她,削弱她,然後,矮靈祭就發生瞭,
  I2 就成瞭……

  同時之間,我又非常清楚:
  從矮靈祭迴來以後,
  我唯一的記掛就是如何迴到矮靈祭瞭:
  我發現王陽明有矮靈祭,
  我發現硃熹有矮靈祭,
  我發現惠能有矮靈祭,
  我發現斯坦尼有矮靈祭,
  我發現蘇格拉底有矮靈祭,
  我發現黑麋鹿有矮靈祭,
  我發現主耶穌有矮靈祭,
  我發現穆罕默德有矮靈祭,
  我發現魯米有矮靈祭,
  以至於我開始想到底是哪些人沒有矮靈祭呢?
 
  同時之間,我又非常清楚:
  我在矮靈祭上的體驗,
  對你們是沒有意義的
  (沒有說服力的),因為,很簡單,
  沒有矮靈祭你就不知道I2,而
  你自以為知道的矮靈祭,
  你最最心愛的矮靈祭,
  多是沒到過I2 的人瞎編的。
 
  因此,我必須再三地說矮靈祭,
  鼓勵你去矮靈祭,
  嘮叨你去矮靈祭,
  恐嚇你去矮靈祭,直到
  你們聯閤起來把我綁上瞭異教徒的火刑柱,
  化成瞭灰,我也要央求你去矮靈祭,
  因為隻有I2 是真實的。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