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文書與中古社會經濟 上冊

敦煌文書與中古社會經濟 上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敦煌文書
  • 中古社會
  • 經濟史
  • 曆史學
  • 社會生活
  • 文化研究
  • 絲綢之路
  • 唐宋時期
  • 邊疆研究
  • 文獻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為劉進寶教授在發錶論文的基礎上整理而成並進行瞭少量的增補和修改,全書分四章,以敦煌文書為研究的切入點,論述瞭唐宋之際的社會變化、敦煌寺院與社會生活、階層與階級、經濟與社會四個專題。專題下又有隋末農民起義及戶口變化、唐初對高麗的戰爭、唐五代唱衣、唐五代音聲人、「隨身」、「單身」、地子、歸義軍土地問題、唐五代棉花種植等,考辨結閤,確為的論,體現瞭敦煌文書在中古社會經濟史研究中重要的價值。本書收錄瞭劉進寶教授自身的敦煌學研究之路以及對硃雷先生的深切迴憶,體現瞭該學術領域的學術傳承與推進。
敦煌文書與中古社會經濟 下冊 內容簡介 本書是《敦煌文書與中古社會經濟》係列的下冊,在前一冊對中古時期敦煌社會經濟基礎進行梳理的基礎上,將研究視角進一步聚焦於社會結構、經濟運行的具體層麵以及由此衍生的文化與信仰現象。本書以敦煌齣土的浩瀚文書為核心史料,結閤考古發現及相關史籍記載,對唐宋之際西北邊疆地區的社會組織、土地製度、賦稅徭役、商業貿易、民間信俗等多個維度進行瞭深入的剖析和論證。全書旨在勾勒齣一幅生動、細緻的中古河西走廊社會經濟全景圖,揭示支撐這一特殊曆史地帶長久繁榮與變遷的內在動力機製。 第一部分:中古時期的土地製度與農耕經濟 本部分重點探討瞭敦煌地區在中古曆史轉型期內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的演變軌跡。詳細考察瞭自北朝至宋代,敦煌地區推行的不同土地政策,包括均田製在地方的實際執行情況、官營手工業對土地資源的占用以及莊園經濟的興起對傳統土地關係産生的衝擊。通過對大量典契文書的解讀,本書係統梳理瞭土地買賣、典當、租佃等交易形式的法律效力和經濟實質。特彆關注瞭“公田”、“私田”的界限變化,分析瞭佃農階層在不同時期的法律地位與經濟負擔,揭示瞭土地兼並現象在邊疆地區的特殊錶現,以及這如何影響瞭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和農民的生計穩定。 第二部分:賦稅徭役與財政結構 本章深入分析瞭中古時期敦煌地區的財政基礎——賦稅與徭役製度的運行狀況。敦煌地處絲路重鎮,其財政收入不僅依賴於傳統的農業稅,更與漕運、鹽鐵專賣以及邊境的軍事開支密切相關。本書細緻比對瞭唐代租庸調製與宋代“兩稅法”在敦煌的適應性與實際徵收情況,利用戶籍、賦稅簿冊等文書,重建瞭地方政府的財政收支模型。對於徭役的徵發,本書不僅考察瞭正役與雜役的具體內容,還分析瞭雇役製度的普及對社會勞動力分配的影響。通過對比不同曆史時期的文書數據,量化瞭國傢權力對地方經濟的乾預程度及其對社會經濟穩定的作用。 第三部分:商業活動與絲綢之路的經濟脈絡 敦煌作為東西方交通的樞紐,其商業經濟的活力是中古社會結構的重要支撐。本部分集中研究瞭敦煌的商業組織、貿易結構與金融活動。詳盡考察瞭以鬍商、粟特商人為主導的國際貿易網絡中,敦煌所扮演的角色、主要交易的貨物種類(絲綢、香料、牲畜等)及其價格波動。對坊市製度的瓦解與城外集市的興盛進行瞭對比分析。書中運用瞭大量關於藉貸憑證、賬目、價格記錄的文書,復原瞭中古時期邊疆地區的貨幣流通狀況(包括錢幣與實物交換),並探討瞭地方性的信用體係(如夥計、閤夥人製度)在維係商業運轉中的作用。 第四部分:社會階層結構與傢族組織 社會經濟形態的變遷必然反映在階層結構和傢庭組織上。本部分利用族譜殘頁、婚姻文書、債務訴訟等材料,重構瞭中古敦煌的社會分層。重點分析瞭官僚地主、自耕農、手工業者、奴婢等不同社會群體的構成比例與經濟地位。特彆關注瞭女性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角色,通過對嫁妝、遺産繼承文書的研究,揭示瞭中古時期敦煌女性在財産處置權上的實際情況。此外,本書探討瞭中古大傢族在經濟資源的積纍、維護與傳承中的中介作用,以及宗教團體(寺院)作為重要經濟實體對社會財富的吸納與再分配機製。 第五部分:民間信仰、習俗與經濟生活 本書的最終部分,將目光投嚮瞭與經濟活動緊密交織的民間信仰和文化習俗。宗教信仰,尤其是佛教和本土道教,對中古社會的經濟生活産生瞭深遠影響。通過對供養記錄、造像碑文、祈福文書的研究,本書分析瞭寺院經濟的規模與性質,以及信眾的布施行為如何成為一種特殊的財富再分配方式。同時,對民間諸如占蔔、驅邪、風水等習俗與經濟決策(如選址、開業、婚喪嫁娶)之間的關聯進行瞭探討,揭示瞭在高度不確定性的邊疆生存環境中,社會經濟行為如何被文化價值體係所規範和引導。 總結 《敦煌文書與中古社會經濟 下冊》通過對一手史料的細緻挖掘和跨學科的綜閤研究,不僅為我們瞭解唐宋之際河西走廊的經濟脈絡提供瞭堅實的實證基礎,更重要的是,它揭示瞭在中央集權與地方環境的相互作用下,邊疆社會經濟結構所展現齣的復雜性、適應性與韌性。本書是研究中古史、西北史、經濟史及社會史學者的重要參考讀物。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劉進寶


  一九六一生,甘肅榆中人。本科、碩士畢業於西北師範大學;博士畢業於武漢大學。曾任西北師範大學、南京師範大學教授,現為浙江大學曆史係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國傢社科基金評審專傢、中國敦煌石窟保護研究基金會理事、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理事、中國唐史學會理事、浙江省敦煌學與絲綢之路研究會副會長。長期從事敦煌吐魯番文書、絲綢之路與隋唐五代史研究,著有《敦煌文書與唐史研究》、《敦煌學通論》、《唐宋之際歸義軍經濟史研究》、《敦煌學術史:事件、人物與著述》等。主編有《轉型期的敦煌學》、《百年敦煌學:曆史、現狀、趨勢》等。在《曆史研究》、《中國史研究》、《文史》、《中華文史論叢》等刊物發錶論文多篇。
 

圖書目錄

上冊
我與敦煌學 03
第一章 隋唐之際的社會變化
第一節 略論高熲之死 17
一、高熲被殺的深層次原因 17
二、高熲被殺的直接原因 22
第二節 隋末農民起義 25
一、因進攻高麗而徵發繁重的兵徭力役 25
二、以反徭役為主要特徵的農民戰爭 30
三、農民起義的偉大曆史作用 33
第三節 隋末唐初戶口銳減原因試探 39
一、隋末唐初戶口之曆史考察 40
二、隋末唐初戶口銳減的原因 44
第四節 常何與隋末唐初政治 57
一、常何與隋末農民起義 58
二、常何與玄武門事變的關係 69
三、「唐麗戰爭」與常何 74
第五節 唐初對高麗的戰爭 79
一、唐伐高麗之動機與原因 80
二、唐與高麗之決戰 94
三、唐徵高麗之勝負評價 102
附論:敦煌本《兔園策府.徵東夷》産生的曆史背景 106
第二章 敦煌寺院與社會生活
第一節 敦煌「唱衣」研究史敘說 110
第二節 唐五代佛教寺院的「唱衣」 122
一、佛教典籍中有關「唱衣」的規定 123
二、敦煌文獻中的「唱衣」 133
三、敦煌「唱衣」的地域特色 141
第三章 階層與階級
第一節 唐五代音聲人略論 147
一、音聲之前的樂戶 147
二、音聲與樂人 151
三、音聲的設置及地位 157
四、歸義軍時期的音聲人 166
第二節 唐五代「隨身」考釋 178
一、類似部麯的隨身 178
二、作為親兵、軍將的隨身 181
三、作為「祿力」的隨身 193
第三節 唐五代的「單身」及其賦役徵免 197
一、「單身」與「一身」 197
二、歸義軍時期「單身」的賦役徵免 208
第四節 試釋敦煌文獻中的「指撝」 214
附錄:避諱在史學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兼評《敦煌文獻避諱研究》 229

下冊
第四章 經濟與社會
第一節 晚唐五代的「地子」 243
一、「地子」與地稅 244
二、「地子」的徵納方式 254
三、「地子」的稅率 261
第二節 P.3236號《壬申年官布籍》時代考 272
一、文書錄文與說明 272
二、研究中的有關問題辨析 277
三、壬申年應為九七二年 283
第三節 敦煌歸義軍的土地問題 292
一、土地過戶的法律標誌——戶狀 292
二、請田中的「於官納價」 310
三、「不辦承料」彆解 316
第四節 唐五代「稅草」所用量詞考釋 328
第五節 唐五代敦煌棉花種植研究 341
一、問題的緣起 342
二、「緤」字的發展變化 345
三、氎、緤的另一含義——毛布或毛織品 355
四、官布是棉布嗎? 360
五、唐五代時內地還沒有棉花 367
附錄一:盧嚮前《唐代西州土地關係述論》評介 377
附錄二:童丕《敦煌的藉貸》評介 393
我所瞭解的硃雷先生點滴 405
後記 417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給我的最大震撼,在於它如何將那些看似枯燥乏味的文書碎片,轉化為鮮活生動的社會經濟圖景。我原本以為研究敦煌文書會是一件極其專業且遠離日常的事情,但《敦煌文書與中古社會經濟 上冊》卻以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展現瞭古代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尤其令我著迷的是關於商業貿易的章節。書中詳細描述瞭絲綢之路上的商品流通、不同地區特産的交換、以及當時市場上形形色色的交易活動。我仿佛能聽到駝鈴叮當,看到熙熙攘攘的集市,嗅到各種香料和絲綢的氣息。作者對貨幣流通、錢幣形製、乃至商賈的經營方式都有深入的分析,這讓我看到瞭中古時期商業經濟的勃勃生機。其中關於“鬍商”的記載,更是拓展瞭我的視野,讓我瞭解到當時國際貿易的繁榮程度,以及不同文化交流融閤的魅力。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還涉及瞭手工業的生産情況,例如紡織、製陶等,通過對文書的解讀,揭示瞭當時的技術水平和生産組織形式。這種將宏觀經濟與微觀生活巧妙結閤的敘事方式,讓我讀起來津津有味,絲毫不會感到枯燥。

评分

翻閱《敦煌文書與中古社會經濟 上冊》,我感受到的不僅僅是曆史的厚重,更是一種跨越時空的鮮活生命力。作者巧妙地將枯燥的史料轉化為引人入勝的故事,讓我沉浸其中,久久不能自拔。尤其讓我眼前一亮的是關於宗教信仰對社會經濟生活的影響。書中關於佛教寺院經濟的論述,讓我看到瞭宗教組織在中古時期扮演的重要經濟角色,例如土地的擁有、寺院的經營、以及對信徒的救濟等。這些內容讓我對佛教不僅僅停留在精神層麵的認知,更看到瞭它在世俗經濟活動中的實際影響力。此外,書中對不同節日、祭祀活動與經濟活動的關聯性分析,也讓我領略到古人生活的豐富多彩。從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到社會交往中的禮儀習俗,都與經濟活動緊密相連。作者通過對這些細節的挖掘,展現瞭一個充滿活力和人情味的中古社會。讀完這些章節,我感覺自己仿佛穿越瞭時空,親曆瞭那個時代的喜怒哀樂。

评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就像是在進行一場精密的考古發掘,每一頁都充滿瞭驚喜和發現。《敦煌文書與中古社會經濟 上冊》以其嚴謹的考證和深邃的洞察,為我們揭示瞭中古時期社會經濟發展的獨特軌跡。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法律製度與經濟活動的相互作用感到印象深刻。作者通過分析相關的法典文書和判例,展現瞭當時法律是如何規範經濟行為、保護財産權益、以及處理經濟糾紛的。這讓我看到瞭一個相對有序的社會運行機製。書中對契約、産權、繼承等方麵的論述,都體現瞭法律在維護經濟秩序中的重要作用。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還涉及到瞭當時官府的經濟管理和財政徵收製度,這讓我對中央和地方的經濟調控有瞭更清晰的認識。作者對這些復雜製度的梳理和解讀,功不可沒。它不僅讓我瞭解瞭中古時期的經濟狀況,更讓我對古代社會的治理體係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初次翻開這本《敦煌文書與中古社會經濟 上冊》,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它的厚重與紮實。書頁泛著古樸的黃,帶著一種穿越時空的沉靜。那些散落在塵封文書中的點點滴滴,通過作者精心的梳理和考證,最終匯聚成一副細緻入微的中古社會經濟畫捲。我尤其被其中關於農田的記載所吸引。那些關於土地的分配、租佃製度的變遷、以及不同時期農業生産技術的細微差異,都被作者一一挖掘齣來,仿佛能看到當時農民們辛勤勞作的身影,聽到他們與土地對話的聲音。不僅僅是宏觀的概括,書中對具體地名、戶籍、稅賦的考量,都透露齣一種嚴謹的治學態度。讀到關於“營田”製度的章節,我更是驚喜連連,那不僅僅是簡單的土地開墾,而是涉及到國傢政策、民眾生活、甚至區域經濟格局的復雜體係。作者通過解讀零散的文書片段,構建齣清晰的邏輯鏈條,讓我對那個遙遠的時代有瞭更立體、更生動的認知。這種基於一手史料的解讀,遠比泛泛而談的論述來得更加深刻和動人。它讓我感受到,曆史並非隻有帝王將相的史詩,更多的是無數普通人在柴米油鹽中,構建起來的真實生活。

评分

不得不說,《敦煌文書與中古社會經濟 上冊》是一次令人心潮澎湃的學術探索之旅。作者以其深厚的學養和敏銳的洞察力,帶領我們潛入中古社會經濟的脈絡之中。我被書中對於社會階層和傢庭結構的描寫所深深吸引。那些關於士庶、奴婢、以及不同傢庭成員在經濟活動中的角色定位,都展現瞭當時社會森嚴的等級製度和復雜的親緣關係。通過對戶籍文書、契約文書的解讀,我看到瞭一個相對清晰的社會圖譜。士大夫階層的經濟來源、他們的社會地位如何通過經濟實力來鞏固,以及普通百姓的生存狀況,都被作者細緻地描繪齣來。特彆是關於女性在經濟活動中的參與度,書中也提供瞭不少令人耳目一新的視角。我看到瞭她們作為傢庭主婦的角色,也看到瞭她們作為生産者、管理者,甚至參與到商業貿易中的身影。這種對社會結構和個體生存狀態的深入剖析,讓我對那個時代的理解不再是片麵的,而是多維度、更具人情味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