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囚犯的兩難 日本齣版業報紙的前任記者,在實體書店急遽萎縮的危局中,採訪寫下這本全日本野戰現場報導,憤怒歸咎於大型連鎖書店拓點,大型齣版社與大型發行商控製獨立書店。這些大企業投機炒作少數暢銷書暴起暴落,喪失多元選擇,放棄紮根地方。原本是書店培育特定讀者,讀者培育特定書店,雙方發揚個人自主戰鬥的活潑能量;而這種長期纍積齣特殊情感的彼此歸屬關係,卻被大企業隻看帳麵的功利速成思維斬斷,店員喪失推薦書籍的自主權力,職人纍積的選書專業淪為多餘,導緻資深人纔齣走創辦獨立書店,屢敗屢戰,倒瞭再開,或以鬥誌悲願「半X半書店」打遊擊,實現書店作為社會企業。書店的本質是溝通,就像社會的血管係統,一旦堵塞,社會就中風癱瘓,所以通路必須多元,選書必須多元。這些獨立書店職人為守住自己的媒體、持續發聲,以各種姿態賭上瞭人生,宛如紀錄片栩栩在目,復雜麵貌令人震懾、玩味。
日本連網路書店都不打摺、還得加運費,颱灣書業比日本更多一重摺扣血戰的壓力,狀況值得數十本書紀錄討論。但是本書內容予我最大啓發,是更清晰透視颱灣相形所缺少的具體文化要件。颱灣各通路、産業甚至各種組織,都麵對同樣問題:集體主義的幽靈陰魂不散,導緻過勞體製的分化,疏離,壓抑溝通協調,不信任,而難以達成升級精緻轉型所需的高度協調、閤作無間。
雖說與書中人同樣身為書店職工,但我更以一個人的身份,急切想將本書偉大貢獻呈敬於諸君:對人性的復歸。
孤立導緻分化崩解
內嚮潔癖孤僻的傢夥們,在世界上得到的伴侶就是書。因為多多少少不相信人,蹺體育躲在樹上看小說,間或用懷疑眼神睨視操場上的多數,心想他們究竟忙什麼呢。但是進入書店與中大型企業,考驗就來瞭。乍看有壓力要我不相信人,放棄人,纔做得下去;最後則會發現,一切問題來自我不相信人。
孤立主義看似個人主義,其實相反,是集體主義的産物。習慣孤立,一旦遭逢變遷睏局,隻能選擇互相指責、斷尾求生。因為缺乏信任基礎,所以不存在閤作求生的選項。無法閤力對抗大環境,隻能把敵人設定為身邊的同業與閤作夥伴。
遇到危機,反射動作是決定要犧牲誰來度過難關。我們把這島嶼當成一艘遇難斷糧多時的漂流船,停留在抽簽決定要吃誰的肉,低眼看簽前那刻的心情。
近日兩岸服貿協議爭議中,電子商務業者錶示,颱灣隻要不嚮陸資開放齣版業,開放印刷業沒關係。而後,既能交換電子商務西進大陸,其實齣版業開放也沒關係。
有發行商希望陸資來颱開書店打破壟斷,齣版社希望陸資印刷廠提供更便宜服務,老闆希望陸資給資金,員工希望陸資來換掉老闆、變慷慨點。如果書店也巴望陸資齣版社低摺扣,齣版各環節就翻版瞭霧社事件敗因,與更早無數次倒戈:被殖民者利用殖民者殺害內部敵人。曆史上任何殖民,都要靠被殖民者內部恩怨而遂行。你眼中的殖民,對他而言是解放。這是原先社會的關係失靈,使得衝突未獲協商支援。如果還有一絲機會來得及去麵對問題,都要麵對。
服貿協議不是第一次全球化壓境,上一次是電子書。在電子書發展上,美國書業從作者到齣版社,冒高度風險去投資開發、內容創新時;颱灣是電信業者一麵猛發新聞稿虛張聲勢,一麵責怪齣版社不肯顧全大局虧本釋齣海量版權。颱灣對電子書的想像是:齣版社想靠電子書省掉印刷廠、書店分成,作者想靠電子書省掉齣版社分成,讀者想靠盜版電子書省掉作者分成。
斷尾求進步,有時可看成是撿現成的極緻:黑吃黑。
能夠這麼容易捨棄對方,乍看是利益衝突,實則是陌生隔閡。一夕暴雨洪流衝進原本關係的裂縫時,我們並不修補,隻不耐煩等著對方立場從我的立場邊緣崩塌流失分解,而對方也一樣等著我被消滅。
因為過勞體製,忙碌首先省略的就是閑聊,依賴電子往返精簡訊息,即使見麵也隻談正事,業務去書店沒空多聊,原本能帶迴齣版社給編輯的珍貴訊息就少瞭。各環節之間都要靠閑聊纔能充分掌握對方情境、互相配閤,但帳麵上看不齣其價值與因果關係,結果會計製度扼殺瞭創新機會。書店不知道印刷廠的艱睏,不認識社子廠區人們是在如何場景心緒下工作生活;編輯不知道門市;作者不知道業務。互相支持共生的人們,竟然會想要犧牲對方來前進,親不知子,骨肉流離。我們互不信任,隻打聽,不討論,視産業為你死我活的飢餓遊戲。
而日本業者不但鄭重其事社交閑聊、開讀書會、評者編者書店業者寫書議論業界形勢,還把讀書會內容也齣版成書,他們確實知道訊息在閤作中佔據的關鍵地位,為之不惜投資心力於公共性。我欠下這隱形公共巨債,令我心痛。
在颱灣,人們以為自己怠於工作時,通常已過勞而不自知,實際上是怠於社交,怠於遊戲,怠於知識生産,而甘為奴役。知識不是炫目又有深度的翻譯進口貨,而是身邊人為瞭解決當代問題的自力發明。社會衝突必須經由知識而不是暴力來颱麵化,得到迴應和理解。
産業鏈每個環節如果個彆孤立,就形成囚犯的兩難:在隔離審訊,互不知情下,最有利的博奕是犧牲彆人自保。要突破囚犯睏境,唯有信任與溝通,永遠相信,永遠主動接觸,永遠不怕復閤。
集體主義的隱形幽靈
書中的書店員工原田,痛恨彆傢抄襲她獨見創獲的選書,遂離職創業,設法找到彆人無法抄襲的個人風格行銷。開書店的川原,自己嚮讀者朗讀繪本,將大量復製的書本,轉化為不可復製的個人現場live錶演。讓人反省書店的手工性質,亦即通路多元,如何受到企業規模化傾嚮的毀壞;而重新摸索自我,又需要多強大的專注堅持與敏感覺察。
颱灣大型書店常嚮齣版社要求「獨傢」書封、摺扣或贈品,重點放在獨傢。所謂「獨傢」就是相信書都是一樣,在哪傢店買沒分彆;所以書店極力製造齣區隔來,中國大陸京東書城惡鬥當當網的免費割喉戰也基於此想。
但是,沒有兩傢書店會是一樣的,即使連鎖書店也做不到。書店生來就不同,且隨著生長而改變,這間書店吸引欣賞這種性格的人,那間書店吸引欣賞那種品味的人。話題隻要談到振興書市,就會反射性地吸引一種論述,希望找到金主設一平颱羅列所有書籍清單,毫無遺漏,取代總是健忘、東漏西缺的書店。我可以保證,若有這傢書店,你不會供貨,因為自己齣的書埋葬在浩瀚書海;也不想光顧,如果你不想花數小時在負手踱步瀏覽書名嘖嘖稱奇。我總是以為自己什麼都懂、什麼都會、什麼都好,直到學會痛苦承認自己既易怒又嚇人,而且腳很臭,居然仍能和少數特彆寬容的特定人士交上朋友。我們不想承認自己原本就是獨傢,有很多獨傢缺點,但是發掘、磨練一項獨傢優點便足以吸引顧客成交。因為我們都是集體主義的兒女。我們誤以為彆人賣得動的書我們也賣得瞭,以為排行榜不管哪傢都是一樣的,其實它是大小考名次榜在我們生命中的投影,優等生纔會得人疼,劣等生沒人愛。其實,從來沒有人把我們照名次排。
拼摺扣就是颱灣加工齣口區削價搶單的傳統邏輯,我不相信彆人會願意花時間認識我,所以我也懶得花時間爭取彆人接受我,我隻相信彆人永遠用同一基準把我和其他人排名次、比價三傢不吃虧。所以其他人全都是我的對手。其實,這世界上根本沒有對手,隻有永不相遇的朋友。
颱廠低潮沒訂單就裁員、放無薪假;在颱日廠卻是沒訂單就進行員工研修,醞釀創造下一波榮景。如果平日賺的是工時血汗錢,我們便無法承受艱苦時堅守彼此、風雨相依的團隊風險。而集體主義永遠在把成本外部化,用外包或過勞來壓低成本,作為生存優勢。而外包和過勞加深瞭隔閡疏離,使我們容易捨棄對方,斷尾求生。
在彼此孤立的世界裏,隻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許多作者覺得遠不如我的新書搶瞭我的排行榜名次;齣版社覺得彆社新書佔瞭原該屬我的曝光版位;書店覺得彆傢書店沾瞭我的光搶瞭我的業績。危機使人陷入戰或逃的迷思,持續的危機則會讓人陷入被害情結。麵對痛苦衰退時,我容易染患市場競爭觀念這種無可救藥的疑心病,像每個人驚聞伴侶提分手時立刻問:「那個人是誰?」把此消彼長看成被奪,歸諸竊奪者的不義,就濛蔽瞭我,無視於種種結果源於自己的作為,也就喪失承擔責任與自主權力。
新書上榜時,作者想不到也有人正在為下榜心焦;齣版社收到書店告知「因為彆傢延書,所以請你遞補上最佳版位」時,覺得天理昭彰;書店跟風推銷彆傢書店暢銷書時,相信自己在盡責。我容易無視從假想敵那裏得到的利益,而放大因假想敵所緻的損失,這就是假想敵的起源。
當本書作者憤怒投奔地方上的叢林遊擊隊,準備聲討連鎖企業的罪惡時,卻發現這些默默奮鬥的英雄早已寬容看待體係。書店和二手書店互相幫助,甚至書店願意在門口放置免費交換的書箱,說齣這番感謝:「隻要看書的人多瞭,買書的人就多瞭。」
實際上,整個係統相依為命。即使是在對我最反感的對手那裏,也還有許多人在依靠我守住。即使是讀者進我工作的書店翻書找到標的,然後到對手網路書店訂低價書,讀者的光臨便是緣份的機會,假使我的工作對他有所貢獻,便會對世界有所貢獻。
敵人是大吃小嗎?
本書是否在描述小書店和連鎖書店間的對立呢?我從中讀到兩者間更多的共通性,人與組織的關係,組織與社會的關係。書店員工從新人階段開始,在服從與衝撞中學習,纍積圖書知識;成熟後獨當一麵,專業主張彼此不同,已有自信去堅持己見。如果體製彈性無法吸納衝突為成長契機,人纔便會脫離體製、獨立創業。無論時局好壞,各行各業中年創業現象的本質就是瓜熟蒂落,要把經驗理念付諸商業實驗,這也是有利社會持續創新的機製。企業流失人纔固然損失龐大,但創業增加更有利於社會。
連鎖書店門市感受來自總公司的業績壓力,和小型獨立書店感受來自齣版社、發行商的財務壓力,是一緻的。獨立書店限於規模小,嚮發行商談判進貨摺扣等條件時處於劣勢,如果聯閤一百傢書店共同進貨,互相承擔其中個彆書店拖欠、倒帳,分散風險固然可行。但若要承擔一傢造成的損失,其餘九十九傢也會關心其經營,無論協助支持、或是強迫改造,如果每傢要花一半時間處理平颱業務、共同問題,那麼情況便類似連鎖書店付齣的高昂行政成本。規模大有優勢,也有劣勢。
書店是為瞭齣版社能齣書、而代為嚮大眾招募個人小額集資的銀行;發行商是為齣版社和書店外包風險,銀行的銀行。在獨立書店係統中,由發行商來承攬風險。往來書店中若有倒閉,發行商最直接手段就是提高其餘書店的保費、亦即交易風險門檻。連鎖書店總公司的因應可以比較復雜些,但也可以說同為進貨選擇、和預算控管。
若單純屈服於風險,便産生瞭書中所詬病的書店,嚮齣版社和發行商傾斜,進貨受牽製,專擺大眾暢銷書。無論是連鎖書店、小書店,都有此例。而個性化選書經營,也是連鎖和小型都有。如果要把連鎖書店等同於單調的暢銷書,小書店等於精緻手工選書,並不準確。現狀是各種圖書通路,在經濟停滯、零售受挫中,喪失個性的趨勢。解決不僅關於我們個人從集體主義附身之中覺醒的靈魂再造,機製也必須再造。任何平等開放的交易平颱,都不會是彆人現成準備好等待我們享用,總是參與、實驗、努力不懈得來。大企業過度優化的弊病,自主小企業摸索創新商業模型的苦旅,兩邊都在艱苦奮鬥,也都值得奮鬥。
重尋自我與復歸社會
說到市場,侵佔彆人既有市場最快是常識;說到緣份,大傢都說不可強求。與其說是市場,不如說是緣份。以等待的心情用雙手持續纍積,從內嚮潔癖孤僻傢夥,學會真心去交陪,創造種種緣份。成年人看著新書銷路萎縮,然而輕小說、動漫、羅曼史卻成長不輟,總視為不入流、媚俗。但若擠進動漫展人潮,看看悶熱喧嘩汗臭中,讀者卻如朝聖熱情投入享受,便會明白,那是愛啊。作者編者業務與讀者對內容投注海量的愛,牽成瞭如此緣份。成年人不相信自己的愛,以愛為恥,偶爾能製作、推薦自己喜愛認同的書,竟以為是「自己的私心」,這種貶低愛、沒有愛的奴隸日子過多久瞭呢。能過多久呢。若從報錶抬頭,看看過街人群,看看人們的錶情,看看錶情下的心,或者我們原本膽怯的心,決策會有所不同,或者能冒險去創造自己,創造緣份。
書市的萎縮,來自人際關係的消失與淺薄。心思忙亂時,無法好好體會彆人的心,無法好好體會自己的心,也就無法好好錶達自己。失去瞭有意義的相處後,連帶也就無法獨處瞭。喪失獨處的滋潤,隻能在臉書上公開情緒睏擾的一兩句喊話,而無法承受麵對麵深入談論睏擾,彼此都束手無策。閱讀是獨處的一種,一個環節,一個生態指標,一個關鍵物種。
在工作中思考,討論,並寫成書齣版,開店實踐理念,倒閉後重新進入連鎖書店,或是繼續開店,半X半書店,兼職補貼養店。那並不是世人以為的清高虛名,而是「無論何時都不放棄與人溝通」的信心。那一定是來自時常傾談相契而能心領神會,對人與土地共同的愛。
在颱灣,我們彼此競爭,但更重要是同時我們也是一個團隊。為瞭更好地活下去,我們總要放下手上的事來傾聽彼此,支持到底,成為一個團隊。
盧鬱佳(作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