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武壠:人群移動、信仰與歌謠復振

大武壠:人群移動、信仰與歌謠復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民俗學
  • 人類學
  • 宗教研究
  • 口述曆史
  • 文化傳承
  • 人群流動
  • 信仰復興
  • 歌謠
  • 地方誌
  • 社會變遷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高雄市立曆史博物館 高雄文史采風叢書

  大武壠族或稱大滿族,為颱灣原住民的一支。

  本書蒐羅並記錄豐富的大武壠族起源與特殊信仰文化,考據詳實。從古至今族群不斷移動,而今發散紮根於颱灣各地,透過颱灣與日本兩地的文獻,以及大武壠族後裔珍藏、重現的古謠史料,一窺此原住民族群的前世與今生,也盼此豐富多彩的文化元素,能源遠流長地保存於颱灣在地文化中。

本書特色

  本書為高雄市立曆史博物館[高雄文史采風]叢書第14種,亦是第一本正式齣版專門介紹大武壠的書籍。
  內容收錄颱日兩地珍貴的第一手資料分析、祭典現場照片,以及11首大武壠古謠與2首大武壠族群歌謠創作。
 
《塵封的歌謠:中古時期歐洲社會變遷與文化記憶》 本書簡介 本書旨在深入探討中古時期(約公元500年至1500年)歐洲社會在人口流動、信仰體係演變以及民間文化與口述傳統的復興與變遷中所展現齣的復雜圖景。我們不再將中古時代視為一個“黑暗”的停滯期,而是將其視為一個充滿活力、動態調整的社會結構時期。 第一部分:流動的疆界與身份的重塑 中古早期的歐洲,在羅馬帝國崩潰的餘波中,經曆瞭大規模的人口遷徙與民族融閤。本書首先關注盎格魯-撒剋遜人、法蘭剋人、哥特人等不同族群在西歐的定居過程,以及這種流動如何重塑瞭原有的社會等級與地域認同。我們通過分析考古學證據、早期法律文獻以及教會記錄,重建瞭這些遷移群體在語言、習俗和土地占有上的互動模式。 鄉村與城市的拉鋸: 隨著社會趨於穩定,人口開始嚮特定區域集中。本書詳細考察瞭封建莊園製度下農民的流動性——這種流動性並非完全被束縛,而是受到地權、歉收和戰亂的復雜驅動。同時,中世紀盛期城市作為商業和手工業中心的興起,吸引瞭大量尋求自由和經濟機會的鄉村人口。我們探討瞭城市契約、行會製度如何為新移民提供新的身份建構空間,以及這種城鄉對流對社會階層固化與流動産生瞭怎樣的反作用力。特彆關注那些處於邊境地帶或新闢墾區域的社區,他們的文化混閤性更為顯著。 信仰的地理學: 人群的移動必然伴隨著信仰的傳播與衝突。本書將焦點置於基督教化進程的“地理學”上。早期教會的傳教活動是如何依托既有的貿易路綫和軍事通道展開的?在偏遠或新定居地區,基督教信仰如何與本土的薩滿教或日耳曼異教殘餘發生融閤,催生齣具有地方色彩的聖徒崇拜和民間儀式?我們細緻考察瞭朝聖之路的興衰及其對沿綫地區文化交流的催化作用,並論述瞭這種信仰空間重塑如何影響瞭人們對“傢園”和“他者”的認知。 第二部分:信仰的中心與邊緣:宗教實踐的多樣性 中古時期的歐洲信仰生活絕非鐵闆一塊,而是充滿張力與地方差異。本書緻力於揭示正統教義與民間信仰之間的微妙關係。 修道院的經濟與文化影響力: 修道院不僅是精神中心,更是重要的土地管理者、知識保存者和農業技術的傳播者。本書分析瞭不同修會(如本篤會、熙篤會)在不同地域推行的經濟模式如何影響瞭當地的生産關係和人口分布。同時,修道院抄本的製作與保存,也反映瞭精英階層對文化記憶的篩選與再創造。 異端審判與文化控製: 隨著教會權力的集中,對偏離主流教義的異端(如卡特裏派)的壓製成為重要議題。本書超越瞭簡單的迫害敘事,深入分析瞭異端運動的社會基礎——它們往往在經濟活躍、社會矛盾突齣的地區紮根,並提供瞭對教會世俗化的一種替代性精神錶達。異端審判的興起,標誌著一種權力對思想和行為空間進行更精細化控製的努力。 日常信仰的形態: 普通民眾的信仰生活更多地體現在對聖物、遺跡的崇拜,以及對“巫術”和“魔法”的恐懼與實踐中。本書通過對懺悔錄、教會法令的梳理,重構瞭中世紀晚期鄉村民眾的“風險世界觀”,探討瞭災難(瘟疫、飢荒)如何被解釋和應對,以及這種解釋機製如何與官方教義産生共鳴或衝突。 第三部分:聲音的迴歸:口述傳統與文化記憶的復振 本書的第三部分著眼於那些未被主流文獻完全記錄的聲音——民間歌謠、史詩和口頭敘事在維護社群記憶和傳遞曆史認知中的作用。 歌謠與民間敘事的社會功能: 在識字率普遍低下的背景下,歌謠和敘事是記錄重大事件、維護道德規範和傳承地方曆史的重要載體。我們考察瞭英雄史詩(如查理曼傳奇的民間變體)、勞動歌謠以及婚禮、葬禮歌謠的內容和功能。這些歌謠如何記錄瞭季節性的生産節奏、地方貴族的更迭,以及人們對正義和命運的樸素理解? 口頭傳統的“復振”與變異: 隨著時間推移,這些口頭傳統並非一成不變。本書探討瞭在印刷術齣現之前,吟遊詩人和說書人如何根據聽眾的需求和時代熱點對既有故事進行“再創造”。這種口頭傳統在不同社會階層間的傳播差異,揭示瞭文化權力如何在聽眾和錶演者之間進行動態的協商。 記憶的場所與物質載體: 歌謠和記憶往往與特定的地理空間緊密聯係。本書分析瞭紀念性建築、十字路口、公共廣場等“記憶的場所”如何被整閤進民間敘事中,從而賦予瞭這些地點超越其實用功能的文化意義。例如,某場戰役的歌謠如何使得那片田野成為一個神聖或受詛咒的空間。 結論: 《塵封的歌謠》試圖描繪一個充滿適應性、不斷自我協商的中古歐洲社會。人群的移動重塑瞭地域的本質,信仰的實踐體現瞭宏大敘事與地方經驗的交織,而歌謠與口頭傳統,則成為底層和邊緣群體抵抗主流話語、維護文化連續性的重要工具。本書通過跨學科的方法,揭示瞭中古時期歐洲文化的活力與復雜性,挑戰瞭那種將中世紀視為文化斷裂期的傳統觀點。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劉正元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颱灣曆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副教授暨所長。
  學術專長為文化人類學,目前專注於南部地區的族群關係及飲食文化議題的研究。

簡文敏

  高苑科技大學資訊傳播係副教授。
  長期研究高雄大武壠族與恆春族群關係,田野調查過程並拍攝影像使長久保存。

王民亮

  平埔族西拉雅大滿族後裔、小林村大武壠族大滿舞團團長、高雄市杉林區日光小林社區總乾事。
  為使大武壠的文化不會流失,號召成立素人舞團,並蒐羅古謠、編寫舞劇在各地錶演。
 

圖書目錄

總 序
作者序
緒 論

第一章 大武壠曆史、族群移動及組成
第一節 曆史移動中的大武壠熟番
第二節 遷徙至高雄甲仙、六龜、杉林的大武壠熟番
第三節 遷徙至六重溪的大武壠派社
第四節 移住花東大莊的大武壠熟番
小結

第二章 大武壠太祖祭典
第一節 太祖傳說與祭祀的起源
第二節 大武壠太祖祭祀的文獻迴顧
第三節 嚮頭與尪姨
第四節 1996年文化復振後至今
小結

第三章 大武壠文物典藏與應用
第一節 大武壠文物與其應用
第二節 大武壠文物在颱灣各博物館典藏
第三節 日本博物館(機構)典藏
小結

第四章 聽見大武壠的聲音
第一節 大滿舞團成立
第二節 我們想迴傢跳舞
第三節 找迴消失的古謠
小結

第五章 現況與展望
第一節 族群遷徙及人口分布現況
第二節 大武壠族文化復振團體現況
第三節 大武壠族族群復振意義
第四節 結論:從「去埔入漢」到「去漢變番」

參考文獻
附錄
附錄一:林清財譯解〈搭母洛〉(提供小林太祖祭祀使用版本)
附錄二:相關歌謠
附錄三:大滿舞團曆年大事紀
附錄四:大武壠族跨部落族群共識會議聲明稿
附錄五:大武壠各資源單位(團體)一覽

 

圖書序言

總序

開啓高雄文史工作的另一新頁

「高雄文史采風」叢書總編輯 謝貴文


  文化是人類求生存過程中所創造發明的一切積纍,曆史則是這段過程記載。每個地方所處的環境及其麵對的問題皆不相同,也必然會形成各自不同的文化與曆史,因此文史工作強調地方性,這是它與國史、世界史的差異所在。

  高雄市早期在文獻會的主導下,有部分學者與民間專傢投入地方文史的調查研究,也纍積不少成果。唯較可惜的是,這項文史工作並非有計畫的推動,以緻缺乏連貫性與全麵性;調查研究成果也未有係統地集結齣版,以緻難以保存、推廣與再深化。

  2010年高雄縣市閤併後,各個行政區的地理、族群、産業、信仰、風俗等差異更大,全麵性的文史工作有必要盡速展開,也因此高雄市政府文化局與曆史博物館策劃「高雄文史采風」叢書,希望結閤更多的學者專傢與文史工作者,有計畫地依主題與地區進行調查研究與書寫齣版,以使高雄的文史工作更具成效。

  「高雄文史采風」叢書不是地方誌書的撰寫,也不等同於地方史的研究,它具有以下幾個特徵:其一、文史采風不在書寫上層政治的「大曆史」,而在關注下層社的「小曆史」,無論是一個小村落、小地景、小行業、小人物的故事,或是常民生活的風俗習慣、信仰儀式、休閑娛樂等小傳統文化,隻要具有傳統性、地方性與文化性,能夠感動人心,都是書寫的範圍。

  其二、文史采風不是少數學者的工作,隻要對地方文史充滿熱情與使命感,願意用心學習與實際調查,都可以投身其中。尤其文史工作具有地方性,在地人士最瞭解其風土民情與逸聞掌故,也最適閤從事當地的文史采風,這是外來學者所難以取代的。

  其三、文史采風不等同於學術研究,書寫方式也與一般論文不同,它不需要引經據典,追求「字字有來曆」;而是著重到田野現場進行實際的觀察、採訪與體驗,再將所見所聞詳實而完整的記錄下來。

  如今,這套叢書再添劉正元教授、簡文敏教授及王民亮先生的《大武壠──人群移動、信仰與歌謠復振》,為高雄的文史工作開啓另一新頁。期待後續有更多有誌者加入我們的行列,讓這項文史工作能穩健而長遠的走下去。

作者序

劉正元、簡文敏、王民亮


  2016年10月6日本市大武壠族(或稱大滿族)後裔在杉林區日光小林社區召開「大武壠族跨部落族群共識會議」,決議大武壠族自我認同,正名獨立成族,籲請外界瞭解與尊重族群文化差異的基礎之下,不再以「西拉雅族」或「西拉雅族大武壠社群」稱呼。這項決定不隻是民族學族群分類的重新區辨,更為重要的是彰顯瞭2009年莫拉剋風災之後,族群自覺、自省與復振重生的曆史開創。

  對於大武壠是否有彆於西拉雅,另成一族?學者意見不一,其原因可能與荷蘭時期史料及日治時期的語言調查有關。依荷蘭時期史料,有關西拉雅與大武壠的紀錄分散在東印度公司、教會與私人遊記之中,不過當時的紀錄或因紀錄者的意圖,部分紀錄內容受到質疑,如費羅禮(Ferrell)認為 Georgius Candidius 書寫颱南地區平埔原住民八個部落時,並未前去大武壠,他認為大武壠在語言與文化上與西拉雅不同,是不同的族群。另外,日本語言學者土田滋依據語言資料把西拉雅、大武壠、馬卡道等分彆成為獨立族群。李壬癸早期的族群分類,雖也將大武壠視為西拉雅分支,但在後續音辨和構詞的研究指齣,Taivuan(大武壠)跟西拉雅、馬卡道兩種語言似乎有較多的差異,李壬癸認為「Utrecht稿本是根據Siraya語,《馬太福音》跟《基督教義》那二部書卻都是根據Taivuan語」。李氏認為整個南島民族,語言最紛歧的地區是在颱灣,而颱灣南島語言最紛歧的地方在南部,進而推論嘉南平原有可能是古南島民族的祖居地。以上這些研究成果提示大武壠與西拉雅之間的文化差異與復雜性。

  不僅是語言,人口數據的變化與傳統信仰的留存,顯示大武壠文化的特殊性。荷蘭時期大武壠在今颱南市玉井盆地與其周圍,與西拉雅其他大部落相比,人口數不及於西拉雅總人口的六分之一,但近三百年前遷徙至本市楠梓仙溪、荖濃溪中上遊之後,人口數相對增長快速。依據日治時期昭和10年(1935)高雄大武壠生活區「熟番」人數(甲仙:1,801人,杉林:2,244人,六龜:2,720人,閤計6,765人),再加上內門(如溝坪)與留在颱南與其他族群共居者(如南化、楠西、六重溪、玉井等),約相當於西拉雅族人口數,然而族群人數增長比率卻遠較西拉雅高。此外,相較高雄市其他原住民族群,大武壠是目前原住民人口數最多者。

  大武壠人數增長,除瞭避居沿山地帶,吸納從西拉雅、馬卡道人移入的地理因素之外,透過綿密的婚姻關係、生活互助,形成以親屬與姻親為基礎的南島語族社會特質;其文化融閤力同時錶現在傳統太祖信仰多姊妹的傳說上,使得其他族群進入大武壠生活區之後,形成具特色的大武壠文化區。

  令人欣慰的是,2009年莫拉剋風災之後,大武壠文化復振如雨後春筍,小林、阿裏關(今關山)、荖濃、六龜、杉林等地紛紛興起。其中以大滿舞團尤具特色,成立至今已分彆前往日本、韓國、馬來西亞等國外演齣,2019年莫拉剋十週年之際,並規劃全國大型巡迴展演,充分展現大武壠族文化特質與勇敢堅毅的精神。災難能激發族群最為核心的特質,大滿舞團不僅透過展演古謠呈現早期生活樣貌,其組成與運作模式,同時體現早期太祖多姊妹的傳說,重視以傢庭親屬關係融閤部落的精神,以愛相互協助療傷,當麵對如此重大災難時,能發展舞團成為新「傢」性質的團體,並有創新文化走嚮的可能。

  基於上述的理由,本書分從大武壠族人群移動與組成、太祖祭祀的起源與變遷、文物典藏與應用、舞團文化復振與療傷,以及風災後大武壠生活區的重建概況做為內容。在此之前,學術界還未有正式齣版專門介紹大武壠的書籍,這本書由我們三位作者協力完成,期間感謝高雄市立曆史博物館楊仙妃館長、研究部莊書豪、餘姿慧館員編纂上的建議與指導;清水純教授、博士生陳瑤玲、博士生陳由緯、助理郭萬蔚、黃鬱婷、陳亮妤、許齡文、簡昊宇協助資料蒐集;頂荖濃潘麗華女士、阿裏關葉誌禮先生、甲仙遊永福先生、日光小林徐銘駿先生等提供寶貴資料;方麗雲老師協助校稿;稻垣孝雄老師及張亦瑾博士生協助日文翻譯;巨流編輯鍾宛君、毛湘萍等提供編輯上的協助,方能成就此書。本書的編輯齣版不僅是執行政府推動文化資産保存與傳承的政策,也凸顯高雄市大武壠族群文化的特殊性與能動性,期待成為建構其族群性發展的新開端。

2018 年11 月20 日

緒論

  民國98年(2009)莫拉剋風災造成高雄楠梓仙溪(旗山溪)與荖濃中上遊原住民生活區重大災難,尤其是小林部落。當時因持續大雨阻斷交通,小林倖存者直到民俗上「頭七」(民國98年﹝2009﹞8月15日)纔能迴到原址祭拜。1 這一週的時間,電視媒體絕大多數以失親的悲戚與災民抗議政府處理不善的憤怒做為報導重點,然而,村民麵對災變有著多種行為反應。久未見麵的親友相遇,彼此安慰;或以「外麵的人是人與人鬥,總想把彆人踩在腳下;我們是與天鬥,能怎樣?」,麵對無法對抗的自然界,使用自稱的「冷笑話」來化解哀傷。他們靠這片自然山林滋養生命,自然界宛如母親;風暴來臨之時,卻又如魔獸。2 麵對這樣重大的集體災難,自然會有這樣的情緒反應。

  莫拉剋風災影響層麵廣泛,政府與民間投入眾多資源重建,以小林為例,依據行政院莫拉剋颱風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的統計,重建投入的金額超過15億元,三處(甲仙小林武五裏埔、杉林日光小林、小愛小林)永久屋基地共276間、小林國小、小林平埔族群文物館、公廨、小林紀念公園、公祠,與各項生活、就業、文化、景觀相關公共設施等,3 能瞭解政府與社會各界投入災難重建的努力。但是,這些重建工作偏重在硬體建設,小林大滿舞團團員徐銘駿在莫拉剋風災後五年,前往日本山田町義演前在行政院的記者會(民國103年﹝2014﹞ 7月8日)中公開的感言:

  所有的硬體設施,可能已經重建好瞭,那⋯⋯可能大傢覺得已經⋯⋯已經它好瞭,可是⋯⋯心靈的部分是還沒好的⋯⋯

  徐銘駿中斷、哽咽流淚的話語,說齣瞭重建最為艱辛的心靈重建工程。他所稱的心靈層麵與大滿舞團緻力傳承大武壠歌謠、文化與太祖(Kuba 祖)信仰有關。瀋淑貞等曾針對日光小林莫拉剋風災受創者集體療癒曆程的研究結果提齣四大主題,4 其中之一指齣過去未曾參與傳統文化的小林人因擔心文化傳統消失,開始主動學習並創新,擔負傳承文化的責任,最後並呼籲重視集體創傷的問題,即是反映與傳統文化的重新連結,對於個人生命意義的重生,具有重要的意義。

  災難通常能揭露社會的結構性質,包括親屬製度和其他關係的連結與維係;而社會如何看待災害、災難以及長期的應對方式,是其環境適應與意識形態調適的指標;這些文化適應包括宗教信仰以及富警示性的民俗和民間故事。5 早期小林、阿裏關太祖(Kuba祖)祭祀有乞雨儀式與唱〈七年飢荒〉的古謠, 6 即是遭遇天災時應用神靈信仰的紀錄,太祖(Kuba祖)信仰不僅能作為大武壠人遭遇災難的研究,也能藉此瞭解大武壠社會與宗教信仰的文化適應模式。

  基於上述的體認,高雄市立曆史博物館在民國106年(2017)進行高雄地區大武壠族傳統民俗的調查計畫;除瞭廣泛蒐集小林、阿裏關、荖濃三地的太祖祭祀與相關民俗之外,更前往日本國立東京外國語大學亞非研究所、天理大學附屬天理參考館、日本大阪國立民族學博物館等三地,探查日本博物館收藏大武壠文物及保存情形。另外,高雄市立曆史博物館楊仙妃館長並親自前往國立東京外國語大學亞非研究所,獲得該館贈送淺井惠倫、小川尚義的數位檔案,收獲頗為豐富。

  在此同時,同年(2017)原本想要持續大武壠的專題調查研究,並獲得包含日本清水純、中研院颱史所洪麗完、颱大鬍傢瑜、政大黃季平、高師大劉正元、吳玲青、高苑科大簡文敏、呂怡屏、小林王民亮等專傢學者初步同意參與大武壠的完整性研究,團隊期待能在民國108年(2019)莫拉剋風災十週年時,做更為完整而周全地呈現大武壠文化與重建的成果。然而,此項計畫經額較高,在經費不足情況下,隻好另以齣版書籍代替,這是本書齣版的緣由。

  大武壠的調查意義,不僅是在學術方麵描述大武壠的人群遷移過程、宗教信仰及文物等,同時也試圖呈現風災後他們特彆強調的文化主體性及心靈重建麵。總統府在民國105年(2016)成立原住民族曆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委員會,其中除原住民各族代錶及專傢學者外,更聘任平埔族群代錶三人,試圖在官方認定的原住民16個族群外,重新確定颱灣平地原住民的定位。過去大武壠一直被放在西拉雅族的架構之下,對此,多數族人的心聲是認為自己並不隸屬於西拉雅族,族名自稱為大滿族或大武壠族,民國100年(2011)成立的大滿舞團即是以此命名,這幾年來他們努力跟外界發聲的目的也是在告訴外界:「我們的名字叫做大武壠」。其次,莫拉剋風災後的傷痛經驗,除瞭讓他們遭逢失去親人的哀慟外,同時感受到失去文化命脈的危機,這種傷痛,既是身體,也是文化,還有心靈層次。

  書寫也是心靈重建的重要方式之一。本書三位作者,除瞭王民亮團長外,其餘兩位都不是族人,但是長期參與瞭大武壠族的文化復振過程。團隊的成員兼顧在地觀點與外來者觀點,整體書籍的方嚮是以簡介大武壠的人群遷徙、宗教民俗和歌謠復振為主,希望能盡量取得學術與通俗並重。本書架構如下:第一章和第五章由劉正元教授執筆,第一章內容主要在討論大武壠族曆史移動的過程,第五章則是在談論大武壠族目前的人群分布及文化復振現狀,最後並凝聚前幾章的討論焦點及指齣這些文化復振活動的意義;第二章和第三章由高苑科大的簡文敏教授撰稿。第二章簡文敏分析大武壠中心信仰太祖緣由,及太祖祭典在族人心目中的重要性。第三章簡文敏利用高史博及日本的大武壠文物、古歌謠等資料,分析大武壠文物的文化意涵,裏麵不少資料是大武壠調查首次齣土的資料。最後,為瞭放進族人的觀點,團隊特彆協商大滿舞團團長王民亮撰寫第四章:聽見大武壠的聲音。雖然高雄地區目前大武壠也有不少文史團體投入社區營造及文化復振活動,但是目前大滿舞團仍是具有代錶性的團體,王民亮團長的書寫,得以讓讀者一窺大武壠族人對於族群復振及心靈重建的第一手看法,深具社會文化及心理上的意義。

  大武壠族不隻居住在高雄地區,目前部分族人也居住在颱南、花蓮及都會區,有些甚至已經忘記自己的族群身分,隱身於主流社會之中。限於篇幅我們無法在本書完整呈現各地大武壠的全貌,然而,這本小書隻是一個起步,期待喚醒那些顯性、隱性的大武壠子民,未來可以加入大武壠族文化復振的行列。

  註解1:「頭七」當日甲仙區公所在地方文化館旁舉行頭七法會,清晨請法師到小林部落引魂。

  註解2:Hoffman, Susanna M., " The Monster and the Mother: The Symbolism ofDisaster.", In Susanna M. Hoffman & Anthony Oliver-Smith (eds.), Catastrophe& Culture:The Anthropology of Disaster, pp. 113-142. (School of American Research Press, 2002). 小林少數人傳言是有人殺瞭穿山甲,忽略來自腥味的警告,不過以村民的想法來說,普遍認為是政府在此地越域引水工程時,以炸藥鑿開水道,天災時加劇所造成,目前(2018)村民還在申請國傢賠償中。

  註解3:陳振川總編,《文化保存與血脈傳承:重建小林村》(颱北:行政院莫拉剋颱風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齣版,2012)。

  註解4:瀋淑貞、曹玉玫、顔永傑、李宛津、範聖育,〈莫拉剋風災受創者集體創傷經驗與療癒曆程初探〉,《臨床心理學刊》,7(1)(2013),頁25-26。

  註解5:Oliver-Smith, Anthony & Hoffman, Susanna M., "Introduction: Why

  Anthropologists Should Study Disasters." In Susanna M. Hoffman & Anthony

  Oliver-Smith (eds.), Catastrophe & Culture: The Anthropology of Disaster

  (School of American Research Press, 2002), pp. 3-22.

  註解6:陳漢光,〈高雄縣阿裏關及附近平埔族宗教信仰和習慣調查〉,《颱灣文獻》,14(1)(1963),頁159-168。
 

圖書試讀

第一章 大武壠曆史族群移動及組成 前言
 
關於大武壠族來源的說法主要分成兩派:一派認為大武壠族有自己的族群主體係統;另一派則是主張大武壠是隸屬西拉雅族的支係。前派以馬淵東一、李壬癸、土田滋、簡文敏、林清財、劉益昌等人為代錶,分彆從考古、語言及文化等角度闡釋大武壠的主體性;另一派則以伊能嘉矩為代錶,認為西拉雅族之下分為三個亞族,即:西拉雅(Siraya,新港四大社)、大武壠、馬卡道(Makatao)。1大武壠從荷蘭時期之後的文獻陸續被稱為Taivoan、Tievorangh、Tevorangh、Tevorang,四社番、四社熟番,四社平埔,大滿族、大滿亞族,又稱颱窩灣族等,居住區域原在颱南市北邊的灣裏社,後來灣裏社及附近的住民受到漢人壓迫,集體遷移到曾文溪上遊,形成頭社(大武壠頭社)、霄裏社、茄拔社、芒仔芒社四社,通稱為四社熟番。
 
颱南平原是漢移民最早開墾的地區,故西拉雅最先受到壓迫,嚮中央山脈山腳遷徙。最早時代可能在鄭氏時代,至清朝康熙末年(1722),已退避入山間。鄭氏時所謂四大社,即指尚殘存於西部平原者。受西拉雅族之進逼,大武壠族遷徙至荖濃溪及楠梓仙溪一帶,此約起自乾隆初年(1736),至乾隆間完成。2
 
「熟番」是個什麼概念呢?根據鄭瑩憶的研究指齣:「『生熟番』不僅是文化意識分類的産物,也是(清)帝國治颱時實質控製的群體類彆。作為(清)帝國治理的族群符號『熟番』,應不是『由生番變漢人』演變觀念下的中間存在,而是具有統治意義的人群分類。」3清朝對颱灣番人的認定標準,並無一套統一的標準,雖然成為熟番的一般條件是「內附、納餉」。康熙時,周鍾瑄所編的《諸羅縣誌》具體呈現生番、熟番的分類標準。該誌〈番俗考.狀貌〉:「內附輸餉曰熟番,未服教化者曰生番或曰野番」,4另據該誌指齣:噍吧哖、木岡、茅匏、內幽5等四社附入大武壠社閤徵914.814兩。6儼然可看齣大武壠社當時已是歸化納餉的番人;然而,清廷卻將之視之為「歸化生番」。7歸化生番是指位居番界外,且在清廷統治時方纔歸化的番社。這一套識彆標準,卻又有其他區辨方式,如地理空間、地貌、語言等等。8

用户评价

评分

讀完這本書,我纔真正理解瞭"大武壠"這三個字所蘊含的深刻意義。它不僅僅是一個地名,更是一個承載瞭無數生命故事的符號。作者用細膩的筆觸,描繪瞭曆史上幾次重要的人群遷徙。我仿佛能看到那些背著行囊、眼神中帶著憧憬和不安的人們,他們告彆熟悉的故土,踏上瞭未知的前路。這種遷移不僅僅是地理位置的改變,更是文化、習俗、甚至價值觀的碰撞與融閤。書中對於不同時期、不同群體遷移的原因和過程的細緻描述,讓我對曆史的演變有瞭更直觀的認識。更讓我動容的是,在這些艱難的遷徙過程中,信仰的力量是如何成為人們心靈的錨點。無論是在異鄉的孤寂,還是在艱難的創業過程中,那些虔誠的祈禱、世代傳承的儀式,都給予瞭他們堅持下去的勇氣和力量。這種信仰的傳承與演變,在書中得到瞭生動的展現,讓我感受到人類精神世界的強大韌性。

评分

《大武壠:人群移動、信仰與歌謠復振》這個書名,就如同一個引人入勝的謎語,讓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去解開它。首先,“人群移動”四個字,便勾勒齣瞭一幅宏大的曆史圖景。我好奇,究竟是怎樣的力量,促使人們背井離鄉,踏上未知的旅程?他們的遷徙過程又是如何的跌宕起伏,充滿瞭怎樣的艱辛與希望?這本書想必會為我打開一扇瞭解曆史變遷的新視角。緊接著,“信仰”這個詞,則觸及到瞭人類精神世界的深層維度。在物質匱乏、生活艱難的年代,信仰是如何成為人們的精神支柱,又是如何在不同文化碰撞中得以延續和發展的?我期待書中能有深刻的論述,展現信仰在塑造社群 identity 方麵的力量。最後,“歌謠復振”則給我帶來瞭一絲溫暖和振奮。歌謠,是民間最直接的情感錶達,是曆史最生動的載體。我渴望瞭解,那些曾經在大武壠這片土地上吟唱過的歌謠,是如何被曆史塵封,又如何被重新發掘和傳承,再次唱響時代的鏇律。

评分

"大武壠"這個名字,如同一扇古老而神秘的門,悄然打開瞭我對一個地方、一段曆史的無限遐想。書名中的“人群移動”,讓我想到瞭那些曾經在這片土地上留下的足跡,有的是主動的開拓,有的是被迫的遷徙,每一次移動都可能是一段跌宕起伏的故事,充滿瞭離彆、尋覓、適應與重塑。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將這些零散的“人群移動”串聯起來,勾勒齣一幅清晰的曆史畫捲的?而“信仰”二字,更是點燃瞭我對人文精神的探索欲。在不同的曆史時期,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精神寄托會呈現齣怎樣的麵貌?是神明的指引,還是祖先的教誨?這種信仰是如何在社會變遷中得以維係,甚至發生改變的?最終,“歌謠復振”給瞭我一種跨越時空的慰藉。歌謠,是民族情感的載體,是曆史記憶的碎片。當它們從沉寂中被喚醒,重新在人們口中傳唱,那一定是對過往的深情迴望,也是對未來的美好期許。我很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挖掘、整理並復振這些珍貴的歌謠的。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大武壠:人群移動、信仰與歌謠復振》——仿佛是一首低沉而悠揚的古老民謠,在我的耳畔輕輕迴響。它承諾瞭一個關於人類遷徙、精神寄托以及文化傳承的宏大敘事。我設想,在作者的筆下,那些曾經在這片土地上紮根、又被曆史的洪流推嚮遠方的人們,他們的足跡將如何在這本書中被清晰地勾勒齣來。這不僅僅是地理上的移動,更可能是社會結構、生活方式的深刻變革。而“信仰”這個詞,則像是一道引人深思的光,它在黑暗中指引方嚮,在絕望中帶來希望。我期待看到,在大武壠這片土地上,人們的信仰是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演變的,又是如何在不同的族群之間交融、碰撞,最終形成獨特的精神圖騰。而“歌謠復振”則像是一麯生命的贊歌,它代錶著被遺忘的記憶被重新拾起,被漠視的情感得以再次抒發。我想象著,那些古老的歌謠,它們承載著怎樣的故事?又是如何重新煥發生機,再次迴蕩在山榖與田野之間?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讓我著迷,"大武壠:人群移動、信仰與歌謠復振"。光是聽名字,就能感受到一種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生命力。"人群移動"四個字,似乎勾勒齣瞭一幅幅遷徙的畫麵,人們背井離鄉,帶著希望與不安,在陌生的土地上紮根。我很好奇,他們經曆瞭怎樣的艱辛?又是怎樣的力量驅使他們不斷前行?書名中的"信仰"更是點睛之筆,在顛沛流離的生活中,信仰往往是支撐人們精神世界的支柱。是怎樣的信仰,讓他們在睏境中不屈不撓?又是怎樣的信仰,在新的環境中孕育齣新的生命力?而最後的"歌謠復振",則讓我看到瞭希望的曙光。那些被歲月衝刷、被遺忘的歌謠,竟然能夠重新煥發生機,這本身就是一個充滿力量的故事。歌謠,承載著曆史的記憶,也傳遞著情感的溫度。當它得以復振,就仿佛古老的靈魂在低語,訴說著過去的故事,也為當下注入新的活力。我迫不及待想知道,在作者的筆下,大武壠這片土地上,人群如何移動,信仰如何交織,歌謠又如何奏響生命的最強音。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