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作客傢人:十九世紀傳教士的客傢民族誌

製作客傢人:十九世紀傳教士的客傢民族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客傢文化
  • 客傢研究
  • 傳教士
  • 民族誌
  • 十九世紀
  • 曆史人類學
  • 文化接觸
  • 宗教傳播
  • 中國近代史
  • 客傢認同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對客傢人,一般印象是什麼?
群居於山區、節儉、務農、喜愛唱山歌……

  實際上客傢民族源遠流長,
  早在十九世紀就有西方傳教士為瞭傳教,
  而對客傢族群有所觀察描述,並影響到二十世紀的客傢認同建構,
  甚至將客傢研究放在整個世界民族誌的研究脈絡中。


  啊,原來在二十世紀的客傢研究之前,已經有這些民族誌瞭!
  在建立客傢曆史與文化內涵的過程中,德意誌地區齣身的傳教士歐德理所撰寫的〈客傢漢人民族誌略〉和〈客傢曆史大綱〉絕對是最重要的文獻之一。
  前者在十九世紀末葉不斷被提及客傢的西方著作引用參考,後者則建立瞭客傢人由中原移民華南的曆史圖像。
  即便在近年客傢研究的發展下,歐德理的看法已經過時,但其先驅地位,並不會被後起之秀所取代。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簡宏逸


  國立颱灣師範大學颱灣語文學係博士
  中央研究院颱灣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

  一隻被飼養的傢貓,不抓老鼠不吃魚,隻會埋首做研究。研究過地名地方史、知識交流史、東亞海洋史、語言文字學,學術雜食性動物是也。最近正以貓的角度研究阿姆斯特丹運河旁的文抄公和長崎的麒麟尾貓。

 

圖書目錄

序言  簡宏逸

.導讀

漢學傢歐德理與他的客傢研究:傳教士民族誌學的視角  簡宏逸
一、歐德理的事業:宣教、政務、學術
二、歐德理的 “Ethnographical Sketches”
三、歐德理〈客傢漢人民族誌略〉內容評述
四、歐德理與畢安的客傢曆史研究法
五、結語

.歐德理論客傢人

客傢漢人民族誌略  歐德理

一、住在廣東省的各民族
二、比較客傢方言與廣東省其他居民的方言
三、客傢人的特質、風俗、習慣,並與住在廣東省的其他種族比較(一)
四、客傢人的特質、風俗、習慣,並與住在廣東省的其他種族比較(二)
五(1)、客傢民歌
五(2)、客傢民歌(續前文)
五(3)、客傢民歌(完)
六(1)、客傢人的宗教
六(2)、客傢人的宗教(續)
六(3)、客傢人的宗教(續)
六(4)、客傢人的宗教(完)

客傢曆史大綱  歐德理

.諸位傳教士論客傢人

論客傢人的起源與曆史  畢安
客傢漢人  黎力基
論客傢漢人  何必烈
客傢民歌集


 

圖書序言

序言

簡宏逸


  「客傢/Hakka」這個族群名稱,是十九世紀東西文化相遇之下,由在中國廣東省宣教的西方傳教士所建立的稱謂。根據施添福教授的研究,西方傳教士在香港與說粵語的「本地人」接觸時,得知瞭「客傢」這個獨特於廣東省內其他族群的存在,依照粵語發音將這個族群名稱拼寫成Hakka,並以語言為指標界定瞭「客傢/Hakka」的內涵。之後,西方傳教士為介紹此一族群所寫的民族誌,逐漸充實瞭客傢人的曆史形象與文化特徵。這個由傳教士製作齣來的族群概念,除瞭透過日益發達的交通網絡嚮西方傳播,也經由教會的宣教網絡滲透進客傢人社會。到瞭客傢意識勃興的1920年代,「客傢/Hakka」已成為這個族群的正式名稱。

  在建立客傢曆史與文化內涵的過程中,德意誌地區齣身的傳教士歐德理所撰寫的〈客傢漢人民族誌略〉和〈客傢曆史大綱〉絕對是最重要的文獻之一。前者在十九世紀末葉不斷被提及客傢的西方著作引用參考,後者則建立瞭客傢人由中原移民華南的曆史圖像。即便在近年客傢研究的發展下,歐德理的看法已經過時,但其先驅地位,並不會被後起之秀所取代。

  但是這兩篇論文的全貌,對大部分讀者來說仍屬模糊,甚至在十九世紀末葉就已經是不易取得的文獻。最近世界各地的數位典藏計畫,雖然使這兩篇論文成為網路上唾手可得之物,但未能整理成冊,也未能以讀者熟悉的語言麵世,仍有美中不足之處。

  本書之目的,即是收集翻譯「客傢/Hakka」概念形成初期的重要文獻,包括歐德理的〈客傢漢人民族誌略〉、〈客傢曆史大綱〉,以及同時代傳教士畢安、黎力基、何必烈等人迴應或追隨歐德理的客傢民族誌,全部匯集於一冊之內,以利閱讀流通與學術討論。

  在文獻之外,我也為歐德理的客傢研究撰寫導讀,內容包括歐德理的生平事蹟、學術背景、論述架構,以及他的論文在十九世紀學術和傳教脈絡中所占的地位。在學術上,歐德理中介瞭當時在其母校杜賓根大學流行的曆史主義,以及客傢人修撰族譜的傳統,建構齣影響深遠的客傢移民曆史。另一方麵,歐德理也運用對客傢人的民族誌觀察,對西方各基督教差會在中國的傳教事務提齣建議,並加入瞭God之譯名,以及中國是否有一神教傳統的討論。

  因此,對於東西方文化相遇和基督教東亞傳教史的研究來說,歐德理等傳教士的客傢民族誌論文作為代錶性的早期實踐,仍是值得更多學者加入研究的領域。

  我首次與歐德理的相遇,是在2010年8月至2011年7月的時候。當時我參與中央研究院颱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翁佳音老師主持的「十六至十九世紀歐係語文客傢文獻調查計畫」,第一篇收集到的客傢文獻正是〈客傢漢人民族誌略〉。後來我又繼續發展後續研究。此後本研究獲選2012年客傢委員會奬助客傢學術研究計畫,2013年我赴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2014年再赴德國杜賓根大學收集資料,終於釐清歐德理生平中的模糊之處,以及他所受的學術訓練之梗概。

  除瞭翻譯和導讀,對歐德理在〈客傢漢人民族誌略〉所使用的ethnographical sketches 一詞之好奇,也讓我進一步探索民族誌研究在歐洲的發展過程,其結果就是我在2017年7月提齣的博士論文《巧遇的接力:歐洲與東亞間的民族誌知識收集、整理、再相遇》。可以說,2010年夏天與歐德理的巧遇,成為我眾多繁雜的研究中,「知識史」這部分的開端。現在,我也希望以這本兼具導讀和史料譯註性質的小書,將這場巧遇的接力傳給下一棒。

  但我也不敢說自己這一棒跑得多好。初齣茅廬,第一次做翻譯,又帶著急於證明自己的不成熟。這份拙作拙譯,還需請諸位讀者指教斧正。

 

圖書試讀

《製作客傢人:十九世紀傳教士的客傢民族誌》書摘
 
導讀  漢學傢歐德理與他的客傢研究:傳教士民族誌學的視角

 
大航海時代以降,各種不同民族的接觸與認識增加後,在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初之間,西方學術界為瞭殖民、傳教、學術興趣,産生許多對異文化的描寫。在西方這股認識世界的風潮中,肩負傳播基督教使命而被派往世界各地的傳教士,因傳教任務所需,以及於駐在地長時間觀察學習之便,傳教士嚮西方世界所報導的異文化描寫,其實就是近代民族誌研究的濫觴。而産生於東西文化相遇、內外學人互相交流激盪後纔確立的「客傢」一詞,也是在此學術脈絡下的産物。因此,我們追溯客傢研究的曆史時,不能停留在1933年羅香林發錶《客傢研究導論》這個初期裏程碑,應該更往前追溯到
 
十九世紀西方人士對「客傢(Hakka)」的認識與研究,纔能夠建立客傢研究的學術係譜。施添福與飯島典子都注意到西方傳教士,特彆是瑞士巴色差會對「Hakka、客傢」此一重要族群標記形成之影響。
 
在這些人之中,齣身日耳曼地區符騰堡王國(Königreich Württemberg,今日德國巴登─符騰堡邦之中部與東部),長期在客傢地區傳教的新教傳教士歐德理(Ernst Johannes Eitel, 1838-1908)是相當重要的角色。他於1867至1869年間發錶於《中日釋疑》(Notes and Queries on China and Japan)期刊中的〈客傢漢人民族誌略〉("Ethnographical Sketches of the Hakka Chinese"),以及1873年發錶於《中國評論》(The China Review)的〈客傢曆史大綱〉("An Outline History of the Hakkas"),這兩篇論文可說是奠定後世客傢研究方法與客傢人認同基調的重要著作。歐德理長期於客傢地區服務,對客傢族群有深入的觀察,並超越在他之前西方人與東南亞客傢人接觸時留下的遊記式紀錄。他也引入比較研究法,突顯客傢人與附近其他族群的差異,對客傢研究的影響深遠。

用户评价

评分

《製作客傢人:十九世紀傳教士的客傢民族誌》這個標題,瞬間擊中瞭我的曆史研究興趣點。我對“客傢人”這個獨特的族群始終充滿好奇,他們的遷徙史、文化特質,以及在不同地域形成的多元麵貌,都極具研究價值。而將目光投嚮“十九世紀傳教士”的視角,則為我們提供瞭一個非常規的切入方式。傳教士,作為那個時代文化交流和衝突的媒介,他們的觀察記錄往往包含瞭大量關於當地社會、文化、宗教和習俗的第一手資料。然而,這些資料的解讀需要非常審慎,因為傳教士的身份和目的,不可避免地會影響他們的敘述。書中“製作”一詞,更是意味深長,它暗示著一種主動的乾預,抑或是對客傢文化的一種“建構”。我非常想知道,這些傳教士是如何在他們的民族誌中,描繪客傢人的生活圖景的?他們是如何理解客傢人的信仰體係?他們是如何看待客傢人的社會組織和傢庭倫理?他們筆下的客傢人,是否與我們今日所理解的客傢人有所不同?這本書會不會揭示齣,在十九世紀的特定曆史背景下,傳教士的視角是如何影響甚至改變瞭外界對客傢人的認知,又是否在某種程度上參與瞭客傢身份的構建過程?對於我這樣的曆史愛好者,這本書無疑是一個充滿挑戰和啓發的寶藏。

评分

單看《製作客傢人:十九世紀傳教士的客傢民族誌》這個書名,就已經讓我心潮澎湃。我一直對那些在曆史的縫隙中,被我們逐漸遺忘的聲音和視角充滿瞭興趣。十九世紀的傳教士,他們是跨越文化和地域的記錄者,更是那個時代信息流通的獨特管道。當他們將目光聚焦於“客傢人”這個本身就極具研究價值的群體時,我們便有機會從一個全新的、非本土的角度來審視客傢文化。我特彆好奇書中“製作”這個概念的含義。它是否暗示著,傳教士們不僅僅是客觀的觀察者,而是以某種方式參與瞭客傢民族身份的形成?他們是否通過他們的文字、教育、甚至是他們對當地社會結構的解讀,在潛移默化中“塑造”瞭客傢人對自身的認知,以及外界對客傢人的看法?我期待書中能夠展現齣,傳教士們是如何在田野調查中,捕捉到客傢人的生活細節、信仰習俗、社會關係,以及他們在復雜曆史環境下的生存策略。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這本書能幫助我理解,在那個全球化初現端倪的時代,西方視角下的“客傢人”形象是如何被構建齣來的,而這種構建又對客傢社群自身産生瞭怎樣的影響。這本書無疑將為我們提供一個深入理解中國近代史和文化交流的獨特視角。

评分

讀到《製作客傢人:十九世紀傳教士的客傢民族誌》這個書名,我腦海中立刻湧現齣無數關於殖民時代曆史記錄的畫麵。十九世紀,那是一個西方世界對外探索和擴張的時代,傳教士們無疑是其中的重要一員。他們深入到中國內地,尤其是像客傢這樣的邊緣群體中,他們的觀察和記錄,往往成為瞭我們理解那個時代和那個群體的寶貴資料。然而,曆史記錄從來不是純粹客觀的。傳教士們帶著他們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和時代局限性,他們的視角必然會帶有一定的濾鏡。書中“製作”這個詞,更是讓我好奇。它是否意味著傳教士們不僅僅是記錄者,更是在有意無意地參與到客傢民族的“塑造”過程中?他們是否通過傳播基督教義,試圖改變客傢人的傳統價值觀?他們對客傢人習俗的描述,是基於深入的田野調查,還是基於他們預設的框架?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展現齣傳教士們與客傢人之間復雜的互動關係,他們是如何理解和詮釋客傢人的文化、社會組織、經濟活動,甚至是他們的抵抗和適應。這本書會不會提供給我們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們看到,在曆史的洪流中,一個族群的身份認同,是如何受到外部力量的影響和塑造的?對於想要深入理解中國近代史,特彆是邊緣群體曆史的讀者來說,這絕對是一本不容錯過的佳作。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製作客傢人:十九世紀傳教士的客傢民族誌》實在太引人遐想瞭!我一直對“客傢人”這個群體在曆史長河中的形成與演變充滿瞭好奇,而“十九世紀傳教士”這個角度更是新穎彆緻。我腦海裏立刻浮現齣一幅畫麵:身處遙遠異鄉的傳教士們,帶著他們的信仰和文化,如何觀察、記錄,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塑造”著他們眼中的客傢社群。他們是否僅僅是被動的觀察者,還是也肩負著某種“文明開化”的使命?他們的視角是客觀的,還是帶有固有的偏見?這讓我非常期待書中對於傳教士們如何與當地社會互動,如何解讀客傢人的生活習俗、宗教信仰、社會結構,甚至語言和遷徙曆史的詳細描繪。特彆是“製作”這個詞,它暗示著一種積極的能動性,我很好奇傳教士們是如何通過他們的文字、教育、醫療、甚至宗教傳播,參與到客傢身份認同的構建中的。這本書會不會揭示齣一些我們不曾瞭解的,關於客傢人“被製造”的過程?對於那些對曆史人類學、宗教史,以及中國南方社會變遷感興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獨特而寶貴的切入點。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書中,跟隨傳教士的筆觸,去探尋那個時代客傢人的真實麵貌,以及他們與外部世界,特彆是與西方世界,是如何産生交集和影響的。

评分

《製作客傢人:十九世紀傳教士的客傢民族誌》這個書名,立刻勾起瞭我對於曆史人類學和文化研究的濃厚興趣。客傢人,作為一個在中國南方有著深遠影響的獨特族群,其文化的形成與發展一直備受關注。而十九世紀傳教士的視角,則提供瞭一個非常新穎且極具深度的觀察維度。傳教士們,作為那個時代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前沿人物,他們的觀察和記錄,往往承載著復雜的文化使命和時代背景。書中“製作”這個詞,更是引人深思,它暗示著傳教士可能並非僅僅是旁觀者,而是以某種方式參與瞭客傢人身份的建構過程。我非常好奇,這些傳教士是如何在他們的民族誌中,描繪客傢人的社會結構、宗教信仰、生活習俗、甚至他們的遷徙曆史的?他們又是如何理解並呈現客傢人的“獨特性”的?這本書會不會揭示齣,在十九世紀的社會變革浪潮中,傳教士的視角是如何影響瞭客傢人自身的身份認同,以及外界對客傢群體的普遍認知?對於任何一個渴望深入瞭解中國近代社會變遷、文化互動以及邊緣群體曆史的讀者來說,這絕對是一本值得細細品讀的著作,它有望為我們打開一扇通往過去、理解現在的新窗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