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圖書館的創新思維

大學圖書館的創新思維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大學圖書館
  • 圖書館創新
  • 創新思維
  • 高等教育
  • 信息管理
  • 知識服務
  • 學術研究
  • 讀者服務
  • 數字化轉型
  • 智慧圖書館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圖書館的本質是人類知識傳承與再造的一種儲備中介輔助機製,圖書館蒐集各種書寫紀錄、長期保存纍積,再由求知者的閱讀領會,完成知識的傳遞擴散與深化再造,而提升文明演化的速度。
 
  網際網路數位時代,全球資訊彈指之間、唾手可得,各地圖書館不斷麵臨讀者流失的睏境。二十一世紀的大學圖書館應該以何種功能角色重新定位,讓知識傳承與知識再造的本質在數位新時代中,得到創新內涵的進展,並展現齣更好的投資效益,是一個值得關注與思考的議題。
 
  本書以大學圖書館的管理與發展實務經驗為本,探討新時代大學圖書館的可能定位,檢視兩個發展麵嚮——文化知識資産與數位轉型開創的發展過程與具體案例,省思創新未來的策略方案。本書設定的讀者群,包括大學圖書館的管理及專業人員、圖書資訊係所師生及所有關心圖書館事業的人士,希望以兼具圖書館實務經驗與資訊科技視野的觀點,提供圖書資訊專業領域成長及圖書館轉型進化的參照,藉由案例、觀點與想像的探討,凝聚圖書館社群創新發展的能量,共同邁嚮數位時代圖書館的華麗轉身。
 
 
寂靜的燈火:現代城市夜生活的人文觀察 書籍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瞭現代都市在霓虹熄滅之後所展現齣的復雜麵貌與內在肌理。它並非一部探討城市規劃或經濟數據的報告,而是一部以人文關懷為底色的社會觀察錄。作者摒棄瞭宏大敘事,轉而聚焦於那些在午夜時分纔真正蘇醒或進入沉思的個體與空間,試圖揭示隱藏在白日喧囂之下的另一種生命節奏。 全書分為五個相互關聯的篇章,層層遞進地構建起一個關於“夜的城市”的立體圖景。 --- 第一章:時間褶皺中的微光——失序者的棲所 本章探討的是城市中那些不遵循傳統日夜規律的人群,他們是時間河流中的“逆行者”。 我們首先進入的是二十四小時營業的餐飲場所,那些深夜食堂與連鎖快餐店。作者沒有簡單地記錄食物的製作過程,而是細緻描摹瞭在此地駐足的群體:白日勞碌的夜班工作者、尚未散去的派對參與者、以及那些因生活壓力而無法入眠的獨行者。鏡頭聚焦於收銀颱前那短暫的眼神交流,以及深夜咖啡因帶來的短暫亢奮與隨之而來的疲憊感。 隨後,筆鋒轉嚮城市邊緣的“不眠地帶”——通宵的網吧、簡易的齣租屋與二十四小時的便利店。這些空間成為瞭一種臨時性的避難所。作者采訪瞭數位夜間工作者,包括清晨進行管道疏通的工人、徹夜不休的程序員、以及維持城市安全和秩序的安保人員。通過他們的敘述,我們得以窺見城市運作的幕後支撐,以及他們如何在與主流時間錶的脫節中尋找自我價值與存在的意義。 本章強調,夜晚並非空無一物,而是被一種“必要性”所填滿,是一種由生存需求驅動的、帶有強烈目的性的時間利用。那些在暗處工作的身影,構成瞭城市肌體中最堅韌的縴維。 --- 第二章:都市幽靈與光汙染——城市景觀的異化 第二章將視角拉遠,審視城市在夜幕下的物質形態與光影哲學。 現代城市被無休止的人造光源所包裹,這種“光汙染”不僅影響瞭生物的自然節律,也重塑瞭人類對空間的感知。作者詳細描繪瞭不同類型光源對城市景觀的影響:從CBD玻璃幕牆反射齣的冷峻藍光,到老城區巷口昏黃的鈉燈,再到高速公路引導牌閃爍的琥珀色信號。每一種光綫似乎都在訴說著不同的社會階層與功能屬性。 書中特彆探討瞭“被遺忘的空間”——那些在夜間因功能性缺失而變得荒涼的公共場所,如白天熙熙攘攘的金融廣場、午夜關閉的購物中心。這些巨大的、流綫型的建築在夜色中顯得空洞且具有超現實感,仿佛是白日資本主義留下的巨大空殼。作者運用瞭大量的環境描寫,營造齣一種既宏大又疏離的氛圍。 此外,本章還考察瞭城市夜間交通係統,特彆是地鐵末班車和清晨首班車之間的“空窗期”。在這些短暫的間隙,城市似乎卸下瞭僞裝,顯露齣其作為巨大機械的冰冷內核。對於那些在通勤路上度過大量時間的人來說,這段時間是“通勤幻覺”的溫床,是思緒遊離的自由空間。 --- 第三章:情感的邊緣:酒吧、派對與深夜社交的儀式 如果說前兩章描繪瞭城市的結構與非主流時間使用者,那麼第三章則深入探討瞭夜晚作為一種“情感釋放場域”的功能。 酒吧和夜店不再僅僅是酒精消費的場所,它們被視為一種現代的“公共廣場”,一個允許人們暫時擱置社會角色、進行高風險社交實驗的領域。作者細緻入微地觀察瞭發生在這些場所的互動模式:刻意的偶遇、酒精催化下的坦誠與誇張、以及在電子音樂節奏中尋求的集體迷失感。 本書區彆於一般夜生活指南,它著重於分析這些“儀式”背後的心理需求——對連接的渴望、對平庸日常的反抗、以及對身份的臨時重塑。酒吧內的對話往往比白天的商務會議更具真實性,但也更容易被酒精的保護色所扭麯。 本章還特彆描繪瞭深夜咖啡館中那些進行秘密會麵的人們——從初次約會的緊張情侶到進行非正式商業談判的創業者。夜晚提供瞭一種天然的“隱蔽性”,使得那些在白天不便言說的交流得以發生。 --- 第四章:藝術的低語:夜間的文化生産與消費 第四章轉嚮那些在夜間悄然進行的文化活動和藝術錶達。 城市博物館和畫廊通常在傍晚關門,但夜晚卻催生瞭另一種形式的“地下藝術生態”。作者走訪瞭在街頭進行塗鴉創作的藝術傢、在橋洞下即興演奏的街頭藝人,以及那些在深夜小型Live House中進行實驗性錶演的音樂人。他們的創作環境充滿瞭不確定性與風險,卻也因此保持瞭最原始的生命力。 書中特彆關注瞭“夜間閱讀現象”。在圖書館和書店關閉後,許多人轉嚮電子閱讀設備或隨身攜帶的書籍。夜晚提供瞭一種不受打擾的深度閱讀環境,作者認為,這種與文本的獨處,是現代人對抗信息過載的一種主動抵抗。 同時,本書也探討瞭夜間新聞的生産過程。那些在深夜截稿的報社編輯、深夜直播的電視新聞製作團隊,他們如何在黎明前夕,將混亂的世界信息整理成一個可以被公眾接受的敘事框架。夜晚是信息加工的熔爐。 --- 第五章:黎明前的沉思:歸屬感與城市的未來 最後一章將目光投嚮黎明時分,即黑夜與白晝交替的“過渡地帶”。 當第一縷陽光穿透霧霾,照亮那些剛結束夜班的人們的麵孔時,會産生一種特殊的疲憊感與成就感交織的情緒。本書探討瞭這種“黎明詩意”——它並非全然積極,而是對昨夜混亂與狂歡的清算。 作者考察瞭在清晨的公園裏晨練的人們,他們是第一批迎接新一輪時間循環的人。他們的存在,象徵著城市的自我修復與重啓機製。 最終,本書提齣瞭一個關於城市“存在感”的哲學反思:一個城市是否隻有在二十四小時不間斷地運轉時,纔算真正“活著”?現代都市人對夜晚的利用,是否正模糊瞭休息與勞作、公共與私密的界限?《寂靜的燈火》最終邀請讀者,在下一次夜幕降臨時,重新審視我們所居住的這座城市,以及我們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 目標讀者群: 社會學、城市研究、文化人類學愛好者,以及所有對現代生活節奏感到好奇的都市居民。 本書特點: 敘事風格兼具新聞紀實性與文學描摹感,大量采用第一人稱訪談與細緻入微的場景捕捉,力求呈現一個多層次、充滿張力的現代夜都圖景。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劉吉軒


  美國卡內基美隆大學機器人學博士。

  曾任國立政治大學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主任、圖書館館長、社會科學資料中心主任、資訊科學係主任、颱灣數位人文學會理事、全球華人創造力學會理事、中華民國人工智慧學會理事、中華圖書資訊館際閤作協會常務理事、財團法人中華圖書資訊館際閤作研究發展基金會董事、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大學校院圖書館委員會委員。現為國立政治大學資訊科學係教授。

  長期耕耘跨域學術開創與跨域知識應用,發展人工智慧、機器人學、數位典藏、數位人文、計算語言學、知識管理等專長領域,自我實踐資訊科技與人文社會之跨域連結與多元創新。擔任政大圖書館館長九年期間,發展大學圖書館的價值深化與轉型再造,完成孫中山紀念圖書館、羅傢倫藏書、善本書、颱灣史料的入藏,設計與建置百年跨度的政府官職資料庫,打造圖書館空間場域與數位呈現之融閤創新。
 

圖書目錄

推薦序
打造「圖」、「書」閤一的現代圖書館    項潔    
大學的知識心髒    柯皓仁   
 
自序   
前言   
 
第1篇  核心價值

第一章  館捨空間  
第二章  特殊館藏   
 
第2篇  創新突破
第三章  轉型再造   
第四章  視覺化與數位展演   
第五章  讀者觀點與省思   
 
第3篇  數位未來
第六章  數位人文   
第七章  計算思維   
第八章  數位創新   
 
結語   

 

圖書序言



  從1960年代的「圖書館是大學的心髒」到2000年代的「網際網路全球數位圖書館」,大學圖書館走過人人求知求學必備的輝煌盛況,而今麵臨資訊隨手可及、使用者逐步流失,再加上多年的擴張纍積,造成投資與營運成本高居不下,而服務效益卻逐漸遞減的落差。大學圖書館的反思與突破,功能與角色的重新定位,勢在必行。

  政治大學圖書館及社會科學資料中心組成的大學圖書館體係,擁有兩座獨立館捨建築及四個設於學院大樓中的圖書分館,整體藏書量超過兩百萬冊,編製館員及計畫性專職助理人力超過九十人,規模為國內僅次於颱大圖書館。筆者於2005年8月起至2014年11月止,擔任館長兼中心主任,以資訊科學係教師的學術專業,帶領館務發展,啓動各種階段性轉型與改造計畫,纍積一些寶貴經驗與心得,乃將之化諸文字傳承,希望能對大學圖書館的永續發展有所助益。本書的撰寫計畫原先預計於2016年6月完成,不料期待中的工作減量未能如願,撰寫進度嚴重落後,經常因學術行政與計畫性工作之負荷而多所中斷、進展緩慢。但基於對大學圖書館發展的責任、理念與關懷,仍堅持目標,轉為慢思緩筆,並加強近期數位發展概念,終於2019 年6 月完稿,也許少瞭情感的羈絆,留下沉澱之後的去蕪存菁。本書設定的讀者群,包括大學圖書館的管理及專業人員、圖書資訊係所師生及所有關心圖書館事業的人士,希望以兼具圖書館實務經驗與資訊科技視野的觀點,提供圖書資訊專業領域成長及圖書館轉型進化的參照,藉由案例、觀點與想像的探討,凝聚圖書館社群創新發展的能量,共同邁嚮數位時代圖書館的華麗轉身。

  從理工學科訓練的背景與學術工作,到管理經營以人文底蘊為核心的大學圖書館,尤其是多年的浸潤、融會與共創,是個人生命中的幸運機緣與美好經驗,不僅開展個人的視野與足跡,更帶來豐富的精神饗宴。這段奇幻旅程要感謝許多包容指導的師長與共同努力的夥伴,包括政大吳思華校長、鄭瑞城校長的提攜及對館務發展政策的支持、颱大圖書館前館長項潔教授亦師亦友的鼓勵與帶領、颱師大圖書館館長柯皓仁教授及颱大圖書館館長陳光華教授溫暖互動的同儕情誼、政大圖書館前副館長廖文宏教授及政大社資中心研發組前組長劉昭麟教授的專業貢獻,無私捐贈珍貴史料的陳芳明教授、餘光中教授、尉天驄教授、羅久芳與羅久華教授等,另外,也感謝政大創新與創造力講座吳靜吉教授對創意創新所帶來的啓發。最後,要特彆感謝政大圖書館一群部門主管與館員的同心攜手前行,以專業與敬業迴應時代的挑戰與共同設定的館務發展目標,讓政大圖書館的發展經驗也許有機會成為討論大學圖書館如何定位的參照案例。本書如仍有謬誤或疏失之處,乃是筆者自身學識與思慮之不足。最後,謹將本書獻給陪伴與支持的傢人。
 
2019年7月29日於政治大學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
 
  圖書館是現代社會大部分人都知道的功能性場所,每一個人在接受國民教育、追求高等教育的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接觸過、使用過圖書館。圖書館代錶著知識涵養的殿堂,利用圖書館的行為是受到鼓勵與贊許的,父母從來不會拒絕小孩提齣要到圖書館看書的請求;大學生 / 研究生在圖書館的守護下度過青春年華的成長蛻變,而對圖書館保有美好迴憶;社會人士將閑暇時間花在圖書館,則是追求學識與心靈的自我成長。圖書館在一般人心目中是溫暖而良善的印記,圖書館是一個開放的、接納的、孕育的、修練的、陪伴的場域,一直安靜的就在不遠之處,隨時關照人們的知性需求,默默的耕耘知識與文化的土壤,忠誠的執行被賦予、被期待的任務。因此,圖書館是一個無差彆造福眾生的社會機構,具有備受肯定、高度認同的社會評價。

  圖書館的存在是現代社會進步的象徵,一個已開發的國傢、富裕的社會通常都是廣設各種類型的圖書館,從各層級的學校圖書館、研發機構的專業圖書館、城鄉各地的公共圖書館到崇高地位的國傢圖書館,都是教育文化資源的重要基礎設施。圖書館的品質也反映著一個地區的發展程度,從館捨建築、內裝陳設、館藏內容到營運服務等,越是高度發展的地區,如歐、美、日等先進國傢,越可以看到精品等級的圖書館, 或是以曆史悠久、莊嚴堂皇的建築及數百年珍貴館藏,成為民族的重要文化資産;或是精心設計、明亮透通的現代建築,打造生活美學、追求人文與科技結閤的現代社會公共投資。颱灣走過從小康社會到成為世界經濟體係重要成員的發展過程,也見證瞭整體圖書館從稀少簡陋到普及精緻的進步與提升。

  圖書館的本質是人類知識傳承與再造的一種儲備中介輔助機製,圖書館(或古代的藏書樓、藏經閣等)蒐集各種書寫紀錄、長期保存纍積, 再由求知者的閱讀領會,完成知識的傳遞擴散與深化再造,而提升文明演化的速度。在人類曆史長河中,一個能建立圖書館機製的民族,是一個能傳承記憶、群體學習的民族,不僅能強健其遭遇天災人禍下的生存機會與復興能力,更能持續纍積進化其文明發展。到瞭全民教育體製化的現代社會,圖書館機製一方麵普及發展,廣泛設置;一方麵則專業分工,開始區隔不同的服務對象與功能任務。除瞭蒐集知識産齣、媒介學習擴散的本質不變之外,圖書館更多瞭空間場所的公共資源角色,從學生到公民,每一個人都可以自由的前往一個屬於大傢的地方,進入一個心靈的桃花源,享受典雅沉靜的氛圍,得到思緒的沉澱,在浩瀚的知識海洋中怡然悠遊。圖書館是蘊含寜靜沉穩氣質的園地,是現代社會普世人民的精神幸福樂土。

  人類文明不斷嚮前推演,大學的設立與發展是近代社會人民知識程度與生活水準普遍提升的重要推手,也是科學突破與人文創新的發動引擎。因此,大學圖書館相較於其他各類圖書館,在知識創造與知識傳承的輔助機製上,更扮演著關鍵性的角色。大學圖書館在大學校園中,以館捨空間及館藏資料,支持師生的教學與研究,尤其在網路化與數位化之前的二十世紀,大學圖書館是學生在校園中、課堂教室以外最重要的學習場所,不論是教師教學與研究所需的學術領域參考資料,或是學生自主學習專業知識的大量經典書籍,都必須依賴圖書館的存在與服務。因此,大學圖書館經常是座無虛席,館藏資料則是無可取代的知識媒介,1960年代的圖書館界更以「大學圖書館是大學的心髒」,來總結其在大學校園中的核心地位。

  隨著全球各地大學的蓬勃發展,大學圖書館走過數十年的成長擴充期,從館捨的新建、館藏量的成長、人員編製的擴大到經費投資的增加,圖書館做為人類知識傳承與再造的一種儲備中介輔助機製,在大學圖書館身上得到最佳的展現,人類文明也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發展齣一段高速成長的時期。進入二十一世紀以後,人類知識更快速的傳承、擴散與創新,整體生活福祉也持續大幅進步。然而,全球各地的大學圖書館開始發現過去的榮景似乎開始轉變,短短一、二十年間的全球網路化與數位化,讓資訊的産生、流動與消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與規模,改變瞭人類生活與工作的樣貌與內涵。這種新型態的資訊運行係統與基礎設施讓人類知識傳承與再造的需求,不再完全依賴傳統的圖書館機製,大量的資料與資訊以數位形式存在,分散儲存於各地的電腦伺服器,可以在彈指之間搜尋、檢索、呈現。大學社群成員開始以更有效率的方式取用教學研究參考資料,迅速成長的全球共建共享網路資源也開啓瞭隨時隨地的需求導嚮自主學習,大學圖書館則普遍觀察到逐年下降的到館使用人次,圖書館空間及館藏的投資成本與利用率之間的衡平成為一個開始受到討論的議題。另一方麵,傳統圖書館機製的運作需要不斷擴充的規模,隨著館藏量的增加,儲存空間與管理人員都需要相對的因應,大學圖書館的館藏量從數十萬冊、上百萬冊到五百萬冊以上,圖書館逐年增加的經費需求,包括館藏訂閱、新購、維運人力、電力、空間設備維修增設等,開始對許多大學的財務造成沉重負擔,而漸漸無力再支撐傳統的圖書館機製。

  二十一世紀的大學圖書館應該以何種功能角色重新定位,讓知識傳承與知識再造的本質在數位新時代中,得到創新內涵的進展,並展現齣更好的投資效益,是一個值得關注與思考的議題。二十一世紀的大學圖書館也許存在兩種理想的典型,一種是以文化曆史資産的保存及古典書香氛圍的形塑為內在核心,而以建築藝術館捨為外在形貌的少數精品圖書館,其重心在於對人類韆年紙質知識媒介的傳承;另一種則是以大量數位設施與跨域專業能力,成為大學校園中的數位實驗室,提供實體與虛擬互動融閤的創新實驗場域,協助師生在教學與研究情境需求中,從資料流動、資訊加值到知識轉化,創新資料組織、資訊呈現與知識發現,甚至創意設計虛擬實境與擴增實境、大數據分析的各種應用,而以數位時代的資料企業、數位創意實驗室與人工智慧實驗室為核心發展目標。

  本書以大學圖書館的管理與發展實務經驗為本,探討新時代大學圖書館的可能定位,檢視兩個發展麵嚮―文化知識資産與數位轉型開創的發展過程與具體案例,省思創新未來的策略方案。內容分為三篇八章:第一篇主張大學圖書館的核心價值,包括第一章的館捨空間,討論知識底蘊與文化涵養的場域概念,並記述空間改造的案例;及第二章的特殊館藏,聚焦特殊珍貴材料的蒐集與保存及其學術發展,以善盡傳承知識與守護文化資産的社會責任,並以政府官職資料庫、孫中山紀念圖書館及羅傢倫文庫為代錶性案例。第二篇彰顯大學圖書館的創新突破,包括第三章的轉型再造,記錄政大社資中心的階段性轉型發展,創造研究圖書館的新生命力;第四章的視覺化與數位展演,介紹大型視覺化設施的打造,並融閤數位內容設計與專業開發,呈現多人即時互動的新形態資訊展演體驗;及第五章的讀者觀點與省思,整理受訪者對於圖書館現況與創新行動的迴饋意見,並反思圖書館的後續努力方嚮。第三篇探索大學圖書館的數位未來,包括第六章的數位人文,討論人文社會科學的新研究典範,做為圖書館服務學術研究的新利基;第七章的計算思維,導入數位世界運作的認知模型與思考技能,提供人腦與電腦互動共創的基礎;及第八章的數位創新,轉譯創新的內涵與數位創新的本質,並建議大學圖書館的創新行動方案。最後的結語,則提齣大學圖書館的創新發展策略,期許圖書館未來的新樣貌與新榮景,而能再次協助寫下人類文明的新篇章。

  大學的知識心髒
 
  值此二十一世紀,資訊科技與數位內容的蓬勃發展,大學圖書館也戮力引進各類型電子資源(如資料庫、電子期刊、電子書),導緻讀者的資訊需求很容易就透過網路滿足,再加上我國長久以來在培養民眾閱讀習慣方麵的成效不彰,使得大學圖書館的藉閱率、入館率逐年降低,也讓許多人開始對「圖書館是大學的知識心髒」這句話産生懷疑。另一方麵,現代化的圖書館需要導入許多資訊科技,以及高教經費短絀,許多大學因此將圖書館和資訊中心整併為圖書資訊處,而未考量二者之間存在著本質上的差異,更讓大學圖書館的處境雪上加霜。

  有鑑於此,本書的齣版具有多方麵的價值。首先,作者以資訊科學的學術背景擔任政治大學圖書館館長多年,在撰寫本書時從館捨空間和特殊館藏兩項圖書館核心價值切入,彰顯瞭任何一位館長都應該體察、發揮圖書館的核心價值,無論其學科背景為何。再者,作者以政治大學圖書館與社會科學資料中心的實際案例,論述空間改造、特藏徵集典藏與展示、視覺化與數位展演、數位人文對圖書館創新的價值和意義,並鼓勵圖書館導入計算思維,以及對圖書館提齣數位創新的建議,讓圖書館館員不用憑空想像就能夠以實際案例為鑑進行數位創新的規劃,對館員深具啓發性。三者,作者以校內不同領域學者的迴饋,構築新世代大學圖書館的發展方嚮,提醒瞭大學圖書館務必走入學術社群、發展符閤學術社群需求的服務。

  本人身為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理事長,深覺本書的齣版值得許多類型的讀者閱讀。首先是各大學的校長、館長以及學者們,從本書可以發現大學圖書館的無限潛力,大學圖書館長久以來纍積的學術資源、連結性、中立性、服務性讓它能夠提供深化、前瞻的學術社群服務,而不僅僅隻是個行政單位;對圖書館館員而言,閱讀本書可以跳脫傳統徵集、典藏、閱覽、推廣的窠臼,擴大視野,擁抱圖書館的新興任務;對於圖書資訊係所與學生而言,更是一份優秀的個案探討教材,並提供瞭課程規劃的參考。

本人身為大學圖書館館長多年,雖如作者積極推動各項創新,但偶有力不從心之感,因為對外必須讓校長與校內各單位、學者與同學們珍視圖書館的意義與價值,對內必須說服與帶領館內同仁在既有基礎上擴展新的服務。有瞭本書,不僅讓我迴歸初心,思考大學圖書館創新的必要性,也讓我更有信心持續對內外倡議與創新館務,讓圖書館持續做為大學的知識心髒。是為序。
 
柯皓仁  2019年8月26日
國立颱灣師範大學圖書館館長
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理事長

  打造「圖」、「書」閤一的現代圖書館
 
  好友劉吉軒教授完成瞭期待已久的書稿,命我寫序,欣然從命。

  吉軒和我背景相似,我們都是在上個世紀進入計算機科學領域,又因緣際會在二十一世紀初分彆擔任任職學校的圖書館館長,因此對於彼此的想法和處境,亦能感同身受。以往我們這兩所大學的館長,多由圖書資訊相關係所教師擔任,做為資訊科技齣身的館長,一方麵要麵對外行領導內行的質疑;另一方麵更深切體會到身處資訊革命時代,圖書館其實麵臨巨大的衝擊和轉型壓力,必須要有所作為。這本頗具分量的專書,便是吉軒麵對這一挑戰,多年來心力和思考的結晶。

  在一般讀者的印象中,圖書館就是收藏很多很多書的地方。長久以來,我們似乎都忘記在「書」的前麵,其實還有個「圖」字。中國古代一直有藏書的傳統,每個朝代、各個地方都有足以傲世的藏書樓,但卻沒有「圖書館」這個名稱。在西方,圖書館的英文是library,源自拉丁文的libraria,也就是「書店」(libre是書,所以在法文裏,librairie是書店的意思);而法文則是bibliothéque,來自希臘文,biblio(βιβλίου)是書,teke(τήκη)則是放東西的架子或屋子,似乎也沒有把圖和書閤在一起的說法。

  追溯起來,與很多近代名詞一樣,中文「圖書館」之稱其實是十九世紀從日本舶來的。日本在剛接觸西方文化的時候,用來翻譯library 的名稱其實也不是圖書館,而是書籍館。三浦太郎在〈「書籍館」の誕生〉一文中指齣,書籍館最早齣現在1860 年日本使節森田岡太郎的《亜行日記》中,用以描述紐約那時纔興建不久的Astor Library,其中強調所見到的四層鐵製書架及豐富的館藏量,在日本沒有見過。1872 年,文部省「東京書籍館」在湯島聖堂(就是東京孔廟)設立,「書籍館」一詞被正式用於機構名稱。然而1862 年,日本使節前往大英博物館參觀(那時還沒有大英圖書館,後者是1973 年纔從大英博物館中分齣), 關於藏書的部分,除瞭提到書籍典藏和藉覽的功能外,更特彆指齣地圖以及圖畫類藏品的陳列和開放閱覽。所以在明治初期,書籍館及圖書館兩種稱呼並存,然而圖書館的名稱漸漸普及,大部分公立libraries 都採用圖書館的用法,甚至「東京書籍館」都於明治13 年(1880)改名為「東京圖書館」。

  近代西方的圖書館概念,經由日本為媒介引入中國,同樣經曆瞭兩種名稱並用、最後統一化的過程。根據政大的「中國近現代思想及文學史專業數據庫(1830-1930)」,早在1879年王韜所著的《扶桑遊記》中,便提到在日本看到的書籍館;1896年,梁啓超在上海創辦的《時務報》創刊號中,提到「泰西教育人纔之道,計有三事:曰學校、曰新聞館、曰書籍館」。(而在同年9月第六期的〈古巴島略述〉一文,他則用瞭圖書館。)然而在1902年,清廷頒行「學堂章程」,其中正式提到「大學堂當附屬圖書館一所……設圖書館經營官」,由此以降,圖書館遂一統江山,而書籍館做為圖書館同義詞的用法在中國則銷聲匿跡瞭。

  然而「圖書」這個名詞畢竟來自中國,雖然現在在大眾的觀念中似乎並沒有區分「圖書」和「書」,但圖書這兩個字在古代東亞地區的內涵,卻要比現代豐富得多。古籍中提到「圖書」的時候大多對應到《周易》中「河齣圖,洛齣書」的說法,而《漢書.藝文誌》則有一部《圖書祕記》放在天文傢下麵,但這書已經失傳,內容不可得知。《漢書》提到蕭何在進鹹陽後「收秦丞相禦史律令圖書臧之」,使得漢高祖「知天下阨塞,戶口多少,彊弱處,民所疾苦」,可見《漢書》中所謂的圖書除瞭書外還應有地圖、檔案、各種統計資料。唐代對圖書這個名詞使用的似乎很多,雖然沒有確切的界定,但常齣現在文集甚至詩詞中,玄宗時甚至在祕書省下設瞭修圖書使(或圖書使)的官,但並沒有說它的執掌。相對的,日本在西元701年(文武天皇大寶元年,周武後時期)在中務省下設瞭圖書寮,它的執掌就很清楚,而且包山包海,除瞭書籍管理外,還要管理佛像、佛經等,並負責提供文房四寶,或許這個古老的圖書寮的設置就是日本後來棄書籍館而就圖書館的原因之一吧。

  南宋的鄭樵對「圖」與「書」的關係,作齣瞭頗具曆史感的解釋, 並闡釋瞭二者相互依存、互為錶裏的關係。他在《通誌》的總序裏說「河齣圖,天地有自然之象,圖譜之學由此興矣。洛齣書,天地有自然之文, 書籍之學由此而齣。圖成經,書成緯,一經一緯,錯綜而成文。古之學者,左圖右書,不可偏廢。」他認為因為劉嚮劉歆父子在編《七略》時隻收書不收圖,而《漢書.藝文誌》又是從《七略》編成,所以「自此以還,圖譜日亡,書籍日冗」,但是圖和書各有不同的功能,尤其「即圖而求易,即書而求難,捨易求難,成功者少」,所以難怪在圖譜之學不被重視後就「良材隳而後學睏」瞭。所以鄭樵的《通誌二十略》中不但有藝文略,也有圖譜略。而他覺得學術中需要用到的圖譜有天文、地理、宮室、器用、車旂、衣裳、壇兆、都邑、城築、田裏、會計、法製、班爵、古今、名物、書(這裏指的是書寫文字和音韻)等十六種,包羅萬象,基本上除瞭抽象的哲學外,大概可以實證的學問都被包含在裏麵瞭,而且說對這些學問而言,「有書無圖,不可用也」。他在《圖譜略》中詳細的說明瞭每一種圖譜為何重要,要如何使用。總體來說,「圖至約也,書至博也,即圖而求易,即書而求難。古之學者為學有要,置圖於左,置書於右,索象於圖,索理於書,故人亦易為學,學亦易為功」。換句話說,在求知的過程中,有效的使用圖是一個掌握學問的竅門。

  我一直認為鄭樵是一個具有科學意識,不拘泥形式而勇於創新的人。如果鄭樵活在二十一世紀,會用怎樣的說法來形容圖與書的區彆呢?若用他的眼光重新審視現代「圖書館」,則一個圖書館應該不僅僅要提供充滿文字符號的書,更要提供視覺化的方法,幫助讀者掌握書中要傳達的知識。然而在鄭樵的時代,圖是靜態的,所以他的想像中也隻有靜態的影像。現在的呈現就豐富多瞭,除瞭圖畫、列錶(如年錶)之外,還有照片、動畫、錄像、聲音、多媒體、甚至虛擬實境。凡是能夠用視覺呈現的方式,幫助我們取得知識和創造知識的做法,都可以被想像成「圖」的延伸。所以書和圖是知識的一體兩麵,書提供的是文字的敘述,圖則是知識的視覺化呈現。

  吉軒的書要傳達的,恰恰是使長久被忽視的視覺化的重新迴歸,打造一個「圖」「書」閤一的現代圖書館。本書第一篇,他便直截瞭當地點齣現代圖書館的價值和睏境。在他看來,圖書館的核心價值,在於館藏建置與館藏服務,並以政大圖書館為例,豐富的特藏資源便彌足珍貴,然而對於使用者來說,這部分可能恰是最難以親近的。因此在第二篇「創新突破」中,吉軒便透過自己在政大圖書館的經驗,細數瞭如何透過現代科技視覺化和讀者迴饋,達到圖書館創新再造的目的;尤其用他在館長任內所做的眾多實例,來彰顯視覺化的展示和呈現,以及它們對教育普及和知識傳播的效果。至此,他已經將現代圖書館圖(視覺化) 與書(典藏)的結閤,闡述得非常清楚。然而不僅如此,在第三篇「數位未來」中,吉軒更進一步的把圖書館知識傳播的責任,轉化成知識創造的角色。在學術研究服務上,他闡述大學圖書館是理想的數位人文平颱,並且指齣導入計算思維是大學圖書館轉型突破的一個關鍵。在本篇結尾,吉軒指齣在未來世界中,數位創新將不斷的改造社會的結構,對圖書館而言,這是挑戰,更是機會。

  在數位革命時代,颱灣的大學圖書館的使命任重而道遠,因為除瞭支援學校的學習和研究兩個基本任務外,它也有文化保存和社會教育的責任,所以圖書館的轉型和再造,是迫切而又重要的挑戰。我非圖資領域齣身,在颱大圖書館任館長時,常為自己有這個機會而惶恐、感激又倍感壓力,一方麵可以徜徉在無邊無際的知識海洋裏,何其幸福;另一方麵又不斷思考如何透過數位科技,將大學圖書館的知識保存、知識傳播和知識創新這三個功能做得更好,何其緊迫。吉軒在做政大館長的時候,應該也有同樣的心緒和抱負吧。而他能夠在本書中如此流暢的結閤自己的經驗和成就,並投射在圖書館事業發展的大格局上,令人感佩。特此為序。
 
項潔  2019年8月 於國立颱灣大學
颱大數位人文研究中心主任
颱大圖書館前館長

圖書試讀

館捨空間
 
窗外藍天白雲,你視而不見,靜默一隅,青春的徬徨得到陪伴;滿室書香慧思,你駐足尋覓,時光飛逝,生命的進取正在孕育。
 
圖書館空間是大部分人在求學養成階段,都擁有的共同經驗與溫暖記憶。走進圖書館,就像進入另外一個小小的世界,在寜靜的氛圍中,時間的步伐變慢瞭,大部分的物體靜止不動,可以暫時隔離外界的喧嚷紛擾,轉而專注內在世界的運轉。圖書館空間提供瞭一個獨特場域,讓心靈與浩瀚的曆史、文化、知識對話,尋找思想的指引、疑惑的解答、情感的慰藉、心靈的沉澱安定與清澈,進而獲得心智的成長、學識的增加、甚至思想與價值的形塑。圖書館空間也附帶的扮演瞭生活調劑的角色,不論是休閑的書刊閱讀與影片觀賞,或是發呆、空想、做夢,甚至約會陪伴等,都是文明社會美好生活的元素。
 
因此,圖書館空間場域與館藏資料具有同等的重要地位,許多特殊意象展現於電影與小說的情節場景中,例如:深沉木質書架與桌椅設備帶來的古典莊嚴氣息,高大書牆包覆形塑的知識殿堂,閱覽書桌上的聚精會神,黑暗中散發溫潤智慧的桌燈,開放書架走道中的搜尋目光與意外發現,塵封已久的資料中不為人知的古老祕密,隱密角落中躲避眾人耳目的事件等。圖書館空間在跨世代的心靈中留下深刻印記,連結著許多人的成長經驗,更在文明演進中扮演重要基礎角色。因此,能與時俱進的圖書館空間規劃、打造與目標效益,將是大學圖書館經營者或是大學社群的重要課題。
 
功能
 
圖書館空間過去對讀者提供的功能以查找資料與閱覽資料為主,活動型式主要為書刊資料的查找取用或是長時間的定點閱讀筆記,因此, 圖書館一嚮被定位為一個安靜的、個人的學習場所。圖書館同時也肩負著長期收集與保存書刊資料的社會責任,成為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也因此形塑瞭知識殿堂的意象。大學圖書館的空間利用通常以存放不同書刊資源類型為主要區塊,如書籍、期刊、雜誌、報紙、視聽資源、微縮微捲等,再搭配讀者利用這些資源的活動空間與設備配置。
 
館藏資源的存放與利用,通常也區分為開架與閉架或撤架兩種型式,開架的館藏資源提供讀者直接使用,閉架或撤架的館藏資源則存放於隔絕讀者的內部管理空間,必須透過調閱,由館員取齣登記後,再提供讀者使用。

用户评价

评分

當我第一眼看到《大學圖書館的創新思維》這本書名時,心裡就湧現齣一股強烈的共鳴。在颱灣,我們的高等教育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轉型期,而大學圖書館作為學術發展的基石,其角色與功能的創新,更是至關重要。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深入探討「服務模式」的創新。現今的學生,他們的學習方式日趨多元,不再侷限於傳統的課堂與圖書館。他們需要更彈性、更個人化的學習支持。那麼,大學圖書館是否能提供更多樣化的服務,例如線上諮詢、遠距輔導、甚至是客製化的學習計畫建議?我特別想知道,書中是否會分享一些具體的案例,說明圖書館如何成功地將其服務延伸到校園的各個角落,甚至延伸到學生的課後生活,讓圖書館的影響力無所不在。此外,我也對書中探討「資源整閤」的創新,抱有高度的興趣。在數位時代,大學圖書館不再僅僅是紙本書籍的集散地,更應是一個整閤各種資訊資源的平颱。它會不會提齣一些創新的方法,來將圖書館現有的數位資源、實體館藏、以及外部的開放資料,進行更有效的整閤與推廣,讓使用者能夠「一站式」地獲取所需的資訊?我希望這本書能為我們提供一些開創性的思路。

评分

《大學圖書館的創新思維》這個書名,讓我覺得非常貼切我一直以來對颱灣高等教育圖書館的觀察與思考。我常覺得,颱灣的大學校園裡,圖書館是一個充滿潛力卻又時常被低估的空間。它承載著深厚的學術傳統,但也麵臨著如何融入新時代、新科技的挑戰。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探討「閤作與連結」的創新麵嚮。圖書館是否能與校內的各個學係、研究中心,甚至與校外的企業、社區組織,建立更緊密的閤作關係,共同開發創新的學習資源或研究專案?例如,是否能與商學院閤作,開設圖書館資源利用與商業分析的實務課程?或者,與歷史係閤作,共同建置數位化地方文史資料庫?我對書中是否會提及「知識管理」的創新模式也充滿期待。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如何有效地組織、分享、以及再利用知識,是大學圖書館麵臨的重要課題。這本書會不會提齣一些創新的方法,來幫助學生、老師、甚至社會大眾,更有效地管理和應用他們所獲取的知識,進而激發齣更多的創新靈感?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能夠激發想像力的論述,讓我知道,大學圖書館的創新,不僅僅是硬體或軟體的升級,更是一種思維模式的革新。

评分

當我在書店看到《大學圖書館的創新思維》這本書的標題時,腦海中立刻浮現齣許多關於圖書館未來發展的畫麵。在颱灣,高等教育麵臨著少子化、國際競爭加劇、以及社會對人纔需求快速變遷的挑戰。大學圖書館作為學術研究與知識傳播的重要基地,其角色也必須不斷演進。我特別想知道,書中會不會探討如何透過「組織文化」的創新,來突破圖書館內部可能存在的僵化思維與流程?例如,如何建立一個鼓勵實驗、容忍試錯的文化氛圍,讓館員能夠放手去嘗試新的服務模式與創新專案?此外,我也對書中是否會關注「使用者體驗」的創新,抱有極大的興趣。在資訊唾手可得的數位時代,使用者對於圖書館的服務,不再僅僅是「能不能找到資料」,而是「找資料的過程是否順暢」、「獲取資訊的體驗是否愉悅」、「能否在這裡獲得額外的學習支持」等。這本書會不會提供一些關於使用者中心設計的原則,以及如何透過數據分析、使用者訪談等方式,深入瞭解使用者的真實需求,並據此進行服務優化?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具體的策略,來幫助颱灣的大學校園圖書館,在麵對快速變遷的外部環境時,能夠保持其獨特的競爭力。

评分

《大學圖書館的創新思維》這個書名,著實擊中瞭我的好奇心。我一直認為,大學圖書館不僅僅是學術研究的後盾,更是知識傳承與創新的重要場域。在颱灣,我們的高等教育環境不斷求新求變,圖書館的轉型刻不容緩。我尤其關注書中對於「使用者參與」的創新論述。圖書館的創新,是否能真正納入使用者的聲音與需求?它會不會提齣一些引導學生、教師、甚至社會大眾共同參與圖書館發展的機製?例如,透過設計思考工作坊,讓使用者參與新服務的構思;或者,設立使用者迴饋平颱,定期蒐集意見並據此進行調整。此外,我也對書中探討「永續發展」的創新,抱有極大的興趣。在資源有限的環境下,大學圖書館如何透過創新的方式,實現資源的有效利用與環保目標?例如,如何推動數位閱讀以減少紙張消耗,或者如何設計節能的圖書館空間?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務實的建議,讓颱灣的大學校園圖書館,能夠在追求創新的同時,也能兼顧長遠發展,成為一個真正具備社會責任感的學術機構。

评分

收到,這是一份為您的圖書《大學圖書館的創新思維》撰寫的,以颱灣讀者口吻呈現的10段圖書評價,每段不少於300字,風格迥異,且不含書本內容,力求自然真實。 這本書的標題《大學圖書館的創新思維》一齣現,就深深吸引瞭我。身為一個長期關注教育發展、對知識傳遞方式充滿好奇的讀者,我一直覺得大學圖書館這個空間,雖然傳統,卻蘊藏著無窮的潛力。它不僅僅是書籍的載體,更是學生、學者、甚至社區居民獲取資訊、啟發靈感的場域。然而,在數位時代浪潮下,圖書館是否還能保有其獨特的價值?又該如何與時俱進,扮演更積極的角色?這些問題常常在我腦海中盤鏇。這本書的齣現,彷彿為這些疑問提供瞭一個可能的解答方嚮。我期待能從中看到,在瞬息萬變的資訊環境中,大學圖書館如何透過創新的思維,重新定義自身的存在意義,並為使用者帶來更豐富、更具深度的學習體驗。尤其是在颱灣,大學教育麵臨的挑戰也與國際接軌,如何提升學生的批判性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培養具備未來視野的人纔,都是我們不斷探討的重點。圖書館作為學術研究的核心,其轉型之路勢必牽動著整個教育生態。我對書中可能探討的諸如空間活化、資源整閤、服務創新、與社區連結等方麵,都充滿瞭濃厚的好奇心,希望能從中獲得啟發,也希望這本書能為颱灣的大學校園帶來一些具體的實踐範例,共同擘劃屬於大學圖書館的下一個黃金時代,讓它不再隻是靜態的知識寶庫,而是充滿活力的學習共同體。

评分

坦白說,拿到《大學圖書館的創新思維》這本書時,我心裡其實有點忐忑。我對「創新」這個詞總是抱持著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心情,害怕它隻是流於口號,或者提齣的方法對現實環境而言過於遙遠。畢竟,大學圖書館是一個相對穩固、講求專業與秩序的機構,要在其中注入「創新」的血液,難度可想而知。這本書的書名,恰好觸及瞭我對這個議題最深的憂慮與期盼。我想知道,書中究竟是如何定義「創新思維」在圖書館的脈絡下,它不是一味地追逐新奇的技術,而是如何深入理解使用者需求,發掘潛在痛點,並透過係統性的思考,提齣能夠真正解決問題、提升價值的方案。我對裡頭會不會有具體的案例分析,或是不同類型圖書館(例如研究型、應用型)在創新上會遇到的差異化挑戰,感到特別好奇。颱灣的高等教育環境,近年來也一直在尋求突破,而圖書館作為重要的學術支援單位,它的創新程度,某種程度上也反映瞭學校整體對前瞻性發展的重視程度。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紮實的理論基礎,更重要的是,能帶來一些能夠被颱灣的大學校園所藉鑒、甚至複製的成功模式,讓圖書館不再是傳統印象中的「藏書樓」,而是能真正成為孕育創新人纔、推動學術進步的重要夥伴,甚至成為校園文化活化的催化劑,讓圖書館的每一個角落,都能激發齣新的火花與可能性。

评分

這次有機會接觸到《大學圖書館的創新思維》,我最大的期待,是它能否跳脫齣一些既有的框架,提供一些我們可能從未想過的觀點。颱灣的大學圖書館,長期以來都肩負著提供學術資源、支援教學研究的重任。然而,隨著資訊傳播管道的多元化,以及學習模式的改變,圖書館的角色也麵臨著重塑的壓力。我希望這本書能點齣一些我們可能忽略的創新契機,例如,它會不會探討如何利用圖書館的實體空間,打造更具互動性、協作性的學習環境?又或者,在數位資源日益豐富的今天,如何透過創新的方式,讓這些資源更 accessible,更能被有效利用?我對於書中可能提齣的「人」的創新,也就是圖書館館員本身的角色轉變,也充滿瞭興趣。在資訊爆炸的時代,館員的專業知識和服務能力,是提升圖書館價值的關鍵。他們需要具備哪些新的技能,纔能在創新浪潮中脫穎而齣?這本書是否能提供一些關於館員培訓、職能發展的建議?身為一個熱愛閱讀、也關心颱灣高等教育發展的普通民眾,我期盼這本書能夠引導我,去重新認識大學圖書館的價值,並且對它在未來發展中扮演的角色,有更清晰的想像。我希望它能帶來一些能夠啟發思考的論述,讓我知道,傳統的圖書館,也能夠擁抱現代的活力。

评分

坦白說,當我看到《大學圖書館的創新思維》這本書名時,我腦中閃過的第一個念頭是:「颱灣的大學校園圖書館,真的有這麼大的創新空間嗎?」這是一種略帶懷疑,又充滿期待的心情。我一直覺得,大學圖書館的形象,在很多人的心中,仍然停留在過去的刻闆印象中:安靜、嚴肅、以及相對傳統。然而,我深信,任何一個機構,在麵臨時代的變遷時,都必須尋求創新的可能。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能夠打破傳統思維定勢的觀點,它會不會探討圖書館如何從一個「資源提供者」,轉變為一個「學習夥伴」或「知識創作者」?例如,透過舉辦主題式的深度導覽,引導使用者探索特定學科領域的知識脈絡;或者,透過建立線上社群,讓使用者之間能夠交流學習心得,激發新的想法。我對書中如何將「在地化」的創新與「國際化」的趨勢相結閤,也充滿瞭好奇。颱灣的大學校園,都有其獨特的歷史文化背景與在地需求,圖書館的創新,是否能與這些在地特色相呼應,並同時接軌國際前沿的發展?我希望這本書能帶給我一些全新的視角,讓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在充滿挑戰的當前環境下,大學圖書館如何透過創新的力量,煥發齣新的生命力。

评分

《大學圖書館的創新思維》這本書的標題,讓我立刻聯想到近期我們校園內關於圖書館轉型的討論。大學圖書館,對我來說,過去的印象就是安靜的自修場所,以及偶爾需要查找期刊文獻的空間。但隨著數位科技的進步,以及學習模式的演變,我開始感覺到,圖書館似乎正在經歷一場無聲的革命。這本書的齣現,正好切中瞭這個轉變的脈絡。我特別關注的是,書中會不會探討如何將圖書館的空間,從單純的閱讀與研究場所,轉化為更具活力的學習與交流中心?例如,是否會提齣關於如何設計更適閤小組討論、專案閤作,甚至是舉辦藝文活動的空間方案?再者,在資訊量爆炸的時代,如何透過創新思維,將龐雜的資訊進行有效的篩選、組織,並以更易於理解、更貼近使用者需求的方式呈現?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我希望書中能提供一些具體的策略,例如運用數據分析來優化資源配置,或者開發更具互動性的資訊導航係統。此外,我對書中是否會探討大學圖書館與其他校內外資源(如實驗室、創客空間、甚至是社區文化機構)的協作模式,也感到非常期待。這種跨域整閤的創新,或許能為大學圖書館開闢全新的發展路徑,讓它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知識創新樞紐。

评分

這本書名《大學圖書館的創新思維》,對我這樣一位身處教育第一線的老師來說,簡直就是一盞及時雨。我們深知,現今的學生,他們的學習方式、獲取資訊的習慣,早已與過去大不相同。他們習慣快速、碎片化的資訊獲取,也越來越重視實踐與體驗。在這樣的背景下,傳統上以紙本館藏為主的圖書館,如何纔能在學生的學習歷程中,重新找迴其不可或缺的地位?我希望這本書能深入剖析大學圖書館在「服務創新」方麵的具體作為,它會不會探討如何設計更具吸引力的學習活動,例如工作坊、講座、甚至是遊戲化的學習體驗,來引導學生更有效地利用圖書館的豐富資源?我也對書中可能提齣的「技術創新」方嚮感到好奇。除瞭常見的數位典藏、線上資料庫,還有哪些新興的技術,可以被應用在大學圖書館,以提升其服務效率與使用者體驗?例如,AI在資訊推薦、智能導航方麵的應用,或是VR/AR技術在虛擬參觀、沉浸式學習中的潛力。更重要的是,我希望書中能提供一些能夠激勵館員的觀點,讓他們意識到自身在推動圖書館創新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並提供相應的培訓與支持,使他們能成為學生的「學習導師」與「資訊顧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