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任何事物能傷害你,
除非你給瞭它們傷害的力量
10步驟 X 10轉念,
不再人際恐慌、想太多、易受傷,
即刻找迴心靈平靜。
「美國公共電視網」專訪,亞馬遜5星好評! 隨書附收藏書套
【獨傢】《奇蹟課程練習筆記》
★焦慮與無助,皆起因「對未來的不安」 ►【情境1】主管把專案交由我主導,雖然高興,卻也擔憂做不好讓他失望,十分緊張。
►【情境2】跟老朋友聚會後隔天,對方已讀不迴我的訊息。不禁擔心,是否聚會時做錯什麼?
上述這些「焦慮」和「無助」的感覺,相信許多人都不陌生──明明努力瞭很久,卻始終不能達到預期結果,為什麼會這樣?該怎麼辦纔好?
其實,「焦慮」和「無助」的感覺,往往來自於我們對「未來」的不安──根本什麼都還沒開始,卻莫名不安未來的某個時間點,可能會發生某些事情;並且會無意識地將這種情緒展現在生活中,比方說,齣現緊張、罪惡感、憤怒、忌妒等「失控狀態」──而這一切,大多是自身的「心靈選擇」所造成的。
★減緩→擺脫→處理,讓「內在療癒師」助你遠離情緒睏境 為瞭消除不安感,我們急迫地尋找能逃離、抵抗,甚至是操控焦慮的方法。英國哲學傢約翰‧洛剋(John Locke)曾說:「你擔心什麼,什麼就會控製你。」當你越在意、執著,反而越容易陷入情緒睏境的惡循環,不僅無法改善,還可能引發更大程度的焦慮感!
心理學專傢,也是本書作者的柯琳妮‧盧普科,曾經是多年的焦慮癥患者;在長年與疾病抗戰的曆程中,她不斷地嘗試各種能解除焦慮的方法與機會。直到與《奇蹟課程》(A Course in Miracles,簡稱ACIM)相遇後,她終於能夠緩解,並擺脫沉積多年的情緒壓力。
《走齣焦慮與無助的奇蹟課程》融閤瞭《奇蹟課程》和「心理學」兩大領域,強調隻要藉由「內在療癒師」的引領,再搭配「三階段焦慮療癒策略」,每個人都能活齣生命的奇蹟──可以輕鬆應對任何狀況下的焦慮,並且重新找迴原本存在內心的平靜與愛。
►減緩:讓內在療癒師引導你從不同角度瞭解負麵情緒,以減緩不安。
►擺脫:透過行動步驟與轉念,逐漸擺脫情緒睏境。
►處理:若麵對各種焦慮情境,皆能運用上述兩種方法,和平、妥善處理。
★10步驟X 10轉念,練習放手讓你更愛自己 此外,柯琳妮‧盧普科也認為,每個人心中原本就有「愛」,卻總是被層層恐懼所掩蓋,若能藉由「10個步驟」和「10項轉念」,把自己完全交付於「內在療癒師」,將有助於消除任何因焦慮所引發的錯誤及混亂,讓你更加愛自己。舉例來說──
►►學習「自我治癒」技巧,不輕易否定自我 過度完美主義,易使自己受挫。請和「內在療癒師」一起用不同視角,理解自己身處的睏境,不要否定、打擊或逃避,而是允許、承認當下的狀態,纔能夠順利度過難關。
►►焦慮是成長機會,助你下次做齣更好選擇 當負麵情緒襲來,你可以不喜歡它,但不要逃避它;而是要承認且學會辨彆、理解情緒背後的涵義。如此一來,不僅可提升應變能力,還有機會減少下次陷入情緒睏境的機率。
【精選奇蹟佳句,告彆焦慮與無助】 ►試圖掌控恐懼隻是徒勞無功。實際上,這隻會使恐懼的力量大增。
──《奇蹟課程》T-2.VII.4:2-4
►唯一有價值的事物,是愛你所關注的事物。
──《奇蹟課程》T-12.VI.3:1-3
►焦慮其實來自於小我的變化無常。因此,其實你毋須焦慮。你過去有多尊崇小我,就可以對小我有多警覺。
──《奇蹟課程》T-4.IV.4:1-2
►你越是深入小我的黑暗基礎,就越靠近隱藏在那裏的愛。
──《奇蹟課程》T-13.III.4:4-5
►若你發現自己正強烈抵抗且無法付齣一切,代錶還沒準備好。這時候,請不要打擊自己。
──《奇蹟課程》T-30.I.1:6-7
本書特色 ★隨書附《奇蹟課程練習筆記》,有助檢視焦慮根源,進而剋服無助感。
★親身實證!身兼焦慮癥患者和心理學專傢兩種角色,深知陷入情緒睏境痛苦的作者,完美融閤專業心理理論、臨床實證和奇蹟課程,提齣具體的治癒良方,實用程度極高!
★全球銷售量逾二百萬冊、二十一世紀靈修寶典《奇蹟課程》的最佳入門學習參考書。
國內推薦 牙醫師.作傢.環保誌工 李偉文
世紀領袖教育基金會執行長 盧蘇偉
(依姓名首字筆畫排序)
國外好評 「柯琳妮‧盧普科點齣人類最大癮頭──恐懼。多數人隻會要你用OK綳暫時解決恐懼癥狀,但本書卻揭露難以辨認的所有源頭,這樣纔能看見並治癒源頭。她巧妙揭開焦慮麵紗,提供實作課程、洞察方式及練習,引導我們脫離使人衰弱的自我質疑黑暗麵,走入自愛的明亮光綫中。」──諾可.桑傑斯(Nouk Sanchez),《飛越死亡的夢境》(The End of Death)作者
「一本精采絕倫的鼓勵之書!終於有一本靈性書籍不再懼於談論思想的黑暗角落,並將希望與愛都放到那個角落去。」──西恩‧派翠剋,理科碩士,英國心理學會認可,那傢夥的傢(That Guy's House)創立人,《那傢夥深愛宇宙》(That Guy Who Loves The Universe)作者
「柯琳妮‧盧普科的書充滿深刻見解,將會協助你透過學習觀看自我以及世界,來治療焦慮以及其他各種壓力因子。我高度推薦所有誠心希望能治癒自我並讓真正心靈甦醒的人閱讀本書。」──辛蒂‧蘿拉-雷納得,心靈諮商師,《健康與幸福的一課》(A Course in Health and Well-Being)作者
「《走齣焦慮與無助的奇蹟課程》是精采易讀、讓人非常享受的一本書。其重點在於負起責任、麵對恐懼、認知到我們的非真實,並記起神之愛。」──喬‧濛迪,哲學博士,《在奇蹟中實踐課程》(Living a Course in Miracles)作者,《奇蹟雜誌》(Miracles)發行人
「這是一場通往《奇蹟課程》核心的旅程,嶄新、清楚、明白、透徹且敏銳。柯琳妮‧盧普科真誠地分享她的經曆,這對我們所有人來說,就像是繪製一張如何從恐懼到愛的地圖。」──艾倫‧柯漢,《奇蹟課程解密》(A Course in MiraclesMade Easy)作者
「柯琳妮.盧普科在這本優秀的著作中,用全新的觀點讓我們瞭解如何處理深切的焦慮。」──艾咪.托爾斯(Amy Torres),《清醒的甜美夢境》(Sweet Dreams of Awakening)作者
「《走齣焦慮與傷痛的奇蹟課程》講述的不隻是處理焦慮的方法,更是從源頭解除焦慮。我們所處的世界需要更多愛,因此必須盡快從恐懼中解放心靈,這樣我們纔能將愛帶給他人。」──喬丹.拜赫(Jordan Bach),人生教練
「得知《奇蹟課程》將柯琳妮.盧普科的焦慮轉變成深切的內在平靜之後,我開心極瞭。如今知道她將要與你分享這條無與倫比的路程,這讓我感到同樣開心。」──艾蜜莉.本寜頓(Emily Bennington),《工作奇蹟》(Miracles at Work)作者
「這是一本重要之作。她的文字溫柔有力,將會幫助許多人!」──凱蒂.戴爾博(Katie Dalebout),《說齣口》(Let it Out)作者,《說齣口》播客(podcast)節目主持人
「她在這本傑齣的書籍中寫下齣色的概述,讓我們得知解決生活中恐懼的最佳方法,允許我們發現一直隱藏起來的明亮之愛。」──蓋瑞.雷納德(Gary Renard),《宇宙的消失》(The Disappearance of the Universe)作者
「這本書十分美麗,讓我們能從一條清晰直接的道路,穿越焦慮癥的復雜問題。」──大衛.霍夫麥斯特(David Hoffmeister),《放鬆心靈,迴歸神》(Unwind Your Mind Back to God)作者
「我愛極這本書。柯琳妮.盧普科的故事充滿治癒與轉變,能讓你迴想起與生俱來的能力,放下限縮自我的負麵情緒,記起你真正的身分。」──麗莎.納托利(Lisa Natoli),《為神而美》(Gorgeous for God)作者
突破睏境,重獲內在力量的指引 本書提供瞭一套深刻且實用的方法,旨在引導讀者穿越情緒的迷霧,抵達內心深處的平靜與自主。它並非僅僅是一本理論探討,而是一本行動手冊,旨在幫助那些長期被焦慮、無助感和情緒失控所睏擾的人們,重新掌握自己生活的方嚮盤。 我們生活在一個信息爆炸、節奏飛快的時代,許多人發現自己身陷於無形的精神牢籠之中。早晨醒來,被未知的擔憂和對未來的恐懼籠罩;工作中,壓力如影隨形,稍有不慎便可能陷入自我批判的漩渦;人際關係中,我們時常因為無法清晰錶達自己的需求,或過度迎閤他人期待而感到精疲力竭。這種持續的“情緒過載”狀態,往往讓人産生一種深刻的無力感——仿佛自己被睏在瞭一個無法逃脫的境地,無論如何掙紮,都無法獲得真正的自由和安寜。 這本書的核心,在於探索並激活我們每個人內在都潛藏著的一股強大的療愈力量。它引導我們認識到,我們許多痛苦的根源,並非來自外界事件的客觀發生,而是我們對這些事件的解讀方式和內在反應模式。那些看似無法擺脫的負麵情緒循環,其實是一套長期固化的思維腳本在起作用。要走齣這個循環,關鍵在於識彆這些腳本,並學會用一種全新的視角去看待和處理它們。 第一部分:洞察情緒的迷宮——理解無助感的根源 在本書的開篇,作者深入剖析瞭“焦慮”和“無助感”是如何一步步在我們的心理結構中紮根的。這不是空泛的心理學說教,而是聚焦於日常生活中那些細微的觸發點。我們會探討: 自動反應機製的陷阱: 很多時候,我們的情緒反應是自動且毫無意識的。例如,一個不經意的批評,可能立即觸發我們童年時期被忽視或評判的舊有記憶,從而引發遠超當前情境所需的強烈防禦反應。這本書會教導如何“暫停”這個自動反應,在刺激和反應之間,為自己爭取到一個寶貴的“選擇空間”。 “完美主義”的僞裝: 很多看似積極的驅動力,實則是對失敗的恐懼披上的外衣。過度追求完美,實際上是在用高標準設立一個永遠無法達到的目標,從而確保自己永遠處於一種“做得不夠好”的焦慮狀態中。本書將拆解這種驅動力背後的深層需求,引導讀者從“錶現驅動”轉嚮“價值驅動”。 “受害者心態”的束縛: 無助感常常與一種“外部歸因”的傾嚮相關聯,即認為生活中的不如意都是由他人、環境或命運造成的。雖然我們無法控製一切,但當我們將所有責任都推到外部時,也同時放棄瞭對自身改變的力量。本書將溫和地引導讀者重新審視自己對情境的“參與度”,找到在既定限製下,仍能采取的最小有效行動。 第二部分:傾聽內在療愈師——激活你的內在智慧 本書最具突破性的部分,在於它提齣瞭“內在療愈師”(Inner Healer)的概念。這個“療愈師”不是來自外部的導師或專傢,而是我們自身深層智慧的體現,它代錶著未被日常噪音和恐懼壓抑的、清晰、慈悲且洞察力強的自我。 如何連接這位“內在療愈師”?本書提供瞭一係列具體、可操作的練習: 1. 情緒的“具象化”工作: 我們不應該逃避負麵情緒,而是要學會與它們“對話”。這涉及到一個重要的步驟:將焦慮、恐懼或憤怒這些抽象的感受,轉化為可以觀察和交流的“內在訪客”。例如,當你感到極度焦慮時,你會問它:“你在這裏想告訴我什麼?”而不是試圖立刻將它推開。 2. 重塑內在敘事: 我們的“自我認知”是由我們不斷對自己講述的故事構成的。如果故事是“我總是搞砸一切”,那麼現實就會不斷印證這個故事。本書提供工具,幫助讀者識彆這些破壞性的核心信念,並用更具支持性、更符閤當下現實的敘事取而代之。這是一種溫和但堅定的自我對話重構。 3. 培養“非評判性覺察”: 這是連接內在療愈師的關鍵。評判是阻礙療愈的主要力量——我們不僅評判外界,更在無情地評判自己的每一個想法和感受。本書指導讀者練習“如實地看見”,即接納此刻齣現的一切,不加好壞標簽,隻是觀察。一旦評判的濾鏡被移除,內在的智慧便能自然浮現。 第三部分:放手的藝術——邁嚮真正的愛與自由 “放手”並非意味著放棄努力或變得冷漠,而是指放棄對結果的過度控製和對不完美狀態的抗拒。真正的愛自己,始於接受自己此刻“正在經曆的”狀態,而不是“應該達到的”狀態。 書中詳細闡述瞭以下幾個實踐方嚮: 練習對“不確定性”的容忍度: 現代人渴望確定性,但生活本質上充滿瞭變數。本書提供瞭一種將不確定性視為“可能性空間”而非“威脅”的視角轉換。這需要通過定期的“不設預期”的練習來建立信心,比如開始一項新的愛好,但明確告訴自己“我隻是做這件事,不對結果負責”。 界限的溫柔設立: 學會拒絕、學會為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劃清界限,是愛自己的重要體現。本書區分瞭“攻擊性的拒絕”和“有力量的界限設定”。有力量的界限是清晰、冷靜且不帶內疚感的——它保護瞭你的內在資源,而不是懲罰他人。 從“需求被滿足”到“自我滋養”的轉變: 許多人過度依賴外部的人或事來填補內在的空虛感。本書強調,真正的自愛是建立在自我滋養的能力之上。這意味著發展一套屬於自己的、能穩定提供情緒能量的日常儀式(無論是冥想、散步、閱讀,還是簡單的深呼吸),確保自己的“能量池”是滿盈的,而不是時刻等待他人來注入。 最終,這本書的目標是幫助讀者搭建一座從“被情緒控製”到“成為情緒的主人”的橋梁。當你學會傾聽那個始終在你內心深處等待被聽見的、充滿智慧和慈悲的“內在療愈師”的聲音時,你會發現,擺脫無助和焦慮的“奇蹟”,其實一直都蘊藏在你的每一個呼吸和每一次有意識的選擇之中。這不是一個等待被發現的外部奇蹟,而是一個正在被你親手創造的內在轉變。這本書是陪伴你完成這一轉變的可靠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