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易經解心經

從易經解心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易經
  • 心經
  • 佛學
  • 道傢
  • 哲學
  • 文化
  • 玄學
  • 傳統文化
  • 國學
  • 智慧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以《易經》解析《心經》,
  佛易會通,開創瞭一種以易解佛的特殊路徑。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心經》,僅有兩百六十個字,但含義廣博精深,大乘佛法的精要統統都濃縮在其中。「般若波羅蜜多心」是這部經的總名稱,意思是教人依照「般若」妙法修行,便可度脫煩惱的生死苦海,達到究竟安樂的涅槃彼岸。

  《心經》的緣起,地點在靈鷲山中部,當時觀自在菩薩正在觀修般若波羅蜜多,而照見五蘊皆自性空。這部經是捨利子與觀自在菩薩有關空性的問答。一般佛經都記載佛說,《心經》卻是觀音菩薩擔綱說法,將大乘佛法的究竟真諦闡述無遺,且能以最少的篇幅,以簡馭繁、化繁為簡,把這些最深刻、最具深厚含蘊的義理講齣來,這種成就真是不可思議。

  劉君祖學易四十年,擅長將深奧難解的易理,以生活化的實例佐證,近年更以易經為根柢,遍及群經和佛經。在他品讀過的經典中,大概隻有《易經・雜卦傳》堪與比擬,文字很精簡,二三個字就蘊藏無盡的密碼。本書以《易經》的義理來解析《心經》,佛易會通,開創瞭一種以易解佛的路徑。

  今日國際紛爭越演越烈,生態環境的汙染破壞日益嚴重,造成全球暖化災難不斷,真正的緣由還是因為人心不淨。劉君祖新解《心經》,希望對於學者能有幫助,對於世道有所補益。

名人推薦

  王立文(前元智大學副校長、佛學與科學期刋主編)
  林安梧(前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所長)
  姚仁喜(建築師、大元建築師事務所負責人)
  遊祥洲(前佛光大學教授、世界佛教大學執行理事)
  賴賢宗(颱北大學中文係教授)
  龔鵬程(前佛光大學校長)
  ――衷心推薦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劉君祖  


  祖籍湖南寜鄉。颱灣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碩士。

  曾任牛頓齣版公司總經理兼總編輯,颱灣周易文化研究會創會理事長,颱灣中華孫子兵法研究學會副會長。現任中華奉元學會理事長,鹹臨書院山長。

  大學時期深受滿清皇族愛新覺羅毓鋆老師的啓迪,從浩瀚的中國經典中汲取養分、反覆辨證,奠定大易思想之基礎。爾後以發揚中華經典文化薪傳為職誌,沉潛研修、著述、講學四十餘年;學生上自總統,遍及政商名流各界賢達。他擅長將深奧難解的易理,以生活化的實例佐證,並切閤世局現況、經營挑戰,從變易中找齣不變的法則,解讀以簡禦繁的道理。近年更以易學為骨乾,將四書五經及諸子書貫串為一思想整體,旁通於佛、道等演繹發揮。

  著有《天道驚險人驚艷:易經的第一堂課》、《易經密碼1-8輯:易經六十四卦的全方位導覽》、《易經之歌:易經係辭傳》、《一次看懂四書》、《易斷全書1-4輯:理解易經斷卦的實用寶典》、《從易經看孫子兵法》、《從易經看鬼榖子》、《從易經看冰鑑》、《從易經看黃帝陰符經》(繁體)。《易經與現代生活》、《劉君祖易斷全書》、《詳解易經係辭傳》、《易經與管理》、《孫子兵法演義》、《新解論語》、《新解冰鑑》、《新解鬼榖子》、《新解黃帝陰符經》、《憂患》、《乾坤》(簡體)等書。
 

圖書目錄

龔序 
自序:觀行天下
 
緒論
《心經》概述
依經解經
正法明佛,乘願再來—觀音菩薩
《心經》與《易經.雜卦傳》
《心經》的本文
《心經》的譯本
 
上篇 觀空度厄 遯世無悶
《心經》的緣起
觀自在
菩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色空不異」和「色空即是」
剝極而復
八苦
五蘊
色是質礙
受是領納
想是想像
行是遷流造作
識是瞭彆
對「色」的深層思考
 
下篇 風生緣起 品物鹹章
《心經》與《易經》
「空」與「有」
從「不異」到「即是」
十八界
再談「五蘊」—剎那生滅
自性隨緣
還滅門和流轉門
順觀、逆觀
機緣帶動一切
聲聞、緣覺
苦逼迫、集招感、滅可證、道可修
《易》說「色、受、想、行、識」
無明
顛倒夢想
究竟涅槃
無明盡
 
附錄 曆代名傢心經書法

圖書序言

龔序

龔鵬程/前佛光大學校長


  君祖這本書,以《易經》的義理來解析《心經》,生麵彆開,但實際上是遠有淵源的。

  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後,很快就開始與《易經》結閤瞭。三國吳僧人康僧會即已用《易經》「積善之傢必有餘慶」來解釋佛教輪迴說。其後這種解釋流行一時,支遁、慧遠、梁武帝、法通等各有論述。其所以如此, 是因佛教思想初入中土,中國人對其義理還很陌生,故不能不用「格義」的方法來傳播。當時用來格義的材料,主要就是《易》與老莊。

  這本來是一種權宜之計,但僧傢因此而鑽研《周易》,熟悉《周易》的儒者也因此而接近瞭理解瞭佛理,對佛學與易學兩方麵都是有益的。而且兩方義理因此交流,竟開齣一朵奇花異卉來。

  據唐初孔穎達《周易正義.序》說,南朝時這種會通佛易的《易經》注解有十幾傢,內容多是「論住內住外之空、就能就所之說」。可見當時解《易》以般若性空之理為主,也有主客能所的分析。

  孔穎達代錶瞭唐代官方經學的立場,他是不贊成這種佛易會通方式的。但趨勢已成,難以遏止。到柳宗元寫「道州文宣王廟碑」時,就介紹當時官學裏教《易經》的,乃是沙門凝辯。可見僧人熟悉《易經》,甚至能在文廟裏講經而世不以為異。一時風氣,可想而知。

  凝辯的講稿,現在看不到瞭。可是其他僧界大德對《易經》的闡發和會通,仍有許多材料留下來。如華嚴長老李通玄以《易》解《華嚴》,且特重艮卦,對後世的影響就很大。

  但我覺得唐代佛易會通的路數可能最特殊之處乃是象數。

  六朝時,王弼掃象之思想勢力很大,故南朝的佛易會通,絕少就象數說,唐朝就不然。如密宗大師一行,著有《大衍玄圖》、《大衍論》等,他就最重視大衍之數,甚至還製作瞭大衍曆,並依孟喜之說作瞭卦氣圖。宗密的硃墨十重圖,是用來錶示修煉過程中之染淨狀況的,也與《參同契》的納甲月體說有關。禪宗臨濟義玄講四料簡、四賓主、四照用;曹洞宗石頭希遷作禪門《參同契》;洞山良價作《寶鏡三昧歌》,講六爻偏正迴互;曹山本寂講五位君臣,更與《周易參同契》都有直接關聯。

  我認為這與道教內丹學之發展有關。內丹學興起於中晚唐,特重《周易參同契》。禪宗濡染風氣,故亦重此。厥後道教內丹學講性命雙修,又都吸收禪宗,以禪為性功。兩傢融閤,此其契機也。

  宋代以後,講易佛會通的更多,如王安石、蘇軾、硃長文、李綱等都是。硃長文、李綱均是講《華嚴》的。以禪解易,則始於南宋。如瀋作?、楊簡、王宗傳,下開明代雲棲袾宏、紫柏真可、蕅益智旭之先聲。智旭法師《周易禪解》以禪入儒、誘儒以知禪,影響尤大。如焦竑《易筌》、張鏡心《易經增注》、鄭圭《易臆》等多承其風。所以《四庫提要》說:「明末心學橫流,大抵以狂禪解易。」

  清代以來,佛易會通的講法漸少。清末唯識學大盛,可是用唯識以說易者卻少見,反而是有熊十力《新唯識論》這一類以易學來反對唯識的。

  以上大略介紹古來會閤佛易的曆史,並說明其閤會之不同路數,是希望提供讀君祖這本書的讀者一些背景知識,瞭解佛易結閤也是一條源遠流長的學脈,不可輕忽。

  其次,這也可以讓讀友們知道君祖之解,在佛易會通方麵究竟居什麼地位。

  由上文的介紹,大傢應可以看齣:曆來之解,以佛解易為多,以易解佛卻罕見;周濂溪、程伊川曾說《華嚴經》的道理可以用一個艮卦來概括,也語焉不詳,佛教徒則多不以其說為然。以佛解易者,儒者也多錶異議,認為是比附或扭麯。因而此事有兩個難點,一是對佛教和《周易》的義理均須精熟,且能解釋得銖兩悉稱,無比附歪麯任何一方之嫌。二是要開創一種以易解佛的路數。

  君祖選擇的是《心經》。這也是曆來講佛易會通者罕及的。過去,正如我上文所介紹,或說空有,或講主客,或論華嚴,或雲象數,或道心禪,並沒有以《心經》來闡述兩傢義理的。以《心經》之重要性而言,如此言佛易會通,不啻失之眉睫。君祖此書可謂補足瞭曆史缺憾。

  所以這雖是一本小小的講錄,其實價值甚大,我是十分佩服的。唯一需要做些補充的是「阿賴耶識」的問題。

  「阿賴耶識」,攝論宗謂為染雜,要轉識成智時,須另依第九識「阿摩羅識」。地論宗則認為「阿賴耶」就是「如來藏」、是「真如」。但其說實際上是取消瞭第七識「末那識」,或把「末那識」和「染法阿賴耶識」閤併瞭。《大乘起信論》又以為它既是染又是淨,染時是「阿賴耶」,淨就是,「如來藏」。君祖採取的,是把「阿賴耶識」視為染而未淨的立場。這在佛教中也是有依據的,讀友不必依不同經論或宗派主張而起疑情。

自序

觀行天下


  《心經》二百六十字,將大乘佛法的究竟真諦闡述無遺,這種成就真是不可思議,難怪贏得韆古贊嘆。在我所品讀過的中外經典中,大概隻有《易經.雜卦傳》堪與比擬。《大易》為華夏文化之源,暢演天人奧義,世所共尊。《雜卦》為十篇《易傳》壓軸,兩百五十字排比詮釋六十四卦,精彩生動,餘韻無窮。《心經》若不算後麵咒語,似乎更精簡,《雜卦傳》去掉「也」字不到兩百,篇幅仍是最短。何況《心經》用瞭「亦復如是」、「無無明,乃至無老死」的省略錶述,又掐頭去尾不提法會因由及效果,纔有如今傳世的風貌。看來中國人還是言簡意賅的翹楚,意在言外,不盡風流。

  一般佛經都記載佛說,《心經》卻是觀音菩薩擔綱說法,劈頭一句「觀自在菩薩」,欲觀世音,先「觀自在」。菩薩即自覺覺人,先知覺後知,先覺覺後覺。「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觀而後行,想到做到纔是最深刻的妙智慧。「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知行閤一瞭,便可照見俗塵虛幻,濟度眾生解脫一切痛苦煩惱。

  道藏中的《黃帝陰符經》不到四百五十字,底蘊極深,也是膾炙人口的經典。開章明義即稱:「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仍是先觀而後行,道法自然,包羅萬有,修習者善觀真行,必然成道。

  《易經.係辭下傳》次章稱述《易》之源起:「昔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中華最高經典的智慧,也是從觀察而來。《彖傳》於鹹、恒、萃卦分稱:「觀其所感、觀其所恒、觀其所聚」,「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

  《易經》還有觀卦,卦辭雲:「盥而不薦,有孚顒若。」就是宗廟中虔誠祭祀之象。《大象傳》稱:「風行地上,觀。先王以省方觀民設教。」設教施政都得行腳四方,觀察風土民情,因人因地製宜纔行得通,這與觀音現身說法的道理全閤。觀卦六爻由內而外、從低至高的精進曆程,亦通眾生、聲聞、緣覺、菩薩而佛的進階修行。《心經》從空五蘊、十八界、十二緣生、四聖諦,乃至無智無得,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層層突破的妙智慧,觀卦足以盡之。儒、釋、道三教探討宇宙人生真理,大道並行而不悖,並育而不相害啊!

  今日世風之亂,災難不息,真正緣由還是人心不淨。我習《易》四十年,兼修儒、釋、道,近年來教學研多作三教會通之事,希望於學者有幫助,於世道有補益。

圖書試讀

《心經》概述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心經》,同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一樣廣為人知。《心經》非常短,全文僅兩百六十個字,其含義卻極廣博而精深。《心經》文旨,原齣於大部《般若經》內有關捨利子的各品,即秦譯《大品般若》的序、奉鉢、習應、往生、嘆度五品,唐譯《大般若經》第二分初緣品、歡喜、觀照、無等等四品(《大般若經》捲四百零一至四百零五)。各品說佛和捨利子問答「般若行」的意義、功德,《心經》即從其中撮要單行。
 
《心經》堪稱佛法的精華,「般若波羅蜜多心」為這部經的總名稱,譯為白話就是教人依照「般若」妙法修行,便可度脫煩惱的生死苦海,達到究竟安樂的涅槃彼岸(波羅蜜),而親證不生不滅之真「心」實相。《心經》的心,一方麵是我們的心,如天地之心、佛心、如來心,另一方麵也代錶精華的意思,即薈萃精要,也就是說大乘佛法的精要統統濃縮在這二百六十個字中。所以它是「大」,也是「心」。
 
要把整個大乘佛法的精華按照層次一層一層往上超越,在這麼少的篇幅之中錶達得那麼好,真的不是凡手。我們現在採用的《心經》譯文,是唐代高僧玄奘翻譯的版本。玄奘自西遊迴來,重新翻譯《心經》,他翻譯的版本與魏晉時期後秦高僧鳩摩羅什翻譯的版本相比,稍有齣入。當然,後世都普遍認為,玄奘的譯本是最好的,文章也非常優美。
 
據說,玄奘西行取經,在自己受難的時候,所持念的也是《心經》,當然那是彆人翻譯的版本。《西遊記》雖然是神話,但也間接地說明唐僧那一趟曆程,中間的確遇到很多的艱險考驗。隻要碰到難關的時候,他就會誦念《心經》,念時,邪魔外道不能沾身,鬼神都得讓位。所以,大概他的體會很深刻,迴來之後就自己譯瞭這麼一個傳誦韆古的版本。
 
《心經》內容精粹,又涉及佛教的基本道理,加上文辭很短,我們必須要下功夫把它背熟。在講述《心經》的時候,我們還是貫徹以《易》證佛、以佛證《易》的基本路綫。像《法華經》的講述,全部都是取自《易經》的卦象,《心經》也是如此。但是經文一定要掌握,《心經》這麼短,凡是學佛的人,如果說《心經》還沒有看過一遍,那真的是匪夷所思的事情。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