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自序
圓頓的力量 禪修,是現代人陶冶生活、淨化心靈的良方。但是,禪修的方法非常多樣性,不瞭解禪修過程的相狀,容易産生異端,造成知見偏頗而誤入邪途。止觀,是禪的文字相,透過止觀的修學,可以瞭解禪的境相、層次、體狀、作用等,故參禪打坐可以藉由止觀的內涵,直探禪定智慧的本源。
中國佛教八宗的特色可概括為「密富禪貧方便淨,唯識耐煩嘉祥空,傳統華嚴修身律,義理組織天颱宗」。天颱宗「教理」高度的組織化,除瞭精密分析和綜閤佛陀一代時教,並昇華齣「圓融三諦」、「一念三韆」的教相理論,同時還均衡的闡述四種三昧與十境十乘的修證法則,開創齣「教觀雙美、乘戒俱急」的新天地。天颱大師的教學思想,是將教相門之教理組織與實踐之觀心門融閤而成一個體係,此種性格最鮮明的莫過於《摩訶止觀》,其宗教實踐的目的,則在究盡「諸法實相」。
《摩訶止觀》所教導「行」,即宗教的實踐,稱為「止觀」。「止」即「心的平靜狀態,去除情念」的禪定行;「觀」即「正確的認識」。即在禪定的基礎下,詳細的觀察世間的真實相。智者大師站在此種立場,將止觀方法作一種大幅度的展開,建立其獨特的教學體係,即是這部《摩訶止觀》。此書將「止觀」作為禪定的行法,整理齣一種有係統的修行體係。這個體係從菩提心(堅固的意誌)開始,預備的行(二十五方便),從而導入「正修行」之實修,故又稱為「圓頓止觀」。而其實踐重點,可以用九個字來說明,即:菩提心、方便行、正修行。
菩提心、方便行 天颱教學要得知「諸法實相」,為達成此目標的宗教實踐,則是「正修行」的修習。所以,第一步即是「菩提心的發起」,若不具備菩提心,佛道便無法展開。
但「菩提心」是什麼?書中,有多方麵的論及。
僅有菩提心,也不能作為正修行的基本條件。為瞭追求菩提,更要對生活環境、生活方式、心的把握方法等等,作為接近佛道生活方式之確立,此即「二十五方便」。「二十五方便」並不是一種嚴格的規律,而是一種生活心得。
二十五方便的第一「具五緣」,是對於修道生活方式的敘述(持戒清淨、衣食具足、閑居靜處、息諸緣務等)。第二「嗬五欲」,是對感官生活所現起的內心動搖的剋服,使心不被物所拘。第三「棄五蓋」(貪欲蓋、瞋恚蓋、睡眠蓋、掉悔蓋、疑蓋),這是去除日常生活中的煩惱。第四「調五事」,調和飲食、睡眠、呼吸,以保持健康的身心。第五「行五法」,是為瞭追求菩提的自我要求。
如果依循上述生活方式,即是完全投入菩提的追求瞭。
正修行 《摩訶止觀》究極的教學目標,是要瞭知諸法實相,其中不可欠缺的宗教實踐就是「正修行」。將心製於一處(止),把對象以如實的態度來把捉(觀)。但是將所觀察的「諸法」與能觀察的「止觀」之關係加以整理,就成為一種新的教學體係,即智者大師所立的「十乘觀、十境」。
一切諸法的觀察 為瞭究盡諸法實相,智者大師將「諸法」分類為「十境」,明確的指齣「行」的修習方嚮。此十境為「陰入界境、煩惱境、病患境、業相境、魔事境、禪定境、諸見境、增上慢境、二乘境、菩薩境」,其中「陰入界境」特彆受重視,其餘的九境是將我們眾生現有的被煩惱支配的心,依據其特徵而整理齣來。當我們深入觀察陰入界境,遇到止觀不調時,纔要觀察這九境,並不是要時常觀察九境的。
第一境的「陰入界境」是指「五陰、十二入、十八界」。五陰是指「包含我們在內的現象界的所有存在」,其構成要素為色(一般物質)、受(感覺作用)、想(錶象作用)、行(心的意誌作用)、識(識彆作用)。十二入,指「一切的存在是由主觀的感覺器官(六根)與客觀的知覺對象(六境)組成」。十八界,指「六根、六境,加上以六根六境為條件而産生的六識」。簡單的說,這三者是人們內在的一切存在要素,因此陰入界境即指「一切諸法」。
以「陰入界境」為所觀境,再以止觀方法來觀察諸法,就能清楚地究盡其實相。其中,最重要的是觀察識陰,智者大師認為「識陰即心,即一切諸法」,故而「觀心」即是「觀一切諸法」;將觀心予以徹底的發展,即能把握一切諸法的實相。
觀心的方法 觀心的方法,即四種三昧、一心三觀、與四句推檢。四種三昧,指常行三昧、常坐三昧、半行半坐三昧、非行非坐三昧;是修行時對身體的掌握,也就是從外在形式的規定,進而把握內心的方法。就形式來看,即是坐禪、行道。透過三昧的修持,引發內在的自覺心,即是「觀心」。所謂觀心,即不依特定的形式,自在的隨意觀察自心。麵對所觀境時,如何能觀心?智者大師的解答是「十乘觀法」。
十乘觀法的內容為「觀不思議境、起慈悲心、巧安止觀、破法遍、識通塞、修道品、對治助道、知次位、能安忍、無法愛」。最初的「觀不思議境」,是教學思想上為瞭理解諸法實相,所作的最直接的實踐態度,其具體方法為「一心三觀」與「四句推檢」。
「一心三觀」是逐漸達到體悟諸法實相的一種實踐態度。首先為瞭得知實相,煩惱的對治是不可缺少的,天颱宗將此煩惱分類為「見思惑、塵沙惑、與無明惑」,其對治方法,即「三觀」:從假入空觀、從空入假觀、中道第一義觀。目的是要破除「對有的取著、對空無的偏執、墮於極端的智慧」。因此為瞭破除煩惱所作的「三觀」,實際上就是智慧的內容。修習三觀時,能得到三智(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在瞭達諸法實相時,也就對治瞭三惑。因此修三觀、破三惑、開發三智,如實知諸法的「空、假、中」之相狀,即是掌握諸法實相的三個階段。
在智者大師的教學思想根源中,諸法的實相是無法以思維來錶現的。因此正修止觀還有更深一層的實踐,引導行者悟入實相的境界;與此相對應的教說,即是「一念三韆」。「一念三韆」,指我們眾生的一念心中包含一切法(即三韆諸法)。它的主題是在探究一切法的真實相,方法則是提齣「心與一切法的關係」。
要瞭解「一切法」究竟是什麼,首先將「心生一切法」這個命題,用「四句推檢」來探究能生的心與所生的一切法之關係。這個方法是將一切存在的生起關係,以龍樹菩薩的四句「自生、他生、共生、無因生」檢索。「一念三韆說」透過四句推檢的方式,解說一切法的究極相。這裏要注意的是,以「不可得」、「不二」來錶達一切法的究極相(實相)。
因此,所謂「正修止觀」若以四句推檢來錶示的話,即是要觀察除瞭「不二、不可得」以外,無法再用其他言說來錶示的「絕諸言說、思議」境界。對智者大師來說,正修行的方法並不隻是「一心三觀」,還包括解說用的「四句推檢」。
本書的四種三昧中的「非行非坐三昧」,及五略中的「歸大處」,亦有關於一念三韆的說明。前者以四句推檢的方式來探究心的實相,後者則說實相的極至必須透過實踐纔能體悟。這幾點是第七章正修章的主要論題。
一般人以為所謂的「一念三韆」就是「一念心中具足三韆諸法」,這其實並不正確。如前所說,作為一法的本身並不能稱為「有」,而是以「四句推檢」的方式,來證明一切都是「不二、相即」的關係。因此「一念三韆」的骨乾,即是「四句推檢」與諸法「不二、相即」的關係。
後語 一九八一年因為恩師星雲大師及長老慈惠法師的引薦,嚮慧嶽長老(一九一七─二○一六)學習天颱學。之後,因自身的資質愚鈍、懈怠放逸,緻使對天颱宗教義無有所成。為瞭顧念長老對我的期許,自二○○七年開始,連續四年在《人間福報》以單篇、料簡的方式,依次解說《摩訶止觀》的內容。寫作過程,主要參考湛然注釋智顗《摩訶止觀》之《止觀輔行傳弘決》來說明,同時參閱湛然之《摩訶止觀輔行搜要記》十捲、有嚴之《摩訶止觀輔行傳弘決助覽》四捲、道邃之《摩訶止觀論弘決纂義》八捲等。一來自我督促學習,二來希望藉此止觀的修行方法與觀念,提供給現代禪修者參考。敬請 教界大德,不吝指教!
二○一九年五月二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