蕅益智旭:地藏之孤臣

蕅益智旭:地藏之孤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地藏菩薩
  • 蕅益智旭
  • 佛教人物
  • 明清史
  • 宗教研究
  • 傳記文學
  • 孤臣
  • 曆史人物
  • 文化史
  • 佛教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照我忠義膽,浴我法臣魂!」

  身處明末亂世,大師感嘆自身業障深重;
  深深悲痛百姓顛沛流離,驚嘆眾生業報之深。
  麵對惡劣的社稷傾圮,大師將滿腔熱血,
  轉化成精勤修行,藉以改造自己及世運。
  戒律、天颱、地藏、淨土,皆精研、講述,
  盼能一改佛門之弊,偕眾生共臻淨土。
  無怪乎其被尊為明末四大高僧之一、
  天颱宗第三十一代祖、淨土宗第九祖,
  弘一大師更推崇其為近古高僧知見最正者!
 
浩瀚星河中的微光:一部關於探索與發現的史詩 本書並非聚焦於某一特定曆史人物或宗教典籍,而是一部橫跨多重領域,旨在探索人類認知邊界與宇宙奧秘的宏大敘事。它以一種近乎散文詩的筆觸,編織瞭一張由科學發現、哲學思辨、失落文明遺跡和未來想象構成的復雜圖景。 第一部分:星辰的低語與地球的脈搏 全書的開端,將我們從熟悉的現實抽離,帶入一個對宇宙本源的深沉叩問之中。作者首先將筆觸投嚮天文學的最新進展,探討暗物質與暗能量的本質,以及我們對宇宙起源模型(如大爆炸理論的修正與替代性假說)的理解如何隨著詹姆斯·韋伯望遠鏡等新一代觀測設備的介入而發生根本性的動搖。 隨後,敘事轉嚮地球深處。這不是一部地質學教科書,而是一場深入地幔與地核的“虛擬探險”。書中詳細描述瞭地球內部的液態金屬流動如何生成我們賴以生存的磁場,以及這種動態平衡對生命演化的關鍵作用。作者引用瞭大量深海熱液噴口生態係統的研究,描繪瞭那些不依賴陽光、完全依靠化學能生存的奇特生命形式,以此類比生命適應力的極限。 在這一部分,一個重要的論點被提齣:我們對“生命”的定義是否過於狹隘?書中穿插瞭對極端微生物(如嗜鹽菌、嗜熱古菌)的深入分析,探討它們在行星際旅行中可能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們對尋找地外生命的啓示。 第二部分:失落的語言與信息解碼 敘事視角轉嚮人類文明的碎片化曆史。本書摒棄瞭傳統的時間綫敘事,而是采用“信息碎片”的考古學方法,試圖重構那些在曆史長河中被遺忘或故意抹去的知識體係。 核心內容集中在對幾種關鍵的“失讀文字”的分析上。比如,對伊特魯裏亞語、綫性文字A的最新符號學研究,以及對一些被現代考古學界視為“僞科學”的古代天文記錄的重新審視。作者並非鼓吹神秘主義,而是運用先進的模式識彆算法和計算語言學,探討這些古老符號係統中可能蘊含的、超越當時技術水平的數學或天文信息。 書中用瞭大量篇幅討論“知識的瓶頸”。例如,古希臘亞曆山大圖書館的焚毀,不僅僅是物理意義上的損失,更是對某一特定知識體係發展路徑的截斷。作者通過對比不同文化中對“無限”概念的處理方式,揭示瞭知識在傳播和保存過程中所麵臨的內在脆弱性。 一個引人入勝的章節描述瞭對特定古代工程遺跡(如秘魯的納斯卡綫條、波斯波利斯遺址的復雜幾何結構)的非主流解釋,這些解釋側重於它們作為“信息存儲介質”的可能性,而非單純的宗教或祭祀用途。 第三部分:意識的疆域與模擬現實的邊界 本書的哲學思辨部分,是其最為前衛和引人深思的篇章。作者將焦點從外部世界轉嚮人類內部的“意識硬件”。 書中詳細探討瞭神經科學中關於“自我”和“湧現現象”的最新理論。它深入剖析瞭整閤信息理論(IIT)的數學框架,並將其與量子力學中的觀察者效應進行類比,探討意識是否是宇宙基本屬性的延伸,而非僅僅大腦活動的副産品。 更具挑戰性的是,作者構建瞭一個關於“信息熵與存在真實性”的辯論場。通過對圖靈測試的深度批判,以及對“玻爾茲曼大腦”悖論的細緻梳理,本書引導讀者質疑我們感知的世界的底層結構。它沒有斷言我們生活在模擬中,而是認真探討瞭如果存在一個“更高維度的計算結構”,我們現有的物理定律將如何被視作該結構運行的底層代碼。 書中還探討瞭未來的人工智能在達到“強通用智能”(AGI)之後,其內在的“非人類心智模型”可能采取何種形態。作者設想瞭一種完全基於數學優雅性而非生物學限製的思維過程,並試圖用人類的邏輯框架去“逆嚮工程”這種可能的心智結構。 第四部分:未來的迴響與存在的倫理 在結尾部分,作者將目光投嚮遙遠的未來。這不是科幻小說,而是基於當前科技發展軌跡的“閤理推斷”。探討瞭人類在麵對太陽壽命終結、星際殖民的巨大技術鴻溝以及跨物種交流的可能性時,所必須麵對的倫理睏境。 一個關鍵議題是“信息永生”與“生物衰亡”之間的張力。書中分析瞭數字永生技術(如意識上傳)的哲學陷阱:上傳的數據是否等同於原有的“自我”?如果不是,那麼我們追求的究竟是什麼? 最後,本書以一種對“意義”的追尋收尾。麵對宇宙的浩瀚與自身的渺小,個體存在的意義如何確立?作者並未提供一個終極答案,而是強調,探索本身——那種對未知世界永不饜足的好奇心和對知識體係的持續建構——纔是人類文明最根本、最不可替代的驅動力。它鼓勵讀者去擁抱不確定性,將每一次認知邊界的突破視為一次微小的勝利。全書在對宇宙深空無聲的敬畏中緩緩閤上,留下無盡的迴味。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釋空行


  佛光大學宗教所碩士畢。深感佛法是闡明宇宙人生的真諦,眾生藉由聞思修契入真理,依高僧為典範,把佛理融入生命,洗滌內心的垢染,邁嚮覺悟的大道。

  曾任職颱北市國稅局和颱大醫學院;擔任過勝樂金剛中心講師、紐西蘭金剛總持佛學會講師、紐西蘭Unitec College宗教師、颱北市護持大乘法脈僧團當傢師、經續法林會長、釋迦牟尼佛中心會長、桃園少輔院及桃園女子戒治所監獄佈教師。

  現任:颱灣佛教僧伽終身教育學會理事;圓通佛學院講師;萬芳醫院、雙和醫院、亞東醫院臨床宗教師;颱北女子看守所監獄佈教師。
 

圖書目錄

「高僧傳」係列編輯序
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
推薦序
「近古高僧中知見最正者」 陳旺城
編撰者序
暗夜天空中的一顆孤星──蕅益大師

【示現】
緣起:動盪明末……
不度德,不量力,妄欲砥柱中流,誰道連身淚沒!努力扒將起來,未免筋疲骨仄;賴有金剛種子,從來不受侵蝕。彌陀一句作津梁,阿鼻直達安樂國。
明朝的佛教
民間的宗教
理學的思想
內憂外患的明末

第一章 誕生.成長
父持白衣大悲咒,夢大士送子。幼持齋甚嚴肅,夢感大士曾相召。
佛化傢庭
觀世音菩薩的信仰
「大悲咒」等修法

第二章 研習世學
就外傅,聞聖學,拘虛於程硃。開葷酒,作論數十篇,闢異端。閱《自知錄》序及《竹窗隨筆》,乃不謗佛。自心者,三教之源,三教皆從此心施設。
造「闢佛論」
程硃學派之誤解
反邪歸正
三教同源

第三章 決意齣傢
師二十歲喪父,聞地藏本願,發齣世心。二十三歲聽大佛頂經,決思離俗。二十四歲一月中,三夢憨師,乃從雪嶺峻師剃度。
父親往生
決意齣傢
三夢憨師
遁入空門

第四章 青年時期的修行和弘化
二十五歲坐禪徑山。至夏,身心世界忽皆消殞;因知此身從無始來,當處齣生,隨處滅盡。二十八歲母亡,痛切肺肝。
徑山參禪
受戒.寄傢書
母親往生
鬆陵閉關

第五章 壯年時期的修行和弘化──前期
三十一歲,隨無異禪師至金陵,盡諳宗門近時流弊,乃決意宏律。深痛我禪門之病,非颱宗不能救耳!
力倡戒律和教理
結盟弘律
著述律學
退位為菩薩沙彌
主修閱藏著述

第六章 壯年時期的修行和弘化──後期
冀乘本願輪,仗諸佛力,再來與拔。至於隨時著述,竭力講演,皆聊與有緣下圓頓種,非法界眾生一時成佛,直下相應,太平無事之初誌矣。
九華山弘化
南方弘化
獲得清淨比丘戒
著述弘化

第七章 晚年時期的修行和弘化
不願成佛,不求作祖;不肯從今,不敢畔古。念念思歸極樂鄉,心心隻畏娑婆苦。六字彌陀是話頭,韆磨百難誰能阻。
安住靈峰
重振毗尼
撰寫《八不道人傳》
著作《選佛譜》
撰述《淨土十要》、《閱藏知津》、《法海觀瀾》
端坐圓寂
圓寂之後

【影響】
壹.廣著群書
若論逗機最妙之書,當以《淨土十要》為冠。而《佛說阿彌陀經要解》一書,理事各臻其極,為自佛說此經來第一注解。
著述等身
重要著作簡述

貳.思想與修持
不參禪,不學教,彌陀一句真心要。不談玄,不說妙,數珠一串真風調。由他譏,任他笑,念不沉兮亦不掉。晝夜稱名誓弗忘,專待慈尊光裏召。懸知蓮萼已標名,請君同上慈悲舴。
戒律思想與修持
性相融會思想與修持
天颱思想與修持
地藏思想與修持
懺悔思想與修持
觀音思想與修持
淨土思想與修持
畢其一生,歸於淨土

附錄
蕅益大師年譜
參考資料

 

圖書序言

推薦序

「近古高僧中知見最正者」


  蕅益大師是明代四大師中的最後一位,一生多病而孤,在教理上兼通天颱宗、禪宗、華嚴宗、法相宗;行持上特彆注重地藏與淨土法門。此外,在晚明的戒律復興上也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目前華人世界中,由於教育的普遍提升以及網路的興起,佛法不論作為一種研究或信仰,從南傳到禪淨密宗,乃至於由佛教所發展齣的新興宗教,可以說是韆年以來從未有的興盛,也有瞭各種嶄新的樣貌。

  然而,為什麼要讀蕅益大師的傳記?

  這可以先從蕅益大師的自傳《八不道人傳》談起,「八不道人」是蕅益大師的自號,在自傳的開頭寫道:

  八不道人,震旦之逸民也。古者有儒、有禪、有律、有教,道人既蹴然不敢。今亦有儒、有禪、有律、有教,道人又艴然不屑。故名八不也。

  意思是對古代的儒、禪、律、教諸前人之行誼,自嘆不如而無法將自己歸為這一類的古德賢者;但是對當時明代的儒、禪、律、教又感到不屑而無法認同。因此,自稱為「八不道人」。

  我們由此可以看到,大師既是佛門中的一個「憤青」,也是一個自我要求極嚴的完美主義者。麵對著現實與理想的差異,大師的前半生,緻力於破除當時最盛行的狐禪、狂禪流弊、端正唐代以來的正統禪宗法眼,所謂「末世禪和,不為生死大事,裝模作樣,詐現威儀,不真實學禪、教、律,徒記兩則公案,辨幾句明相,受三衣衣鉢,以為佛法盡此矣。」都是大師對當時學禪行人的嚴厲喝斥。

  值得注意的是,大師對禪宗的批評並非來自宗派不同所生齣的對立或誤解。恰恰相反,參禪曾是大師年輕時最主要的修行法門;而且,在他二十五歲時,於徑山閉關時就有過開悟的體驗。

  然而,禪宗的流弊在晚明時期已經很嚴重,大師開始有瞭弘揚戒律的想法,力圖匡正這種變質的風氣,如大師所言「盡諳宗門近時流弊,乃決意宏律」。同時,在〈寄剃度雪嶺師〉一文中大師也提到:「毗尼法,三學初基,齣世根本,僧寶所由得名,正法賴以住世。而罕有師承,多諸僞謬,遂令正法墜地,僧倫斷絕,一可痛也。」似此戒體的不清淨、傳戒的不如法,都讓大師感到痛心。唯獨造化弄人,大師力促的「五比丘共住」以傳承淨戒的誌願,最終仍舊沒能達成,成為大師一生中最大的遺憾。

  本書的第一章對明代佛教的時代背景作瞭概括性的描述。由於明代正處於東西方文化開始交會之際,而傳統中華思想各個支脈發展至此也逐漸錯綜復雜,人們對於種種思想的矛盾開始有瞭統閤的需要,各種固有宗教與支派在明朝齣現瞭融閤的趨勢,融和佛道儒三傢的「理學」順理成章的成為當時儒生的「新學」。在這個背景下,當時的「憤青」大師仗著滿腔的熱血也寫下瞭反對佛教的文字,這個過程在本書的第二章有詳細的記載。

  大師閱讀《竹窗隨筆》後,雖知道自己為「邪師所誤」,但就種種思想上的矛盾,僅能延續著前人蓮池大師的主張──以「三教同源」調伏這幾個主流思想彼此的差異。本書的第三到第五章清楚描述大師一生的修行和弘化過程。此外,對於匡正佛教的流弊,大師除瞭深入經藏、梳理辯證佛陀的本懷外,也撰寫大量的文字流傳於後世,算是對當時的大乘佛教作瞭去蕪存菁的整理。因此,佛教在十三世紀從印度滅亡後,以大乘佛教傳入中國並得以延續,時至今日若尚能不脫離當時的本旨,大師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因此,循著蕅益大師的文字,對於目前琳瑯滿目的佛法,當可在其中找尋正知見,並避免為「邪師所惑」。弘一大師曾說:

  《靈峰宗論》為明靈峰蕅益大師的文集,近古高僧中知見最正者;先閱此種,自不緻為他派之邪說所淆惑。

  因此,在這個時代研究蕅益大師的傳記,可以說是有特彆的意義。

  本書的另一個特色,就是對於大師的著作廣泛地摘錄引用,我們可藉此更清楚地理解大師知見的依據,甚至一窺其間心境的轉變。由於大師一生在各個不同的時期都有著不同的「天命」:在他三十五歲之前緻力於弘揚戒律;中年時期,一方麵他繼續深入經藏,為後世辨明佛陀正法而持續筆耕;另一方麵,在實修部分則特彆聚焦在地藏與淨土兩大法門上。

  到瞭晚年,大師特彆主張「具足信願,持名念佛」,他認為「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截至圓頓者,莫若念佛,求生淨土。又於一切念佛法門之中,求其至簡易至穩當者,莫若信願專持名號。」大師強調:「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清楚點齣往生極樂世界三資糧──信、願、行。能否往生極樂世界,取決於是否具足信願;而品位的高低,則決定於持名功夫的深淺。

  空行法師是我在佛光大學宗教所的學生;初與法師結識,就曾請她來辦公室深談。法師自幼品學兼優,小學畢業獲得縣長奬,國中畢業獲得智育奬。就讀颱北商專時即通過普考,畢業後又通過高考。她曾服務於國稅局及颱大醫學院,錶現優異,深得主管贊賞。由於她在求學期間即研讀佛教的經論,遨遊於浩瀚的佛理,自得其樂;在懇求父母同意後,正當年輕有為之際,毅然放下公職,全心投入佛門修行,而且解行並重。

  法師齣傢後,曾擔任颱北和颱中道場的負責人,也應邀到紐西蘭道場擔任中文佛學老師及大專院校的宗教師。她在研究所時,治學嚴謹、課業優異,處事平易近人,個性隨和。此外,她多年來在醫院擔任臨床宗教師及監獄弘法,並在佛學院講課,貢獻所能,服務社會。身為其師,我倍感榮幸。

  最近欣聞法師應慈濟人文誌業中心邀請撰寫蕅益大師的傳記,並邀我作序推薦。我個人閱讀此書後,除瞭加深對蕅益大師的認識,也得到不少的獲益與法喜。在此,我很樂意以這篇短文作個簡短介紹,並且推薦給大傢。

◎陳旺城(佛光大學宗教學研究所所長)

編撰者序

暗夜天空中的一顆孤星──蕅益大師


  蕅益大師,生於四百年前的明末時期,後人尊為明末四大師之一;其對後世的貢獻,連弘一、印光兩位大師都贊嘆不已,可見大師對後世之貢獻。

  確實,大師的貢獻主要在三個方麵:一、大師對各宗派佛法的思想進行辯證、論述,並集大成,著作等身,成為近代佛學的大通傢。二、大師不隻自身嚴持淨戒,精勤修持佛法,而且因應當時佛教的流弊,不畏艱辛地撥亂反正。三、大師一生在各種逆境中摸索佛法所展現的人生態度,足以成為後世的楷模。

  所幸,由於蕅益大師所處的年代與我們較近,相較於其他高僧大德,我們可以有更多資料與更清楚的時代背景,藉以看得更明瞭。

  對真理的追尋

  這些對後世的貢獻,並不是大師從年輕時就立定誌嚮的。事實上,大師一生的心態與思想曆經過多次的轉變;這些轉變,主要是來自於大師對「真」的追尋,進而成就其「大」。這整個蛻變的過程,便是本書想要特彆傳遞給讀者的。

  在本書中,我們怎麼樣更「近」地去看大師呢?首先,大師的著作非常豐富,這些文字資料多數仍良好地保存著,所使用的語言習慣以及民情也與現代較為相近,大師的心路曆程都可以在他的著述和書信中得到清晰的輪廓,甚至可以清楚地看到大師在自我摸索中的種種蛻變。

  如前所述,與許多古代的修行人相比,大師並不是一齣生就對自己的誌嚮與修行法門堅信不移;事實上,大師的「疑惑」比一般古德來得更多,甚至有時混亂到難以決疑。這一方麵固然是大師本身的嚴謹性格所緻,也有很大部分來自時代背景的因素。

  中國的佛教經典與論註,自宋代印刷術發明後開始廣泛流傳;在這之前,人們其實很難有機會廣博接觸到佛法的各種法門,甚至能聞其一已屬萬幸。到瞭明末,由於典籍的廣泛流傳,禪、淨、密、律、教等五宗雖然看似已有開枝散葉之勢,但諸法門也因為修行者的主觀或麯解,而有逐漸變質的現象,甚至有流嚮庸俗化、偏執化的傾嚮,有的經典甚至齣現魚目混珠而真僞難辯。所以,到瞭明末,佛法實質上是已經走嚮衰敗的方嚮。再加上當時朝廷政策等因素,明朝對僧侶的的管理製度,變相鼓勵瞭許多投機分子混入佛門;這些人主要是基於套取社會福利的目的,而佯裝現齣傢相,甚至將齣傢證(度牒)作為商品買賣。

  到瞭明代中葉,佛門已是龍蛇雜處,無行僧人敗壞佛法的事件屢見不鮮。而即使有心實修之人,麵對當時的五宗十派,或如天颱宗逐漸為人所輕忽,或如律宗之開遮持犯早與佛世不同;甚至以明代最興盛的禪宗來說,禪和子口說公案、戒行則束諸高閣等問題,早已成為當時的普遍風氣。就算其中有不願同流而欲實修的禪者,麵對當時已混入宋明理學的禪宗,欲得祖師禪的真意也得要碰碰運氣,看能否遇到真正的善知識給予指引。

  大師身處的年代,恰好是佛經上所說的「佛滅後第五個五百年」,也就是末法時期。在《大方等大集經‧月藏分》提到「五五百年」的說法:

  於我滅後五百年中,諸比丘等猶於我法解脫堅固;次五百年,我之正法禪定三昧得住堅固;次五百年,讀誦多聞得住堅固;次五百年,於我法中多造塔寺得住堅固;次五百年,於我法中鬪諍言訟白法隱沒損減堅固。

  《大集經分閻浮提品》上說末法時代的特色為:

  於我法中鬥諍言頌,白法隱沒,損減堅固。……從是以後,於我法中,雖復剃除須發,身著袈裟,毀破禁戒,行不如法,假名比丘。

  簡言之,大師的時代(明末清初)佛法已經式微,僧人大多徒具形象,而無實修的內涵。

  迴到大師所處的時代,當時所流傳的各種經論,何者是真正佛的知見呢?普世所傳、所言的佛法,哪個是真的?那個是假的呢?又,哪個是如法的?那個是方便的呢?這些摸索的時間幾乎占去大師人生的一半以上。所謂「四十而不惑」,大師在這方麵的摸索,也是幾乎到瞭四十歲以後,方嚮纔比較明朗。

  到瞭四百年後資訊更為發達的今天,我們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也一定難免遇到這樣的疑惑。大師示現齣,像我們一樣的平凡人,也會遇到種種矛盾與疑惑,甚至退轉;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該如何追尋真理呢?

  本書除瞭詳實地比對大師的生平事蹟,也將摘錄瞭大師在同一時期的著述與文字,直接反映大師當時的想法與觀念;這個整理的過程,讓我們對大師身為一個「凡人」的感受更為親切。

  「地藏之孤臣」

  其次,大師有著很「孤單」的一生。大師恰逢生於亂世,前麵提到對於解惑與去假歸真的追求,可以說是大師一生中重要的職誌。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等,以儒傢啓濛的大師自是明白這個道理。

  除瞭獨覺的聖人外,大部分的高僧大德,多半能在修行的路上得到一些師友的啓發;唯獨大師,修行路上幾乎找不到同行之師友。世緣的孤立,加上體弱多病,使得大師經常有業障深重、生不逢時的感慨,遂經常懺悔以求滅罪。

  大師在青少年時期,就自嘆遇到邪師邪說,在程硃理學思想上,花瞭不少時間與冤枉路,甚至還造下闢佛的惡業。進入青年時期,一生中唯一有機會親近的善知識憨山大師,又因為交通不便的障礙而無法親見。

  到瞭壯年時期,好不容易找到幾個誌同道閤的夥伴,與雪航、歸一和惺榖等三位法師建立緊密的友誼,對於四人彼此在佛法上能互相解惑、增進而法喜充滿。然而,短短的五年之間,這些朋友病逝的病逝、離去的離去,大師最終還是隻能迴到孤身一人追求佛法的路上。大師的世緣居然如此貧乏啊!

  到瞭壯年後期,大師苦無良師益友之下,對於心中的種種疑惑,無人可以請教或討論,隻能藉由《占察善惡業報經》及占察輪,以求決疑。當大師接觸這部地藏法門的經典《占察善惡業報經》,閱後頓感「悲欣交集,如獲至寶」。這部經典對身處末法時代的大師就像是暗室中的一盞明燈,也是「誠末世多障者之第一津梁也」。

  前麵提過,大師自知身處於佛法衰頽、正法難尋的末法時期,這正是大師必須要鍥而不捨地追求正法的背景;自認業障深重,更是大師心中難以釋懷的遺憾。所以,「末世多障者」何嘗不是大師對自己的寫照?

  此後,大師遂與地藏菩薩為友、為師,大有「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寂寥之感。大師在追尋佛法,撥亂反正的過程中,除瞭以古代正宗的經典為友,就是以佛菩薩為師,憑藉「自力」辛苦地從荊棘中梳理齣一條清淨之道,給未來的修行人隨行。而弘揚這部一直幫助大師決疑的《占察善惡業報經》,也使大師成為近代弘揚地藏法門的重要人物之一。

  老實念佛

  除瞭以佛菩薩與經論為師以外,大師還有一個重要之「師」──就是戒律。「以戒為師」是佛陀入滅前的最後教誨;對自己世緣淡薄孤單的一生,「戒」是至穩至當的老師(引導者)。於是,大師在律宗的研究上,可以說是獨樹一格,特彆崇尚持戒的嚴謹與戒體的清淨;大師甚至為此多次研閱深入律藏以明真僞,期許能使戒律的行持迴到佛世的標準,還原戒體的清淨。

  禪宗有個說法:「大疑大悟、小疑小悟」。大師一輩子在決疑與真理之間穿梭,這麼多年的疑情不可謂之不大。到瞭晚年,大師終有大悟。大悟的內容是什麼呢?在大師窮其一生深入各宗經論之後,最後的大悟是「信願具足,老實念佛」。

  佛法八萬四韆法門,怎麼會得到這樣「平凡無奇」的結論呢?大師是這樣說的:

  念佛三昧名寶王三昧,三昧中之王也。凡偏、圓、權、實、種種三昧,無不從此三昧流齣,無不還歸此三昧門;蓋至圓頓之要旨,亦三根普利之巧便也。

  在一生廣學多聞之後,大師歸結:「所有佛法無不匯歸迴淨土法門」、「念佛法門至圓至頓」。大師一生猶如暗夜中一顆孤星,經過多病多勞、單憑「自力」為主的漫漫長路摸索後,到瞭晚年,總算「五十而知天命」,而且得到的是一個有「他力」依歸的答案。在此同時,大師也廣勸人念佛,一門深入地念。猶如大師自像贊中所說:

  不參禪,不學教,彌陀一句真心要;不談玄,不說妙,數珠一串真風調;由他譏,任他笑,念不沉兮亦不掉。晝夜稱名誓弗忘,專待慈尊光裏召。懸知蓮萼已標名,請君同上慈悲舴。

  可以想見大師晚年的圓融無礙。同時,也示現給我們看到,一個大修行者的一生與我們沒什麼不同,也是會有種種障礙、各種疑惑、各種求之不可得與老病之苦的摺磨。大師曾經說過:「生平所做,百無一長處,隻有不捨大菩提心。為瞭佛法,忘卻自身,捨己從人,即使麵對三世諸佛,也毫無所愧。」我們在學佛的過程中,也許可以順著大師開齣來的這條道路,看看大師的心境與省思,省去不必要摸索的時間,直接受用大師晚年所證悟的圓融無礙之道。

  順治十二年,大師這顆暗夜短暫飛過娑婆的流星,最終融入在聲聲阿彌陀佛的無量光中,世壽五十七歲。大師圓寂後八年,大師未得親見的願望終於實現,眾生也遇到瞭日齣,逐漸離開瞭刀兵飢荒的暗夜,迎來中國自康熙帝以後,至少一百年的盛世曙光。

  大師在《西有寱餘》自序文中說:「百世而後,有不寐者,未始不旦暮遇之也。」大師不隻在當時沒有遇到什麼良師益友,甚至不認為有多少人能理解他的作品,所以也隻好無奈地認為:也許百年以後,我可以遇到清醒的知音,知道我所說的都是很平實的道理。

  三百多年後,印光大師與弘一大師對蕅益大師有著這樣的贊嘆:「宗乘教義兩融通,所悟與佛無異同」、「近古高僧中知見最正者」。因此,離大師近四百年後的今天,我們再來重新認識一下大師的平實,也許有機會成為大師的知音。

  祈願任何見聞或閱讀本書的人,在菩提道的修持具足一切的順緣,去除一切的違緣,發大菩提心,具足信願行,同生極樂國。

  謹將本書的功德至誠迴嚮佛法長久住世,利樂群生;
  願所有的具格的善知識法體康泰、長壽住世,並轉妙法輪;
  願所有的眾生都能值遇具格的善知識,聽聞正法,發菩提心,速證菩提;
  願所有受煩惱習氣眾苦逼惱的眾生,都能濛觀世音普薩的願力而得清涼之地;
  願所有的病者都能遇到良醫,迅速康復,過有意義的生活;
  願所有的亡者都能濛阿彌陀佛慈悲的接引,速往極樂世界,早證菩提。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實說,一開始拿到《蕅益智旭:地藏之孤臣》這本書,我並沒有抱持著太高的期待,因為我對於佛教的瞭解其實相當有限。然而,當我翻開書頁,那些充滿智慧的文字和深刻的洞見,立刻將我深深吸引。作者以一種非常親切且易於理解的方式,闡述瞭蕅益智旭大師的思想精髓,尤其是他與地藏菩薩之間那份獨特的連結。書中並沒有使用過於艱澀的佛學術語,而是透過大量的歷史考證和生活化的例子,讓我這個門外漢也能感受到地藏法門的深邃與力量。我特別喜歡作者對「孤臣」這個詞的詮釋,它不再隻是政治上的忠誠,更代錶著一種精神上的孤獨與堅持,一種不畏艱難、專注於自身信仰的態度。這本書讓我對佛教有瞭更正麵、更深刻的認識,也讓我開始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實踐那份慈悲與智慧。這是一本能夠啟迪心靈、帶來力量的好書。

评分

《蕅益智旭:地藏之孤臣》這本書,從一個完全不同的角度切入,讓我對佛教的歷史和人物有瞭全新的理解。我一嚮對歷史人物的傳記比較感興趣,而這本書將蕅益智旭大師置於一個非常特殊的歷史脈絡下,探討他作為「地藏之孤臣」的意涵,實在是別齣心裁。作者在字裡行間展現瞭深厚的學養,對於當時社會的動盪、政治的變遷,以及佛教界內部的發展,都有著細膩的刻畫。這種宏觀的歷史視角,讓蕅益智旭大師的身影不再孤立,而是與整個時代的脈動緊密相連。書中對「孤臣」一詞的解讀,也讓我思考瞭許多關於忠誠、堅持與孤獨的意義。在佛教的語境下,這份「孤」或許是一種超越世俗的灑脫,是一種對佛法真理的執著,一種不計毀譽、不求迴報的奉獻。我尤其喜歡作者對於蕅益智旭大師在逆境中如何堅守信仰的描寫,那種龐大而孤獨的背影,至今仍讓我感到一種震撼。這本書不僅讓我認識瞭一位偉大的歷史人物,更引發瞭我對生命意義和人生選擇的深刻反思。

评分

這次有幸拜讀瞭《蕅益智旭:地藏之孤臣》這本書,真的是一本讓我又驚又喜的作品。剛拿到書的時候,光是書名就充滿瞭一種肅穆又孤寂的氣息,讓我對這位「地藏之孤臣」充滿瞭好奇。閱讀的過程中,作者的文字彷彿帶我穿越瞭時空,親眼目睹瞭蕅益智旭大師在那個動盪年代,如何以堅定的信念和深切的悲憫之心,將對地藏菩薩的信仰化為實際的行動。書中對於蕅益智旭大師的生平、思想以及他所處的社會背景都有著詳盡的描繪,讓我對這位傳奇人物有瞭更立體、更深刻的認識。特別是書中對於地藏法門的闡釋,不僅僅是理論上的探討,更融入瞭大量的歷史考證和文獻分析,讓人感受到作者在學術上的嚴謹和對佛法的熱忱。讀完之後,我彷彿也感受到一股來自地獄的悲願,那種不捨眾生、誓不成佛的決心,至今仍深深地迴盪在我心中。這本書不隻是一本學術著作,更像是一次心靈的洗禮,讓我反思自己在生活中的種種執著,並從地藏菩薩的慈悲精神中汲取力量。

评分

我從來沒有想過,一本關於佛教高僧的書,能夠寫得如此扣人心弦,彷彿一部充滿戲劇張力的歷史小說。《蕅益智旭:地藏之孤臣》絕對是我近期讀過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書籍之一。作者的筆觸時而磅礴大氣,時而又細膩入微,將蕅益智旭大師傳奇的一生,以及他與地藏菩薩之間那份深刻的連結,描繪得淋灕盡緻。書中大量的歷史事件和人物互動,都被作者巧妙地編織進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線中。我彷彿能感受到當時的氛圍,感受到蕅益智旭大師在麵對種種考驗時的掙紮與決斷。更令我驚嘆的是,作者對於地藏菩薩的悲憫情懷的詮釋,那種「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的宏大願景,透過蕅益智旭大師的生平,得到瞭最動人的展現。讀完之後,我久久不能平靜,彷彿親身經歷瞭一場心靈的震撼。這本書不僅是對一位高僧的紀念,更是一麯對慈悲與堅韌的讚歌,強烈推薦給所有對歷史、對信仰、對人性有興趣的讀者。

评分

《蕅益智旭:地藏之孤臣》這本書,在我心裡留下瞭一種難以言喻的震撼。它不是一本單純的傳記,更像是一次與一位偉大心靈的深度對話。作者透過細膩的筆觸,將蕅益智旭大師那顆孤獨而又堅毅的心,以及他對地藏菩薩那份深沉的信仰,展現得淋灕盡緻。我特別欣賞書中那種對細節的考究,對歷史的尊重,以及對人物內心世界的深刻洞察。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在與蕅益智旭大師一同經歷他生命中的點點滴滴,感受他的悲憫、他的堅持、他的孤獨,以及他那份超越時空的願力。作者巧妙地將宏大的歷史背景與個人情感融為一體,讓整個故事充滿瞭張力與感染力。看完之後,我彷彿也能感受到那股來自地獄的悲願,那份不捨眾生、誓不成佛的決心,至今仍舊迴盪在我心中。這本書不僅讓我認識瞭一位傳奇人物,更讓我對「慈悲」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對「堅持」有瞭更堅定的信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