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雲法師教育情懷與誌業(修訂版)

曉雲法師教育情懷與誌業(修訂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曉雲法師
  • 佛教教育
  • 教育思想
  • 中國佛教
  • 現代佛教
  • 教育情懷
  • 誌業
  • 佛教文化
  • 人生哲學
  • 心靈成長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主要以文獻分析與曆史研究法,跡尋當代比丘尼教育傢曉雲法師教育與生命結閤的因緣,著重其教育情懷與教育誌業發展之曆史脈絡的釐清與客觀係統的呈現;箇中教育誌業的部分,涵蓋法師教育思想結晶「覺之教育」的理論建構與其教育理想「二部並進」的實踐過程。本書「情、理兼顧」,為瞭解法師教育思想提供一完整而精要的珍貴資料。
《古今詩學探微:兼論格律演變與意境營造》 導言:詩歌的生命力與時代的烙印 詩歌,作為人類情感與思想最精煉的載體,跨越瞭數韆年的時空,始終保有其獨特的魅力與生命力。它既是個人心靈的私密傾訴,也是時代精神的宏大敘事。本書《古今詩學探微》,並非聚焦於某一位特定人物的教育思想或宗教情懷,而是旨在以一種更宏觀、更具曆史縱深感的視角,對中國詩學的發展脈絡進行一次深入的、多維度的梳理與審視。我們相信,理解詩歌的“形”與“神”,必須將其置於其産生的社會文化背景中去考察。 本書的核心關切在於兩個相互關聯的維度:格律的演變與規範的形成,以及意境的營造與審美趣味的流變。我們試圖揭示,在曆史的長河中,詩歌的形式(格律)是如何被塑造、被挑戰、最終又如何服務於內容(意境)的。 第一編:格律的形塑——從《風》到近體 本篇將從中國詩歌的源頭——《詩經》——開始,係統梳理近體詩成熟前格律的初步形態及其功能。 第一章:先秦詩歌的自由與約束 《詩經》的四言句式,看似自由,實則蘊含著古樸的節奏感與韻腳的規律。我們分析“賦比興”如何成為早期詩歌的結構骨架,並探討其與當時的社會生活、巫覡文化之間的關聯。這一時期的“格律”,更多體現在章法的重復與音節的整齊上,而非後世嚴格的平仄對仗。 第二章:楚辭的浪漫與句式革新 屈原的《離騷》代錶瞭中國抒情詩的一次重大飛躍。楚辭的“長短句”以及標誌性的“兮”字,打破瞭四言的沉悶,引入瞭更具音樂性和誇張手法的錶現形式。本章重點探討楚辭在句法上的突破,及其對後世辭賦文學的深遠影響。 第三章:漢魏六朝:古體詩的定型與流變 漢樂府的質樸與五言古詩的成熟是本章的重點。我們詳細剖析建安風骨中慷慨悲涼的基調如何與逐漸穩定的五言、七言古體相結閤。隨後,六朝時期,聲律學在南朝的興起,特彆是永明體對“四聲”的初步關注,為唐代格律詩的最終確立埋下瞭重要的理論伏筆。我們不再關注某一特定詩人的創作細節,而是考察這些形式探索如何為“格律”的最終定型創造瞭條件。 第二編:格律的巔峰與規範的固化——近體詩研究 唐代近體詩(律詩、絕句)的成熟,標誌著中國格律詩達到瞭形式美的頂峰。本篇緻力於解析其嚴格的內部機製,並探討這種高度形式化對詩人創作帶來的挑戰與機遇。 第四章:格律的精微解析:平仄、對仗與粘對 本章以技術性的視角,對律詩的“二四六分明”、“頷聯對仗的嚴格性”以及“句末用韻的規範”進行細緻的解構。我們不隻是羅列規則,而是探究這些規則背後的音韻學邏輯和美學考量。例如,如何理解“平仄交替”與詩歌呼吸感的內在聯係。 第五章:格律的限製與創新的張力 一種高度成熟的格律體係,在提供穩定性的同時,也可能帶來創作的束縛感。本章探討唐代詩人(如杜甫、韓愈)如何在恪守格律的前提下,通過詞語的選擇、意象的創新和句法的變通,實現形式突破,避免落入匠氣。分析特定詩人如何“以意馭律”,而非“以律限意”。 第六章:近體詩在宋代的延續與變異 宋代格律詩雖然繼承瞭唐代的規範,但其審美趣味已發生微妙轉變。本篇分析宋詩的“議論化”趨勢如何影響瞭律詩的意境錶達,以及宋人對聲律理論的進一步發展(如宋代的某些聲律學著作)。 第三編:意境的營造——審美趣味的流變 如果說格律是詩歌的“骨架”,那麼意境則是詩歌的“靈魂”。本篇將穿越不同時代,考察詩人如何通過有限的文字,構建齣無限的、可供讀者體味的審美空間。 第七章:魏晉玄學的“空”與“遠” 從“竹林七賢”到陶淵明,魏晉時期的詩歌彌漫著一種對現實的疏離感和對個體精神自由的追求。本章聚焦於“空靈”與“衝淡”的審美範疇,分析這種心境如何通過簡潔的語言和對自然景物的白描得以實現,形成瞭早期注重“韻外之緻”的錶達傾嚮。 第八章:盛唐的“雄渾”與中唐的“沉鬱” 盛唐的邊塞詩與山水田園詩,展現瞭開闊、自信、飽滿的“氣象”。我們通過對李白、王維作品的對比分析,揭示其在營造“大格局意境”上的差異。中唐時期,如杜甫的詩歌,則轉嚮對社會苦難的深切關懷,形成瞭“沉鬱頓挫”的意境基調,關注點從“寫景”轉嚮瞭“寫情與論事”。 第九章:宋代的“理趣”與“精微” 宋詩(特彆是黃庭堅以來的江西詩派)強調“點鐵成金”的煉字工夫和“以文為詩”的理性構建。本章探究宋人如何在格律依然嚴謹的框架下,將哲理思考、生活細節融入詩中,使得意境呈現齣一種“含蓄的思辨性”和“日常的精微感”。 第十至十二章:意境的延伸與跨界影響 收尾部分,本書將簡要考察詩歌意境對詞麯的影響,探討“意境”概念如何超越詩體本身,成為中國古典美學體係中的核心要素。同時,對不同時代詩歌意境中“時間感”與“空間感”的處理方式進行比較研究。 結語:詩學的永恒對話 本書的最終目的,在於引導讀者超越對“好詩”與“壞詩”的簡單評判,轉而理解中國詩歌在漫長發展過程中,形式與內容、個體情感與時代精神之間永恒的、動態的平衡與張力。我們始終關注的是,詩人如何在既定的語言規範中,不斷地開闢新的審美疆域。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秀慧


  筆名拾慧,颱大中文係學士、美國堪薩斯大學(University of Kansas)教育碩士,現職華梵大學中國文學係副教授;學術專長領域為儒佛文教思想與高僧傳記。熱愛教育與修行,尤好與心靈成長有關之學習;曾親炙曉雲法師二十多年,深受其教育思想與風範之影響,已發錶多篇與法師有關之學術論文並法師開示錄《清涼法語》三輯。另有佛教傳記《高僧行誼》之專書齣版。
 

圖書目錄

初版序 雲山有情覺樹開 1
修訂版序 慈雲法雨潤人華 5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背景說明 1
第二節 研究宗旨、材料、方法與限製 4
一 研究宗旨 4
二 研究材料、方法與限製 5
第三節 本書章節簡介 7

第二章 曉雲法師與教育結緣的一生 9
第一節 童濛至少女時期──詩畫為友、玄思為伴 10
第二節 香港麗精美術學院時期──拜師學藝、初為人師 13
第三節 烽火連天西南行──殷憂啓聖、發齣傢願 17
第四節 東南行──遊學聖域、寓教於畫 22
第五節 島嶼歲月並環宇周行──迴小嚮大、入如來傢 25
第六節 三山(陽明山、光明山、大崙山)行跡──興學育纔、貞定不渝 32

第三章 曉雲法師教育情懷的開展與映現 35
第一節 曉雲法師教育情懷的開展──興發、拓展到昇華 37
一 教育情懷的興發──自幼好學、崇仰師道 37
二 教育情懷的拓展──從人生哲理的探微到棲心於佛陀的聖教 39
三 教育情懷的昇華──從有所為到無所得 43
第二節 曉雲法師教育情懷的具體映現 46
一 尊師重道 46
(一)一麵之緣 終身私淑 48
(二)一朝之言 終身服膺 50
(三)敬師如在 死生如一 51
二 勤學善教 53
(一)勤學不厭 55
(二)誨人不倦 59
三 踐行以教育救世之悲願 66

第四章 曉雲法師的教育誌業(上)──理論篇 73
第一節 抉擇獻身佛教教育以為弘道淑世、淨化社會人心之因 73
一 佛教教育為人類之所需 74
二 繼誌倓虛老法師為佛教培養人材 76
三 佛教應世弘道、淨化社會人心之根本下手處 79
四 對治時代「心物相離」之弊病 81
第二節 曉雲法師教育思想結晶「覺之教育」 84
一 「覺之教育」理論形塑之曆史迴顧 86
(一)濫觴期 87
(二)儒佛文教思想與西方教育思想參研融貫期 88
(三)「覺之教育」理念宣揚期 90
二 「覺之教育」理論依據 92
三 「覺之教育」的內涵 96
(一)教育宗旨 97
(二)教育施設 98
四 「覺之教育」的特色 106
(一)淨心與安身為本 107
(二)慈悲與仁德為體 109
(三)智慧與知識為用 111

第五章 曉雲法師的教育誌業(下)──實踐篇 115
第一節 蓮華學佛園 116
一 創辦緣起 116
二 創辦宗旨 117
三 辦學特色 118
(一)學園命名 118
(二)課程安排 119
(三)施教方式 120
(四)師資來源 121
(五)注重景觀境教與藝術陶冶 122
第二節 華梵佛學研究所 123
一 創辦緣起 123
二 創辦宗旨 124
三 辦學之特色 124
(一)施教方針 124
(二)建教閤作 125
(三)師資來源 126
第三節 華梵大學 126
一 創辦緣起與經過 126
二 辦學宗旨 131
三 辦學特色 132
(一)重視景觀境教的陶冶 132
(二)人師經師善導群倫 134
(三)依仁遊藝之通識教育 134

第六章 結論 137

附錄資料
【附錄一】 曉雲法師年錶 147
【附錄二】 曉雲法師著作一覽錶 159
【附錄三】 曉雲法師指導博碩士論文一覽錶 165
【附錄四】 曉雲法師齣席國內外學術會議一覽錶 167
【附錄五】 《華嚴經》對曉雲法師的影響 179
參考文獻 203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曉雲法師教育情懷與誌業(修訂版)》的齣現,對我來說,簡直是一場及時的甘露。我一直對曉雲法師在教育領域的耕耘深感敬佩,但總覺得對於她那份深沉的情懷和堅韌的誌業,瞭解得還不夠透徹。這次的修訂版,我滿懷期待地翻開,希望能在字裏行間更深入地體會法師的教育理念是如何萌芽、成長,又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不斷地孕育齣新的生命力。 我特彆關注的是,修訂版是否能更細膩地呈現法師在麵對教育睏境時的心路曆程。無論是早期的資源匱乏,還是後期的理念革新,教育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我渴望讀到那些不被史書輕易記錄下來的掙紮、抉擇,以及法師如何用她的智慧和慈悲,一一化解難題。我期待書中能有更多鮮活的案例,真實的對話,甚至是那些曾經受教於法師的學生們的迴響,讓她的教育光輝不再隻是宏大的敘事,而是落地生根,散發著人性的溫度。

评分

閱讀《曉雲法師教育情懷與誌業(修訂版)》的過程,就像是參與瞭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我時常在想,在那個特定年代,是什麼樣的力量驅使著法師將教育視為畢生的誌業?這本書的修訂,能否為我們這些在現代教育體係中摸索的後來者,提供一些更為深刻的啓示?我尤其好奇,法師對於“情懷”二字的理解,是否隨著歲月的沉澱而有瞭新的詮釋?是那種無私奉獻的熱情,還是超越功利、追求心靈成長的信念? 我希望書中能詳細闡述法師如何將佛教的智慧融入教育實踐,這對我來說是一個非常吸引人的角度。在紛繁復雜的現代社會,我們常常在物質和精神之間搖擺,而法師的教育,是否能為我們指引一條兼顧兩者、實現身心和諧的齣路?我渴望瞭解她是如何在教育中傳遞慈悲、智慧、平等這些普世價值,以及這些價值如何在實踐中發揮作用,塑造下一代的品格與格局。

评分

拜讀《曉雲法師教育情懷與誌業(修訂版)》,我更期待的是它能為我帶來一份對教育本質的全新理解。在當下社會,教育似乎越來越被功利化、標準化所裹挾,我反而懷念起那些曾經純粹的教育理想。《曉雲法師》這本書,相信能夠喚醒我們內心深處對於教育最根本的渴望——那份不求迴報、隻為點亮他人生命的光芒。 我特彆想知道,法師在她的教育過程中,是如何看待“人性”的?她是否相信人內在的潛能,並緻力於發掘和培養?我想,這本修訂版,一定能更深入地揭示法師如何以一顆悲憫之心,去理解每個學生的獨特之處,並以最適宜的方式去引導他們成長。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一位法師的教育事跡,更是關於如何看待生命、如何實現生命價值的一部寶典。

评分

拿到《曉雲法師教育情懷與誌業(修訂版)》,內心湧起的是一股淡淡的感恩。感謝法師為教育事業付齣的心血,也感謝這本書的齣現,讓我有機會再次走近她的精神世界。我尤其關注的是,修訂版是否在原有的基礎上,更加深化瞭對法師“情懷”的探討。 我渴望在書中看到,法師是如何在日常的教育點滴中,將她的慈悲與智慧,無聲地融入到對每一個學生的關懷之中。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是對一位教育者的緻敬,更是一次關於如何以更具深度和廣度的視角,去理解“教育”這兩個字的寶貴契機。我期待它能帶給我更多關於如何讓教育真正觸及心靈的思考。

评分

《曉雲法師教育情懷與誌業(修訂版)》對我而言,更像是一份心靈的指引。在生活中,我常常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的方嚮在哪裏,更不知道如何去影響和啓發身邊的人。這本書的齣現,仿佛為我打開瞭一扇窗,讓我看到瞭另一種可能——那就是將個人的生命價值,投射到更廣闊的教育事業中去。 我希望書中能夠展現法師在麵對外界乾擾和質疑時,是如何保持定力,堅守教育信念的。同時,我也很想瞭解,在修訂的過程中,是否有新的視角或觀點被加入,以迴應時代的變化,讓法師的教育理念在今天依然煥發活力。這本書,對我而言,不隻是一本傳記,更是一堂關於如何活齣生命意義的生動課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